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評估系列之為何要進行姿勢評估

姿勢評估系列之為何要進行姿勢評估

4 人贊了文章

在進入姿勢評估(Postural assessment)課堂之前,讓我們先討論一下什麼是姿勢評估?姿勢評估中常見的問題?例如:「姿勢」這個詞的意義是什麼?為何要進行姿勢評估?哪一種個案能夠受益於姿勢評估?姿勢評估應該在何時何地操作進行?怎麼操作姿勢評估?等等…那麼,本次課堂為您解決這些問題?

一、什麼是姿勢?

我們可以邀請任何一個人來示範不良的姿勢,幾乎每個人都能夠露出懶洋洋的樣子,駝背、肩膀下沉、胸椎過度向前彎等。若是示範良好的姿勢,大多數人都會示範出軍人的立正姿勢、身體挺直、抬起下巴、肩膀向後挺等其實,姿勢描述的是人身體的整體位置。

一個人必須將某些身體部位維持在正確的排列上才有良好的姿勢;不良姿勢可能胡引起肌肉骨骼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受限或廣泛性的不適。當它被用在物理治療、骨科徒手治療、按摩治療等手法時,以姿勢描述身體某些部位之間的關係是比較精準的,他們的排列位置能夠巧妙或者錯誤地結合在一起,如脊柱側彎(scoliosis)、膝外翻(genu valgum)等描述,了解一些身體不適或者疾病。同時姿勢也是一個很好的線索,如一個人是否自信、是否充滿活力、焦慮或者緊張等都能間接地表現出來。

姿勢不僅使我們身體部位排列的整體位置表現,也能成為情緒的風向標。

如果一名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人會以同一種姿勢表現一種情緒。

二、影響姿勢的原因

思考影響姿勢的原因可以幫助認清哪些因素您可以由物理治療的過程來矯正,以及哪些因素最好由個案自己解決,因為有些因素是您沒法處理的。下列表格給出了影響姿勢的因素。

結構性或解剖學

脊柱側彎

上肢或下肢的長骨長度差異

增生的肋骨

增生的椎骨

組織彈性增加(韌帶剛性減弱)

年齡

姿勢隨著年齡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孩童的姿勢與其他年齡段的姿勢有著顯著的不同

生理性

在我們覺得警覺、活力充沛時或覺得獃滯、疲倦時,姿勢有暫時性的改變

病理學

疾病改變我們的姿勢,尤其是牽涉到骨頭與關節的疾病。

軟骨病可能會有膝內翻(genu varum),觀察關節和肢體市場會有發現關節炎的癥狀。

疼痛時,身體姿勢會作出改變

骨折癒合是骨頭排列不良

某些情況下的肌肉張力

骨質疏鬆等

職業

辦公室工作者 司機 教師等

娛樂

運動等

環境

冷熱環境

社會與文化

情緒

三、完美的姿勢存在嗎

從解剖學來看,我們都有兩片肩胛骨,但是喙突伸出的角度可能不一樣,而肩峰同樣各有變化,脊柱的棘突也朝向不同的角度。有些人股與關節之間會有些許的差異,更別說軟組織之間的變化性。那麼,完美的姿勢存在嗎?答案是存在的,但每個人都不完美。

推薦一篇文獻:Posture and Pain,Kendall,and Boynton 1952;姿勢與疼痛

四、為何要姿勢評估

在考慮姿勢評估時,你第一個會浮現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這麼做,評估背後的基本原里是什麼?評估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評估?

1獲得信息,了解關於個案的信息

了解更多的個案信息。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位業餘運動員或跑步愛好者來找您,他主訴有反覆發生的膝關節痛,下肢的姿勢可能讓他疼痛加劇嗎?他是否有扁平足?他的跑步姿勢是什麼樣的?他是否有膝外翻或者長短腿?這些是他造成膝關節痛痛的原因嗎?如果他的姿勢良好,是否是他的運動量或訓練量造成的呢?實施姿勢評估,不僅能排除很多因素?也能找出個案的不同點。

2節省時間

姿勢評估能夠較快速的證明某些事情和個案目前的問題,卧位接受評估檢查時,較難觀察全身各個部位的關係,若個案站起來,則這個問題立馬變得明朗。例子:如果一位身材適中、健康狀況良好的辦公室人員,她抱怨右側肩膀前方疼痛,在實施站姿和坐姿評估之後,發現她的右側肩胛骨較為往前內縮,但在卧位下較難發現這個現象。

3建立基準值

實施姿勢評估的第三個理由是建立基準值:即用來衡量治療效果的標準。許多治療師依賴個案的主觀回饋來評估治療效果,若我們察覺某個問題來自於不了姿勢,我們必須判定是否對個案的上半身姿勢造成任何影響。這種方法可以評估治療前與治療後的變化。

4整體治療

最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將姿勢的評估列為治療、檢查項目之一,如此我們能夠提供較為完整的康復治療服務,將個案視為整體來治療,而不是分為一個膝蓋痛、或一個冰凍肩、或一個揮鞭症侯群(whiplash syndrome),所以將他們的姿勢列入治療項目是合乎邏輯的。

我們了解到實施姿勢評估的幾個理由後,那麼,哪一些個案需要進行姿勢評估呢?下回在姿勢評估課堂繼續與大家分享。


推薦閱讀:

動作與能量代謝 —— 人體運動的本質(下)
舞蹈演員的體能訓練法
足球運動中的體能訓練:原理及方法(下)
HRSC起點:這是什麼?
【打卡042】全身力量綜合體能訓練第二彈,你敢挑戰嗎?!

TAG:運動康復 | 運動醫學 | 體能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