一個外國人與中國乒乓球15年恩怨真相
他4歲開始打乒乓球,16歲參加比賽。他目前世界排名第六,前五名都是中國選手。他參賽15年,始終未獲得重大賽事的冠軍。在中國乒乓夢之隊要攻克的對手名單里,他的名字始終繞不過去。就是這樣一位中國隊的頭號對手,卻受到國內眾多球迷的喜愛。百度貼吧里,甚至有網友發帖為他助威:一定要贏下倫敦單打。他叫波爾,一個被德國媒體稱為"13億人的對手"的乒乓球運動員。
一個人與兩代人
2002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波爾打敗了馬琳、王皓、王勵勤等中國乒乓球頭號選手,以一己之力擊退了中國夢之隊的最後防線,贏得了世乒賽的冠軍。
今年4月,在第51屆世界錦標賽上,波爾2:3不敵中國隊新秀張繼科,乒乓球冠軍依然由中國隊佔領。
今年的奧運會名單里,已經看不到馬琳、王勵勤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年僅24歲的小將張繼科和與之同齡的小將馬龍。而現年31歲的波爾依然活躍在乒乓球場,張繼科說:"他是中國隊最大的對手。"
沒有入圍奧運會參賽選手八強的王勵勤顯得很沮喪,這位曾經排名世界第一的乒乓國手也曾喊出過打到2012年奧運會的口號,因為曾經的他覺得,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在現實面前,他也不得不承認,"這套奧運陣容代表著中國最強的實力,理應由他們上。"面對能夠為國爭光的"最強的實力"隊伍,一切個人因素都是那麼微不足道。但沒有人會耐心地靜聽他的心聲:"怎麼就結束了?我還沒打夠呢……"
的確,中國隊擁有由體校專門培養出來的一大批運動人才,因為後備人才充足,中國運動員的運動壽命一般都很短。即便某個運動員現在正值當打之年,但到了下屆全運會就沒有什麼利用價值的話,隊里還是會讓其提前退役。因為老將不退役,新人就很難找到位置。但在德國卻恰恰相反:乒乓球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幾乎每個社區每所學校都有乒乓球台,民間也有許多乒乓球團體,但是真正將乒乓球當作終身職業的人卻並不多。因而才有了瓦爾德內這樣打到40歲依然不退役的運動員。波爾則坦言自己暫時沒有考慮退役的問題,想要打到2016年的奧運會。
面對曾經的對手已經換成現在年輕的面孔,波爾仍然泰然處之。是什麼讓他屢敗屢戰,依然淡然堅定?背後支撐他堅持最初的夢想的信念又是什麼?享受比賽比贏得比賽更重要
由於還沒有獲得過重大賽事的冠軍,球迷們都會討論波爾的局限在哪裡。當人們討論是波爾的性格局限了他的成就和天賦的釋放時,波爾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能夠自我滿足,重要的是我內心的想法如何。我喜歡公平競爭,我喜歡對人友善。不僅僅是勝負或者成為最好的,我只是要自我滿足。"
在波爾看來,贏得比賽應該用最公正的方式。他想贏得比賽,但他更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他的性格友善和藹,從一個事例就可以看出。當波爾16歲時,他的前輩羅斯科夫曾對他說:"像男人一樣出來比賽。想當冠軍,就得打敗我。"而他回答:"即使我贏了,我也願意選擇和你並肩作戰。"
在波爾的心裡,自我滿足很重要。他享受著比賽,因為比賽讓他完善自己,讓他變得更快、更高、更強。而他的對手中國隊,給他的感覺更像一個軍隊,而自己則只是一個戰士在戰鬥。
在中國乒乓球國家隊,有這樣一條隊訓:"你不要這一分,國家還要這一分。"運動員們就是在這樣的訓誡下日復一日地訓練,為國家榮譽而努力。
"中國乒乓球隊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們是一個團隊,誰最終獲勝沒關係,只要是中國隊最終獲勝就好。我有時候感覺,他們就像一個軍隊一樣,而我只有一個士兵在戰鬥,這也是中國乒乓球隊最大的優勢。"波爾曾這樣對記者說。"只要是中國隊獲勝就好",在中國隊這個隊伍里,所有的隊員都有著同樣的夢想--為祖國拿到獎牌。在這個隊伍里,有充足的後備軍,一個倒下馬上會有另一個代替。在這個隊伍背後,有成萬上億的支持者,他們高喊著"中國隊,加油",用滿腔的熱血維護一個整體的榮譽。
這不是一個乒乓球運動員對另一個乒乓球運動員的單打比賽,而是一個人和一個國家的戰鬥。
而對波爾來說,成功和榮耀不是最重要的。"我沒有打球的長遠計劃。我就是問自己,我是不是還在享受?我的身體是不是還能支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就會繼續留在這裡打球,也許你還能看到我很多很多年。"這就是支持波爾打球的動力。不是冠軍,不是為國爭光,而是享受比賽自我滿足,自己的快樂。另一片天空
2004年雅典奧運前,國家隊開除了兩名女隊員。一個是白楊,一個是范瑛。被開除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和當時最有奪冠希望的兩名男選手--馬琳和王皓有戀愛關係。為了保證後者賽前的最佳狀態,國家隊最終做出了嚴苛的決定。
無獨有偶,波爾也曾經被隊友評價"場下的波爾太兒女情長了",但慶幸的是,波爾沒有因為感情問題而遭到球隊的處罰。2002年波爾拿到世界盃男單冠軍,他向現在的妻子求婚,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每次集訓,波爾都是最早離開的一個,有時連飯也不吃就往家裡趕。只要比賽在歐洲舉行,波爾定會偕同妻子參加。他說這是為了"減少我對她的思念"。然而他的戀家和兒女情長也曾為別人所詬病,認為他"為家庭所累"、"不足當國家偶像"。但波爾卻反駁得很堅定:"我喜歡和家人待在一起,喜歡那種安靜。我從小就戀家,有時集訓都不去,很多教練為此還生過氣。但現在,他們都習慣了。"
的確,波爾的教練也承認,波爾雖然手感好,聰明,但訓練並沒有他的前輩瓦爾德內爾勤奮。但德國隊還是充分地尊重隊員的個性,尊重波爾的生活方式。2004年奧運會前夕,為了讓戀家的波爾不分散精力,德國國家隊的集訓甚至安排在了他家所在的那個鎮上。
如今的波爾,依然活躍在乒乓球賽場上,依然愛他的妻子。為了配合他到中國的訓練,妻子甚至克服了對長途旅行的恐懼,來到中國照顧他的生活。
也許當人們回顧百年乒乓的時候,波爾在乒乓領域的成就不足掛齒。但是這些對於他自己而言,並不重要。能夠滿意而開心地度過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就算最後沒有實現世界冠軍的夢想,他的身邊還有他最愛的德艾。只要轉過身,戀家的他會回到他的家庭,他還有另一片天空。
而落選倫敦奧運的王勵勤,難道不也是要尋找另一片天空嗎?告別賽場上的失意,去享受愛情,享受生活,尊重並追隨內心的想法,將夢想緊緊揣在手裡。在人生道路上,拐出漂亮的轉角,追尋屬於自己的另一片天空。健康的社會由高質量的個體組成
中國隊也許不會失敗。因為那種為國家而戰,為榮譽而戰的參賽理念幾乎強大得不可戰勝。很久以後,也許人們會記得中國是一個乒乓球強國。但人們真的會記得王勵勤、馬琳,又或是正當紅的張繼科、馬龍又或許昕嗎?他們都曾是為國爭光的英雄,但在國家榮譽光輝的掩蓋下,又似乎是最渺小的個人……
看起來波爾像是單槍匹馬地和中國隊戰鬥,但其實,本質上就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念在作戰。波爾的作戰理念是為了自身的提升和自己的快樂,中國隊的作戰理念是為了國家的榮譽,兩種理念的不同點在於對個體和集體的認識。第五代導演陳凱歌曾發表過對集體和個人的看法,他說:"個人應該是社會的主體,由質量很高的個體組成的社會,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
健康的社會由高質量的個體組成,這些個體應該有這樣的共同點:有獨立的意識,獨立的想法。再由這些個體派生出公共規則,在這些規則下組織起來的集體,或許要比靠"你不要這一分,祖國還要這一分"的隊訓維繫起來的集體更加牢固,更加具有戰鬥力。
到那時,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的戰鬥才能真正成為不可戰勝的神話。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的十二星座
※中國2016年增長率下滑到6.7%,26年來最低
※看看中國人一輩子有多難 買房難養老難
※鳴弓:中國歷史上為何宦官屢屢得勢?
※中國人在日本能及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