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繪畫唐卡藝術的發展以及唐卡繪畫的派別

藏族繪畫唐卡藝術的發展以及唐卡繪畫的派別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38 人贊了文章

喜馬拉雅風格藝術是指在喜馬拉雅山脈一帶產生的藝術,主要流行於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尼泊爾,克什米爾,錫金,拉達克,不丹等地區。喜馬拉雅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通過固定的構圖,固定的人物,標誌和題材確定。包含宗教人物繪畫,風景繪畫,宗教哲學理念,宗教符號繪畫等,這類佔了喜馬拉雅文化的大多數。喜馬拉雅藝術文化中包含,宗教唐卡,木板畫,壁畫,藏式建築,金屬鑄造,宗教面具製造,宗教儀軌用品製造等,藏族配飾等,這些夠造成了喜馬拉雅文化。

yama

首先我們要了解繪畫文化,什麼是唐卡,唐卡的種類有那種,和繪畫的顏料有那些。畫派有那些,怎麼去觀看唐卡,如何去辨別唐卡的細分。

首先唐卡是一種捲軸畫,他是繪畫在布面上的一種繪畫,他的原型是牆面壁畫。藏族是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四處游牧為家,唐卡士一種非常便捷的朝拜方式。禮拜的時候打開,禮拜結束以後一卷,便於存放不佔地方,游牧的時候可以四處攜帶,這邊是唐卡的由來。唐卡最早畫在皮子上又叫羊皮畫唐卡,早期的基督教經典也書寫在羊皮卷上,到了後期才有了紙張啊這些的繪畫,藏族的唐卡到了後期的研究,逐漸到修建寺院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唐卡繪畫派別,唐卡的種類也越來越多,隨著歷史中漢藏文化的接觸碰撞產生了堆綉唐卡,刺繡唐卡,織錦唐卡,壁畫,木版畫,風帆,灌頂卡,小型畫(扎唐),插圖寫本,書封面,尼泊爾捲軸畫,織補物等,唐卡的種類也非常豐富,有關於歷史繪畫的唐卡,宗教故事唐卡,吉祥寓意唐卡,祝福唐卡(壽星,仙鶴,松樹等)。

經文上面的小扎唐

唐卡上一般會是成套的宗教圖案,如寺院的傳承上師,教派傳承上師,寺院護法等在上面。在唐卡上或者背面一般會書寫上日期和一些宗教經文,有的還會再背面印上具德上師的手印題字等,這些提拔哪至於日期對我們研究藏傳佛教文化乃至唐卡發展文化都是一個非常好的佐證。

寧瑪派上師三尊壁畫

唐卡的觀賞一般是從大到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用內到外進行研究一副唐卡我么從上面繪畫的人物,傳承上師上我們可以明確的了解到這個唐卡士屬於什麼教派的,他的傳承是什麼樣的,一般來說中間最大的就是唐卡中的主尊像。一般在四周的或者說是唐卡下邊一般會畫出這個像的眷屬或者是附屬神靈。如格魯派的唐卡會在四角出現,班達拉姆,南色,雅瑪。瑪哈嘎拉等。

格魯派上師唐卡

唐卡的主要繪畫包括,佛像,羅漢像,僧人,國王像,成就者像(米拉日巴等),世俗像,寂靜像(文殊,觀音這樣的像),半寂靜半憤怒像(空行母像),憤怒像(護法神這些),金剛像或者是黑魯嘎像,動物頭像的神祇,武士像(格薩爾,紫瑪等)等。在唐卡的繪畫上包含生平故事如釋迦摩尼佛本師傳這樣的生平故事唐卡,第二種是歷史故事唐卡,如藏王會見蓮花生,五世達賴喇嘛會見順治皇帝這樣的唐卡這些都屬於歷史故事唐卡,也是非常好的歷史上面的佐證對於歷史的研究是非常好的史料。還有一種就是遊記。

金剛像 憤怒

在宗教中除了人物歷史繪畫,最常見的就是幾何圖表繪畫,或者是宗教符號繪畫。如曼陀羅,壇城圖,皈依境,生死輪迴,城市圖,神山聖湖圖,天文圖,身曼陀羅圖,醫學圖,宗教教具圖,怒供圖等,唐卡的構圖類型有四種(成組構成,成排構成,漂浮物構成,重複出現的人物構圖)重複夠圖的唐卡一般為五方佛,千佛這樣的。

蓮花生唐卡

唐卡的繪畫的組成基色也有五種分別為:多彩唐卡(彩唐)黑色主體唐卡(黑唐)金色主體唐卡(金唐)銀色主體唐卡(銀唐)紅色主體唐卡(紅唐)等,彩色唐卡一般是用天然的礦物質顏料繪畫,黑唐卡一般是將畫面塗成黑色然後用金子去繪畫,金色唐卡是把金子加上水天然樹膠研磨成金粉塗抹在畫布上然後用紅色的筆或者黑色的去勾勒主體為金色的唐卡。銀色的唐卡和金色相同,是吧銀子研磨成粉加上樹膠,然後用黑的或者是其他顏色的筆勾畫。紅唐當然是以紅色為主調上面有其他的繪畫。這是唐卡的幾種基本主色調

憤怒尊唐卡 藍空行

我們知道佛教有三大傳承,Ваджраяна金剛乘 .Махаяна大乘 . Тхеравата 上部佛教。在西藏的唐卡繪畫中都包含這些,如在藏傳的上部佛教唐卡中包含釋迦牟尼從出生,成道,圓寂等的一套唐卡體系,目犍蓮舍利弗唐卡,服侍人員唐卡,十六羅漢唐卡,四大天王唐卡,護法神唐卡

印度教繪畫

而在藏傳佛教佛教中關於大乘的唐卡包括:釋迦摩尼唐卡,彌勒唐卡,三十五佛唐卡,六莊嚴二勝唐卡,八大菩薩唐卡。和大乘的各位大德如:龍樹菩薩,聖天菩薩,無著菩薩,世親,陳那,法稱,功德天,釋迦光,月稱,寂命,月宮等

在密乘的唐卡種包含上述二者和各大教派創始人唐卡,如普賢王如來唐卡,蓮花生唐卡,蓮花生二十五弟子唐卡,七覺士唐卡,金剛總持唐卡,多吉森華唐卡,八十四成就者唐卡,宗喀巴,噶瑪巴,白瑪噶波等教派上師以及教派傳承唐卡。在苯教裡面也有敦巴辛繞唐卡,苯教護法唐卡,苯教智桑佛母,辛拉沃嘎,桑波嘎東,十二儀軌神,二十四大象雄大師,三十三苯教儀式專家,四十五寂靜本尊,八十六憤怒本尊,六界六護法,母續六空行,佛教護法唐卡,五長壽唐卡,十二丹瑪蕃地女神唐卡,格薩爾王唐卡等英雄唐卡,在佛教的傳播中有些對於教派有利益的這些人也會被人畫在寺院的牆壁上作為護法,如成吉思汗也是安多一地的一位護法神,在尼泊爾的薩迦派寺院甚至還有一位外國軍官被畫在寺院的牆上作為寺院的護法神唐卡。可見藏族的唐卡多樣性,唐卡種類的豐富性。

孟加拉國大師阿底夏尊者

薩迦巴祖始

龍樹唐卡

宗教符咒唐卡

格魯派皈依境

九本尊唐卡

千手觀音唐卡

唐卡我們如果細分的話可以分為很多,要是分為較大的劃分話可以分為五種,第一種國外畫風。分別是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第二種為地區劃分如:古格王朝風格,後藏風格,衛藏風格,後藏風格,康區風格,蒙古地區風格,和安多的熱工地區風格。第三種為宗教劃分上的命名,如嘎當風格,塔隆風格,俄二風格。在寺院上區分的話可以分為這麼幾個劃分:京造劃分(雍和宮風格),布達拉風格,扎什倫布寺風格,扎雅風格,夏魯風格,江資貝闊曲德風格,俄爾風格等。

苯教上師唐卡

囊久旺丹

米拉日吧

唐卡的繪畫大師人才輩出,在繪畫的風格上也是自成一派。如勉唐巴,勉日畫派,勉魯畫派(15-16世紀西藏),坎資欽莫畫派,堪日畫派,堪魯畫派(15-16世紀薩迦派),南嘎扎西畫派,噶瑪噶孜畫派,嘎瑪噶日畫派(15-16世紀噶瑪噶舉),勉薩魯(也叫新勉唐格魯派),卻因嘉措(格魯派),卡資拉索畫派(18-19世紀 格魯派 扎雅地區),確扎西畫派(18世紀竹巴噶舉教派 康巴,藏東,拉托),卻因多吉(十世噶瑪巴1604-1674衛藏,藏東,雲南),止霍南喀堅(18-19世紀 格魯派 藏東止霍地區)等,這些是西藏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一些畫派。

薩迦巴唐卡

薩迦巴五祖

在前文中說過西藏的繪畫有成組構圖 這種構圖主要是早期的構圖風格,這種構圖主要受到來自印度、克什米爾和一些尼泊爾的影響,一般來說這樣的構圖類型的繪畫代表著西藏最早期的繪畫主要流行於流行於 XI—XIV世紀。這種繪畫方式在14世紀以後慢慢的消失。這種畫法的主要特徵是相同等級的人按照排列層次的順序出現排列,而且人物形象排列且重疊,主尊背後有古老的建築框架模型。其中的中央主尊比較較大,最下方一排圖像似乎位於主尊的前方。這種繪畫保存下來並不是非常常見,可以在古格王朝遺留的裡面看到若干。

成組構圖唐卡

第二種是成排構圖屬於唐卡中的中期繪畫,這種構圖形式主要受到來自尼泊爾加德滿都河谷的藝術的影響,流行於XII—XVII世紀的繪畫中,在XVII世紀以後這種文化逐漸消失和退出歷史的舞台。這種唐卡流行時間長,這種繪畫方式在XVII世紀早期的漂浮繪畫佔主導地位時仍然有出現,因此留下來的作品較多。人物處在橫排或豎列的格子中,彼此的排列分布非常密集,各人處在各自的小方塊中。中央主尊獨享一個單獨的格空間這是XII-XVII 世紀的主導繪畫方式。

成排構圖唐卡

第三種重複人物構圖這種繪畫方式主要出現在中晚期繪畫這種構圖形式出現於 XII世紀左右,持續至今。主要特徵是次一級人物重複出現。早期重複出現的題材為千佛、五方佛曼荼羅中的諸尊佛菩薩;後期重複出現的題材有佛、觀音或度母等。有些只是將主尊的形象重複繪製,有時完全相同,有時只是身色上面的不同。

重複構圖唐卡

第四種為漂浮構圖這是唐卡中的晚期繪畫方式,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大多數繪畫都是這種構圖類型。大約XV-XVI世紀開始出現,從 XVII世紀早期開始佔據西藏唐卡繪畫的主導地位,流行到現在其主要特徵是有山水背景,人物似乎懸浮在空中,佛菩薩周圍伴隨太陽,月亮,彩虹,吉祥紋飾,雲朵,花卉等,在下方常伴有吉祥八寶,象牙,珊瑚等繪畫。

漂浮構圖唐卡 五長壽現代

藏傳佛教有講究四種業和五大元素,分別用四種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四種業,其中白色象徵著息業,表凈化、安撫;黃色(金色)象徵著增業,表財富、富饒;紅色象徵著懷業,表警示、力量;黑色象徵著誅業,表恐懼、保護等。彩色唐卡是最常見的一種唐卡繪畫方式,其顏色多樣,給人的視覺衝擊較大。大部分人喜歡這種顏色的唐卡,是收藏供奉的不二選擇。

藥師佛

黑色唐卡出現於XIV-XV世紀,最早僅用於繪製怒相神、護法神和怒相本尊。,早期密續文獻記載黑色系來自屍林骨灰象徵死亡孤寂,後期即據此來繪製黑色唐卡。但是在黑色的背景上也有搭配其它顏色,多以金色為主色調,比如用紅色來繪製嘴唇、衣服、火焰,以金色繪製唐卡頂部的上師,輪廓線條也都用金色繪製。

黑唐四臂觀音

金唐卡大概是元代開始出現,當時薩迦王朝收到大量來自中原王朝的絲綢品賞賜,受到漢族文化崇尚黃色的習俗,出現以金色絲綢製作唐卡的做法以顯示唐卡的尊貴,後面隨著絲綢賞賜的數量每年開始減少,人們開始用研磨過的黃金作為顏料繪製唐卡,人們經常稱為色唐或金唐。金唐的題材主要為寂靜相的佛、菩薩或上師像,在XVII世紀以後比較流行。

金唐

在舊時候的西藏人們對於紅色有不同的理解,僧袍是紅色的,寺院是紅色的,護法殿是紅色的,紅色主要來源於古時候的殺生祭祀,而人們對紅色顏料的應運已經幾千年,如中國地區的朱紅漆器,赭紅還有硃砂作為顏料印尼也有多年的歷史。。但紅色唐卡的出現,是受到永樂時期賞賜的禮品中大量紅漆藝術品的啟發,如經書夾子等。紅唐在 XVII 世紀在衛藏地區變得非常流行,主要是受到五世達賴喇嘛的推動。主要用來繪製圖像學上本身為紅色的神或和鉤召一類的懷業有關的神,或強有力的宗教上師或宗教領袖如蓮師八變經常繪畫為紅色打底金色勾勒。常用金線勾勒輪廓或人物描金,這邊是西藏所有唐卡的發展以及出現歷史。

紅唐 三殊勝

唐卡上的佛菩薩都赤身裸體這主要和印度文化有關,印度的佛像都赤裸上身,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由於受到早期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傳入中國的佛像都被包的嚴嚴實實的,藏傳和印度的佛教都塑造為佩戴瓔珞臂環耳環等,而漢傳的多為穿龍戴鳳,這便是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造像上的區別。根據《西藏王臣記》記載松贊干布命令尼泊爾工匠按照他本人的身量塑造觀音菩薩像;一是《巴協》記載赤松德贊令尼泊爾工匠以吐蕃本土的標準男女作為模特為桑耶寺藏式佛殿塑像。度母的原型是依照藏王的象雄王妃的面貌塑造。藏傳佛教造像藝術開始於公元VII世紀初,此後一直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發展,經歷了一千三百餘年的漫長歷史,經過了傳入、吸收、融合、轉型、成熟到衰落的不同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分別出現了多種不同的造像風格,如吐蕃王朝時期有印度藝術、尼泊爾藝術、中亞藝術、于闐藝術和中原藝術以及西藏本土藝術等;兩宋時期有克藏風格、帕藏風格和尼藏風格等;元朝時有藏西風格、藏中風格、藏東風格、北京風格等;明朝時有藏西風格、藏中風格、藏南風格、藏東風格等;清朝時有西藏風格、藏東風格、蒙古風格、內蒙古風格、北京風格等。西藏的唐卡藝術表現各異,但是都離不開一定的時代政治背景,和當時的流行風格都是在一定的時代政治背景下傳入和形成的,時代政治的的變遷導致審美觀念的變化和文化交流的不同是影響這些風格傳入和形成的兩大主要因素。在大昭寺和小昭寺的修建上採用漢藏印三種風格的塑造與此同時,由於歷代吐蕃王朝的贊普們對佛塑像以及繪畫唐卡的的重視,當時大批的外國藝術家紛紛來到或被請到吐蕃參與塑像,有印度的、尼泊爾的、克什米爾的、斯瓦特的、于闐的和唐朝的。其中有的工匠在當時吐蕃藝術舞台上頗有影響,並由此深得吐蕃贊普的重用和賞識。西藏的佛造像唐卡繪畫從吐蕃時期的借鑒模仿,到兩宋時期的發展期學習克什米爾一帶的造像技術,古格王派遣21位前往印度克什米爾學習佛教五明這使得西藏的塑像以及繪畫歷史加速發展,古格王朝所塑造的佛像不僅精美且特色頗多比如措金銀,古格的唐卡也是一個不可及的一個高度。

印度教繪畫

早期度母唐卡

帕藏風格是指東印度帕拉王朝(今孟加拉地區)造像風格與西藏傳統藝術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風格。主要流行於西藏中部地區。其藝術特徵表現為:造像大多戴三花冠,花冠較低 矮,頂部結高髮髻。面部尖削,眉眼向兩側上翹,額部猶如一張拉開的弓。軀體結構勻稱,造型挺拔。佛像一般著袒右肩袈裟;菩薩像上身多為左肩斜披條狀絡腋,下身穿短裙。衣紋完全採用薩爾納特式表現手法,衣質薄透貼體,腿部衣裙上習慣鏨些小碎花。台座常見為多角向上收縮的疊澀形式,或束腰形高蓮座,前者常配有火焰形拱門式大背光,極富裝飾性 。到了公元X——XII世時期正是尼泊爾佛教藝術的鼎盛時期,造像肩寬腰圓,軀體渾圓,四肢壯碩,頭大內頷,五官小巧生動,高額寬平。佛像衣紋簡潔,菩薩像姿勢優美自然,裝飾繁褥細膩。西藏與尼泊爾有著傳統的而不間斷的友誼和藝術上面的往來,隨著這種交往,尼泊爾這種成熟的藝術風格也傳人了西藏,在西藏本土藝術的影響下最終形成了尼藏合壁式風格。以上都是唐卡和佛像繪畫的發展期間。到了元朝蒙古族將手工藝文化帶入西藏地區,西藏地區的佛造像文化再次興盛,佛像在手勢上有了一定的舒展柔韌性,眉眼上翹,高額寬平,頭微下頷,軀體壯實,衣紋簡潔,這些都是尼泊爾風格。但其面相已明顯藏化,鼻子和臉不再像尼泊爾印度一帶的外貿。佛像的繪畫和塑造軀體造型和表紋表現與尼式造像也有一定差異。這都是佛造像的發展中期。

釋迦牟尼唐卡

明代是藏傳佛教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期,第一源於明朝對於西藏地區的關注和政策上的放鬆,使得藏傳佛教文化藝術高度發展,隨著噶瑪巴和一些上層和明朝社會的往來,導致的漢地的一些人物塑造影響了西藏的塑造風格,人們有了更大創造性,對於佛像的塑造業按照西藏人的口味來塑造,從面向逐漸的藏華,在這段期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塑造體系。藏族的藝術風格文化使得具體化規定化,藏族藝術大師們在融人自己對佛像藝術新的理解和審美意識的同時,都十分注意根據《造像量度經》的規定對不同類別的造像進行分別加工塑造,因而使不同類別的造像在身體量度、面相、衣著、裝飾等方面既相互區別,同時又自成一體,各自形成了十分規範統一的藝術模式。明朝藏傳佛像藝術的這兩方面表現不僅有大量的塑繪的實物為證,同時還有充分的理論依據。 15世紀西藏著名藝術大師門拉頓珠所作的《造像量度如意寶》就是一部十分突出的佛像藝術理論著作。此書對各類佛像量度、造型、裝飾特徵都作了具體規定,都明顯融入了藏人的審美情趣。到了清朝時期藏傳佛教的文化隨著清代國力的衰減變得走了下坡路。這個時期的造像雖然看上去端莊大方,比例適度,製作精細,但普遍流於程式化,造型呆板,軀體僵硬,生動既缺乏外在的變化,又缺乏內在的精神力量在裡面,但是也不乏有精美的塑造像出現。這段時間恰好也是唐卡的各個流派出現的時候。

黑文殊唐卡

喜馬拉雅文化藝術是生長在雪域高原的一顆璀璨的星星他的歷史綿延不斷而又獨具特色。他的顏色多樣,造像形體優美,肌肉線條飽滿,他的發展題材不僅包含了藏族的歷史人物,藏族的精神追求、藏族對宗教的信仰和崇拜,而且還反映出古代西藏社會政治的變遷、經濟的盛衰、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等諸多歷史信息。因此,研究藏傳佛教造像和唐卡繪畫藝術具有十分廣泛的意義;對我們了解西藏古代社會,了解西藏地方文化增進民族團結也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熱工地區唐卡-蓮花生

推薦閱讀:

水流花開 匠心獨妙 ——王葆安油畫作品初探
夫妻相處是一門藝術
畫作 · 為牆面藝術而生
令人驚嘆的書本紙雕藝術
「盆景藝術」那些脫俗·雅緻的小型盆景

TAG:藝術 | 繪畫 | 唐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