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印度佛教史〔轉載〕

作為佛法的初學者,往往會迷惘於各種大小乘之爭的論戰中,對前路時常會有所懷疑;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爆炸以及各種網站、論壇的佛學討論,對於洪水般的各異觀點,無法判別,有時甚至會導致學佛的信心退轉。

我也是此類情況。我的學佛經歷相對比較糾結。最開始接觸的是南傳葛印卡老師的 內觀禪修 ,當時對佛法一無所知;萌生了學佛之念後,因緣之下,加入了西園寺濟群法師所主導的「菩提書院」 ,至此,便是南傳北傳佛法的各種碰撞;在此過程中,又學習了台灣空海法師的「阿含解脫道次第」 ,以及藏傳的「 綠度母心咒」。接觸的每一個學佛團體似乎都宣說自己跟隨的師傅最好,自己學的法門更殊勝,或者即使不是直接表達這個意思,也會暗示性的表示。於是乎,我糊塗了,我特別想知道在佛陀滅後,這兩千多年,佛法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演變? 摒除大小乘之爭外,究竟哪些法是究竟法、哪些法是方便法?究竟我要學習哪些? 我要如何修行才能真正的解脫苦?

這就是我在決定寫這篇文章之前的心路歷程,我希望通過對佛教史的了解,解除一些疑惑,比如「為什麼佛教是無神論,而當今僧團卻又十分強調「 信仰」的原因?」;「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法門,這些法門的出現和當時的歷史政治背景有聯繫嗎?」

而上述問題的解決,不對佛教歷史做一些了解是難以獲得答案的,因此,我決定概略的學習下印度佛教史與中國佛教史。關於印度佛教史,本文主要參照了呂澂先生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一書,做歸納和總結;關於中國佛教史,由於時間的原因,會排在今年下半年動筆。

關於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始於阿育王時期的傳法,在斯里蘭卡、緬甸等地區盛行,學說相對獨立,和後期印度的小乘佛教並不是完全一樣。後期印度的小乘佛教經歷了很多變化與發展,而南傳佛教則相對獨立和原始。所以本文的小乘主要討論的是在印度的流變過程。簡述印度佛教史印度佛教史簡述

1.佛陀年代

印度的歷史一直是世界歷史中的一個迷,在於古代印度人並不喜歡用文字記述歷史,所以早期的佛教史也是很難準確的考量,包括佛陀涅槃的年份。本文沿用呂先生考證的佛滅年份,公元前486年(佛陀80歲)。佛陀29歲出家,35歲菩提樹下悟道,建立一個團體(非宗教團體),講法45年,並沒有留下任何文書版的經論,傳法皆是口傳,後世所傳經律實為佛弟子結集而成。

以下各階段年份計算也以公元前486年為基準

2.原始佛學

時間:公元前530年到公元前370年

原始佛學時期主要指 佛陀本人及其後三四代 傳承的學說歷史時期。這段時間,佛教內部尚未分裂,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主要經典:

經:阿含經(南傳名為「尼柯耶」),北傳阿含和南傳阿含在內容上有差別。阿含的編輯,大約在佛滅後百年間形成。

漢傳阿含經:《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雜藏》,漢文記載

南傳阿含經:《長部》、《中部》、《響應部》、《增支》、《小部》,巴利文記載

其中,南傳阿含是毫無遺漏而完整地傳承下來,而漢譯阿含中的每一阿含經都分屬不同的部派,在後代整理過程中合稱四阿含,彼此之間並不像巴利文經藏如此統一與密切相關了。

3.部派佛學

時間:公元前370年到公元後150年

佛陀滅後百年後,佛教團體出現了明顯的分裂,從此段時間到大乘佛教開始興起的五百年間,成為部派佛學。這段時間,宗教色彩極濃,與婆羅門教性質差不多。

部派分裂過程:

第一次分裂 :由於對於金錢戒的不同認知,產生了第一次結集,也稱「大結集」,從此開始正式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根據呂先生的說法,第一次分裂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對佛陀本人看法的分歧,包括(1)對於「依法不依人」與愈發濃烈的「依佛」這兩種觀點的不同;(2)上座部對於佛說採取分別說的態度;而大眾部則主張「一說」的態度,認為對佛說要全部肯定。

阿育王時期(公元前360年到公元前230年前後),派遣上座部宣揚佛教,到達緬甸、北印度、大夏、斯里蘭卡等地區。目前,這類地區的佛教主要是南傳佛教。

第二次分裂 :起於犢子和化地之爭,爭論的內容是佛教理論是否承認補特伽羅(眾生)的問題。犢子分為四部:正量、賢胄(zhou第四聲)、法上和密林山;化地分為說一切有部、法藏部、雪山部、案達部。

到公元六世紀,這些部派歸為四大系統:上座部、正量部、大眾部、說一切有部。

4.初期大乘佛學

佛法發展到大乘階段,學說發生了部分的質變。大乘思想發生的年代與大乘經相伴而來。中國基本上是一開始翻譯佛經,便有了大乘佛經。印度的大乘佛經流行大約在一世紀。有了大乘經,就有了大乘思想,隨之而來有大乘學者,即龍樹極其弟子們。龍樹是大乘學說的創始人。

時間:公元一世紀中葉到公元四世紀。大乘學說是從部派佛學發展而來,大乘佛說吸收了各部派的特點獨立發展,比如從大眾系保留下的很多學說,和大乘思想就比較接近。大乘思想就是菩薩乘思想。

大乘思想分類: 基本可以分為般若和凈土思想

主要經典:《大乘經》、《般若經》、《寶積經》、《法華經》、《華嚴經》、《維摩經》等;龍樹所著《菩提資糧論》《中論》等;龍樹的門人提婆所著《廣百論》、《百論》等。

其中法華認為小乘是佛的權宜之計,只有大乘才是最真實的;維摩竭力宣傳小乘如何不到家而大乘解脫法門如何殊勝。

與此同時,還有一類關於信仰的經典出現,可以說是凈土思想的孵化。比如說《阿閦佛經》、《阿彌陀佛經》、《般若三昧》等。

5.小乘佛學

小乘一名,是大乘盛行後對部派佛學的貶稱。部派佛學並不接受,但是由於後來文獻應用開了,所以習以為常,並不做貶義理解。

在大乘學說流行之後,部派佛學還在繼續,但是由於受各方學說包括大乘的影響,學說有所改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時間:上接部派佛學,從公元150年到五世紀終了,算是小乘的構成時期,這個時期小乘的部派包括有部、經部、正量部。

主要經典:《大毗婆娑論》、《雜阿毗曇心論》、《俱舍論》、《順正理論》、《成實論》等。

6.中期大乘佛學

中期大乘佛學是大乘佛學的極盛時期。

時間:上接大乘佛學,約第五六世紀之間,總共有兩百年的光景。玄奘是此時去求法。

主要經典:《大涅槃經》、《大法鼓經》、《如來藏經》、《菩薩藏經》、《菩薩地》、《大乘阿毗達摩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

流派 :組織中期大乘學說的主要學者是無著、世親;他們的學說也是後來瑜伽學派的主要觀點;同時也算是唯識說的起源。

在無著和世親以後,大乘內部有了鮮明的對立,主要有兩派:瑜伽行派和中觀派:

瑜伽行派:是從無著和世親的系統下來的,主要的經典是《瑜伽師地論》,該派偏唯心;中觀派:佛護、清辯標榜恢復龍樹、提婆的學說,創立了中觀學派,該派偏唯物。

7.晚期大乘佛學

中期大乘佛學晚期,流行思辨繁瑣學風,脫離群眾,漸漸衰頹,在此基礎上,密教緣起,而密教終究是和印度教的精神合流的。

時間: 第七世紀前後到十二世紀末佛教在印度消滅。在第十世紀前還有比較純粹的大乘思想,在之後,大乘佛法成為密教的附庸。

密教產生的原因:需要結合當時的歷史因素,當時由婆羅門教發展而來的印度教逐漸變成一佛崇拜,主要方法是供養、持咒、念誦;而這個時期的大乘佛教,由於理論的繁瑣不被群眾接受,所以為了爭取群眾,採取了印度教的方法,這就是密教產生的原因。 其實佛教從佛陀年代開始的一系列發展都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政治因素來考量,每一步發展都是契合當時的環境發展的。

總結

呂先生的這本印度佛教史概述,是一本好書,不僅對於歷史做了很深入的考證;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呂先生對於佛法知識的了解是很深入的,並不是僅停留在表面。

其實,在我準備閱讀之前,是受到一些同修的反對的。這裡稍微講一下, 團體修學佛法的好處和局限性。 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可以系統性的修學,同時會有同修的力量相互鼓勵和進步;當然局限性也存在,團體修學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變成派系化,同時因為對所跟隨法師的 「信仰」 ,而對其他的佛法知識 「害怕接觸」,怕影響了自己對佛法或法師的信仰。

然而我卻發現,當你對佛教發展史了解後,你的視野會更寬廣,同時也更容易跳出二元對立。我明白了我修行佛法的目的,是為了「解脫」,解脫「貪嗔痴」,脫離苦海,我需要用的方法就是「悲智雙運」,要實際的去修行;「止觀禪修」、「慈悲心」、「菩提心」都只是工具,並不要去分別這個工具是屬於這個門派還是那個門派,他們都只是「指月的手指」,不是嗎?

佛法學習的核心與重點永遠是實修實證!!!


推薦閱讀:

[轉載]解 密 三 體 式 樁
[轉載]星曜飛躔十二宮吉凶反應--天梁
[轉載]官煞衛財 何患無妻
轉載:以「四個全面」為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30)[轉載](學習筆記)大柴胡湯的方證以及現代應用  作者:黃煌

TAG:印度 | 佛教 | 轉載 | 佛教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