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力古代漢語通論全集

姓名部分思考題1、姓名出現的本質原因是什麼?2、名、字、號、諢名、謙稱、敬稱等在色彩意義上是否存在區別?3、中西姓名文化上有哪些差異?古漢語常用工具書一、常用工具書的種類字典、詞典 (檢索對象)類書、彙編 (檢索內容的編排方式)目錄、索引 (檢索內容的性質)表譜、圖錄 ————二、工具書的編排方式及工具書檢索1、按部首編排 部首,就是每一部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辭書編撰時為了檢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歸在一部,而把這個共有的相同偏旁作為每一部的標誌,即部首。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 各字典辭書部首的設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說文解字》依據小篆的結構,把漢字分為540個部首。《字彙》依據楷書的偏旁,分為214個部首。新《辭海》以簡化字和印刷通用漢字字形為依據,分為250個部首。《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則設置200個部首。由此可見,各字典辭書部首的設置不一定是一樣的。第二,字典辭書中的部首與漢字結構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表義原則的部首。檢字法原則的部首:如匕(hua)部、北部,明清時合併為匕(bi)部了。2、按照音序編排《佩文韻府》、《經籍籑詁》等書按照平上去入四聲和《平水韻》106韻分列。《國語詞典》、《詞詮》按照注音字母的順序排列。   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按照漢語拼音方案字母順序排列。3、按照號碼編排通常是按照四角號碼排列。如《四角號碼新詞典》。三、工具書的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反切:是我國古代字典辭書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書中一般稱「某某反(或『翻』)」、「某某切」。如《廣韻·冬韻》:「同,徒紅切。」反切的原理,是取反切上字的聲母,取反切下字的韻母和聲調,兩相拼合,切出被切字的讀音。例如《廣韻·冬韻》:「同,徒紅切」可分析為:同(tóng)==徒(t-) 紅(-óng)但是,由於古今語音發生了演變,許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讀音很難拼出其讀音來。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國公布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使用羅馬拼音字母為漢字注音。從那時起,新編的字典辭書多用這套漢語拼音字母注音。四、工具書的釋義方式直訓:即用一個詞去解釋另一個詞。如《說文·一部》:「元,始也。」描寫:即對所釋對象的特徵、形狀、位置、作用等都給予解釋。如《說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義界:也稱為定義式。如《說文·斗部》:「斗,十升也。」譬況:即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難以解說的事物。如《說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五、常用工具書介紹《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系統較完備的字典。最早以部首統率漢字,分為540部。收字9353個,重文(異體字)1163個。《說文》運用「六書」的觀點對秦時通行的小篆及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形體結構進行分析,保存了大量的古字古義。先列小篆形體,然後進行說解;每字先解釋字義,其次說明形體結構,如被釋字不習見,有注音必要者,則註明字音放在開端。《字彙》明、梅膺祚撰。收字33179個。創檢索用部首214個。《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親自下詔編撰,翰林院掌院學士張玉書、陳廷敬等人編寫,收字四萬七千多個。總匯漢字之大成,難字、繁體字、異體字均可查到。有三種注音方法:直音,反切,叶音。釋義對每個字頭的多種字義均有解釋,並全部有出處引證,考其流變一目了然。不足之處:有些引文有誤。舊本無標點。該書所收字按照部首筆畫排列,分為214個部首。《漢語大字典》:解釋漢字形、音、義的大型語文工具書,是目前我國搜集漢字單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單字五萬六千個左右。全書按部首排列,分為200個部首。《漢語大詞典》:迄今為止漢語語文辭書中搜羅最為宏富的一部大型語文辭典。按照部首筆畫排列法編排。《辭源》(修訂本):專門為閱讀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書。全書按照部首筆畫排列法編排。《辭海》(修訂本):是一部綜合性的辭書。所收對象除了單字外,主要是語詞、人物、著作、歷史事件、古今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科術語等。按照部首筆畫排列法編排。《經傳釋詞》:清王引之著。這是一本著重研究先秦和漢代經傳中虛詞用法的著作。收虛詞160條。該書在排列上以古漢語聲母類別為綱,分為十卷。《助字辨略》:清劉淇著。專門講解古漢語虛詞的著作,收詞範圍比《經傳釋詞》廣泛,遍及經、史、子、集,下至唐。《詞詮》:近人楊樹達著。專門解釋古代漢語虛詞的辭書。因為是用二十年代的語法觀點去分析虛詞,所以解釋要比《助字辨略》和《經傳釋詞》更加清楚明確,引證也較豐富。按照注音字母編次所收的詞,書前有按部首編排的目錄。《詩詞曲語辭彙釋》:近人張相著。這部書專門解釋唐宋金元明以來流行於詩詞劇曲中的特殊語詞,共五百三十多個。是閱讀和研究古典詩詞曲的重要參考書和工具書。第六章 古書閱讀(訓詁)第一節 古書的註解一、古注概況古注,古人的注釋,主要指「 五四」 以前的學者以文言釋文言;今注,今人的注釋,主要指今人以現代語釋文言。同一部經典往往歷代有人作注。古注的作用: 古注是閱讀古代典籍的階梯和橋樑。古注是今注的源頭,是今注的重要依據。從時代看:漢代:毛傳;孔安國注《尚書》;高誘注《戰國策》《呂氏春秋》《淮南子》。魏晉南北朝 :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三國時韋昭《國語》;劉宋裴駰《史記集解》;郭璞《爾雅注》。唐代:孔穎達注五經;李善注《文選》,顏師古注《漢書》。宋代:朱熹《周易本義》《詩集傳》《論語集注》《孟子集注》《楚辭集注》。清代:乾嘉學派:《說文》四大家;高郵王氏父子;注釋廣,質量高。從作品看:詩經:毛詩 鄭箋 孔疏 詩集傳 (今)程俊英《詩經注析》論語:何晏集解 皇侃義疏 劉寶楠正義 (今)論語集釋 論語譯註左傳:杜預注 孔穎達正義 (今)左傳譯註世說新語:劉孝標註 余嘉錫箋疏史記:三家注(裴駰集解 司馬貞索隱 張守節正義)漢書:顏師古注李白:王琦注杜甫:仇兆鰲《杜少陵集詳註》二十五史全文檢索系統:http://202.114.65.40/net25/古籍藏書(經史子集):http://219.224.18.16/book/jszj/jszj.htm北大中文:http://chinese.pku.edu.cn/說文解字全文檢索:http://www.chinese99.com/xiaozhuan/shuowen/十三經註疏1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2尚書正義:二十卷,漢·孔安國傳,孔穎達正義3毛詩正義:七十卷,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孔穎達等正義4周禮註疏:四十二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5儀禮註疏:五十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6禮記正義:六十三卷,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7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8春秋公羊傳註疏:二十八卷,漢·何休注,唐徐彥疏9春秋榖梁傳註疏:二十卷,晉·范寧注,唐·楊士勛注10論語註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11孝經註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12爾雅註疏:十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註疏:十四卷,漢·趙歧注,宋·孫奭疏二、古注的類型詁、訓:解釋字詞。古人對訓、詁往往不作嚴格區分,還常連作書名,如漢張衡有《周官訓詁》(已佚),南宋錢文子有《詩訓詁》等等。傳:傳述的意思。秦漢之際,把儒家的「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稱為經,把解釋經的叫傳。例如毛傳;孔傳。「春秋三傳」與一般的注釋有所不同。箋: 意為「箋識」。東漢時鄭玄在《毛傳》的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和補充。後來所謂「箋注」「箋證」只是註解的意思。註:大約從東漢開始,對古書的註解不稱「傳」而稱注。還可以是對古書註解的通稱,如《十三經註疏》就包括毛傳、鄭箋。疏:是相對於「注」而言。它既解釋古書的正文,也解釋古書的注。如《詩經》鄭玄注,孔穎達疏;《莊子》郭象注,成玄英疏。正義:「解釋經傳而得義之正者」。「疏」也可稱正義,如孔穎達的「五經正義」。但正義有時也不一定是疏,如張守節《史記正義》就是注而不是疏。章句:「離章辨句」的省稱,除解釋字詞外,還分析古書章節句讀,串講文章大意。比如趙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辭章句》。集解:集解是彙集各家的註解,有時也參以己意,如何晏《論語集解》。音義:以注音為主,有時兼有簡單釋義。也稱音訓、音詁、音注等,如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三、古注的內容及注釋用語(一)語言文字方面的注釋1.注音:直音;反切;讀若、讀如;讀曰、讀為;如字《資治通鑒》:驃騎將軍農自西津濟。元胡三省註:驃,匹妙翻。宋陸遊《入蜀記》卷五:晚泊通濟口,自此入沌。沌讀如篆。字書云:「水名,在江夏。」《漢書·高帝紀》: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能如乎?顏師古註:巨,讀曰詎,詎猶豈也。《史記·項羽本紀》:以惡食食項王使者。張守節《正義》:上如字,下音寺。2.解釋詞義(1 )內容:解釋詞的常用意義,注意本義和引申義的關係;同時也兼顧詞在語境中的意義。另外還有成語典故的詮釋。(2 )術語:「 某,某也」 、「 某者,某也」 、「 某,某者也」 、「 某,某」 :以近義詞解釋。《詩·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傳:采,取也。 §曰、為、謂之:一般是兩個以上連用並舉,用來辨析意義相同相類的詞語之間的細微差別。被釋詞放在解釋性的話的後面。如:《詩·衛風·淇奧》: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傳: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爾雅》: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詩·豳風·七月》:言私其豵,獻豣於公。毛傳:豕一歲曰豵,三曰豣。謂:主要用在以狹義釋廣義、以具體釋抽象,以分名釋總名的情況下。如:《左》: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杜預註:厚謂土地廣大。猶:往往是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來解釋,或者是以今語釋古語,以常用詞釋非常用詞,而含義並不完全一致。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趙歧註:老猶敬也,幼猶愛也。清焦循《孟子正義》:老無敬訓,幼無愛訓,故云猶敬、猶愛。之貌、貌:一般用來解釋表示某種性質、狀態的形容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樣子。」《論語》:夫子莞爾而笑。何晏:莞爾,小笑貌。之言、之為言:一般都是用來聲訓,即用與被釋詞的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來進行解釋,目的在於探求事物的命名之意。《論語》:為政以德。朱熹: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析言(對言,對文)則別,渾言(叫統言、通言、散言、散文)則同:渾言是籠統地說,析言是分析地說。《說文·走部》:走,趨也。段註:《釋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此析言之。許渾言不別也。《說文》:「牙,壯齒也。」段註:「統言之,則皆稱齒稱牙。析言之,則前當唇者稱齒,後在輔車者稱牙。」《詩·大雅·生民》:「於時言言,於時語語。」毛傳:「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孔疏:「對文故別也,散則言語通也。」(3)方法形訓:以形說義:通過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去探求造字時的基本意義或解釋漢字所記錄的詞的本義。《 詩·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傳:采,取也。陳奐《詩毛氏傳疏》:采訓取者,《傳》為采字通訓。采,從爪;取,從又;爪又皆手也。說明字例:標明古字、異體字、正借字等。聲訓:聲訓就是因聲求義,是一種利用聲音線索探求和貫通語義的訓詁方法。它在形式上往往表現為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字(詞)。《周禮·地官·司門》:正其貨賄。鄭玄註:正,讀為征;征,稅也。義訓:義訓是直接陳述語義不藉助於音和形的一種訓釋方法。描述語境意義:設立界說;描寫情態,追述理據轉陳對應詞語: 以今語釋古語,以通語釋方言,以同義詞相訓等等。3.串講文意(句意、段意)。《楚辭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王逸《章句》: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晝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來,以次相代,言天時易過,人年易老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章指:言王者為政之道,生民為首,以政殺人,人君之咎,猶以白刃殺之甚也。4.說明語法《詩·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傳:薄,辭也。《春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 公羊傳》 :曷為先言隕而後言石?隕石記聞,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 曷為先言六而言鷁?六鷁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鷁,徐而察之則退飛。5.說明修辭例(二)其他方面的注釋1. 說明句讀《詩經》序: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陸德明《經典釋文》云:「『之音』絕句,樂音洛,絕句,其政和。一讀『安』字上屬,『以樂其政和』為一句。下放此。」2.解釋名物制度或典故3.校勘版本、文字(訛文、脫文、衍文、倒文)等李善注揚雄《解嘲》四、正確利用古注批判繼承窈窕:揚雄《方言》云:「美心曰窈,美狀曰窕。」猶豫:《顏氏家訓書證篇》:「按,《屍子》曰:『五尺犬為猶。』……吾以為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 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為未定也,故稱猶豫。或以《爾雅》曰:『猶如麂,善登木。』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思考與練習指出下列各例中的訓詁術語,並具體說明其作用或用法。《詩經·豳風·七月》:黍稷重穋(tóng lù),禾麻菽麥。毛傳:後熟曰重,先熟曰穋。《詩經·鄭風·山有扶蘇》: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毛傳:且,辭也。《楚辭·離騷》:各興心而嫉妒。王逸註:害賢為嫉,害色為妒。《莊子·逍遙逰》:夫列子御風而行,泠(ling)然善也。晉郭象註:泠然,輕妙之貌。《詩經·鄭風·萚(音拓)兮》:萚兮萚兮,風其漂女,叔兮叔兮,倡予要女。毛傳:漂,猶吹也。《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鄭玄註: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靜焉,是以謂之蕭牆。《書·堯典》:播時百穀。鄭玄註:時讀曰蒔。思考題1、你對古人的註解是如何評價的?2、你認為理想的註解是什麼樣子?3、課後讀一篇古注。第二節 古書的標點一、培養古書標點能力的必要性句讀: 古人用「 。」 和「 、」 作為句子結束和句間停頓的標記《 禮記· 學記》 云:「 一年視離經辨志。」 鄭玄:「 離經,斷句絕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趨向也。」二、古書標點的要求:1. 語句能夠講通,不點破。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點破例①使王持以將在閩外君命有所不受之義,堅執北伐,技窮之,虜而滅之,……②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③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曹植《輿楊修書》)④八年,陳季擴復嘯聚會,朝廷屢詔屢撫,……2.語意切合原文語境,切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興元中有僧曰法欽以其道高居徑山時人謂之徑山長者(唐語林,卷一。興元,唐德宗李適年號。徑山,在浙江餘杭縣西北。)標點一:興元中,有僧曰法欽,以其道高,居徑山。時人謂之徑山長者。標點二:興元中,有僧曰法欽,以其道高,居徑山,時人謂之徑山長者。①嶺南嘗獻入筒捆布一端八丈,……(《資治通監》 卷一百一十九)②太祖在江州,遣諸將陳德華、高費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監》)3.符合古人語言表達習慣。例: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記·秦始皇本紀)標點一: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標點二: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例:龍者麟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頭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本草綱目·龍》)標點一:龍者麟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頭。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標點二:龍者麟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頭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練習例《論語》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史記》漢王還定三秦而東殷王反楚項羽乃以平為信武君將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擊降殷王而還《史記》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時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史記》西宮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車舍火入旱金兵水水中有三柱《舊唐書》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時年十八有高陽賊師魏刁兒自號歷山飛來攻太原三.古書標點的基本方法1.參考特定詞語虛詞例:句首:夫惟;蓋;且夫等;句尾:者,也,矣,焉,乎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孟子)數詞例:一般順序詞語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對話例:曰、雲、問、答、言、對等。注意引文截止的地方。有的沒有前導詞,如《侍坐章》。範文子喜直言武子擊之以杖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無所容則危身又將危父。(韓非子)練習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哀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選賢齊景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節財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莫曰然則吾亡乎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耳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2.參考特定句式感嘆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倒裝句:姜氏何厭之有判斷句:是社稷之臣也反問句: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固定結構:何以 不亦…… 乎 以…… 為 得無…… 乎 所以…… 者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驪馬馬也乘驪馬乘馬也獲人也愛獲愛人也臧人也愛臧愛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立泣人問曰將軍於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今是子又將死也今吾是以泣3.參考特定文例 :修辭手段中的互文、對偶、排比等,詩歌、散文、駢文的不同特點,語言文化常識等,都可以藉助參考。錢竹汀宮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雙聲疊韻,與夷犁、來濤塗、彌明、彌牟、滅明、由余、徐姚,皆雙聲也。」(梁紹壬《雨般秋雨盦(ān)隨筆·命名雙聲疊韻》)(錢竹汀宮詹,錢大昕。)錢竹汀宮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雙聲疊韻,與夷、犁來、濤塗、彌明、彌牟、滅明、由余、徐姚,皆雙聲也。」練習:《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 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 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 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第三節 古文的翻譯一、古文今譯古文今譯就是把古書里的文言文在儘可能保持原來意義和語言風格的前提下,用準確通順的現代漢語表述出來。古籍整理,繼承文化遺產;是訓練和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二、古文今譯的標準嚴復《 天演論· 譯例言》 :「 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 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實則精理微言。」信:忠實原著--準確達:通達流暢--通順雅:典雅優美--規範、優美三、古文今譯的類型直譯:就是忠實於原文,在正確理解原文和具體詞語的基礎上,儘可能按照原文句子的結構、語序、意義以及言語風格進行翻譯。《呂氏春秋·重言》: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譯一:管仲說:「 傳播攻打莒國消息的人,是你吧?」譯二:管仲說:「 是你吧,說要攻打莒國的?」意譯:就是在不違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較準確的現代漢語將其翻譯出來,這就叫意譯。僕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司馬遷《報任安書》)譯文:我雖然才能低下,但也曾旁聽說過長者遺留下來的好的風範。四、古文今譯的具體要求1.字詞:每個字詞力求落實,多直譯,少意譯。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譯文一:我聽到庖丁的話,獲得了養生的道理啊!譯文二:我聽到庖丁的話,從中獲得了養生的道理啊!2.在句法結構和詞序方面,應儘可能直譯。古今不同的語法形式,可按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予以轉換。初,宣子田於首山,舍於翳桑。譯文:當初,趙宣子在首陽山打獵,住在翳桑。之二蟲,又何知?譯文一:這兩個小生物,又怎麼知道?譯文二:這兩個小生物,又知道什麼?子誰師?臣師仲尼。3.古文中的修辭手段,今譯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並提:在翻譯時應分別對應。昔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愍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也。譯文一:古時候,伯牙聽到鍾子期去世就把琴弦弄斷,仲尼知道子路戰死就把肉醬倒掉,是因為痛惜知音再難遇到,感傷門人沒有一個能及得上他。譯文二:古時候,伯牙聽到鍾子期去世就把琴弦弄斷,是因為痛惜知音再難遇到;仲尼知道子路戰死就把肉醬倒掉,是因為感傷門人沒有一個能及得上他。委婉:很難直譯,可用意譯。如: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孟子》譯文:日前有齊王的命令(召見孟軻),(孟軻)因有小病,不能上朝,現在病稍有好轉,已上朝去了。4.對於古代文化概念或術語的翻譯:一般情況下,歷史地名、朝代名、國名、職官名、人名(包括姓、氏、名、字、號、謚號)、紀時及軍事術語等專用語,可以直接轉述而不必翻譯。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列子)(八尺為一仞。不必翻譯成「八萬尺」,可直接譯成「一萬仞」。)有些歷史文化專用語比較生僻難懂,就需要加以適當的翻譯,或者把它們轉換成今人比較容易理解的說法。如:七月流火,八月授衣。(七月)譯文:七月里大火星向西偏了,八月里要為官家作冬衫了。(火,指二十八宿的心宿,又叫「大火星」,「流」指大火星在天穹上所處位置的變動。)練習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傳》)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xi)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召公諫弭謗》)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晉靈公不君》)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勾踐滅吳》)(寧可)第五章 修辭(一)概說1、修辭和修辭方式修辭:根據表達的需要,運用各種方式對言語進行加工,獲得良好表達效果的工作。修辭方式:在修辭實踐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特點的語言文字加工方式。也叫修辭方法、修辭手法,通稱為修辭格或辭格。表達效果:委婉含蓄;形象生動;整齊和諧;意味深長2、工作內容:增:「窈窕淑女,君子好球」前增--減:《左傳》:「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換:春風又綠江南岸。到、過。調:順序、長短(整散)、風格。3、較他層面而言之特點1)非語言本體。應用性。2)古今基本理論一致,學術著作一般打通研究。3)同文學、寫作學有著一定交叉關係。4、研究現狀1)廣度:拓展至口語、書面語中的副文字。2)深度:向上:提升至美學高度。向下:心理基礎、生理基礎。5、學會、專家、雜誌雨三角形北大學生的文字創作(句式修辭)(二)古漢語修辭總體特色客謂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無譬,則不能言矣。王曰:諾。明日見,謂惠子曰:願先生言事則直言耳,無譬也。惠子曰:今有人於此而不知彈者,曰:彈之狀何若?應曰:彈之狀如彈。諭乎?王曰:未諭也。於是更應曰:彈之狀如弓而以竹為弦。則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說者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無譬則不可矣。王曰:善。(劉向《說苑 善說》)(三)古漢語修辭方式常見的修辭方式引用、委婉、合敘、代稱誇張、比喻、比擬、起興互文、對偶、排比雙關、措置、頂真一.引用1.定義: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語詞語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表達思想感情。劉勰《 文心雕龍· 事類》 :「 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2.分類1)從引用的內容看:引言、用事引言:引用典籍中的文字或者引用格言、諺語、歌謠等,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晉靈公不君》)用事是指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迹、神話寓言等。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陸遊《訴衷情》)(班超投筆從戎,曾說:「大丈夫無他志略,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封定遠侯。見《後漢書·班超傳》2)從引用的方式上看:明引、暗引。明引:說明引文出處,或者交代故事來源,指明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姓名,因而比較明了。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論語·季世將伐顓臾》)(河伯)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暗引:不指明出處,將引文或故事暗含在詩句當中。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陰鏗《渡青草湖》)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信。(陶淵明《乞食》)3.表達效果(1)增強說服力。如《左傳》引詩。(2)使文章典雅精練,委婉含蓄。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登樓賦》 )《 論語》 :「 子曰: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周易》 :「 井渫不食,為我心惻。」xie: 淘去污泥。4.相關問題:化用、蹈襲與割裂:化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曹植《贈白馬王彪》)蹈襲: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寇準《春日登樓懷歸》)割裂:楊意不逢,扶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騰王閣序》)1 對於古書中的一個句子或一個詞組,截取其中的一部分,但是表達的意思卻是另一部分的意思。例如:〈1〉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陶淵明《飲酒》其四)「不惑」指四十歲,《論語·爲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於是後人截取「不惑」表示四十歲,還可以用「而立」表示三十歲,用「知命」表示五十歲,用「耳順」表示六十歲。這例子是字面截取句子的後半部而取義卻在句子的前半部,古人有時稱這種情況叫「藏頭」。另一種情況與此相反,字面上是截取一個句子的前半部,而取義卻在句子的後半部,古人稱之爲「歇後」,例如:〈2〉願言之懷,良不可任。(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願言」是思子即思念你的意思,《詩經·邶風·二子乘舟》:「願言思子,中心養養。」2 對古書的一個句子或一個詞組,截取其中的一部分,表示的是整個句子的意思。例如《尚書·仲虺(hui,一種毒蛇)之誥》中有一句是:「徯(xi,等待)我後,後來其蘇。」意思是等待我們的君主,君主來了,我們可會獲得重生。後人截取「來蘇」二字,表示敵國的民信瓮緡髑叭ソ夥潘麄儭H緗鷦㈢秳襁M表》:「四海望中興之美,群生懷來蘇之望。」對古書中的一個句子或一個詞組,截取其中的一部分,截取的這一部分既不表示另一部分的意思,也不表示整個句子或詞組的意思,而是表示另外經過變化的意思。例如《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後人截取其中的「微管」二字,用來指代管仲或像管仲一樣的功業,六朝時文人經常用這個詞頌揚功勛卓著的大臣,一時竟成爲套語。如《宋書·謝靈邆鰲罰骸暗x玄勛參微管,宜宥及後世。」引用的標準曲之佳處,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積;無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讀書,多識故實,引得的確,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隱事顯使,務使唱去人人都曉,不須解說。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覺,如禪家所謂撮鹽水中,飲水乃知咸,方是妙手。《西廂》《琵琶》用事甚富,然無不恰好,所以動人。《玉珏》句句用事,如盛書柜子,翻使人厭惡,故不如《拜月》一味清空,自成一家之為愈也。(王驥德《曲律·用事二十一》)練習分析下列句中的引用,並指明類型,理解其意義。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曹操《短歌行》)寶棄怨何人?和氏有其愆。(曹植《贈徐幹》)王郎健筆誇翹楚。到如今,落霞孤鶩,竟傳佳句。(辛棄疾《賀新郎·賦滕王閣詩》)二、委婉1.定義:不把要表述的內容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有意識地把話說得婉轉曲折,含蓄有致。2.分類:(1)謙敬語:自謙語:仆、愚、小人、不才、寡人等表敬語:陛下、執事、足下、令尊、令堂、令愛等(2)避諱語:避粗俗:把上廁所稱為「 更衣」 (《 赤壁之戰》 中「 權起更衣」 )。避忌諱:主要是忌諱說病、死、年齡以及長者、君主的名字。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史記·商君列傳》)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3)迂迴語:言在此而意在彼,用冠冕堂皇的話表示不容置疑的命令或敵對情緒。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 《崤之戰》 )3.效果:使交際雙方遵循禮貌原則,往往能取得較好的表達效果話語具有言外之意生活中的委婉語詞大概為了說得含蓄、文雅、好聽一些,社會生活中常廣泛地使用委婉語詞。比如「水滸傳」中,林沖對魯智深說:『恰纔與拙荊一同來間隔岳廟裏還香願。』意思是說林沖剛才帶了他的「娘子」(即妻子或老婆)去岳廟進香。這「拙荊」就是一個委婉語詞,譯成白話是「鄙人很儉樸的女人」。「拙」就是「鄙人」的委婉說法。其他如稱「朋友的妻子」為「夫人」或「賢內助」,稱「自己的丈夫」為「良人」,也都是常見的委婉語詞。委婉語詞的使用,有些是為了忌諱,不願意坦率地叫出來。比方說「死」是一種極普通的生理現象,然而世界上。各個民族都忌諱說「死」,而用種種說法來婉言指稱。在漢語中,分析「死」的同義詞,可以發現有些是帶褒義或中性的,有些則帶有貶義的。這些詞如「逝世」「謝世」「去世」「犧牲」「殉職」「捐軀」「長眠」「作古」「壽終」「安息」「永別」「與世長辭」「百年之後」「回老家」「過去了」,都帶有委婉的色彩。再如對於某些疾病,生理缺陷,人們不願直說,也往往使用委婉語詞。有時候不直接說生什麼病,而說「不舒服」「不適」。對別人生病,則稱「違和」「欠安」。另如幾百年前的英語是不大說「褲子」的。大概那時候上流社會的人認為說到褲子就會令人想入非非,或者竟至想起不道德的行為。因此,當時交際社會用的英文留下一些令人發笑的委婉語詞。比如:『我買了一條不能夠描寫的東西。』『他穿了一條絕不可以提及的東西。』『他有一條很好看的,別說出來的東西。』『你那供你墊著坐的東西,價錢很高吧?』例句中的「東西」都是指褲子。懷孕也是一種生理現象,為了說得文雅些,人們常以「她有喜了」來代替「她大肚子了」,或只說「她有了」「她快當媽媽了」。有個美國幽默作家曾列舉一大串懷孕的委婉語詞。比如「她取消了她所有的社會交際」(一八五六年),「她處在很有興味的情況中」(一八八0年),「她處在很微妙的情況中」(一八九五年),「她正在編織小囡的襪子」(一九一0年),「她快要當家了」(一九二0年),「她快生了」)(一九三五年)。從以上列舉當中,我們發現使用委語詞是古今中外共同的現象,只不過越接近現代,就越簡化了。三、代稱1.定義:事物本有自己的約定俗成的稱號,有時為了修辭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該事物的固有名稱,而臨時借用與該事物有某種內在聯繫的詞語作為稱謂。2.類型:(1)以事物的特徵、原料代事物。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園記》)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晁錯《論貴粟疏》)(2)以部分代整體,以個別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雖令扁鵲治內,巫咸治外,尚何及哉!(枚乘《七發》)綠珠捧琴至,文君送酒來。(庾信《春賦》)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中稱之「以小名代大名」:又有舉小名以代大名者。《詩·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三秋,即三歲也。歲有四時而獨言秋,是舉小名以代大名也。 §(3)以人的職務或地方代稱人:如韓昌黎、王臨川、曾南豐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史記·陳涉世家》)如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然當蘇州在時,人亦未曾愛重。(白居易《與元九書》)柳州記山水、狀人物、論文章,無不形容盡致。(劉熙載《藝概》)平原不在,正見清河。(《世說信語·自新》)(陸機、陸雲曾分別作過平原內史和清河內史 )孫討虜聰明仁惠,敬禮賢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資治通鑒》卷六十五) §(4)以創製者或產地代物品,或者以數量代物品。食頃,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馳至。(白行簡《李娃傳》)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孟子·離婁上》) §3.效果:(1)突出事物特徵,使表達形象具體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柳永《八聲甘州》)(2)使文章簡潔、典雅,稱人顯得莊重有禮,述事可使語氣委婉含蓄。(3)用不同的詞語稱呼同一個事物,避免語言重複。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孟冬寒氣至》)4.比較:代稱與借喻的區別:代稱是以甲代乙,乙是甲的某一部分或特徵;借喻是以甲喻乙,甲和乙是兩類不同的事物。與引用、委婉的關係?四、比喻1.定義:就是打比方,利用兩種本質不同的事物的相似點,以一種事物比方另一種事物,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形象生動。又稱「比」「譬喻」。蘇軾《日喻》:日之狀如銅盤。日之光如燭。2.比喻的構成條件:一般地說,構成比喻的必須是兩種本質上不同的事物。在構成比喻時,兩個本質不同的事物必須至少在某一點上恰恰相似。3.比喻的成分:由喻體、本體、喻詞組成。本體:所要說明的事物主體。喻體:用來比方說明此一主體(喻體)的另一事物。喻詞:連接喻體和喻詞的語詞。4.比喻的類型(1)明喻:甲(本體)像(喻詞)乙(喻體)。常用的比喻詞有「如」「若」「似」「猶」等。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詩經·衛風·碩人》)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莊子·逍遙遊》)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國語·周語》)有時,「無異」「不異」「疑是」之類的短語也可以起比喻詞的作用。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杜甫《兵車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2)暗喻:往往不用比喻詞,而將本體與喻體直接組合,或通過「成」「為」「作」等動詞將本體和喻體組合在一起。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也有的暗喻用判斷句的形式表現。如: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或直接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如: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3)借喻。本體不出現,僅出現喻體,依照上下文能補出本體。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蘇軾《赤壁懷古》)區別:借喻與代稱比喻與認知性隱喻一,舉例。例:手如柔荑。本體:白嫩而細長的手。喻詞:如。喻體:柔荑。例:管、關、前後、大。待表範疇概念義:生活,鑰匙。軍事,關隘。時間,方位。年齡,大。原表範疇概念義:音樂,樂器名。生活,門閂。空間,方位。形體,大。二,定義性說明。比喻:出於修辭的需要,使用一種與待表義具有相似關係的通俗而又形象生動的表達形式取代一般性晦澀、平實的表達形式的一種言語表達方式。隱喻:出於概念義表達的需要,使用一種與待表範疇概念義具有相似關係的通俗而又往往形象生動的他範疇概念作為(含原表與取代)待表範疇概念義的概念形式的語言表達方式。三,涉及要素同異的對比性分析1、方式。皆是以一物喻另一物。2、基礎。皆是相似性。3、動因。比喻,言語修辭。隱喻,語言表義。4、前提。比喻,存在一般性表達形式。隱喻,往往為不存在。5、結果。比喻,增加了一同一表達形式,提高了特定語境下的表達效果。隱喻,往往為增加了一詞義或義位的語詞表達形式,增加了辭彙量。6、整體上講,運作範疇不同。言語、語言。7、研究的目的,一是為了語用,即,人們是怎樣利用進行比喻性表義的,實現後,達到了什麼效果。一是為了弄清語言的獲得機制。四,關聯情況。先為比喻,後成隱喻。爪牙。五、互文1.定義:也叫「互見」「參互」。從表達上講,組織一組語法結構大致相同,語義內容互相補充、互相呼應的表達形式共同表達一個或一組「話題-說明」義的表達形式。從理解上講,是由一組句式大致相同,用詞錯落有致,意義上需要根據對應部分相互補充和呼應的特點才能綜合理解的表達形式構成的一種表達方式。2.類型:(1)對句互文:相對稱的兩句話各舉一端,往往上句中含有下句相對應的詞義;下句含有上句相對應的詞義,在意義上相互補充,使文詞簡潔。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2)當句互文:同一句中,前後兩個短語的意思互相補充。如:主人下馬客在船。朝歌夜弦,為秦宮人。(《阿房宮賦》)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有時互文見義不太容易辨別。如:王賜乘馬,是用左(佐)王。賜用弓彤矢,其央。賜用戉(鉞),用征蠻方。(《虢季子白盤銘文》)練習指出各句中的修辭方式: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大雅久不作,吾意竟誰陳?(李白《古風》)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國語·越語上》)臣超犬馬齒殲,常恐年衰。(《後漢書·班超傳》)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王郎健筆誇翹楚。到如今,落霞孤鶩,竟傳佳句。(辛棄疾《賀新郎·賦滕王閣》)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練習,指出下列表達形式所表達意義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水經注》2、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辭》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4、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焦仲卿妻》5、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辭》6、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客至》7、龍飛鳳舞、狼吞虎咽。8、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杜甫《北征》)4.合敘(1)定義:在遣詞造句中,把本來應寫成兩個短語或兩個句子的話,合併為形式上的一個短語或一個句子,把相同的語句成分放在一起並提,但在表意上卻仍然必須按照兩個短語或句子的組合關係來分別相承,這種修辭表達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並提、合敘。如: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三國志·華佗傳》)飲食則溫淳干膬(脆),脭醲肥厚。(脭,cheng2,肥肉。醲,nong2,厚酒)。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注)(非亭午不見曦,非夜分不見月)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史記·韓王信列傳)大夫文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史記·淮陰侯列傳》)無鬼生於貧賤,未嘗敢飲食君之酒肉。(徐無鬼)(2)表達效果:採用這種方式,可以使行文緊湊,但在內容表達上卻容易使人產生誤解。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藏於秋冬。(天論)5.起興(1)定義:朱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詩集傳)是指用在一首詩或一章詩開頭具有引發詩情、起烘托氣氛的一種修辭格式。在古代,「比」「興」是並稱的。自《發凡》以來,一般修辭學著作都不把「興」看作辭格,後來鄭遠漢在《辭格辨異》中提出這個問題,1989年張靜、鄭遠漢《修辭學教程》正式將之列入辭格。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詩經·召南·摽有梅》)(2)類型:興中無比:有的興與比喻無關。如: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詩經·周南·卷耳》)興中含比:兼含有比喻的色彩的。緜緜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詩經·王風·葛藟》)(野葡萄依附叢生之樹木,猶己依附他人)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廣》)(喬木高大,不可依靠其上休息;如同漢水之濱的游女不可求得一樣。)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詩經·周南·卷耳》)興中含比:兼含有比喻的色彩的。緜緜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詩經·王風·葛藟》)(野葡萄依附叢生之樹木,猶己依附他人)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漢廣》)(喬木高大,不可依偎其下休息;如同漢水之濱的游女不可求得一樣。)(3)效果:1在詩歌抒發感情之前,用起興的手法往往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回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回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詩經·秦風·蒹葭》)2營造與主體相關、相似的心理感受。3增加變化美。發展:到了後代,民歌或口語化的詩歌中也還常常使用這種起興的手法。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古詩為焦仲卿妻所作》)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無名氏《古艷歌》)怎樣理解古話本小說在講故事前先講的一類似小故事與核心故事間的關係,今歌曲正詞唱前先唱的語氣詞與正詞間的關係。《烏蘇里船歌》「啊黑里啦——烏蘇里江水長又長,」雙關(1)定義:雙關就是利用文字在表音達意方面的特點,有意使語句在表達字面意思的同時暗示深層意思的一種修辭方式。即不直陳本意,而是藉助諧音或諧形的辦法將原意暗示出來的一種修辭格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空織無經緯,求匹難自理。(《子夜歌》)民俗:蝙蝠、魚、桔、雞、蘋果、年糕、丸(2)類型:雙關可分諧音雙關和借義雙關兩類。1)諧音雙關:利用漢語中的同音字來表達另一層意思。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霧隱露芙蓉,見蓮不分明。(《子夜歌》)(異形異義)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杜甫《佳人》)(同形異義)(合昏,夜合花。諧合婚)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匹,布匹,諧音匹配)2)借義雙關:利用漢語中的多義詞在表現字面意義的同時,暗含另一層含義。遙見千帆船,知是逐風流。(三洲歌)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無名氏《作蠶絲》)齊人蒯通,知天下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通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不可言。」(《史記·淮陰侯列傳》)武陵王曄多材藝而疏幸,亦無寵於帝。嘗侍宴,醉伏地,貂抄肉柈(盤)。帝曰:「肉污貂。」對曰:「陛下愛羽毛而疏骨肉。」(《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二年》)(疏幸,懶散而任性。貂抄肉柈,帽子上的貂毛插到肉盤上。)(3)效果:a用雙關的修辭手法,表義含蓄,富有韻味,啟人神思。六朝民歌多採用這種雙關的手法。如前所舉的《子夜歌》。再如:朝看暮牛跡,知是夜蹄痕。(《讀曲歌》)三更書石闋,憶子夜題碑。(《讀曲歌》)練習:女孩子常用的雙關語?我們還是當朋友好了----------- 其實你還是有多餘的利用價值我想我真的不適合你----------- 我根本就不喜歡你。天氣好冷喔,手都快結冰了----- 快牽我的手吧,大木頭!我覺得我需要更多一點的空間--- 我不太想看到你啦!其實你人很好 ---------------- 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你人真的很好 --------------- 我真的不想跟你在一起。你人真的真的很好....真的 ---- 豬頭,離我遠一點。我暫時不想交男朋友 ---------- 閃邊啦!你還不到我心中帥哥標準的一半。我不想傷害我們之間的友誼 ---- 我們之間也永遠只會有友誼。你這樣讓我感到很尷尬--------- 我無法強迫自己說我不想說的答案。你真可愛 -------------------- 你真幼稚。你真的很可愛 ---------------- 你真的很幼稚。你真的是超級可愛耶----------- 豬頭!不要像小朋友一樣黏啦!遇到你,總會讓我重溫童年的快樂------ 感覺就像阿姨遇到小弟弟一樣。我覺得你很乖耶--------------- 穿得俗不拉基的,一看就知道跟你出去不好玩。我們應該給彼此一點緩衝時間 ------ 給你時間滾!你再不走,我真的會翻臉!上次遲到真的很不好意思------- 先遲到給你看,下次我絕對不會到!別人都說你條件不錯耶--------- 我從來沒這樣認為過。如果我們早一點認識就好了----- 說不定你會早點覺悟。別急嘛,我們可以先作朋友----- 我可以趁這個時候找男朋友。7.錯置(1)定義:指把本來可以按平常規則組合的語句調換其中幾個詞的次序,使語義變得錯落有致。如:願言思伯,甘心首疾。《詩經》迅雷風烈必變。《論語》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李群玉《同鄭相併歌姬小飲戲贈》)(2)效果:採用錯置的修辭方式,因為中斷了語流,能提起人的注意,從而更加關注語句的含義。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四云:《韓退之集》中《羅池神碑銘》有「春與猿吟兮,秋與鶴飛」,今驗石刻乃「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詞『吉日兮辰良』,又『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蓋欲相錯成文,則語勢矯健耳。」另外,錯置的方式往往能使詩句在音律上更為和諧、勻稱,易於誦讀。如:吉日兮辰良。(《楚辭·九歌·東皇太一》)頂針1、界定。前一語、句、段的後面成分,作後一語、句、段的前面成分,連鎖式的遞接下去。也叫頂針、聯珠。2、頂真的類型:相接頂真:*為人不當家,當家如亂麻。*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燒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底的竹根。*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千行。相間頂真:*布,那來的?用紗織來的;紗,那來的?那用棉花紡來的;棉花,那來的?從地底種來的。3、頂真的效用:哂廟斦鏀⑹鍪呂恚芨玫姆從呈攣鑹g的有機聯繫,闡明事物間的辯證關係,使語句結構嚴謹,氣勢暢通。迴文1、界定利用語法中語序的顛倒,構成特殊的修辭。2、迴文的類型:字序顛倒、詞語倒序、部分回環。【字序顛倒】*語言的美,美的言語*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鋼琴教授,教授鋼琴*狂風暴雨夜雨暴風狂*情人欠錢借錢欠人情*馬下花香聞香花下馬*中國山中有中山國中*船上女子叫子女上船*內湖養魚池魚養湖內頭城打砲王砲打城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璇璣圖)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詞語倒序】*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部分回環】*語言是有聲的思想,思想是無聲的語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好事不瞞人,瞞人沒好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大材可以小用,小材不能大用。*人先養地,地才養人。*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能者多勞,勞者多能。*卓文君的迴文詩一別之後二地懸念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言千語說不盡百無聊賴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 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幾斷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3、迴文的效用:字序顛倒往復形成的迴文,有時刻意造作,限制太大,束縛思想,缺乏生命力,在修辭上並無多大價值,是『難能而不怎麼可貴』的文字遊戲。詞語倒序和部分回環的修辭作用,可以更生動的反映事物間的有機聯繫,言簡意賅,很有說服力。辭格並用1.蚊蟲大如鴨 (比喻 誇張)2.敗家子,財如草;成家子,糞如寶 (比喻 對偶)3.身似行雲流水,心如皓月清風 (比喻 對偶)4.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 (比喻 排比 誇張)5.大一如鼠,大二如兔,大三如虎 (比喻 排比 層遞)6.大一翹課,如水中撈月;大二翹課,如獨木行舟;大三翹課,如魚得水 (比喻 排比 層遞)7.大一嬌,大二俏,大三拉警報,大四沒人要 (比喻 排比 層遞)8.情關難渡,恨海難填 (比擬 對偶)1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頂真 層遞 對偶)1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頂真 較喻 層遞 對偶)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頂真 較喻 層遞 對偶)1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頂真 層遞 排比)16.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頂真 層遞 排比)17.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頂真 層遞 排比)18.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污泥 (頂真 層遞 排比)19.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 (頂真 層遞 較喻)2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頂真 迴文)24.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頂真 迴文)25.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頂真 迴文)26.好事不瞞人,瞞人沒好事 (頂真 迴文)27.為人不當家,當家如亂麻 (頂真 比喻)28.女大不中留,留久便成仇 (頂真 暗喻)29.賮砣縭幔鴣砣珞鰨賮砣縑?nbsp; (頂真 層遞 比喻)第三節 上古音一、上古聲母 立足三十六字母往上推,根據上古文獻資料予以歸併。文獻:諧聲字;經傳異文;聲訓;方言等幾個重要結論:1.古無輕唇音 提出: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結論:「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皆讀為重唇,知輕唇之非古矣。」(大意:上古沒有非敷奉微等輕唇音,這四母在上古歸為幫滂並明四母。 ) ☆依據:(1)經傳異文《詩經·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匍,並母。)《禮記·檀弓下》引作:扶服救之。(扶,奉母。)(2)聲訓邦,封也。(邦,幫母;封,非母。)房,旁也,在堂兩旁也。(房,奉母;旁,並母。)(3)直音閩音文(閩,明母;文,微母)☆1.古無輕唇音(4)讀若嫵讀若模(嫵,微母;模,明母)(5)反切邶(並母):方代切(方,非母)方(非母):薄郎切(薄,並母)(6)異體字「桴」「枹」聲符不同(孚,奉母;包,幫母)(7)方言和譯音江西、湖南方言讀無如冒,即毛之去聲。(無,微母。冒、毛:明母)譯音: 「釋氏書多用『南無』字,讀如曩謨。」(P320)梵文buddha,古代譯為「浮屠」。 ☆以上材料,只能證明輕唇重唇不分。錢大昕《潛研堂文集·答問》補證:輕唇之音,何以知古人必讀重唇也?曰:《廣韻》平聲五十七部,有輕唇者九部,去其無字者,僅二十餘紐。證之經典,皆可讀重唇。(見教材320頁舉例)其他語音發展史方言及譯音材料 ☆2.古無舌上音 提出:錢大昕《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結論:古無舌上舌頭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上古沒有舌上音知徹澄三母,舌上音是後來從舌頭音端透定分化出來的。)根據:(1 )異文《 尚書· 禹貢》 :大野 既豬。(豬,通「 瀦」 ,知母)《 史記· 夏本紀》 :大野 既都。 (都,端母)2.古無舌上音(2)讀若:《說文》沖讀若動。(沖,澄母;動,定母)(3)聲訓:《周禮·師氏》:掌王中失之事。杜子春云:「當為得。記君得失,若《春秋》是也。」(中,知母;得,端母)(4)反切:蟲,徒冬反。 (蟲,澄母;徒,定母)(5) 諧聲字:「篤」(端母)從「竹」(知母)得聲☆3.娘日二母歸泥章炳麟:《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依據:異文、諧聲、聲訓等(P268)看法: 泥娘合一成定論:在《 切韻》 時代都沒有娘母(王力),泥娘本為一母可以肯定。 日母歸泥有爭議:也許日母和泥母是兩個讀音相近的聲母。4.古無正齒音(章組近端,庄組歸精)章組近端:錢大昕《 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 :古人多舌音,後代多變為齒音,不獨知徹澄三母為然。(上古不僅知徹澄讀如端透定,中古屬齒音的章昌船上古亦讀如端透定。)例證:「 雕」「 調」 等(中古屬端母)皆從「 周」 (中古章母)得聲。對這一看法有爭議 ☆庄組歸精:黃侃提出(P268):中古的庄組(照二)的庄初崇生四母,在上古與精清從心四母讀音相同依據諧聲:宗(精母):崇(崇母) 足(精母):捉(庄母)倉(清母):瘡(初母) 叟(心母):瘦(生母)秦(從母):臻(庄母) 相(心母):霜(生母)看法有爭議☆5.喻三歸匣 喻四歸定曾運乾《喻母古讀考》提出喻三歸匣:其實,從先秦到《切韻》時代,喻三都未從匣母里分化出來。上古「喻三歸匣」是完全可信的。喻四歸定:依據:諧聲字:「 怡飴貽」 (中古喻四)與「 台」 (定母)諧聲;再如偷- 俞,由- 迪笛看法:有爭議,可把它們看成是上古兩個讀音相近的聲類。 ☆上古聲母結論幾個重要結論:1.古無輕唇音(可信)2.古無舌上音(可信)3.娘日二母歸泥(娘母歸泥可信;日母有爭議)4.古無正齒音(有爭議)5.喻三歸匣,喻四歸定(前者可信,後者有爭議)上古二十二聲母(教材269)上古三十二聲母(王力《漢語史稿》,教材270)說明:對上古聲母研究,各家意見分歧大聲母系統不複雜有濁音有無複輔音,尚有爭議☆二、上古韻部1.研究方法:(1)系聯《詩經》韻腳字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衛風·氓》)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王風·君子於役》)蚩、絲、絲、謀(謨其反)、淇、丘(音欺)、期、媒(謨其反)、哉(音茲)、塒、來(音釐)、思(之部) ☆(2)根據諧聲字:鸛鳴於垤,婦嘆於室。洒掃穹窒,我征聿至。《豳風·東山》(聿:語助詞。)段玉裁:同諧聲者必同部2.研究結果:王力《漢語史稿》:先秦二十九韻部 戰國三十韻部三、上古的聲調對於上古聲調的研究,至今還沒有一致的結論。多數學者認為,《詩經》時代有四聲,跟中古的平上去入不完全對應。 ☆小結:上古聲母:通過幾個重要結論,與三十六字母比較可知,上古有三十二聲母。上古韻部:通過歸納《詩經》韻部與諧聲字,可知上古有三十(或二十九)韻部。上古聲調:有多個聲調,且與中古不完全對應。 ☆本節思考題1.前人對上古聲母考察的結論,哪些可以成立,哪些不能完全成立,為什麼?2.上古韻部與中古韻部相比,有什麼特點?3.什麼是「同諧聲者必同部」? ☆第四節 近古音一、近古音:指元明清時期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中原一帶的語音,也叫「中原雅音」。二、《 中原音韻》元代的周德清依據當時的關、白、馬、鄭劇作中的用韻,編成《 中原音韻》 一書。記錄了十三、四世紀北方地區應用於廣泛的交際場合的共同語的文學語言音系。 ☆體例:分《 韻譜》 和《 正語作詞起例》 兩大部分,後者是對前者的補充說明。韻部:韻譜中,作者收集了元曲中5000 多個常用的韻腳字,分為十九個韻部。聲調:在每個韻部下,依聲調分成平聲陰、平聲陽、上聲、去聲(入聲字分別派入平聲陰陽、上聲和去聲)。小韻:在每個聲調之下,又按照聲母的不同,分別列出一組組同音字,並用圓圈隔開。 (例) ☆《中原音韻》例支思平聲陰支枝肢巵○髭貲茲孳○眵差○施詩師獅○斯撕廝思陽兒而洱○慈鴜磁茲○時塒鰣匙○詞祠辭上聲紙砥旨指○爾邇耳餌○入聲作上聲瑟音史 ○塞音死去聲是氏市柿○似兕姒巳☆三、近古聲母系統「韻譜」中各小韻之間的差別是不同聲母或介音相互間的差別,通過分析、對照,可以考察出近古的聲母系統。近古二十一個聲母(教材P285) ☆《中原音韻》二十一聲母雙唇音 幫(幫,並仄) 滂(滂,並平) 明(明)唇齒音 非(非,敷,奉) 微(微)舌尖中音 端(端,定仄) 透(透,定平)泥(娘,泥)來(來)舌尖前音 精(精,從仄)清(清,從平) 心(心,邪)舌叶音 知(知,照,澄仄,床仄部分,禪部分)徹(徹,穿,澄平,床平部分,禪部分)審(審,禪部分) 日 (日)舌根音 見(見,群仄)溪(溪,群平) 疑(疑少數)曉(曉,匣)零聲母 影(影,喻,疑多數)近古聲母與中古三十六字母比較:全濁聲母消失,原全濁聲母字變成了清聲母字(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輕唇音非敷奉三母合一,變成「非」[f]。喻母的全部和疑母的大多數字併入影母,即變成了零聲母。近古聲母與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比較:沒有j q x聲母;有唇齒音微[v];有殘存的[? ]聲母四、近古韻母研究方法:比較《中原音韻》十九韻部中各小韻對照八思巴字及其他對音譯音材料八思巴(1235-1280)是元喇嘛教薩迦派首領。元忽必烈登基後尊他為國師,他奉旨仿照藏文創製一種方體拼音文字,有字母五十多個,時稱蒙古字,即八思巴字或方體字,也可用來拼寫漢語。元亡後廢棄。結論:中古四十六類韻母系統(P286) ☆與《切韻》音系比較:(1)入聲韻母全部變成了陰聲韻母(2)很多韻部發生合併,有的韻攝合併為一個韻部:如通攝成為東鍾韻,遇攝成為魚模韻。(3)有的陰聲韻產生了分化。新產生的韻母構成的韻部有兩個:支思韻和車遮韻。與現代漢語普通話韻母比較:有閉口韻[m] ;有[iai][io] ,無[er][? ][y] 等。 ☆五、近古聲調四個調類:平聲陰(陰平) 平聲陽(陽平) 上聲 去聲規律:平分陰陽;濁上變去;入派三聲。 ☆小結:近古聲母:21個聲母近古韻母:19韻部 46個韻母近古聲調: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本節思考題1.《中原音韻》的聲母系統與《廣韻》比較,有什麼特點?2.《中原音韻》的韻尾與現代普通話比較,有什麼不同?3.「入派三聲」與「入派四聲」有什麼不同?4.熟悉《中原音韻》的十九個韻部。 ☆第五節 詩律我國最早的兩部詩集:《詩經》和《楚辭》漢代:樂府詩 五言詩(《古詩十九首》)和七言詩(《柏梁台詩》《燕歌行》)齊梁: 永明體:沈約和謝脁唐代:近體詩(對比:古體詩)古體詩:唐以前和以後不嚴格講究格律的詩歌;押韻、句式大致整齊近體詩(今體詩):唐代或唐以後嚴格按格律創作的詩歌;在句數、押韻、平仄、對仗四個方面有嚴格的要求 ☆一、句數絕句:四句:古絕(屬古體詩);律絕(格律與律詩大致同)(例)律詩:八句。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聯分出句、對句。(例)排律(長律):超過八句的律詩。一般為十二句、六韻,也可延長,為長排。(P288)☆八陣圖 杜甫— | — — |功 蓋 三 分 國,— — | | —名 成 八 陣 圖。— — | | |江 流 石 不 轉,— | | — —遺 恨 失 吞 吳。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首聯)犬吠水聲中(出句),桃花帶雨濃(對句)。(頷聯)樹深時見日(出句),溪午不聞鍾(對句) 。(頸聯)野竹分青靄(出句),飛泉掛碧峰(對句) 。(尾聯)無人知所去(出句),愁倚兩三松(對句) 。二、押韻1.以官韻為標準:唐代:《切韻》、《唐韻》宋代:《廣韻》南宋以後:平水韻2.一韻到底,中途不能換韻、不能出韻。3.隔句押韻。偶句押韻,單句不押韻。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一般五言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如《夜宿山寺》。七言以首句入韻為正例。如《泊秦淮》。(教材P289)4.一般只押平聲韻,仄聲韻很少。☆三、平仄平,即是平聲,仄即是上、去、入聲(中古的聲調類別)以現代讀音來判別:難點在於中古的一部分入聲字今天派入陰平和陽平。可參考《中古常用入聲字今讀陰平、陽平字表》及《普通話中讀平聲的部分古入聲字》(例)平仄規律基本要求:同句中平仄相間對:同一聯出句和對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對黏:下聯出句與上聯對句第二字平仄相同(例)☆普通話中讀平聲的部分古入聲字一 屋 屋竹福熟族菊軸伏讀瀆牘粥哭叔獨啄禿撲幅竺蝠舳孰倏二 沃 俗足燭局鵠督贖三 覺 覺捉卓駁四 質 出實疾一壹吉漆七卒佶尼蒺失悉五 物 佛拂屈掘吃紱弗厥六 月 闕伐罰竭歇發忽勃蹶掘閥碣羯咄滑核餑七 曷 曷達活缽奪拔撥割豁掇喝潑撮跋八 黠 黠殺察猾瞎刷滑九 屑 節絕結說舌別缺折切拙轍訣噎哲碣捏頡竭十 葯 薄爵約郭博酌詫削鐸泊搏嚼膜礴摸芍十一陌 白石澤宅席籍格額積夕革翮核責舶摘擇謫蟈昔惜十二錫 錫擊笛敵滴鏑激檄狄荻滌十三職 職國德食蝕極直值黑賦刻則殖植棘織逼息熄媳十五合 合答雜匝闔蛤鴿搭十六葉 帖貼蝶疊捷頰楫協俠莢睫摺輒十七洽 狹峽匣壓鴨乏劫脅插押狎掐夾呷五言四種基本句式:(A)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B)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C)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D)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七言四種基本句式:在五言句首加上與第二字的平仄相反的?°平平?±或?°仄仄?±:(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四種基本格式五言仄起仄收(七言平起仄收):ABCDABCD例詩:《春望》《和子由澠池懷古》五言平起平收(七言仄起平收):BDABCDAB例詩:《晚晴》《游山西村》五言平起仄收(七言仄起仄收):CDABCDAB例詩:《送友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五言仄起平收(七言仄起平收):DBCDABCD例詩:《巫山高》《古意》 ☆拗救:詩人在寫詩時,寫出不合平仄的句子,稱為拗。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位置予以補救,稱為救。四種句式的拗救情況:A種句:三字四字拗,對句三字救。 (例)B種句:一拗三字救,否則犯孤平。 (例)C種句:三拗四字救,一字必須平。 (例)D種句:三字要分明,不能連三平。 (例) ☆不 見 杜甫(A) | | | — | — — — | —(B)不 見 李 生 久,佯 狂 真 可 哀。(C)| — — | | — | | — —(D)世 人 皆 欲 殺,吾 意 獨 憐 才。(A)| | — — | — — | | — (B)敏 捷 詩 千 首,飄 零 酒 一 杯。(C)— — | — | — | | — — (D)匡 山 讀 書 處,頭 白 好 歸 來。方法:1.按實際讀音標上平仄(注意入聲字派入陰平、陽平的字)2.判斷句式(根據第二個字和收尾字)3.判斷詩的格式(根據對、黏及押韻的規則,四種常見的格式)4.檢查平仄,看是否有拗救現象;如果有,指出來。☆練習:給下面的詩標上平仄並指明基本句式;如有拗救,請指出。宿五松山荀媼家 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杜甫《秋興八首》(之一)(P314)秋興(一) 杜甫(B) | | — — — | — — — — | | — —(D)玉 露 凋 傷 楓 樹 林,巫 山 巫 峽 氣 蕭 森。(A)— — — | — — | | | — — | | — (B)江 間 波 浪 兼 天 涌,塞 上 風 雲 接 地 陰。(C)— | | — — | | — — | | | — — (D)叢 菊 兩 開 他 日 淚,孤 舟 一 系 故 園 心。(A)— — | | — — | | | — — | | — (B)寒 衣 處 處 催 刀 尺,白 帝 城 高 急 暮 砧。A種句拗救情況:A種句:仄仄平平仄  (對句)平平仄仄平(1)第四字拗 對句三字救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2)第三字拗 對句第三字可救可不救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班」救)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萬」不救)☆B種句拗救情況B種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字拗(犯孤平) 本句第三字救 (孤平拗救句):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說明:[七言]對句三字拗,五字救;同時救出句第五字半拗)☆C種句拗救情況C種句:平平平仄仄第三字拗,本句第四字救: 平平仄平仄特種拗救,多用於尾聯出句,很常見平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D種句要求D種句:(平平)仄仄仄平平要求: 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須是仄,否則為「三平調」綜合運用:陸遊《夜泊水村》 ☆夜泊水村 陸遊— — | | | — — | | — — | | —腰 間 羽 箭 久 凋 零,太 息 燕 然 未 勒 銘。| | — — | | | — — — | | — —老 子 猶 堪 絕 大 漠,諸 君 何 至 泣 新 亭?|— | | | | | — | | — — | —一 身 報 國 有 萬 死,雙 鬢 向 人 無 再 青。| | — — | — | | — — | | — —記 取 江 湖 泊 船 處,卧 聞 新 雁 落 寒 汀。春望 杜甫(A) | | — — | — — | | — (B)國 破 山 河 在,城 春 草 木 深。(C) | — — | | | | | — — (D)感 時 花 濺 淚,恨 別 鳥 驚 心。(A) — | — — | — — | | — (B)烽 火 連 三 月,家 書 抵 萬 金。(C) | — — | | — | | — — (D)白 頭 搔 更 短,渾 欲 不 勝 簪。四、對仗定義:指兩個句子或同一句內在相應位置上字數、平仄、結構、意義等方面相類、相同或相反的表達要求。要求:律詩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分類:從對仗詞的分類看:工對:詞義分類中,同一小類的詞相對。鄰對:大類的詞相對。寬對:不管意義,只管詞性。 ☆從對仗的內容看:正對:出句與對句意義相近。反對:出句與對句意義相反。流水對:出句與對句意義相承。從對仗的形式看:當句對(句中對):同一句中前後兩半相對。隔句對(扇面對):兩聯中出句對出句,對句對對句。錯綜對(交股對):上下兩句的字詞不在相應的位置上,而是顛倒錯綜。借對:借用同音詞或一詞多義關係構成對仗。 ☆訓蒙駢句一東天轉北,日升東。東風淡淡,曉日濛濛。野橋霜正滑,江路雪初融。報國忠臣心秉赤,傷春美女臉消紅。孟柯成儒,早藉三遷慈母力;曾參得道,終由一貫聖人功。清暑殿,廣寒宮。詩推杜甫,賦擬揚雄。人情冷暖異,世態炎涼同。絲墜槐蟲飄帳慢,竹莊花蝶護房櫳。高士遊來,屐齒印開苔經綠;狀元歸去,馬蹄踏破杏泥紅。龍泉劍,鳥號弓。春儺逐疫,社酒祈豐。笛奏龍吟水,蕭吹鳳嘯桐。江面漁舟浮一葉,樓臺樵鼓報三通。時當五更,庶尹拱朝天闕外;漏過半夜,幾人歌舞月明中。二冬君子竹,大夫松。偷香粉蝶,采蜜黃蜂。風定荷香細,日高花影垂。大庚嶺頭梅燦爛,姑蘇台足草蒙茸。躍馬遊人,苑內觀花誇景美;操豚野老,田間拜社祝年豐。馮婦虎,葉公龍。魚沈雁杳,燕懶鶯慵。依依河畔柳,鬱鬱澗邊松。天成閬苑三千界,雲鎖巫山十二峰。騷客遊歸,雙袖微沾花氣濕;漁郎釣罷,一舟閑系柳陰濃。催春鳥,噪秋蛩,郭榮叩馬,衛獻射鴻。玉盤紅縷潤,金甕綠醅濃。對雪誰家吟柳絮,坡風何處采芙蓉。芳滿春園,紅杏有顔清露洗;雨過秋谷,玄關無鎖白雲封。三江花盈檻,酒滿缸。頹垣敗壁,淨幾明窗。蘭開香九畹,楓落冷吳江。山路芳塵飛黯黯,石橋流水響淙淙。退筆成邱,右軍書禿三千管;建旗入境,安石門排十六雙。斟玉斝,剔銀釭。起風石燕,吠日山尨。春柒千門柳,秋蓮萬頃江。酒力能將愁陣破,茶香可使睡魔降。北苑春回,一路花香隨著屐;西湖水滿,六橋柳影照飛舟。吹牧笛,泛漁舟,嚴陵真隱,紀信詐降。冬雷驚渭畝,春水泛湘江。庭院日睛黃鳥,江湖浪闊白鷗雙。十八拍笳,蔡琰悠吹於北塞;三五株柳,陶潛嘯傲於南窗。 ☆第六節 詞律一、詞的產生和特點唐代產生於民間,配樂的詩曲子詞 倚聲 樂府 詩餘經過五代到宋,詞發展到極盛時期。特點(與詩比較):字數、押韻☆二、詞調、詞牌和詞譜1.詞調:是指寫詞時依據的樂譜。2.詞牌:詞調的名稱叫詞牌。如《漁歌子》、《憶江南》、《虞美人》等。它規定了詞的句式、平仄和用韻。3.詞譜:當各種詞牌的字句、押韻、平仄等大致定型以後,就有人把它們彙集在一起,編成詞譜。清萬樹的《詞律》、王奕清《欽定詞譜》、舒夢蘭《白香詞譜》及龍榆生《唐宋詞格律》等(P300)。 ☆憶江南 白居易江 南 憶,○ ◎ ●,最 憶 是 杭 州。◎ ● ● ○ △。山 寺 月 中 尋 桂 子,◎ ● ◎ ○ ○ ● ●,郡 亭 枕 上 看 潮 頭。◎ ○ ◎ ● ● ○ △。何 日 更 重 游?◎ ● ● ○ △。 說明:《憶江南》又名《望江南》、《夢江南》、《望江梅》、江南好等,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北宋起開始有雙調,實際不過是將單片重複而已。虞美人[南唐]李煜春 花 秋 月 何 時 了,◎ ○ ◎ ● ○ ○ ▲,往 事 知 多 少。◎ ● ○ ○ ▲。小 樓 昨 夜 又 東 風,◎ ○ ◎ ● ● ○ △,(換平韻)故 國 不 堪 回 首 月 明 中。◎ ● ● ○ ◎ ● ● ○ △。雕 欄 玉 砌 應 猶 在,◎ ○ ◎ ● ○ ○ ▲,(換仄韻)只 是 朱 顏 改。◎ ● ○ ○ ▲。問 君 能 有 幾 多 愁?◎ ○ ◎ ● ● ○ △,(換平韻)恰 似 一 江 春 水 向 東 流。◎ ● ● ○ ◎ ● ● ○ △。  標記符號: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壓平聲韻△ 壓仄聲韻▲說明:又名《虞美人令》、《一江春水》,雙調五十六字,前後闋各兩仄韻、兩平韻,平仄換韻。二、詞調、詞牌和詞譜4.詞的分類:從不同角度分類(1)按字數多少分:小令、中調、長調(2)按合樂的節拍分:令、引、近、慢偷聲 減字和攤破(3)按詞的結構分:單調(不分段)、雙調(分兩段)、三疊(分三段)、四疊聯章:把幾首詞按一定的內容聯合起來,組成一套曲子。套數可由不同的曲牌組合,聯章則必須是同一詞牌。 ☆減字木蘭花 [宋]秦觀天 涯 舊 恨,◎ ○ ◎ ▲,獨 自 凄 涼 人 不 問。◎ ● ◎ ○ ○ ● ▲。欲 見 回 腸,◎ ● ○ △,斷 盡 金 爐 小 篆 香。◎ ● ○ ○ ◎ ● △。黛 蛾 長 斂,◎ ○ ◎ ▲,任 是 春 風 吹 不 展。◎ ● ◎ ○ ○ ● ▲。困 依 危 樓,◎ ● ○ △,過 盡 飛 鴻 字 字 愁。◎ ● ○ ○ ◎ ● △。說明:又名《減蘭》,雙調四十四字,前後闋各兩仄韻,兩平韻。(原《木蘭花》是七言八句。)浣溪沙 晏殊一 曲 新 詞 酒 一 杯,◎ ● ○ ○ ● ● △。去 年 天 氣 舊 亭 台。◎ ○ ◎ ● ● ○ △。夕 陽 西 下 幾 時 回?◎ ○ ◎ ● ● ○ △。無 可 奈 何 花 落 去,◎ ● ○ ○ ○ ● ●。似 曾 相 識 燕 歸 來。◎ ○ ◎ ● ● ○ △。小 園 香 徑 獨 徘 徊。◎ ○ ◎ ● ● ○ △。攤破浣溪沙 [南唐]李璟菡 萏 香 銷 翠 葉 殘,◎ ● ○ ○ ● ● △,西 風 愁 起 綠 波 間。◎ ○ ◎ ● ● ○ △。還 與 韶 光 共 憔 悴,◎ ● ◎ ○ ○ ● ●,不 堪 看。● ○ △。細 雨 夢 回 雞 塞 遠,◎ ● ◎ ○ ○ ● ●,小 樓 吹 徹 玉 笙 寒。◎ ○ ◎ ● ● ○ △。多 少 淚 珠 何 限 恨,◎ ● ◎ ○ ○ ● ●,倚 闌 干。● ○ △。說明:又名《山花子》、《南唐浣溪沙》。雙調四十八字,前闋三平韻,後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後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註:雞塞,雞鹿塞之簡稱,代指邊塞遠戍之地。十六字令 [元]周晴川眠,△,月 影 穿 窗 白 玉 錢。◎ ● ◎ ○ ● ● △。無 人 弄,◎ ◎ ●,移 過 枕 函 邊。◎ ● ● ○ △。 說明:十六字令,又名《蒼梧謠》、《歸字謠》,單調十六字,三平韻。單調:湘水流,湘水流,九疑雲物至今愁。君問二妃何處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劉禹錫《瀟湘神》之一)雙調:春山煙欲收,天淡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牛希濟《生查子》 )☆二、詞調、詞牌和詞譜5.補充說明:同調異名:如西江月又名步虛詞?±,念奴嬌又名大江東去酹江月百字令異調同名:賣花聲既是浪淘沙的別名,也是謝池春的別名。同一詞調可以有別體:如六州歌頭(《詞律》)正體:141字,平聲韻、一韻到底別體1:142字、平聲韻、中間換五次仄韻別體2:143字、平聲韻、一韻到底 ☆浪淘沙[南唐]李煜簾 外 雨 潺 潺,◎ ● ● ○ △,春 意 闌 珊。◎ ● ○ △。羅 衾 不 耐 五 更 寒。◎ ○ ◎ ● ● ○ △。夢 里 不 知 身 是 客,◎ ● ◎ ○ ○ ● ●,一 晌 貪 歡。◎ ● ○ △。獨 自 莫 憑 欄,◎ ● ● ○ △,無 限 江 山。◎ ● ○ △。別 時 容 易 見 時 難。◎ ○ ◎ ● ● ○ △。流 水 落 花 春 去 也,◎ ● ◎ ○ ○ ● ●,天 上 人 間。◎ ● ○ △。  說明: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不同於《謝池春》的別名《賣花聲》)、《過龍門》,雙調五十四字,前後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三、詞的韻律1.詞的用韻標準:《詞林正韻》(清?¤戈載)P301分詞韻十九部,舒聲(平上去)十四部;入聲五部。按詞牌要求押平仄。☆2.詞的韻式:(1)一韻到底,或用平聲,或全用仄聲。如: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白居易《長相思》)(平聲韻)空相憶,無計得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識,寄書何處覓?新睡覺來無力,不忍看君書跡。滿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韋莊《謁金門》 )(仄聲韻) ☆(2)同部平仄互押。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3)平仄換韻(不屬同一韻部)。如李煜《虞美人》。(4)韻位的安排,有句句用韻的,也有偶句用韻的,也有雜句用韻的,不避重複。☆四、詞的聲律1.詞的平仄與近體詩基本相同,有些要求更嚴格。如:弄妝梳洗遲(仄平平仄平)( 孤平拗救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平平仄仄平平仄)(一三五不能不論)2.近體詩平仄相間,而詞卻多疊平疊仄。3.詞的粘對規律,沒有硬性要求,唯詞譜是從。 ☆五、詞的句式1.一字句:個別詞牌2.二字句:平仄、平平。如?°知否?知否??±3.三字句:相當於律句的尾三字。4.四字句:相當於七言律句的前四字,或仄平平仄。5.五字句:三三/一四音步:?°了不知南北?±6.六字句:四二/二四音步7.七字句:四三音步/三四音步8.八字到十一字句☆六、詞的對仗1.詞的對仗沒有定規。(P304)2.可以平仄相對,也可以平仄不對。3.不避同字相對。練習:看《白香詞譜》或其他參考資料,熟悉各種詞牌的格式。☆摸魚兒 辛棄疾更 能 消、● ○ ○、幾 番 風 雨,◎ ○ ○ ●,匆 匆 花 又 歸 去。◎ ○ ○ ● ○ ▲。惜 春 長 怕 花 開 早,○ ○ ◎ ● ○ ○ ●,何 況 落 紅 無 數。◎ ● ◎ ○ ○ ▲。春 且 住,○ ● ▲,見 說 道、◎ ● ●、天 涯 芳 草 無 歸 路。○ ○ ◎ ● ○ ○ ▲。怨 春 不 語,○ ○ ● ▲,算 只 有 殷 勤,● ◎ ● ○ ○,畫 檐 蛛 網,◎ ○ ◎ ●,盡 日 惹 飛 絮。◎ ● ● ○ ▲。長 門 事,○ ○ ●,准 擬 佳 期 又 誤。◎ ● ○ ○ ● ▲。蛾 眉 曾 有 人 妒。◎ ○ ○ ● ○ ▲。千 金 縱 買 相 如 賦,○ ○ ◎ ● ○ ○ ●,脈 脈 此 情 誰 訴。◎ ● ● ○ ○ ▲。君 莫 舞,○ ● ▲,君 不 見、◎ ● ●、玉 環 飛 燕 皆 塵 土。○ ○ ◎ ● ○ ○ ▲。閑 愁 最 苦。○ ○ ● ▲。休 去 倚 危 欄, ● ◎ ● ○ ○,斜 陽 正 在,◎ ○ ◎ ●,煙 柳 斷 腸 處。◎ ● ● ○ ▲。說明:又名《買陂塘》、《陂塘柳》,雙調一百一十六字,前後闋各七仄韻,上去通壓。參考文獻王力:詩詞格律,中華書局1977年第2版。沈祥源:文藝音韻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蔣紹愚:唐詩語言藝術,北大出版社1999年。宿五松山荀媼家 李白| | | — | | — — | —我 宿 五 松 下,寂 寥 無 所 歡。— — — | | — | | — —田 家 秋 作 苦,鄰 女 夜 舂 寒。| | — — | | — — | —跪 進 雕 胡 飯,月 光 明 素 盤。| — — | | — | | — —令 人 慚 漂 母,三 謝 不 能 餐。
推薦閱讀:

漢語方言發展圖
趨勢丨羅傑斯:娃娃們的未來要押在中國,中文將是她們餘生最重要的語言
教學:現代漢語詞語的分類
古漢語中的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生』和現代漢語的四聲如何對應?已知古平聲對應...

TAG:漢語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