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粵語的歷史、現狀、發展、分支、影響和爭議(2)

粵語的歷史、現狀、發展、分支、影響和爭議(2)(2008-10-23 17:14:25)

轉載

標籤: 南越語中古漢語壯語黎語文白文化 分類: 讀書

點擊轉到

[轉]粵語的歷史、現狀、發展、分支、影響和爭議(1)

主要特點


音系特點

聲母

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在現代粵語中絕大部份被清化,但不少粵語方言仍具有明顯的濁音(內爆音),這類濁音與古漢語的全濁聲母沒有對應關係。古平聲字在粵語中變為送氣聲母,仄聲字變為不送氣聲母。多數粵語方言聲母數量都在20個以下。西部粵語普遍存在邊擦音聲母 [ ? ],這個聲母亦普遍存在於壯語、臨高話、黎語之中。

標準粵語聲母列表:

聲母
雙唇音 唇齒音 舌尖前音 舌尖中音 舌面前音 舌根音
b [p]p [p?]m [m] f [f] z [ts]c [ts?]s [s] d [t]t [t?]n [n]l [l] j [t?]q [t??]x [?] ɡ [k]k [k?]ng [?]h [h]

母音

粵語存在長短母音a的對立現象,有些著作將長短a標作 /a?/ 和 /a/ ,但亦有一些人士認為長a和短a之間存在音位差別,據此質疑粵語長短母音對立的觀點。粵語長短母音對立現象跟壯語長短母音對立現象本質是完全相同的,長短母音之間都存在音位差別,並不是單純的時長差別。

韻尾

粵語包含[p]、[t]、[k]、[n]、[m]、[?] 六種輔音韻尾,前三種為促音尾,後三種為鼻音尾;另外各種粵語拼音方案亦把復韻母的第二個母音如[i]、[u]、[y]等作為母音韻尾處理。

聲調系統

粵語在表面上發展了一套難以理解的聲調系統,但事實上則不然,因為粵語的聲調與中古漢語的四聲(平、上、去、入)有密切關係,而且近代漢語(無論是否屬於粵語音系)出現的陰陽聲調本質上是對應了中古漢語的清濁聲母,即是近代漢語可以按上述條件分辨八個聲調(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標準粵語的陰入聲更會按韻母短長而派到兩個高低不同的陰入聲,即是共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下陰入、陽入,稱為「天籟九聲調音法」。關於粵語的發音和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教育學院拼音方案。一些粵語方言除以上九個聲調外,還從陽入中分出上陽入,單字固定聲調達十個。

粵語詞彙和語流中存在一些固定的變調,如「」字,在詞尾時會固定地變讀成一個調值為35的上揚型變入聲,不屬於固定聲調中的任何一個。因此若計變調,粵語的聲調數目通常可達十四至十五個。

標準粵語的聲調
聲調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上陰入 下陰入 陽入
調值 55/53 35 33 21/11 13 22 5 3 2
漢字舉例
代表數字 1 2 3 4 5 6 7 (1) 8 (3) 9 (6)
粵語拼音 fan1 fan2 fan3 fan4 fan5 fan6 fat1 faat3 fat6

文白二讀

近代漢語存在文白二讀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以白讀音模仿宋朝《廣韻》的中古漢語發音,粵語亦不例外。粵語出現文讀音的頻率不高,亦無高度異化的文讀音,因為其定型時期與宋室南遷有相當關係。最常見的形態是以白讀音-eng韻母取代文讀音-ing韻母(如病/命/釘/聽/嶺白讀-eng,文讀-ing)。其他文白二讀聲母如:近(g-)代/遠近(k-)。

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

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官話中未有使用。

第一及第二人稱用「我」、「你」,與官話相同,但粵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漢語唐音(*ngɑ? )之疑母(ng-)。第三人稱不用「他」,而是繼承了東晉南朝的用法,跟吳語一樣使用「渠」,現代粵語寫作「佢」。複數人稱不用「們」,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 或 [ti](現代粵語寫作「哋」,本字為「等」)。

粵語不用「是」而用「係」來代表正面答覆,「係」是明清小說中常用字,其粵音(hai)與日本人正面答覆時的單字發音(はい)基本相同。

在《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中,不少用詞亦在現代粵語中慣常使用。例如,句未助詞「忌」(現代粵語寫為「嘅」字),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陰騭(常被寫為陰質)語出《尚書》:「惟天陰騭下民」,指埋沒良心。在文言文和現代粵語中,「卒之、畀」都等同「終於、給予」的意義。古代常用的「文錢」,粵語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被寫為「蚊」字。「尋日」(昨日)的「尋」可追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中的「尋」,解作「不久前」。「幾時」(何時)、「幾多」(多少)可追溯至蘇軾宋詞《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粵語亦會借用古語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義。「牙煙」(正寫「崖广」)原意為「懸崖邊的廣」(「廣」即是小屋,與簡化字無關),後引伸為危險。

「走」字的本意為「奔跑」(兩腳交互向前迅速躍進),但在官話中已轉義為「步行」。粵語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則保留了古漢語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話用「吃(喫)/喝」,粵語用更古老的「食/飲」,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動詞「來」,粵語會用「蒞」(常寫作「嚟」),即「歡迎蒞臨」的「蒞臨」。

再如「打甂爐」(吃火鍋,常寫作「打邊爐」),「甂爐」為一種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圓型炊器,古代稱為「釜」,粵語和客家話用「鑊」,官話用「鍋」,閩語用「鼎」。

粵語用「謦欬」代表聊天、閒談,是古漢語的用法,在《列子》《莊子》等古書都可找到例句。(「謦欬」因常被寫作「傾偈」,也有人認為是來自僧侶說教「講佛偈」。)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份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實為古百越低層遺存。

例如,如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e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明顯有牽強附會之嫌。

再如,粵語表示「欺負」的「蝦」(/ha/),武鳴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西雙版納傣語是 /jam ho/,黎語加茂方言為 /h?/。除粵語之外沒有其他漢語族語言有這個詞,古文獻亦不存在;

粵語表示「癢」的「痕」(/h?n/),連山壯語中為 /hom/,武鳴壯語中為 /hum/ 或 /h?n/,傣語 /xum/,臨高話 /kum/;

粵語表示「擰」或「折取」的「搣」(/mit/),南壯語、榕江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都是 /mit/,布依語、北壯語、毛南語、泰語都為 /bit/,傣語為 /bip/,黎語為 /mi?t/;

粵語表示「點頭」的「岌」(/??p/),北壯語為 /?ak/,南壯語為 /wak/,傣語為 /??k/,泰語為 /?up/,侗語為 /?ap/,黎語為 /?ut/;

粵語表示「倒塌」的「冧」(/l?m/),北壯語、毛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泰語為 /lom/;

粵語表示「跺腳」的「揼」(/t?m/),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黎語為 /tom/;

粵語表示「搖晃」的「擙」(/?ou/),北壯語、毛南語、侗語為 /?au/,南壯語為 /?au/ 或 /?u/,臨高話為 /??u/;

粵語表示「思考」的「諗」(/n?m/),南壯語與粵語相同,北壯語為 /n?m/ 或 /?num/;

粵語的這類古南越低層詞舉不勝舉,在現代壯侗語裡面都可以找到系統性相同或相近的詞,而且這類詞多數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基本詞彙。

吸收了相當多的外來詞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廣州從清朝起已經出現外來語。而到港英時期,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漢語北方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話中說「小賣部」;有的是北方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漢語北方話中的「沙拉」即是在粵語中帶有入聲的「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漢語北方話存在很大差別,如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George Walker Bush在北方話中翻譯成「布希」,台灣譯作「布希」,粵語則把他翻譯成圓唇的「布希」。這些中文名,必須用當地語言發音,才與英語原音接近。

相較而言,普通話翻譯容易將英語中的輕輔音加重濁化。因為普通話沒有[-p][-t][-k][-m]而粵語則容易將輕輔音淡化,如lift(升降機)有時寫作香港字「?」(左車右立,讀作lip),讀音將 ft 淡化為一入聲尾音(s等音加重,為例外)。

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與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漢語北方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等等。有時,這些詞被漢語北方話吸收的時候發生失真,如粵語「搭的」(乘搭的士的簡稱)被漢語北方話當作「打的」吸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語北方話無法模仿粵語的[-m]韻尾,比如「搞掂」變成「搞定」。

然而,曾幾何時粵語從漢語北方官話借來一些用語。比如粵語表示憤怒之時,有個口語語匯 call-now-yeah,其實是來自漢語北方官話的「可怒也」(普通話)。這是明代清代北方戲曲文化強勢帶入粵語當中。只是到了80年代香港的粵語電視劇及粵語流行曲風行華人圈,粵語詞匯才反向輸入其他北方漢語。

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文件」通常用file(讀若「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男警員或男老師稱作「阿sir」(讀「sir」時變為圓唇的 /s?4/ ,有人會寫成「阿蛇」);女警叫「Madam」(讀「咩-/dum4/ 」,);女老師叫「Miss」(讀「搣時」,有人會寫成「蜜斯」);工作加班稱為「開OT」(源自英語 Overtime)等等。雖然不少英文發音會音譯成漢字,但香港人不時會直接以英文字表達字詞,如「感覺」用feel代替,也沒有相關漢字表述該讀音。值得注意是,由於粵語沒有[-l]這個韻尾,feel往往會讀成few,失去L尾聲,fax讀成 //f?k7 si2// 加重尾音。這種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

出現新興用語

港澳地區的人口和財富的高度流動性吸引了不少非法社團的活動,非法社團在民間曾有相當大的影響,粵語口語中亦混有不少與三合會術語有關的辭彙,如「雷氣」(義氣)、「上馬」(開香堂)、「劈友」(砍人)、「文膽」(白紙扇)、「揸扒」(握手﹐社團講數儀式一種)等。

此外,踏入了二十一世紀,一些新用語(尤指網上用語)開始在香港出現,2008年年度會考中文試題上也出現此類用語,例如「閃(逃走)」「屈機(擁有絕對非王道之霸權壓制時的用語)」、「潛水(失蹤)」、「潮(形容追得上潮流的情況)」、「喪(原本形容極其投入至喪失心智的情況,後演至為形容詞,解作極端地)」、「頹(形容因態度頹喪而換來差劣品質的情況)」、「迆(hea,無所事事)」、「木嘴(目瞪口呆至無言以對)」、「激(非常或極端)」等,這些用語主要流行於青年人和網民之間。

擁有大量與北方漢語不同的固有辭彙

粵語詞彙與官話詞彙對照示例(括號為俗寫)
粵語 官話 粵語 官話 粵語 官話 粵語 官話 粵語 官話
宵夜 夜宵 飲勝、飲杯 乾杯 心熄 死心 鬼衇(鬼馬) 多詭計 跳樓 墮樓
人工、糧 薪水、薪金 心甘 甘心 火水 煤油 花樽 花瓶 熄燈 關燈
鍾意 喜歡 後生 年輕 專登 故意 雪櫃 電冰箱 跳糟 轉職
夾萬 保險櫃 黐線 神經病 鹹濕 好色、下流 人客 客人 硬頸 固執
老頭、老豆(竇) 老爸 特登、專登 故意 契弟 王八蛋 吹脹 [俗語] 無可奈何 稀飯
蹺蹊 蹊蹺 酥孲(酥蝦) 嬰兒 得意 可愛 點解 爲甚麼、何解 (個子)小
直頭、直情 簡直 是但、求其 隨便 得敕 (戚) 得意洋洋 囉柚 屁股
同、同埋 及、以及、和、與、跟 折墮 造孽、遭遇悲慘 橫掂 橫豎、反正 櫃桶 抽屜 發夢 做夢
屋企 好彩 幸好 馬騮 猴子 想、考慮 打機 玩遊戲機
[手崽](嘥) 浪費 荷包、銀包 錢包 曱甴 蟑螂 生蘿蔔 [俗語] 長凍瘡 怪唔知 怪不得
掟煲 [時興俗語] 分手 執生 [時興俗語] 隨機應變、小心 老細 [細是別字, 正字] 老闆 番梘 肥皂 執笠 結業、倒閉
皮篋 行李箱、手提箱 淡定 鎮定 就算 即使 失覺 失敬 掘頭路 死衚衕
火燭 失火 口齒 信用 火牛 [俗語] 變壓器 唔通 難道 發癲 發狂
事頭婆 英女皇、女房(店)東、女老闆 遊車河 兜風 孤寒 吝嗇 第二尐(第啲) 其他 穿
唔該 謝謝 [感謝別人替你做的事,物質以外] 犀厲、把炮[時興俗語] 厲害 巴閉 了不起 大鑊 [俗語] 糟糕 衣服
贔屭(閉翳) 憂愁 奄尖 挑剔 傾偈 聊天 鉸剪 剪刀 打尖 插隊
電掣 電鈕、開關 車轆 車輪 車軚 車胎 舵盤(呔盤) 方向盤 一舊 一團
戇居[居是別字, 正字目目] 愚蠢、笨 家產 資產 抵賴 狡辯 聽日 明天 拾、檢
踩雪屐 溜冰 擁躉 捧場者、支持者 凝(瓊) 凝固 哭泣 (姓氏)生 (姓氏)先生
生氣 唞氣 呼吸 蛤乸 癩蛤蟆 ?(口曳) 淘氣 打喊路 打呵欠
嘜頭 [英譯] 商標 岌岌貢 搖搖晃晃 發佝瞀(發吽哣) 發呆 蠱惑 狡猾 打乞嗤 打噴嚏
報串 [黑社會俗語] 告密 寸(串) [原黑社會背語] 囂張 轉舵、轉呔 改變立場 節省
睏覺(瞓覺) 睡覺 咸(冚)唪唥 全部、所有 低B [新興俗語,黑社會背語] 弱智 崖(牙)煙 危險
埋單 結賬 爆粗、講粗口 說髒話 扯火 [黑社會用語] 動怒 (數量)蚊 (數量)塊、(數量)元
邊道 哪裡 呢道 這裡 嗰道 那裡 點樣 怎麼樣 唧嘛 而已
邊個 行路 走路 點搞 怎樣弄 通勝 通書
留低 留下,呆 佢(哋) 他(們) 幾多 [問題]多少?挺 幾耐 [問題]多久?挺久 一齊 一起、一塊兒
噉樣 這樣 這麼,那麼 細路(蚊)仔 (小)孩子 返工 上班
乞人憎 討人厭[形容詞] 憎惡[動詞] 除衫 脫衣 返屋企 返家 (車立)[英譯] 升降機
駁嘴 頂嘴 多一尐(啲) 多一點 重有 還有 起碼 最少 素食
冇、無 沒有 反骨仔 叛徒 咁上下,咁上近,差唔多 差不多 好多時 常常 貴利,大耳窿 高利貸
抯(揸) 揸車 開車、駕車 湯(動詞)
泊車 停車 撕開 費事理 懶得管 塞車 堵車
東西 尋日(禽日) 昨日 玩嘢[原黑社會背語] 生事
抵死 該死 波[英譯] 賣飛 賣票 厾背脊 背後告密
屙屎、爆石 大解 屙尿、交水費 小解 伙記 夥計/下屬 愛惜(錫) 寵愛
睇波 看球賽 水餃 餃子 雲吞 餛飩 返學 上學
餐牌 菜單 侍應、伙記 服務員 牛扒 牛排 三文治[英譯] 三明治[英譯]
溫書 溫習 士多啤梨[英譯] 草莓 啤梨[英譯] 梨子 沙 律[英譯] 沙拉[英譯]
雞翼 雞翅膀 隔籬 隔壁 踩單車 騎腳踏車 影相 照相、拍照
光碟 光盤 電腦/計數機 計算機 硬碟 硬盤 落雨 下雨
糖水 甜湯 滾水 開水 基佬[英譯] 男同性戀 雨遮 雨傘
主條目:b:粵語固有辭彙與漢語北方話辭彙對照

粵語在變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許許多多與北方漢語不同的自身固有辭彙,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於北方漢語的詞彙可多達50%以上。詳見有關


推薦閱讀:

我國歷史上有爭議的朝代
岳飛後背刺字引爭議:不是「精忠報國」
關於希特勒的爭議
日前高官講真相:日中曾同意擱置釣島爭議 日當局惱怒
爭議中的《巨嬰國》

TAG:歷史 | 粵語 | 發展 | 影響 | 爭議 | 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