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是假的嗎?

中國的造假歷史—從鄭和騙局走向現代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史書上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記載,是類似活動中資料最少也最模糊的。民間傳聞沸沸揚揚,這應歸功於晚明萬曆年間羅懋登的長篇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的巨大影響,以及東南亞華僑為紀念漂洋過海的先祖而對鄭和事迹的諸多傳說。但翻檢可靠文獻,卻寥寥無幾,其主要原因據說是明代一切關於鄭和航海的官方檔案早已被毀。有說是明代禁海派官員的鼠目寸光,有說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有意為之,總之其結果就是我們只能從一些殘缺不全的記載中了解這次航海事件。最重要的「證據」居然就是羅懋登的長篇小說,而羅懋登在「鄭和下西洋」100年後才出生,並且既無科學工程訓練,亦無考古歷史背景。

  從這些資料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難解的謎。先從鄭和的船說起吧!按照《明史》記載,鄭和的寶船的尺寸是長44.4丈,寬18丈,以明尺為0.317米計,摺合長寬約為140米和57米(有的甚至說成是151.18米和61.6米)。明鈔說集本《瀛涯勝覽》、顧起元《客座贅語》、及鄭和家譜的記載與之相同,似無疑問。

  按照最近國人製作的模型,鄭和的寶船就是(圖11-1)中的樣子。按照這樣一個模型和尺寸,如果假定船的吃水深度僅僅為6米,這是很淺的吃水了,再假定船的方模比為65%,(按照這樣的一個模型,這個方模比應該是比較接近的),那麼船的排水量就是30,000噸!

  在明朝可以造出30,000噸的船嗎?而且那是沒有鋼結構,全部都是木頭做的。曾幾何時,在「文革」時號稱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的研製和建造成功被宣傳得家喻戶曉,媒體文件鋪天蓋地,還拍了一部堪稱紅色經典的電影《戰船台》,歡呼這「開天闢地」的「偉大創舉」和「偉大勝利」。那麼在明朝就用木頭建造成功的三萬噸巨輪又如何宣傳呢?究竟是「文革」的萬噸輪是經過了560年以後從明朝的三萬噸退化到了文革時的一萬噸的退化了和縮水了的鄭和大船,還是明朝的造船術在560年前就完成了「文革」中吹噓的偉業的三倍?這是怎樣的黑色幽默?

  少數人的造假本身已經十分惡劣,而廣大民眾對於造假的讚賞、默認和縱容則更為嚴重。前者是個別人對於社會的犯罪,而後者是整個社會對於前者的肯定,從而是整個社會的蓄意的造假。

  近來發現,建造鄭和船隻的船塢在南京附近,其西接長江,考證為明朝為造船在長江邊人工開挖的長方形大塘,在它與長江交匯處建有一個人工水閘。造船的工人們在作塘里搭起台架,在上面建造船隻,船造好後,趁著江水漲潮的機會打開水閘,讓江水進入作塘,將船浮起,這樣船隻就能漂入長江。其中最大的是第六作塘,簡稱六作(圖11-2)。這就是六作今天的樣子,「在2004年11月的考古發掘中,就是在這個深度發現了明代搭造寶船台架的木樁和」地龍「(即橫亘水底的巨型木料)。」這就證實了明代的6號作塘就是這個深度,不超過6米。據考察,位於六作東面的五作、四作以及已被填埋的一作、二作和三作的深度都是一樣的。所以造船專家的結論是,這裡根本不可能建造尖底的船(福船型)。亦即,現在國人的「復原」模型所表現的尖底的「鄭和寶船」,當時根本就沒有建造的地方,因此寶船只能是平底船(沙船型)。

  一些比較嚴肅的研究表明,鄭和的平底寶船根本經不起風浪,即便將其吃水算作實際上不可能在「六作」造出的6.6米,其「穩度消失角」也只有48°。這樣的性能,就是不算其它的問題,也絕不可能經得起台灣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風浪。

  而且,明永樂年間,朱棣施政辦公的大殿奉天殿(太和殿),是當時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其大小也不過寬63.96米,深37.20米,高35.05米。而寶船上僅船樓的面積和高度就大大超過了它,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專制社會裡根本不可能容忍這樣的事。

  現代的航海理論和實踐都表明,遠洋航行必須是尖底船。只有尖底船才經得起風浪,原因之一是因為尖底船吃水深,在水線以下有很大一部分船體,這部分船體不受表面風浪的影響,在水線以上的船體受到風浪影響時,水線以下的船體產生的力矩可以抵抗這些影響,從而使得整艘船保持穩定。而平底船沒有這樣的特點,因此經不起風浪。這也就是為什麼遠洋船隻都是尖底的,這也就是現在把鄭和的船模型「復原」成尖底(福船)的原因。但是由於六作的挖掘數據否決了尖底船的可能,有的人又只好說其實大型的平底船(沙船)也是可以經得起風浪的。這樣的自欺欺人和造假,幾乎受到了國人萬眾一心的擁護。

  事情還沒有就此打住,按照「史書」記載,鄭和船隊是由240艘海船組成的聯合艦隊,船隊的主體船舶為以上提到的排水量3萬噸的寶船,外加馬船、糧船、坐船、和戰船等五類。按照現代的說法就是旗艦、戰船、補給船、交通船等。鄭和迷們總結道,大型寶船載員1000人以上,整個艦隊二萬餘人,這不是探險隊,而是航母戰鬥群了。唯一缺少的就是用瞎話再編造一些飛機出來。

  如下表格是我綜合了有代表性的兩個「重量級」鄭和研究權威的幾個表格而成。他們毫不掩飾地聲稱:「對鄭和船隊描述比較具體,並為廣泛引用的資料,是明代羅懋登的小說《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這也正是他們的數據來源。表格中吃水是他們猜測的,而排水量是他們按照這些數據計算的。不知為什麼其中寶船沒有給出排水量,也許他們也意識到3萬噸巨輪有點過頭了,因此不寫為妙?但是表中那組成鄭和船隊的700艘萬噸輪(1.5萬噸),也足以讓還有一點自知之明的人無地自容了吧?

推薦閱讀:

鄭和生平札記(四)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鄭和下西洋與明代瓷器外銷
鄭和航海圖
鄭和環球航行測繪延伸了一帶一路

TAG:鄭和 | 鄭和下西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