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類藥物或「觸發」暴力行為
一項研究發現,服用抗抑鬱葯或苯二氮類藥物可能與個人故意殺人風險升高有關。
來源:醫師報(DAYI2006)
芬蘭一項研究發現,服用抗抑鬱葯或苯二氮類藥物可能與個人故意殺人風險升高有關。該類藥物或可通過作用中樞神經系統而使此種風險增加。(World Psychiatry.2015年6月4日在線版)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開始探討抗精神病藥物與暴力行為是否有關。研究者表示,人們一直認為,服用抗抑鬱葯或促發了屠殺罪犯的暴力行為。2014年9月,谷歌搜索術語中有超過13.9萬次點擊「抗抑鬱葯、殺人」,超過10餘萬次點擊「抗抑鬱葯、暴力」,可能這種大規模的公共宣傳已影響到了醫生藥物處方實踐。
該研究分析了2003-2011年因謀殺定罪的959名罪犯的藥物處方,與普通人群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使用抗精神病藥物與殺人風險升高無明顯相關性。使用抗抑鬱葯與此種風險輕微升高(升高31%)有關,使用苯二氮類(用於治療焦慮及失眠)與該種風險升高顯著相關(升高45%)。而殺人風險升高相關性更高的是服用阿片類(升高92%)及非阿片類止痛藥(升高3.06倍)明顯相關。25歲以下人群中,與最高他殺風險有關的藥物是阿片類止痛藥(RR=3.23)及苯二氮類藥物(RR=1.95)。
此外,雖然研究人員未詳細透露,但與其他因素相比,男性及酒精中毒與較高暴力風險有關:88.5%罪犯為男性,79.4%罪犯為酒後犯罪。
許多病例中,苯二氮類被長期、大劑量的處方給患者。Tiihonen表示:「苯二氮類藥物可削弱衝動控制,前期研究發現止痛藥可影響情緒處理。因此建議對於有物質濫用史的患者謹慎處方苯二氮類及強效止痛藥。」
抗抑鬱葯或「略可」升高暴力可能,但研究人員認為,成年人或青少年不應因相關殺人風險假設而拒絕服用抗抑鬱葯。
推薦閱讀:
※童年陰影系列(二)▎父權、暴君、霸凌、自殘
※對戶外被害人實施暴力威脅的認定 郭百順 張嘯崎
※家庭暴力常見的類型有哪些
※減少校園暴力,僅靠教育遠遠不夠
※什麼是戀愛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