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學習中華文化,培養君子人格!

青少年人格的建設和培養,密切關係著個人前途,亦關係著家庭和國家的命運。而優好人格不是從天而降或一蹴而就的,需要具備正確的文化道德知識,樹立正知正見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格的根基是道德,道德的要點在三觀。三觀不對或不正,人格就難以建立和健美。

有這樣一個妙喻:往瓶子里裝東西時,如果先裝石頭,裝滿了還可以再往裡面裝沙子;如果先裝滿沙子,就不能再往裡面裝石頭了。人生也一樣,裝東西要講先後順序,要先裝大的東西,比如人格、價值觀、觀念、理想、方向等,然後再裝細的東西如習慣、技能、步驟、方法等,不能反過來。

論這些「大的東西」,儒家最好,在「裝大的東西」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儒者人之需,仁者人之本,仁性良知是人格的核心。孔子說三十而立,就是指基本人格和良知信仰的建立。要達到「而立」標準進而不斷上達,不惑、知天命、耳順、不逾矩等道德境界,就必須「有志於學」,好好學習儒學。

儒學是仁學,良知學,君子之學,中華特色的人格主義哲學,對道德良知和生命本質的認識特別深刻,三觀特別中正,對科學實踐、政治實踐、道德實踐和人格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可稱為人格建設的指南針。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學儒,有什麼必要,學儒有什麼好處。我的回答是:學儒的好處多乎哉太多了,例如,可以讓人做一個文明、智慧、勇敢、有禮、有信仰、快樂、吉祥、長壽的人,可以讓人成就自己,成為德才兼備、智勇雙全、文質彬彬的君子,擁有各種君子品德、風範和特徵。

君子是一個重要的儒學概念。《論語》中這個概念出現了一百多次,對君子的風範和特徵有過深入闡釋和描述。不少聖賢大儒都談到君子的三種特徵。君子有哪三種特徵或者說品格和風範呢?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因人而異。

我在《儒學的價值和作用》一文中依據經典總結君子的各種特徵,包括君子三德、君子三畏、君子三戒、君子三恕、君子三思、君子三樂、君子三憂、君子三省、君子三變、君子三貴、君子三立等等。

「君子吃虧論」流行已久,其實完全錯誤。君子縱然吃虧,也是小虧。蓋君子忠信篤敬,有理有禮,人不忍欺,沒必要欺;其次不惑不懼,人不敢欺,不容易欺也。一些家長也擔憂,學儒學會不會讓孩子變得軟弱,容易吃虧,被人欺負。這個擔憂完全沒有必要,而且恰恰相反,學儒學,可以讓孩子在未來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平安順暢。蓋儒學是人格主義學說,可以很好地促進道德人格的成長和成熟。

一個人講理知禮,德才兼備,智勇雙全,於難行之路容易通行,於難辦之事容易辦好,可以將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扼殺於搖籃之中」。有了一定的道德修養,可以更好地處理家庭社會問題,不至於父子相鬥、兄弟相殘、朋友相害和街頭相殺,不至於為了利益以命相搏。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真理天理,是大自然和人類社會共通的法則。

有德為優,德高者勝,德低為劣,缺德者敗,優勝劣汰。《尚書湯誥》說:「天道福善禍淫」;《伊訓》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太甲下》說:「唯天無親,克敬唯親;民罔常懷,懷於有仁;鬼神無常享,享於克誠。」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我說過,良知是最好的護身符,因為良知是道德和智慧的高度統一,有利於維護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和提高人生保險係數。聖賢是君子之大者,是人世間良知最光明的人,也是最吉利的人。孔子畏於匡時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受迫於桓魋時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有人說想讓孩子學點武術防身。我告訴他,防身術有很多種,有高級低級之別,在現代社會,武術是最低級的,基本靠不住。儒功才是頂級功夫,達可兼濟天下窮可獨善其身,進可保民衛國退可保身養身,不防而防。

東海還曾提出一個觀點:君子與抑鬱症絕緣。君子雖入世,精神能超越,超越環境超越貧富貴賤利鈍成敗,成固欣然,敗亦從容,心安理得;富固可喜,貧亦無妨,安貧樂道,無可無不可,無入而不自得。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患上抑鬱症呢。

培養真正意義上的君子,非儒學不可。

遺憾的是,五四以來,國人對儒學曲解重重,誤會深深,泛濫起一股反孔反儒的現代蒙昧主義思潮,導致思想文化道德的普遍顛倒。習近平先生多次尊儒講話為終結這股思潮、復興儒家文化提供了歷史性契機。然而,由於它持續了百年之久,影響廣泛深遠,慣性依然巨大,很多國人對儒學依然充滿誤解。

我曾說過,身體成長需要物質營養,心靈成長需要文化培養。不少國人身體長大了,但心靈、精神、人格沒有長大成人,甚至有些人是逆成長、負成長的,年齡越大,心靈越貧乏,精神越弱小,人格越敗壞。但這不是民族性問題,而是文化社會生態問題,因為很多人沒有機會接受優秀文化的教育和正確知見的洗禮,無緣聞道。

有人說,在中國,孩子才講對錯,成年人只講利弊。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並頗為廣泛。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只講利弊,不講對錯,難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這種人就是越長越小,典型的小人,是物化的表現。《樂記》說:「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在樹立君子人格之前,人是很容易「物至而人化物」的。五四至今流行的一種亞西方哲學,特別容易導致人的物化,物化則喪心,喪失道德自律的能力,淪為物質主義、利益主義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

抗拒物化,倡導文化,優化道德環境,重建禮儀之邦,有賴於仁人志士群策群力。深圳黃穗陽博士通過一位故人中介,轉來他編著的《國學聖典》一書。本書介紹了國學的內容含義、歷史發展、學習國學的意義和各種學習方法,對於儒學的弘揚,對於潛能和智慧的開發,對於人生和社會正能量的提升,都大有裨益。閱之甚喜,遵命序之,以表欣賞和支持。

本書雖名《國學聖典》,重心在儒學。廣義而言,國學指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佛道、諸子百家和文學藝術,其中儒學毫無疑問是國學的核心。正如書中所說,國學一主二輔:佛道為輔統,儒學為主統。古來提及國學這個概念,很多時候可以與儒學劃等號。

本書在「學習國學的意義和好處」一節中,從道德價值、人生意義、社會關係三個方面闡說學習國學的意義,闡說了學習國學有開發孩子智力潛能、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根基、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孩子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好處,這裡再補充一點:學習儒學有助於身心健康。

身心不二,心靈精神健美了,身體都會受到良好影響而相對健康。東海曾提出「君子沒有抑鬱症」的觀點,君子不懼不惑不憂,自然與抑鬱症絕緣。君子雖入世,精神能超越,超越環境超越貧富貴賤利鈍成敗,成固欣然,敗亦從容,心安理得;富固可喜,貧亦無妨,安貧樂道。無可無不可,無入而不自得。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患上抑鬱症和各種精神疾患呢。

本書介紹的潛意識激發源和潛能開發,亦補充一個東海觀點:作為生命本質的良知,是顯意識和潛意識之母。致良知,有助於顯意識的優化和潛意識的開發。古來聖賢大儒,特別有才能有智慧。

東海《儒家大智慧》一書,從知時、知人、知言、知禮、知本、知權、知中、知因、知幾、知常、知易、知命等各個方面闡述了儒家之智。孟子說,仁者無敵,君子戰必勝;《春秋》說,王者無敵;《管子》說,先王戰必勝,守必固;馮夢龍說,聖無死地,賢無敗局,根本原因就是他們致良知功夫深,潛力潛能得到了很好的開發。

本書頗多卓見,然亦有些說法我不能認同,例如說張載「發展了氣一元論思想」就不對。正宗儒家都持道一元論,都以道為本,沒有以氣為本的。氣包括元氣都是屬於形而下的,元氣只是乾元的作用而非乾元本身。乾元才是宇宙生命之本,神本、人本、物本、氣本諸論都是誤認了本。

重視和強調氣的概念未必是氣本論。張載在《正蒙》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意謂太虛是氣之體,氣是太虛之用,是從屬於太虛的下位法。讀完其整段話就更容易明白了:「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太和篇》)以之為「氣本論」,是誤讀。

又如稱陸九淵為「主觀唯心主義者」亦不確。本心本性、「性與天道」是形而上的,非主觀非客觀,超越主客觀。朱陸之異是在「道問學」與「尊德性」方面側重點不同,但對「性與天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的認知則無異。

類似我不認同或不能完全認同的思想觀點,書中還有一些,茲不詳論。瑕不掩瑜,本書不失為一本學習國學的指南性著作,還有黃博士根據「運用現代科技加速國學教育發展」的思路開發出來的新一代智能國學機,都值得向廣大儒生、學生和國學愛好者推薦。

註:本序定稿時略有改動,著者並將書名《國學教育》改為《國學聖典》。

原文標題:學習中華文化,培養君子人格——《國學聖典》序

作者:余東海

來源:儒家網

責編:冬日陽光 美編:阿雯 校對:小輝 審核:智仁

| 征 | 集 | 原 | 創 | 稿 |

歡迎原創投稿及推薦優秀文稿:719127199(微信及QQ郵箱號)

推薦閱讀:

4 個在鋼琴上彈出「爵士味」的技巧,以及學習如何仔細聽音樂!
學習五分鐘裝逼一整天的鑽石結領帶打法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四十集)
李新宇:價值重估的尺度———愛思想: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zmk舞廳學習網

TAG:教育 | 學習 | 文化 | 人格 | 國學 | 君子 | 中華 | 中華文化 | 國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