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澳大利亞反華鬧劇真面目

?

近日,澳大利亞反華鬧劇又添新戲碼,在澳孔子學院無故「躺槍」。

境外媒體報道稱,這些中國語言和文化中心經常遭到批評,因為它們的資金部分來自漢辦,而漢辦直接隸屬於中國教育部。

批評人士稱,這種與政府的聯繫意味著,它們將被用於限制學術自由,進行政治宣傳,從事間諜活動並削弱澳大利亞的價值觀和制度。然而,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孔子學院/課堂從事了這些活動。

中澳建交45周年,原本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契機,卻因澳大利亞屢屢炒作「中國滲透」蒙上陰影。那麼,此舉出於什麼目的?這樣做對澳大利亞民眾有何影響?

內部政治鬥爭的「外溢」

這波對中國的指責始於2016年年底。當時澳大利亞媒體炒作本國政客接受中國政治捐款,指責在澳華人華僑受中國政府的影響,進而妄稱中國政府控制澳大利亞的華人社區,影響華人媒體、學者、留學生。

這種指控沒什麼證據,都是斷章取義、捕風捉影,但隨著澳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近期加入,這出鬧劇有愈演愈烈之勢。

他不僅用「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這樣的話回應中方的批評,還在試圖推動反間諜和外國干預的相關法案。這些舉動顯示,他認定媒體所宣揚的「外國政治干預」確有其事。

▲12月9日,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抨擊「有外國勢力干預澳大利亞」,並用中文喊出「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路透社)

明眼人都能看出,對於特恩布爾來說,這不過是一處「圍魏救趙」的老戲碼。

近期,澳大利亞政壇遭遇「國籍門」,包括副總理巴納比·喬伊斯在內的不少議員因為擁有雙重國籍,不得不卸下議員職務重新補選;加之執政聯盟內部並不穩定,特恩布爾可能重蹈幾位前任的覆轍,遭遇「逼宮」。

這時,在政治上頗為敏感老練的特恩布爾需要在媒體和選民面前表現出強硬姿態,爭取一個關鍵選區補選成功。某種意義上,宣揚「中國滲透」不過是特恩布爾的國內政治工具。

▲澳大利亞副總理巴納比·喬伊斯(路透社)

一方面,公開指責中國是要「堵」媒體的嘴。今年11月,特恩布爾參加了一個政治晚宴,同席有位華商。隨後,一些反華媒體以此詰問特恩布爾是否在席間「泄露國家機密」。特恩布爾的回應是對方「英文不好」,只是泛泛而談。

事實上,熟悉西方政治遊戲的人都清楚,類似晚宴的主要目的是政黨募款,參加者也無非希望有和政要「同框」的機會而已。特恩布爾和媒體都是「明白人」,這出互動明顯是順著媒體的思路,把自己先「摘清楚」。

另一方面,「摘清楚」自己也是為了攻擊別人,指責中國是特恩布爾攻擊政治反對派的工具。

近一段時間以來,特恩布爾瞄準了工党參議員鄧森,借著媒體的炒作大肆攻擊對方「向中國人通風報信」、接受華商捐款等,最終鄧森於本月12日被迫辭職。受到嚴重攻擊的反對黨不得不呼籲特恩布爾減少「對中國病態式的攻擊」。

可以說,特恩布爾的一系列「演出」背後完全是政治考量。只是這一波政治操作不僅犧牲了良好的中澳關係,更撕裂了澳大利亞社會。

媒體推波助瀾提供「表演機會」

澳大利亞一直以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自居,每每用開放、包容自詡。來自各地的移民在澳大利亞定居,給澳大利亞帶來智力和財富,也接受本地政治遊戲規則。

華人參加政治性晚宴,向主要政黨捐款,符合政治習慣、遵守國家法律,與其他族裔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單單把華人孤立出來,認為華人參與政治一定會威脅澳大利亞國家利益,這種說法在邏輯上完全不成立。

現階段,華人約佔澳大利亞總人口的5%,對華人的攻擊無疑會給社會造成一道很難彌合的傷口。

在這個過程中,澳大利亞的媒體一直在推波助瀾。正如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成競業所說,這種捕風捉影的指責表明,一小部分人不願意看到中澳及兩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關係繼續發展,目的就是要製造針對中國的恐慌情緒。

事實上,這些無端指責缺乏媒體本應有的調查、核實,近乎於「誅心」,是冷戰思維的一種延續。部分澳大利亞媒體把這些所謂來自中國的威脅重複性地向並不了解政治的民眾灌輸,將其推到政治生活的日程之上,給予政客充分的表演機會。

南半球現在是炎炎夏日,特恩布爾在緊張的國內政治博弈之後,也應該在新年假期中思考如何解決這一波政治操作造成的影響,怎樣彌合被政治撕裂的社會,如何修復中澳關係。

儘管這出「反華鬧劇」讓中澳之間的關係緊張,但仍應該看到中澳建交45周年以來,兩國關係的基本面向好。現階段,中國連續多年成為澳大利亞的最大貿易夥伴,中澳合作為澳大利亞經濟帶來強勁動力。此時,只有摒棄偏見、以誠相待才是中澳關係的「正道」。


推薦閱讀:

為何whv-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07澳大利亞
悲催了,澳洲副總理居然是個紐西蘭人!!??
剛到澳洲的你,看到這些事千萬別驚訝
澳洲站亞馬遜市場怎麼樣?有什麼需知事項?

TAG:澳大利亞 | 反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