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牛肉麵是如何發展流行的?
到台灣吃一碗牛肉麵,好像已經成為來台的必須要做的一件事,也是很多老饕的表定行程,而更多蘭州的朋友,非常不信邪的要來比較,到底台灣牛肉麵與蘭州的牛肉拉麵差別在哪裡。
全台灣約有三萬家牛肉麵店,普及率之高,可以說是台灣小吃店裡,僅次於滷肉販、面羹類小吃店的前三名了。
而台北市政府,每年要替牛肉麵舉辦比賽,所以台北市被稱為牛肉麵之都。
如果說台灣牛肉麵的流行的起源,還是與1949年隨著老蔣的大批所謂的外省人來到台灣以後開始的,他們把大陸家鄉牛肉麵做法,帶來了台灣,所以,清真的、紅燒的、清燉的、汕頭沙茶的、四川麻辣的、半筋半肉、肋條的、各種牛肉麵都出來了。
不過,這些年來有些牛肉麵在台灣的作法、口味等有些做了很大的變化,也有些堅持多年來不變的家鄉味,但無論如何,台灣已經將一道家常麵食,變成了高價、甚至高檔的主食了。
台灣的美食家焦桐老師,專門出了一本書,介紹台灣的173家牛肉麵店,焦桐老師堪稱是台灣對牛肉麵的專家,說得一口的好面,看了你每家都想去吃。
焦桐老師在一篇:川味紅燒牛肉麵 的文章裡,寫了一些值得參考的片段:
近年來在大陸及海外常見「台灣牛肉麵」招牌,此即紅燒牛肉麵,之所以成為台灣名食,乃歷史的偶然。台灣人從前並不吃牛肉,是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人引進吃牛的習慣。唐魯孫先生曾說:「光復那年,筆者初到台灣,隨便想吃碗牛肉麵,就是走遍了全台北市,也別想吃到嘴」。
逯耀東教授在《飲食》雜誌創刊號上斷言:川味紅燒牛肉麵源自岡山的空軍眷村,風行台北,然後由退役老兵播布台灣各地鄉鎮。不過,發源地應該在軍營伙房,不一定是岡山眷村,可能就在台北,也可能是中壢的營區。
賣牛肉麵是退伍後相對簡易的營生,軍隊里的伙房老兵,退役後擺攤賣牛肉麵是很可理解的事。有一時期,台北市長不逾百米的桃源街,竟出現一、二十家川味牛肉麵大王,形成了飲食的歷史風景。早期台灣人做生意很歡喜自稱大王,這個大王那個大王你也大王我也大王他也大王,可惜這條名聞遐邇的牛肉麵街如今只剩下「老王記牛肉麵大王」在營業,這大王無論滋味、經營形態、生意都數十年如一日。
牛肉麵里的牛肉塊大抵以牛腱、牛腩為主,如台北「鼎泰豐」、「林東芳」和台中的「若柳一筋」、豐原「滿庭芳」、花蓮「邵家」用牛腱;「牛爸爸」、「老董」和金門「老爹」用牛腩;較特別的是「大師兄原汁牛肉麵」用牛排,「牛董」用丁骨牛小排,「洪師父麵食棧」用兩種不同的牛肉。
中壢的紅燒牛肉麵也是遠近馳名。早年中壢是北部地區最大的禽畜市場集中地,路邊攤所賣的牛雜價廉物美,名聞全台。最令人欣慰的是中壢有幾家牛肉麵店是二十四小時營業,像「永川」和「新明」。二十四小時賣牛肉麵遠比二十四小時賣書要緊,台北忝為牛肉麵之都,這一點很值得汗顏。
將牛肉麵賣出時尚感的是「牛爸爸牛肉麵」和「鼎珍坊」,前者以一碗三千元的松阪牛肉麵威震江湖,很多人為了表達誠懇而在這裡請客,此店從食物到環境都予人精緻、潔凈感,其牛肉麵的構思就宛如雲門舞集、誠品書店和朱銘博物館,帶給我們深思和啟示。後者是新開業的餐館,「清燉牛肉手工面片」是老闆張應來的私房面點,每天限量十五碗。
歷史的偶然,成就了美麗的文化風景。李歐梵、林宜澐每次來台北,總想先吃一碗牛肉麵才痛快。牛肉麵,尤其是川味紅燒牛肉麵,已成為台北的飲食鄉愁,召喚集體記憶,召喚我們的情感。
推薦閱讀:
※清湯牛肉麵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 全能紅燒牛肉麵
※牛肉麵專用辣椒配方?
※台灣人最愛的牛肉麵 上萬元一碗(圖)
※【圖】紅燒川味牛肉麵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