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老友賽第二場隨筆——法大VS莫納什,英雄辯
10 人贊了文章
這場是中國政法大學VS莫納什大學
竟然上場隊員可以隨意?4V3,可以直接1V1嗎,,,,
這場的辯題是個人英雄主義不適合適合21世紀
正方選擇了不適合,是一個傳統上的反方立場。
對於賽制我想說,評委中途的點評啊,都很犀利,但是可能是礙於辯論員的身份和面子,基本上場上隊員都不使用評委點評時的問題來進行發問或者闡釋。那是不是說這種中途點評具有一個hard關卡的功能呢?
言歸正傳,正如袁丁先生所說,這場的正方的整個架構和發言,幾乎是一個「完全學術型」的,至少是一個「完全學術語言型」的,而反方的理論厚度幾乎為零。只能通過生活化的語言來「營造」和「渲染」立場。
說得粗俗點,反方吃了沒文化的虧。
但其實,我個人更喜歡反方的立論,我指的不是他們的沒文化,而是一種「有意義的契合」。
之所以這麼說,是我認為正方的立論,即使拋開學術型語言表達之外,有一種隱含的技巧性和不那麼真誠。
正方的立論,把英雄定義為社會結構金字塔尖的那些可以推動歷史的人。如果我要是反方,我想問,那21世紀這個時代,以國家作為單元來看,難道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都消失了嗎?所謂橄欖形社會,其上段肩部的「統治階級」就沒有其自身的巨大作用嗎?如果依然有,為什麼英雄主義過時?
第二,正方用了一個非常辯論賽的技術動作,那就是英雄≠英雄主義。光提出這個拆解至少在我的評價體系中等於啥也沒說。不過肖磊解釋了好久。他解釋的這個套路所隱含的邏輯結構,反方模模糊糊觸摸到了,但是沒有真真切切抓到。反而是評委提出來了。評委提出的形式是「是不是沒有什麼主義是適合的」。
其實這個邏輯結構就是在做一種比較,肖磊的解釋還非常隱晦,但是到了檢察官用小銼刀質詢的時候,就非常明顯了。
肖磊隱晦的地方在於用了「主義指的是一種根本性的,主導性的選擇。」這裡面就隱含了還有一種沒有被說出來的「XX主義」(比如制度主義)來抗衡英雄主義。但是,問題就在於,這個辯題不是優劣比較,而是是不是合適的判斷。
換句話說,反方今天說的「制度的縫隙」是一種環境的描述,而不是「制度主義」的描述,如果正方將其認定為制度主義,那麼「(21世紀的)環境」又是什麼?這就是正方需要面對的。
小銼刀的質詢就非常直白了,直白的點出了「還有其他主義可以選擇」→「英雄主義不適合」。但是問題就在這裡,這個箭頭是否能成立?
是不是還有其他主義可以選擇,就能證明英雄主義不適合?
即使在多種主義中,英雄主義是最差的一種,是不是就能證明英雄主義不適合21世紀?
上述問題和「制度的縫隙」這個概念交相呼應,度過了漫長了半場。
直到質詢莫納什被兩次KO,從而終結了反方的「勢」。
當然了,其實包江浩最後的陳詞已經很好了。但是上面環節的潰敗,並不足以用一個陳詞來挽回。更何況還有肖磊的最後一擊。
不過平心而論,肖磊的陳詞談到21世紀的虛無主義,然後引到不需要英雄主義的這種路徑,已經和初試的邏輯不一致了,或者說,這是另一個論證路徑了。按照陳詞出新觀點,應該不予採納。而且,其實肖磊的陳詞,稍微變一變,完全也可以做反方的陳詞。(暫時不考慮之前的論證路徑)
關於英雄遲暮,在典型的好萊塢電影中,都是群眾不相信英雄,英雄黯然退場,然後災難降臨,人們發現還得需要英雄,然後英雄出場挽救危局。good ending之後其實是下一輪的不相信英雄,災難降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英雄還是英雄主義,都是需要並且呼喚的。
反方女辯手被KO的時候,正好問道誰是英雄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全球化的英雄不舉,可以舉羅斯福啊,沒有羅斯福推動租借法案,沒有羅斯福將美國民眾拉出孤立主義,締結大西洋聯盟,二戰的歷史必然不會一樣。同理,難道說,21世紀就不存在戰爭的危險嗎?難道戰爭的危險不是由那些大國的富有責任感和道德義務的領導人所堅守的價值嗎?他們作為正方立論里的精英,又是不是英雄?他們作為一個人數眾多的具有集體身份的群體,這個叫不叫英雄主義(畢竟正方已經自己排除了個人主義的英雄和唯心史觀的英雄主義)。
李斌:2018老友賽第一場隨筆李斌:2018老友賽第三場隨筆李斌:2018老友賽第四場隨筆李斌:2018老友賽第五場隨筆李斌:2018老友賽第六場隨筆李斌:2018老友賽第七場隨筆李斌:2018老友賽第八場隨筆李斌:2018老友賽第九場隨筆李斌:2018老友賽第十場隨筆李斌:2018老友賽第十一場隨筆李斌:2018老友賽第十二場隨筆李斌:2018老友賽最後一場第十三場決賽隨筆——北師珠VS中山,荒謬辯推薦閱讀:
※辯論賽的 主題有什麼?
※2018老友賽第十場隨筆——武大VS北師珠,新聞辯
※寫給辯論萌新的非技術指導(一)
※醒醒吧,在辯論場上,你真實的樣子是......
TAG:辯論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