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為什麼沒有剩女

剩女,顧名思義就是剩下來的女人,是到了結婚年齡還沒有把自己嫁出去的女人,之所以剩下來,多少是有些原因的,要麼是條件太好,要麼是條件太差,這是從客觀條件來說,而從精神層面上看也是有因可尋的。剩下來條件太差,所以沒人看得上;條件太好,所以沒人敢追。剩女這一說法主要是中國人提出來的,法國人並沒有剩女這一概念。

而法國女人,二十歲活青春,三十歲活韻味,四十歲活智慧,五十歲活坦然,六十歲活輕鬆,七八十歲就成無價之寶。法國是個注重浪漫的國家,在他們國家結婚是自由的,不需要父母同意,彩禮這些程序,也不注重外表,家庭什麼的,只注重感覺。很多法國情侶都不結婚,直接同居在一起;有些結婚也會因為感情不和而離婚,離婚之後也能很快的再戀愛再結婚。在法國,女人非常注重男人是否有紳士風度,是否幽默,興趣愛好是否相同,彼此之間是否相互吸引。

法國的單身女人很多,但和剩女完全是兩個概念,人家那是單身貴族,自由萬歲。法國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因為職場、人生經歷、經濟基礎各方面的積累,才會從里而外散發出一種成熟、沁人心脾的魅力。這種歲月積澱出的修養和魅力,飽滿熱情,耐人尋味。

另外,法國女人追求時尚美麗,她們認為女人有權利展示生命的美麗,那是女人應有的尊嚴。她們覺得一定要讓自己優雅的生活,優雅的老去。所以,即使到了三四十歲沒有結婚,對於她們而言也是很正常的。

這個問題其實還挺奇怪的。以現在大眾普遍認知的「剩女」就是30歲之後還未結婚的女人為定義的話,法國「剩女」實在太多啦。碰到過很多法國女人都是不結婚,談一輩子戀愛。

相對於中國的「剩女」概念,法國有一個概念相當時尚——同居。用法語來說是cohabiter,不結婚卻一起生活。這個概念在中國一般都是婚前的概念,但是法國人是可以合法的、合法的、合法的「同居」一輩子的!重要的詞說三遍

而且為了應對法國人這樣的生活喜好,法國相應的法律制度(PACS)也非常完善。同居可以登記,能夠享受和結婚差不多的法律保護。同居者生的孩子在教育等方面也能夠享受到婚後生育的孩子的待遇。同居者租房還能便宜呢!

法國真的不愧是一個哲學民族,誕生了盧梭、伏爾泰、西蒙波娃等著名的思想家。他們勇於破除人類帶給自己的枷鎖,蔑視人類繁衍的需要,不希望婚姻給予愛情以束縛,法國的浪漫也來自於此。

想起了李銀河曾經說過,婚姻制度最終會消亡。雖然這樣的定論實在太絕對,但有其道理。隨著女性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自我價值的實現逐漸從家庭過度到社會群體,對生育的慾望也越來越低,其實男性也一樣,現在的生育成本實在太高。婚姻制度是保證人類繁衍的最有效率的制度,為了保證人類的整體利益,這個制度不會消亡,但認為它是剛需的人會越來越少。

人啊,為什麼要自我束縛

剩女應該是我們國家的產物吧,法國沒有剩女一說。

在我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如果超過一定的年齡還沒有娶妻或者嫁人就會被人稱為剩男或者剩女。

在法國,沒有人要求女人必須在哪個年齡之前必需嫁人,不然就是剩女。這主要是由法國的文化決定的。

法國人結婚的只是小部分,大部分人都選擇同居而不結婚。如果哪天兩個人過不下去了,或者其中有一個人出軌,他們就會選擇分手,根本用不著離婚這麼繁瑣。她們生的孩子和婚生的孩子一樣,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她們也不擔心分手後孩子養不好,因為法國國家會支持那些單親媽媽,在經濟上回給予援助。

所以說在法國,女人的地位和男人是對等的,而且有國家給予經濟上的照顧,使得女人即使獨自扶養後代,也不會有壓力。男人和女人之間完全是因為愛情而結合的。

法國女人一輩子都過得很優雅,很注意保養,就是到了60多了,也不怕沒人要。在法國街道上經常會見到打扮入時的老太太,優雅得過馬路,一點都不落伍。中國女人在年輕的時候會打扮自己,年紀一大,臉上有了皺紋,或者太過忙碌,就疏於打理,慢慢的就變成黃臉婆,就沒有人要了。而法國女人完全不是這樣的。

法國女人在一生中,都會有人去追求她們,只要他們願意,就不會單身。她們也就從來不可能淪落為「剩女」。

不是法國沒有「剩女」,是法國的未婚大齡女性不被稱為「剩女」。

「剩女」是一個充滿中國特色的概念,廣義上指的是27歲以上的未婚女性。西方媒體把這一概念翻譯為"leftover women",Leftover這個詞是剩飯剩菜的意思,不管這個女人多麼優秀,只要大齡沒結婚就被歸類為被挑選剩下的女性,這是一種對女性價值的貶低,是我們國家當代婚姻文化中很愚昧的部分。

法國女人對自己結婚生子的時間日程是不設限的,未婚生子的也佔有很大比例。根據2000年法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法國同居的情侶遠遠超過了結婚的。甚至是法國前總統奧朗德也是堅定的不婚主義者,跟羅亞爾同居並生了四個孩子以後分手,後來跟Valérie Trierweiler同居,即便當了總統也沒結婚。

法國人這種態度一方面跟社會觀念有關。波伏娃是法國思想家,她所寫的「第二性」通過對女性生存狀況的調查,結合從原始到現代社會演變過程中兩性關係的境況和哲學中的存在主義,倡導女性跳出男性視角中「他者」的性別鏡像,提高自我覺知力,爭取以經濟獨立為基礎的精神獨立以及與男性社會地位的平等。這種思想在法國女性當中引起共鳴,激勵了更多女性追求性別的解放和平等,在她們看來,女性不是男人的附屬,也不必要非要完成造物主賦予的生育使命,女人普遍比較尊重自己及其他女性在婚育方面的自由意志,不會存在我國這種比較普遍的父母逼婚情況。第二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法國在同居及非婚生育方面的法律為女性的自由選擇提供了保障,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在法律地位上完全同等,並擁有同樣的財產繼承權。所以對很多情侶來講,婚姻真的就變成了一張紙,更多是具有象徵意義,並且還會對雙方產生束縛,所以年輕人選擇結婚的越來越少了。

一句話就能說明白!

法國是性開放成熟,不婚主義和契約aa制婚姻為主流。

為了「愛情」不婚主義同居就可以,有了孩子就契約aa制婚姻扶養孩子,激情過去或玩膩了就離婚換人。

所以不會有剩女一說!

中國性開放還沒成熟,還堅持著女貞男責的一夫一妻制傳統婚姻。

女人付出貞潔(婚前不亂來,婚後專一),男性付出對應的,且百倍於契約aa制婚姻的付出和沉重責任!

所以還講的還是成家立業,看好先後!

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來督促成家,用女貞男責保障夫妻一體利益一致,不分彼此相濡以沫,夫妻兩人各盡所能各出其力的共同創造生活!

而實際性開放已經泛濫,女貞嚴重缺失,實際情況是立業成家!

女人用性開放拿身體獲利,簡單說,就是嫖娼交易,不立業後成家就沒嫖資追逐享受女人!

無女貞偽傳統,一夫一妻制婚姻是名存實亡。

但是性開放還未成熟,性開放的不婚主義和契約aa制婚姻也未成為主流。

所以,又按照一夫一妻制傳統婚姻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督促成家去成家立業(雖然不可能),自然就有了剩女的說法。

實際,在性開放之下,剩男剩女的說法都是不合時宜的,因為性開放的本質就是無婚姻濫交狀態,婚姻本就不應該存在。

要知道,是世界上第一場婚姻的出現,對女貞(婚前不亂來,婚後專一)的要求,才一步就終結掉了母系濫交狀態(性開放),才開啟了人類歷史一夫一妻制婚姻歷程。

法國無剩女,這種說法也不對!

「剩女"一詞,來自中國。

法國則稱大齡。應該說只是稱呼不同已。

法國是一個自由浪漫的國家,對待兩性問題上開放已久。看看歷史上法國那些裸體名畫,就有所印象。

法國的憲法也規定: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在撫養、繼承遺產上,享有同等權利,這就給女性很大的自由度。法國的前總統奧朗德雖是幾個孩子的父親,卻是一個不婚主義者。法國女人也一樣,非婚同居是婚姻的一種形式。沒有法律上的婚姻束縛,散夥率也高。

法國少女懷孕率也很高,很多是未婚同居產生。

法國的女性追求的是一種自我獨立意思,獨身者不是個別現象。開放的兩性觀念,沒人說三道四。

你知道嗎?在法國沒有剩女十萬個女朋友2014-11-14 09:36:28

法國女人的心思:她們不管活到什麼歲數,一定美麗到老。女人有各種老法,而法國女人,只希望能優雅地老去。

在中國,女人年過二十五不再談青春,年過三十五不再談年輕,年過四十,無論曾經如何花容月貌,就不再談姿色。但卻忘記女人可以永遠談美麗。

法國女人,二十歲活青春,三十歲活韻味,四十歲活智慧,五十歲活坦然,六十歲活輕鬆,七八十歲就成無價之寶。

不知什麼原因,從整體來看,中國女人似乎缺乏美麗到老的信心和追求。我對年老而依舊美麗的女人的記憶,大都來自外國女人。比如年老的奧黛麗?赫本、戴爾?海頓等。而在法國,年老仍舊風姿綽約的普通女性比比皆是。

有一次,我夫人在法國一條著名的時裝街上買鞋,在試鞋的當口,發現椅子的另一邊,有位年齡不下八十歲的女士在試一雙極精緻時髦的細高跟兒鞋。鞋面是金色的,淺淺的鞋口,窄窄的,秀氣極了。我當時想,天哪,老太太怎麼還有心穿這樣的鞋呀,不怕崴腳摔跤嗎?

再看那女士,一身講究的裝扮,挺直上身坐著,穿上新鞋的腳翹著二郎腿,二郎腿從小腿向前伸展,左一下,右一下,變換著新鞋的角度。隨著小腿的變換,女士不斷歪頭側身,腰身也隨之扭動,優雅地這邊看看,那邊瞧瞧,活像個摩登的妙齡少女。

這是我在法國生活中見到如此優雅的老年女性之中一位,身材苗條,氣質高雅,而且挑選著裝時不考慮任何年齡阻礙。我想像,挑選那樣的一雙鞋,女士一定有一顆不老的詩心,或許她就是她這個季節的玫瑰,正詩意地綻放著。當時我想,女人要有一副怎樣的心態,對人生要有怎樣的追求,對做女人要有怎樣的認識,才會到老了還有這樣驚人的風姿啊!

很多女性的放棄就是從自我輕視開始

我不喜歡中國人意識里的一種東西,比如,見到某人狀態不錯,最常用的評價是:哎呦,都這歲數了還這樣,真不容易。這歲數怎麼啦?彷彿在人們的審美意識中,把美麗與美好只先天地賦予年輕人,年齡稍長,彷彿就不該美好,也不能美好了似的。在這樣的群體意識下,女人年過四十,甚至更早,自己也接受這樣的心理暗示:老啦,不行了,講究也沒用,講究了也沒人欣賞,自己還猴累。

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愛美,年長一點就可以不美,就不想美了呢?就因為已經過了求偶階段,不再需要向異性展示美麗的羽毛,就可以無所用心進而徹底無所謂嗎?那女人究竟是為自己而美,還是為男人而美,女人真的就只是為悅己者容嗎?

另一方面,面對曾經的美麗,我們容易傷感。有心理專家說,有些女性的心理危機就來自對自身年齡的恐懼,年輕時討厭男性輕薄地挑逗,而當男性再也不關注的時候,心裡的失落會導致嚴重的自我輕視。很多女性的放棄就是從這樣的自我輕視開始。

很早,我也想過這樣的問題:當男性的目光從你身上茫然略過的時候……你會怎樣。

對於一貫受矚目的女性,這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它觸及到的是一個很本質的點:我們究竟為誰而活?

中國女人在整體上放棄自己太早了

我們的美麗不是為了求偶,不是為了他人的讚賞,我們有責任展示生命的美麗,那是我們應有的生命尊嚴。我總覺得,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男人經常把世界攪得慘不忍睹,很多事情我們沒有辦法,但至少,我們可以讓風景這邊獨好。

我不喜歡因為我們自己過早的放棄而讓男人嫌棄我們,女人的放棄有時特別可怕:無節制,無道理,無理性,那种放棄給了男人N多的理由。

有時會讓他們毫無障礙甚至帶著某種快感地咒你:老女人,可惡!我們要做的是永遠保持挺拔的身姿,永遠乾乾淨淨智慧得體,我們要保持這樣的資本,對那些掛著啤酒肚,油光鋥亮,腦滿腸肥,臉成天喝成醬肝色,邊剔牙邊露出志得意滿無恥相的男人說一句:男人,請收起你的蠢相!

從自然生理角度,男女之間其實是有生物競賽的,不是你美麗得看不起他的醜陋,就是他贏了你而看不起你的放棄。隨著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相信會有更多的女性越來越注重自身長久的美麗和魅力。這點無比重要。

中國女人沒有法國女人幸運,法國男人的審美文化認為,四十五歲的女人最美麗。對一個注重女性修鍊和女性魅力的國家來說,法國人認為,女人只有到了這個年齡段,因為職場、人生經歷、經濟基礎各方面的積累,才會從里而外散發出一種成熟、沁人心脾的魅力。這種由長久歷練而產生的修養和魅力,飽滿,厚實,耐咀嚼,耐欣賞。在法國很多二十齣頭的男孩就喜歡四十來歲的女人。女大男三年到十年,在法國很正常。

優雅是一種氣質,但也是一種行為

優雅當然是一種氣質,但也是一種行為。優雅不見得是長得靚麗,但一定是大方,言談舉止自然從容;優雅展示的不僅僅是美妙的身段,還包括肢體語言。尊重他人是一種優雅,具有同情心是一種優雅,寬容和責任感也是一種優雅。優雅不分階層,勿論貴賤,貴族婦女和平民百姓都可以做到舉止優雅。

法國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盧浮宮和埃菲爾鐵塔,而是法國女人的氣質,無論是她們婀娜多姿的行路,還是一顰一笑的用餐。法國女子的優雅即來自傳統又來自環境,加上自身的修養,優雅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我見到的法國女性貴族也不少,不經意就會遇見一個。她們看上去越老越有風度,有的已經是祖母級的了,卻保持著少女般的腰身和穿高跟鞋的習慣,加上得體的衣裙和相應的飾物,用一個詞來描述就叫雍容華貴。

那些過氣的貴族雖然生活得不怎麼樣,但是家教很好,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做事整潔、行為得體的習慣的熏陶。即便普通老百姓,他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始終受到為人處事方面的管教,當然這種管教不是暴力,而是循循善誘。當他們成人後,就習慣成自然了。

無論貧富,巴黎女人吃飯時不會弄出聲響,我從未聽到她們發出那種吧唧吧唧的聲音,儘管她們也把食物含在嘴裡張口說話。無論年齡大小,法國女子總能在整齊的餐桌前正襟危坐,熟練地移動著手中的銀色刀叉,將盤中的精緻美食小塊小塊地慢慢送入口中。

如果是家宴,女主人會自始至終保持餐桌的乾淨,不會有疊起來的菜盤,不會有吐出來的垃圾。她們的餐桌布都是棉布質地的,很多綴著花邊,你很少看到塑料的餐桌布。客人用的都是熨燙平整的餐巾布,而不是我們常用的餐巾紙。

在巴黎街上走了那麼多年,很少見到她們手提LV的包;和法國人吃了那麼多次飯,基本上沒有見過他們的餐桌上放著XO酒,我喝像路易十三之類的法國干邑都是在中國。這兩樣國際公認的奢侈品基本上是法國生產,卻給法國以外的人消費的。

巴黎女人不喜歡雷同,不跟風,不願意和別人穿著一樣。雖然身在領導世界流行之都,巴黎女人也不盲從,堅持自己的風格打扮。即使從平價店裡買來的衣服,穿在她們身上也有味道。那是一種獨立的特色,體現的是一種自信。

法國女人的優雅是從頭到腳的,即便是在森林裡散步,她們穿的都是皮鞋,只不過是軟底的而已。紐約大街上那些正裝上班族女士腳下一雙球鞋健步如飛的情景你很難在巴黎看到,對巴黎女士說來,球鞋就是上班不能穿、下班也不穿、只有打球才穿的鞋!

法國女人春秋兩季她們穿肉色絲襪,隨著冬天來臨,襪色加深,變成黑色,隱約透出腿的本色。黑白相互襯托的搭配既暴露了肉感,又修飾了腿部曲線,給人以視覺的快感,令人產生聯想。女用絲襪的出現被認為是西方服飾的一次革命,光著腿反而沒那麼耐看了。只是,法國女人將絲襪穿到了極致,她們會讓絲襪緊繃在腿上,絕不會出現一點皺紋,不會像國內那些既想好看還怕冷的女子把絲襪套在棉毛褲的外面,讓人一看就想轉移目光。

按照北京現在的標準,法國女人開的都是不怎麼樣的法國本土產的中低檔牌子的車,不僅舊,車身還有從來不修復的刮痕。但是在車裡,她們禮貌讓行,從不和行人爭路。碰到橫過馬路甚至闖紅燈的行人,她們也會停在那裡,微笑著做個讓步行者先走的優美手勢,你感受到的是貴族般的寬容。

請像巴黎女人那樣柔而不嬌

巴黎女人自己做事自己擔當,獨立性相當強,愛就是愛,不嫌貧愛富,恨就是恨,沒有城府。《紅樓夢》里講究什麼「身子骨」、「金貴身子」的那些弱不禁風的女性和她們根本就不是同類。她們生孩子第二天就敢洗澡,第三天就出院,第四天就用車推著剛出生的嬰兒去超市買東西。所以法國人很少得產後憂鬱症,她們生孩子就跟玩似的。

生過孩子的中國婦女很多不再注意自己的身材,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從心理上就認為自己不再年輕。臉和身材可以讀出她們的年齡,因此她們不太在意別人問自己多大了,還常常主動自嘲老了。

巴黎女人注重保養。更在意身材和心態,她們去健身房的次數更多,局部形象是需要的,整體形象更重要。法國女人不像中國女人一樣,寧願把銀子都砸在美容院,換得一時的風華。她們更注重花在能讓自己的身段更玲瓏的手段上。是的,再精緻的容顏也敵不過歲月的摧殘,但是保持傲人的身段,只要你願意,每個女人都可以做到。

法國女人並不崇尚節食,她們甚至每天都會品嘗精緻的甜點。但她們非常推崇斷食療法。一種產生於古老東方的養生方法,在歐洲,一種叫做瑞士鹿喜微斷食(ruhevoll fasting therapy)的神奇療法,受到優雅的法國女人追捧,口口相傳,而不僅僅流行於chic的名模圈。這是和節食截然不同的體驗,讓身體重生的新的旅程。通常進行3天到7天,期間的飲食和日常的並不同,一般都是專業營養師提供的濃縮代餐,能夠替代每天的熱量,讓你完全沒有節食的飢餓感和痛苦。她們會大方地把這些體驗分享到自己的朋友,「瑞士鹿喜微斷食就是如此神奇,這種體驗是前所未有的,和以往痛苦的強制節食告別,而是飲用那些神奇的營養餐。在斷食的那幾天,身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休息和安寧,甚至感受到體內的毒素快速和細胞分離,被傾吐出來,排出體外,這個是可見的。肚子變小,身體輕盈,精力變好,還會得到讓閨蜜艷羨的透明肌膚。而並不僅僅是讓你一周內瘦掉10斤那麼膚淺的感受哦。」斷食帶給她們是年輕5歲的身體,難怪她們樂此不疲。

法國女人年輕時不怎麼化妝,年紀越大越濃妝艷抹,即使「半老徐娘」,雖不年輕,但前面還有一段平坦的路,風韻還能持續多年。她們的中年期長,五六十歲和四十歲看不出大差別。就是老了,她們也不肯輕易認輸。很多年近古稀的老婦人儘管臉上布滿皺紋,卻依然保持著玲瓏有致的身段,筆直的雙腿,胸部高聳的雙峰,轉過身去能吸引千軍萬馬,當然,回首過來也能嚇退百萬雄師。

無論曾經如何,我們都要對美麗永不言棄

法國女人比中國女人幸運,但法國女人也比中國女人用心。正是這種用心,締造了法國社會對女人的審美文化基礎。這點,中國女人要向法國女人學習。

我們終生都要學習,學習是美麗成長的基礎。走到今天,我比任何時候都想放棄所有,重新開始學習。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門專業,學習自己曾經感興趣的實用技術等等,我希望這種學習能使生命變得更加完美,能讓生命以完美的形式走到盡頭。

美麗需要高質量的生命體驗。當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喧囂浮華的時候,我總問自己,什麼才是美麗人生最本質的需求。那時,我的心會變得異常安靜。美麗人生首先是自己喜歡的重自我體驗的人生,當自己看重內心美好體驗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會自覺摒除多餘的雜質,騰出更多的空間。那種空間是提高我們生命質量的所在,是我們修鍊美麗心靈與身體的所在。那時候,喧囂與浮華是可以視而不見的,剩下的就是重視美麗生命的自己。

美麗其實又是實實在在的。它是勞累之後立即洗凈的那張臉,是走出廚房之後擦滿護膚霜的那雙手,是臨出門前塗上口紅的那瓣唇,是走路時傲然挺起的那片腰身,是面對各種誘惑的那份節制,是人群里永遠恰當的那抹微笑,是面對榮辱水遠鎮定的那副神情。

美麗永不言棄。它需要自己對自己多一份關心,多一份要求。每每想到這方面,我的精神會為之一振,腰背會下意識地挺拔起來:我的學習與健身過程都會因此快樂無比。

也許,會有朋友說,相對於外表,我更願意注重心靈,心靈的美麗才是更本質的美麗。我贊成,其實心靈美麗是所有美麗的基礎。問題是,有了內在的美麗,為什麼不讓外在的所有都一起美好起來呢。美麗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疼愛自己的方式,不管我們曾經遭遇過什麼,我們都要對美麗永不言棄。

  • 外國人如何看「剩女」豆瓣社區首頁

    豆芽???2014-06-03 18:56:43

      「票子、房子能帶來幸福么?」英國女人疑惑。  「或許不喜歡他,可是錢很重要啊!家裡人和周圍的人也會覺得我嫁得好。」中國女人說。  「那得是什麼樣的男人呢?」英國女人問。  「最好是高、富、帥。年紀大些也無妨。」中國女人答。  ……  這是原載於英國華文報紙《英中時報》的一段中國女人和英國女人的對話。其中,「剩女」(Leftover Women)這個詞特別引起了歐美人士的關注,而上面這段對話,就反映了某些「剩女」的心態。

      田忌賽馬中的劣汰者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不久前刊載一篇文章(中英對照),介紹了中國的「剩女」現象。文章中,BBC記者採訪了在北京某廣播電台工作的黃圓圓(音),黃圓圓特別指出自己馬上就29歲了。

      「真可怕,我又老了一歲。」她說,「我很焦慮。」

      「為什麼?」

      「因為我依然單身,沒有男友。承受著巨大的結婚壓力。」

      BBC文章說,黃圓圓是一名自信、有氣質、高收入的年輕女性,擁有自己的房子、中國名牌大學碩士學歷和許多朋友,但在結婚這件事上,她感受到來自親朋好友的巨大壓力,「中國的媒體似乎也對她們不依不饒」。

      文章還引用了時下在中國最流行的一種說法來闡釋「剩女」——田忌賽馬中的劣汰者。為了可高可低的生活,你努力完善自我成為最優秀的A類,過上你想要的生活。然而,現實無情,A男娶B女,C女嫁B男,只剩下身處A類的你,面對絲毫瞧不上眼的C男而感嘆:為什麼條件還算好的自身遇不到合適自己的人?要麼就是被迫接受「瞅得上眼的男人卻都已結婚」的普遍現狀,眼睜睜看著自己踏上這條「剩女」的不歸路,獨自空嗟嘆。

      除此之外,一篇在中國網路上流傳的名為《有多少剩女值得我們同情?》的文章也被BBC這篇文章所引用。該文認為,那些長得不漂亮的女孩往往期望以教育提高競爭力,「悲劇的是,她們沒有意識到,隨著女性歲數增長,她們越來越不值錢,因此,等她們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時,她們已經人老珠黃」。

      對此,很多外國網友表示非常不理解。一名來自美國的女性網友憤怒地表示,她完全無法認同「剩女」這個辭彙所傳遞的觀念,「與那些更年輕的女性相比,27歲或30歲以上的女性竟然被認為無論在哪方面都佔劣勢,這在美國文化中是不可思議的,這種想法應當儘快拋棄」。

      英國網友Rob Tell調侃道,如果自信、有教養、成熟的女性被當作剩飯剩菜般的「剩女」,那他翻遍整個冰箱也要把她們找出來。而網友Greggers也期待能找到這樣一位「剩女」,說中國「剩女」給了自己生活的動力,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開始學習漢語,搬到中國去。

      愛情才是婚姻首要條件

      如果讓你在「愛情」「有一份終身的承諾」「伴侶」「生兒育女」和「實現經濟穩定」這些選項中選出婚姻的首要條件,你會選擇哪項?

      美國人更傾向於選擇將「愛情」作為結婚的首要條件。

      艾麗莎,現年32歲,幾年前從南非移居美國。目前,她和妹妹一起住在芝加哥,在市中心商業區羅斯福大學攻讀計算機學位。談及婚姻時,艾麗莎表示,在她看來,結婚的關鍵是要找到在心靈上契合的另一半,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剩女」。

      當被問及是否遭遇父母逼婚時,艾麗莎說,她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因為父母不會逼我們做不願意的事情。父母所做的,就是為了我們高興地生活」。

      艾麗莎說,由於她現在攻讀的是計算機學位,畢業後應該能找到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因此,經濟並非是她考慮結婚的考量因素,「只要心告訴你,那個人就是你要找的,那麼就可以考慮結婚了」。

      由於就業競爭大,不少美國女性追求高學位,有些人只能等待她們在學業和工作安定下來再考慮結婚問題,所以導致晚婚和所謂的「剩女」現象。不過,美國的晚婚現象與中國民眾提及的「剩女」不能劃等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美國的「剩女」並沒有被「標籤化」,受關注度也不如中國高。

      從小到大,美國人接受的教育和文化是要獨立,也包括女人在內,甚至一些老人也因為自己的獨立而感到自豪。此外,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和人性自由,不會盲從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因此,她們不會為了尋找依靠而結婚,似乎也沒有「按時結婚」的概念,這點與中國現狀有很大的區別,與「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一些觀念差異巨大。在不少美國電視劇和電影中,「結婚恐懼症」的情節並不少見。如果沒有找到意中人,甚至到老,他們也會選擇獨身,但是他們所遭遇的通常不是另眼看待,更沒有被歸為「另類」的行列。

      「剩女」 = 被男人扔掉的女人?

      日本也有類似中國的「剩女」現象。不過,日本的「剩女」有時還會被貶斥為「被男人扔掉的女人」,尤其是在東京、大阪、神戶這樣的大城市,高不成、低不就孕育出大群「剩女」。

      據統計,在1975年到2005年的30年間,日本的適婚女性(25歲~29歲)比率由20.9%大幅上升到59%。隨著「剩女」問題越來越受重視,近年來,「婚活」(以結婚為目的的活動)這個詞語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日本媒體上。

      但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2007年《讀賣新聞》曾刊登過一個有趣的調查,對於「人一定要結婚嗎」這個問題,有61%的女性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現象——在大批「剩女」一窩蜂似的湧入「婚活」隊伍中時,一部分日本女性開始冷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結婚?

      2012年秋,日本富士電視台推出了一部名為《不結婚》的電視劇,劇中講述了兩名女性各自不結婚的過程和原因。其中,結不了婚的田中千春遇到了拒絕結婚的桐島春子,了解到後者是「自己選擇不結婚,和工作結婚」的,也不禁對自己的婚姻觀重新思考:在獲得真愛的同時,是否一定要結婚?

      關於日本婚戀情況的一門課程貫穿整劇。其中講到,在日本,隨著女性的高學歷化和獨立性逐漸增強,晚婚甚至不結婚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而日本社會對這些女性的寬容性也越來越大。

      36歲的Z小姐是橫濱一家旅行社的中文導遊,在被問及是否覺得自己是「剩女」時,她笑著說:「這是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吧?女性30歲還沒結婚就覺得奇怪。在繁忙的日本社會,自己的事情都忙不過來呢,誰還管別人結婚不結婚的事情!」

      她說,日本與中國不一樣,中國的長輩總是圍著晚輩轉,日本的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幹涉子女的生活。目前她經常帶著客人在中國各地旅遊,覺得生活很有趣,「如果結婚、生小孩,我就會失去這份喜歡的工作了!」

      一位日本女性網友也表示,人都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最後一個人死去的。即使生了孩子,孩子長大獨立了也會離你而去。看看周圍的高齡女性,即使在丈夫先行一步後,也能很開心地和朋友們一起謳歌人生。

      「我們只要有能讓自己生存下去的能力和收入就可以了。在家裡,可以做自己喜歡的食物,根據自己的喜好布置自己的房間,隨意打扮自己;在外面,努力工作,發展自己的愛好,結交好多朋友……這樣的生活,足夠幸福了!」

    外國人如何看「剩女」 閆亮 馬瓊 《人民文摘》(2014-04-01)剩女價值觀婚姻人生

  • 中國「剩女」歧視 外媒都看不下去了
  • 新藍網·浙江網路廣播電視台2016-05-17 09:01
  • 核心提示:一夜之間,涉及剩女話題的短片《剩女反擊戰(Marriage Market Takeover)》不僅風靡了華人圈,更成功引發了包括英國、美國、紐西蘭等諸多外媒關注。外國網友ned stark42說:事實上,中國的女性在婚姻市場中比男性值錢多了,這是因為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性別不平衡。

    一夜之間,涉及剩女話題的短片《剩女反擊戰(Marriage Market Takeover)》不僅風靡了華人圈,更成功引發了包括英國、美國、紐西蘭等諸多外媒關注。

    全部人都會在問你:你都多大了,還沒結婚吶?

    他們覺得在中國這個社會,你一定要結婚,那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

    不結婚是不孝的一種。

    你一天不結婚,父親就不死。

    ……

    KTV聚會人群里那個獨自神傷的角落,

    街頭巷尾七大姑八大姨的異樣眼神,

    父母像賣白菜一樣,在人民廣場上張貼告示,寫上自己的職業、年齡、學歷、資產,尋覓合適的相親對象。

    外國媒體如是說

    BBC因為這則視頻的風靡專門發了評論文章。文中援引哥大著名教授Leta Hong Fincher在《剩女:性別不平等在中國的回潮(Leftover Women: The Resurg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一書中的評論:「剩女所引發的焦慮和壓迫在中國社會中普遍存在」。作者認為中國社會的剩女問題,一定程度上來源於人口政策導致的性別失衡。

    ▼ BBC中國新聞:一則有關中國剩女的短片被瘋轉

    華盛頓郵報評摘出了視頻中出現的「中國父母的聲音「:「你一天不結婚,父親就不死」。

    ▼ 華盛頓郵報世界評論版《被瘋轉的視頻:未婚亞洲女性並非」剩女「》

    紐西蘭兩大著名媒體也對該視頻的熱播進行了報道,文中記敘了視頻中女孩們面對的壓力和受到的責難。

    ▼ 紐西蘭當地媒體Stuff《中國單身女性反擊」剩女「標籤》

    ▼ 紐西蘭當地媒體Herald《中國剩女的悲慘處境》

    這則視頻短片引起了外國網友紛紛吐槽和評論:

    外國網友DavidH3說:按照美國標準,她們還年輕得很呢!!

    外國網友soisoisoisoisoisois0說:世界本就不欠她們什麼,她們也不欠這個世界什麼。

    外國網友cents or sense說:與其找到不適合的,還不如單著……找到另一半其實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外國網友ned stark42說:事實上,中國的女性在婚姻市場中比男性值錢多了,這是因為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性別不平衡。

    外國網友Talus McGregor說:之所以單著(最合理)的理由是,我們還不想結婚,從來沒有人因為不想結婚而死掉啊,有那麼嚴重么!

    外國網友DM962:我父母當年也是這麼勸導我的,但我不久後就找到了自己的真愛。父母的觀念來自他們古老的歷史觀,根本不現實。沒有人應該是剩女。

    剩女不」剩「

    最近十年,從風靡大江南北的電視劇《粉紅女郎》中「結婚狂」唱出的「我想我會一直孤單」,到最近幾年大熱熒屏的相親交友綜藝真人秀,「剩女現象」不僅引起了華人社會的廣泛關注,更成為了娛樂段子、新聞八卦所」消費「的對象。

    ▼ 2002年電視劇《粉紅女郎》中由劉若英扮演的"結婚狂"

    在不斷的輿論熱炒中,剩女在2007年8月成為了中國教育部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

    更有好事者給25歲到35歲的女性分別安上了戲謔的名稱:「剩鬥士」(有勇氣繼續為尋找伴侶而奮鬥)、「必剩客」(屬於他們的機會已經不多)、「剩者為王」(在殘酷的職場鬥爭中存活下來)和「齊天大剩」(特級剩女,必剩無疑)。

    能夠形成一個略帶貶義的中文辭彙,這本身就代表了社會對這一群體的普遍不寬容。當新近有媒體曝出「27歲剩女被催婚而跳樓自殺」這則亦真亦假的事件的時候,評論中表現出的除了驚訝,甚至還有很多「理解」。

    其實,晚婚化是全世界都存在的問題。

    日本作為全世界晚婚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很早以前就以「敗犬」(一個更加具有貶低意味的辭彙)來形容在日本大都市,為事業苦苦打拚但沒有邁入婚姻殿堂的「失敗」女性。日本的父母也熱衷於參加各種聚會,為子女們尋找愛情。

    ▼ 2009年台灣電視劇《敗犬女王》直接引用日語中的「敗犬」為單身多金的女主角貼上標籤

    據統計,2009年約40%美國成年人單身,45歲以上女性中有近一半即2500萬人過著單身生活。即使如此,單生大齡群體的出現尚不足以形成一個特殊的歧視性辭彙,陌生人之間更不輕易談及相關話題。

    在法國,30歲以上女性中有30%未婚,其中有些選擇同居而不結婚。她們認為,只要工作順利、生活幸福,結婚證似乎不太重要。在法國,未婚同居也有相應的法律保護,未婚生子也同樣受到社會承認。

    在澳大利亞,男性的平均結婚年齡為31.6歲,女性為29.3歲。如果有女性朋友25歲前就嫁人,大家會非常驚訝;反之如果40歲才嫁人甚至終身不嫁,都不太會引起朋友們的吃驚。

    在西方社會看來,結婚、同居或單身,無非是個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未婚女性的社會壓力不重,個體更注重生活品質,有權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 Emma Watson在聯合國做的關於「性別平等」的演講摘錄

    而對於中國的父母來說,子女的婚否、收入、職業這些個人標籤,不僅成為了街坊鄰里私下裡的談資,也似乎成為了對子女的「合理」期望。當整個社會的關注點在房子、車子、票子、婚否上面,大眾對生活的質量和幸福程度的關注就更加少了。

    當剩女被妖魔化,不論「剩」還是「非剩」的未婚女性都開始群體恐慌。

    一個女孩子留下這樣的評論:「今年23快24的我,也開始出現了這種無力感。家裡的人似乎不知道當我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時有多歡喜,似乎不知道我覺得愛在婚姻里占的比重有多大,也似乎對我沒有足夠的自信。」

    休論」剩女「,世俗對個人自由的漠視與踐踏又豈非止於婚姻一個領域——「工作是否穩定」、「是否要孩子」,不都是這個社會對於個人自由選擇的桎梏和枷鎖嗎?

    當越來越多引領思潮的事件不斷湧現,當越來越多的人們表明自己的觀點,選擇去抗爭,而非妥協,我們就越有可能接近理想的狀態,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剩」女不「剩」,致敬大千世界每一位獨立而有創造力的個體。

    (實習編輯:王逸群)來源:網易女人編輯:陳穎

  • 國內外剩女成因對比來源:樂游原創日期:2012/7/9 9:01:52 作者:樂游

    一般來說剩女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國內外剩女的成因又有何不同的?下面我們將為玩友們帶來國內外剩女調查,希望能給剩女們提個醒。

    什麼是剩女?

    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剩女都是那些有較高教育程度,同時收入較高,年齡不小的三高女性群體。她們因為條件優越眼光高,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標準而「淪為」剩女的。大多數剩女的條件都較為優越!

    剩女最多的國家是烏克蘭,烏克蘭美女如雲,剩女也遍地,隨處可見。烏克蘭經濟不高,也不低,出現大批剩女的原因是缺少男人。英國比烏克蘭剩女還多,平均居世界首位,但是人家的剩女都是貴族。美國剩女也多,大多都是窮人,甚至是房奴和卡奴,有的甚至連信用都歸零了。中國的剩女區別是,要麼很窮,也是卡奴,或連信用卡都沒有,別提房奴了,中國剩女連房奴資格都沒有。因為銀行的關係,有些有身份證的人,不能證明自己的單位(打工),連信用卡申辦的權利都沒有。不過,這些人都是幸運兒,不會受到銀行類似黑社會一樣的恐嚇索債。報警、起訴,登門、砸門都是銀行人員乾的好事。

    中國剩女不乏富有,這些富有的女人都有武則天的精神,繼承的不是很精到,起碼可以一年打著尋找感情歸宿為名名義,做幾次新娘。母牛吃嫩草不稀奇了。有的也是死守,相信命運,等著機緣。一個緣分讓她們未老先衰,起碼有諸多的婦科病和亞健康,各個有精神病的特徵。逢人就說愛,其實最缺少愛。這樣的中國剩女,自己把自己升華,以為自己是聖女。中國剩女的一般都是「白領」,其實就是穿著白衣服的女人,口袋也白的女人,口袋裡除了夠買零嘴和化妝品的錢以外,沒有多少子。當然也有少數人有房子和車子,這樣的女孩一般都是相貌出眾的,否則只靠工資是不可能在20多歲就有車和房子的,大多是繼承或某些「乾爹」、情人、「老爸」送的,這個「送」幾乎都不是贈與或饋贈,大多是交易的,說好聽一點是交換的,就是用青春和身體加容貌打包進行民間貿易的。

    美國的剩女大多都是因為窮,窮的自己一無所有,甚至連工作都難找,因為她們國家有信用評價體系,一個人有了信用污點,一輩子,甚至下輩子都難以翻身,所以只好窮下去。法國的富人剩女比較多,原因是自己財富太多,擔心一日無錢,家庭生活不穩固,再則,有錢的人重來不相信窮人的信譽和信用。法國用錢衡量忠心,不是用感情。美國剩女什麼都沒有,用什麼都無法體現忠誠。中國剩女比較有病,主要是金錢抑鬱症、自負症、孤傲症,盲目跟風症、崇洋媚外症,總以為自己是貴族,殊不知自古中國就沒有貴族。中國剩女多是思想頑固症,總是相信愛情這個鬼東西,不相信婚姻和親情。剩女自以為是聖女,總是在乎男人的過去,和財富。中國女人心目中的男人,連李嘉誠都不行,李嘉誠只有錢,沒有貌相,頂多就是自己為了錢,認可李嘉誠。中國剩女的配偶只應天上有,董永也不行,傻乎乎,窮,沒錢。玉皇大帝似乎可以,但是玉皇大帝不來人間。

    中國剩女心理衛生健康和精神健康不是太好。要麼是沒錢窮了身份,要麼是有錢窮了思想。整日神經兮兮,看誰都不順眼,嘴都撇歪了。弄了個心態不良,反而看什麼都不順心。臉上都開始游魚了,還冒充大二女生。其實平凡的人生就是最高境界的幸福。

  • 推薦閱讀:

    細數娛樂圈十大「黃金剩女」
    現在的女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願意結婚?
    概括得太精闢了!剩男剩女等級表
    都市剩女9成身單「性」不單
    大齡「剩女」為何嫁不出去?

    TAG:法國 | 剩女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