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過不上想要的生活?

我們為什麼過不上想要的生活?

4 人贊了文章

琳子曾經是我的來訪者。兩年前,她第一次去美國加州度假,回來之後念念不忘那裡清爽的陽光和海岸。比環境更好的是那裡的文化,畢竟是有著好萊塢,矽谷,和伯克利的地方,她遇到的每個人都活得自由而熱烈。

飛機降落到北京的時候,是個霧霾天,琳子的心情立刻灰暗下來。

「就覺得人家那樣才叫生活,我們這樣就只能叫活著。」

在諮詢中,她發出這樣的感嘆。

「所以你打算去那邊生活嗎?」我問。

她立刻搖頭:「那怎麼可能,就隨便感嘆一下。」話雖如此,她還是有點在意,「你覺不覺得很不公平?有的人生下來就可以過上那樣的人生。」

「但是,為什麼不可能?」我沒懂。

琳子也一臉懵:「就是不可能啊。我住在北京,我的工作在北京。」

「因為這份工作就不可能?」

「你是說讓我辭職嗎?」琳子變得警惕起來,「好吧,就算我想辭職,但我男朋友的工作還在北京啊,他手裡還有期權,做滿五年變現……」

「變現之後,不是正好投資移民?」

「那還不夠,現在投資移民的門檻高得很。還不如申請個研究生現實一點。」

「留學,那也是一個辦法。」

「什麼啊,」琳子笑了,「你覺得留學現實嗎?」

我說:「我怎麼知道,那又不是我的人生。」

我的感覺是,琳子力圖向我證明,她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改變現在的生活。這樣一來,她的抱怨就顯得合情合理。她只是想要抱怨而已。

在抱怨的同時,她百分之百地確信,自己願意去那個地方,過另一種人生。那裡的生活無比美好,確鑿無疑。如果有人說:「其實你也沒那麼想去。」她只怕立刻開口反駁:好生活誰不想要?只剩下唯一的問題,要不到。

但在我看來,她未必是真的要不到,她甚至沒有認真考慮過怎麼要,更不用說真的做一些嘗試了。到那時為止,我知道她做過的嘗試,最多也就是到了解過投資移民的價碼而已,得出了一個讓她沮喪——換個角度,也說不定是令人心安的——結論:超出現有的承受能力。於是,剩下的都不用考慮了。

假如我繼續問琳子,為什麼她覺得留學不現實,想必她會給出相當有說服力的理由:離開學校太久了啊,英語不好啊,沒那麼多錢啊,對學習不感興趣啊。每一個理由都成立。坦白說,就算我真的有能力,挑出每一個理由的破綻,向她證明真的有人跟她有類似的情況,而成功申請到國外的學校,改寫自己的命運,想必琳子也一定會找到辦法向我證明:那樣的情況不適用於她。

事實上,她都不需要用什麼理由解釋,只要客氣地說一句:「是,看看吧,有機會再說」。這個對話就可以像閑話家常一樣,到此打住了。

所以我猜,琳子真正想說的是:

「我覺得自己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種感覺,是不需要什麼理由的。」

我有一個老師,講過她年輕時的經歷。

她博士畢業之後,先後在兩個高校找到過教職,但總是不太滿意,覺得無法充分實現她的學術抱負,後來她又打算去一所新的學校申請職位。

那邊拋來橄欖枝,她買了飛機票來北京面試。

不出意外的話,她會得到那個職位。但就在那個航班上,她遇到本科時教過她一門課的一位老師。那位老師,當時已是古稀之年,是個精神矍鑠的老太太。兩人在飛機上攀談起來,我的老師說起想換工作的事。老太太就問:你覺得原來的地方不好,那為什麼不去最好的地方工作?去清華,去北大!

我的老師嚇了一跳,說清華北大隻怕不會要我吧。理由當然有的是,畢竟她這些年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她申請的學校,也只是二流而已。

老太太說:你問過他們沒有?

我的老師說:沒有。

老太太說:你問問去,你都不問,怎麼知道他們不要?

簡簡單單一句話,一下子讓我的老師呆住了。

這位老太太聲名赫赫,是北師大的張厚粲先生,國寶級的心理學家。張先生是張之洞的孫女,就憑這一句話,按俗話來說,就是純正的「貴族」范兒。所謂貴族,倒未必是錦衣玉食,寶馬雕車,有時就是自然透出的一份大氣。想要一樣東西,絕不猶疑等待,也不顧影自憐,而是從從容容伸手去拿。

故事的結局皆大歡喜。我的老師在飛機上下定決心,落地北京,立刻婉拒了那所學校的邀請,開始聯繫Top2學校的心理系,果然在那裡找到了機會。幾經努力,她最終爭取到了一份教職。——否則,我也不會認識她。

改變她命運的,只是張先生的一句話。

但這個結論給得並不公平。張先生的鼓勵固然重要,但我的老師能拿到這個機會,也是因為自身有很好的素質,此外,還有很多的運氣成分。所以這不過是一個結局恰好不錯的故事而已。我講這個故事絕不是想說明,只要伸手去要,就一定能要到。如果是心靈雞湯就會這麼講,但真實的世界不是這樣。

真實的世界裡,恐怕有很多認真計划過,努力爭取過,試過一切方法,最終還是失之交臂的例子。如果問琳子,她一定可以舉出許多這樣的例子:申請國外的學校沒有通過的,勉強通過,而沒有拿到學位的;拿到學位卻沒找到工作的;找到工作,卻拿不到綠卡的……更不用說她和男朋友還是兩個人,一切如她所願的概率就會小上加小。任何一點意外,都可能導致她的計劃破產。

世界可以這麼殘酷:你要了,也未必要得到。

但,即使真是這樣,「要」這個動作,也不是沒有意義。

第一,正如每個人都想到的,如果你不做任何事,希望只會更渺茫。

第二,當一個人試過一切方法之後,如果最終的結果仍不成功,他至少可以獲得內心的安寧。他會對自己說:「至少我試過了,我沒有什麼遺憾。」如果我的老師當時申請Top2而失敗了,那麼,不管她最終去了哪裡,至少她可以相信,她得到的機會是她能爭取到的最好的。終其後半生,她都不用在心裡暗暗計較:「如果當初,我那樣試一試……現在我的生活是不是會不一樣?」

我想,琳子在那次諮詢中,心裡就保持了那樣一份計較。所以她反覆糾結:「憑什麼有人生來就可以過那樣的人生?憑什麼我不可以?」

事實上,她不是在抱怨任何人。她的遺憾與任何人都沒有關係,真正讓琳子感到煩躁不安的,是她自己。她心裡一個潛在的聲音是:「我覺得我過不上想要的那種生活。」有那個聲音,自然會有一大堆證據來支持那個聲音。

這是一個標準的惡性循環:我覺得自己不配,於是我不做任何事去爭取那些我以為自己「配不上」的東西,這樣的長期結果是,我發現自己確實「配不上」那些東西。雖然那些東西我真的想要。——我沒法否認那個慾望。

我只好對自己說:別想了,這些東西跟你有什麼關係?

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改變。改變倒也不意味著必須矇騙自己,讓自己相信心想事成的那些鬼話。你可以實事求是,但用不著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來證明那些東西自己一定「得不到」,以及為什麼「一定」。適當地分出一些精力,想一想,如果你想為「得到它」做一點事情的話,你會做什麼?

我問琳子:「如果十年之後,你真的住在了陽光明媚的加州,是的,想一想這件事真的發生了,你覺得,在這十年當中你可能經歷了什麼?」

她就笑,笑著搖頭:「不可能的。」

但是我一再邀請。我說,你不必真的嘗試什麼,只是在頭腦里做一個實驗。她才放下心,她說:「除非我跟男朋友認真談一次出國留學的事。」

我說:「這聽起來也不太難,然後會怎麼樣?」她就笑,說什麼也不肯想像下去,她說:「我男朋友會覺得我瘋了,我們在這裡活得好好的。」

這大概是兩年前的事了。

但在最近,我們的諮詢結束兩年之後,收到一封琳子寫來的信。她告訴我:移民越來越難了,不過她男朋友考慮加入一個在矽谷的創業項目。她也邊工作邊申請了加州一所大學的在線函授課程,正在努力跟上進度。如果一切順利,將來有希望轉為正式學生。她感覺希望不大,但打算一試。她說:「你能相信嗎?我離我想要的生活已經這麼近了!」我信。——她曾經覺得,跟男朋友開口談出國的事很瘋狂,她都已經開口了,那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呢?

原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Momself

更多親子、兩性關係內容,請關注摩米Momself——全宇宙最不靠譜但最有辦法的媽媽聚集地


推薦閱讀:

身為男人,一場約會就能贏到她的身心!
桃花為箋,落字為墨【情感美文】
對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徹底失望是什麼感受?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張璣晴神專家稱:無性戀或是情感障礙

TAG:情感 | 選擇恐懼症 | 死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