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學—搜狗百科
格式塔心理學誕生於1912年。由德國心理學家魏特海默(MaxWertheimer)首創,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等人。格式塔的意思就是完行或整體。它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於反射弧的循環。
19世紀末,以馮特(W.Wundt)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倡導了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複雜的知覺是簡單感覺的束捆,意識經驗是各種簡單元素的群集。正如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所說,1912年對於心理學的舊理論來說,是一個煩惱的年頭:行為主義在美國對構造主義發起猛烈抨擊,與此同時,格式塔心理學在德國對構造主義進行討伐。開始時,這兩種運動都反對構造主義的元素學說,後來,兩者逐漸互相對立起來。它們的根本分歧在於:前者完全拒絕討論意識,甚至不承認意識的存在;後者則承認意識的價值,只不過不同意把意識分解為元素。
格式塔心理學把構造主義的元素說譏稱為「磚塊和灰泥心理學」,說它用聯想過程的灰泥把元素的磚塊粘合起來,藉以壘成構造主義的大廈。問題在於:一個人往窗外觀望,他看到的是樹木、天空、建築,還是組成這些物體的各種感覺素質,例如亮度、色調等等。如果是前者,則構造主義的大廈就會倒塌。G.A.米勒(G.A.Miller)曾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用以說明當時格式塔心理學的聲勢和構造主義的困境:當你走進心理學實驗室,一個構造主義心理學家問你,你在桌子上看見了什麼。
「一本書」
「不錯,當然是一本書。」「可是,你『真正』看見了什麼?」
「你說的是什麼意思?我『真正』看見什麼?我不是已經告訴你了,我看見一本書,一本包著紅色封套的書。」
「對了,你要對我儘可能明確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書?那是什麼?」
「是的,它是一本書,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東西嚴格地向我描述出來。」
「這本書的封面看來好像是一個暗紅色的平行四邊形。」
「對了,對了,你在平行四邊形上看到了暗紅色。還有別的嗎?」
「在它下面有一條灰白色的邊,再下面是一條暗紅色的細線,細線下面是桌子,周圍是一些閃爍著淡褐色的雜色條紋。」
「謝謝你,你幫助我再一次證明了我的知覺原理。你看見的是顏色而不是物體,你之所以認為它是一本書,是因為它不是別的什麼東西,而僅僅是感覺元素的複合物。」
那麼,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麼?格式塔心理學家出來說話了:「任何一個蠢人都知道,『書』是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覺事實!至於那種把知覺還原為感覺,不是別的什麼東西,只是一種智力遊戲。任何人在應該看見書的地方,卻看到一些暗紅色的斑點,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病人。」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知覺到的東西要大於眼睛見到的東西。任何一種經驗的現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牽連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為它與其他部分具有關係。由此構成的整體,並不決定於其個別的元素,而局部過程卻取決於整體的內在特性。完整的現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為簡單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於元素之內。
格式塔主義
格式塔主義是二十世紀初在德國出現的反對馮特構造主義的一個學派。誕生於1912年,「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詞的音譯,意思為「形式」、「形狀」,在心理學中用這個詞表示的是任何一種被分離的整體。格式塔也被譯為完形心理學。
格式塔派認為,人的心理意識活動都是先驗的「完形」,即「具有內在規律的完整的歷程」,是先於人的經驗而存在的,是人的經驗的先決條件。人所知覺的外界事物和運動都是完形的作用。人和動物的智慧行為是一種新完形的突然出現,叫做「頓悟」。
推薦閱讀:
※用好RAW格式-基礎篇
※《玩遊戲學格式、辨入聲(四)》
※淺談七言律詩格式
※qsv格式轉換mp4|怎樣轉換奇藝視頻文件?
※近體詩格律16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