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煩惱的主客觀性

煩惱的主客觀性 所謂煩惱是指人們對外部事物及內心心理現實的不滿和擔憂,表現出的各種負性情緒。煩惱是普遍的,煩惱也是必須的,煩惱與快樂互相依存,互為因果,誰也離不開誰。一個人如能明確知道自己正在經受的煩惱中哪些是自尋煩惱之煩,那麼這種煩惱也就減少了一半。苛求自己對頭腦中的東西完全負責任,這種傾嚮往往會外化為苛求他人對自己頭腦中的想法、情緒和慾望完全負責,以及苛求社會沒有弊端,完全的公正與平等。我們人類痛苦的根源就在於不清楚客觀外部世界及內心心理世界中哪些是主觀意志可以把握的,是主觀有為的,哪些是主觀意志無法控制的,是主觀無能為力的。人類的主要痛苦來於對內心心理現象的不了解,不清楚心理現象中哪些是主觀意志可控制的,哪些是主觀無能為力而必須接受的.其表現如下三種形式: 1. 不清楚自我心理現象中主客觀性.通常人們誤認為自我心理的東西都應該主觀負責,這正是神經症病人心理病理之基礎. 2. 不清楚他人心理現象中的主客觀性,對自我心理現象的主客觀性的不了解外化為對他人心理現象的誤解,認為別人應該對自我情緒、失望,行為完全負責任,並由此產生許許多多的人際煩惱。 3. 不清楚社會心理現象中的主客觀性,認為社會不該有弊端,公眾心理與行為應完全與社會規範、行為準則相一致。 社會心理現象是由許多客觀因素所決定的,我們不得不面對並接受那些客觀因素,不能奢望社會現象與自己所期望的理想狀態完全一致。一個社會不可能沒有陰暗面,否則社會就失去進步的可能性,十全十美的東西是沒有的,社會也是如此。人的心理現象是複雜的,心理現象的主客觀性亦是相對的,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可以相互轉化。這種主客觀的相對性促使了人們對心理現象主客觀性的誤解。煩惱者通常把其主觀應該負責的看成是他無法負責的,而不該負責的又自認為是應該負責的。 人性解剖一、解讀人性,自由空間與人相處,就要理解他人。都說人心難料,其實人性本是共通的,讀懂了人際交往中的人性,也就能瀟洒自如於人間。我們都是普通人,生活在普通人之中,我們都一樣擺脫不了人類的許多自然提醒,也許它們是較低層次的,甚至與社會的價值標準相違背的,當它們是客觀存在的,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影響著人際間的交往。我們只有理解它們,接受它們,在承認它們的前提下適應它們,從而保持心靈的寧靜,並且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更清楚地了解他人的動機,解釋並預測他人的行為,瀟洒自如地遨遊於人間。人際人性之一:偏好正性刺激愛表揚是人類的天性。人人都喜歡正性刺激,而不喜歡負性刺激。俗話說:「拍馬屁拍在蹄子上了」。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見過這樣的情況?即使真的拍在蹄子上了,被拍者恐怕也是高興的。人際交往中,有這樣的不等式:讚賞別人所付出的遠遠小於被讚賞者所得到的。如果在人際交往中,人人都樂於讚賞他人,善於誇獎他人的長處,那麼,人際間的愉快度將會大大增加。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鼓勵和讚揚更是不可缺少。當然,誇獎他人並不意味可以毫無顧忌,以下兩個原則是要注意的:一為真誠。誇獎別人要出於真心,所誇獎的內容是對方確實具有或即將具有的優良品質和特點,不要讓別人感到你言不由衷,另有所圖。再者,誇獎的內容應為對方所在意。人們往往習慣並專長與尋找別人的缺點,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並形成習慣,便會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長處。人際交往中有兩個主要的潤滑劑:一為幽默,二為讚美他人。去發自內心地讚美別人的優點吧!它能使別人愉快,更能使自己幸福。人際人性之二:自私性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自私性是人的天性,是人類求生存的前提,只要還存在「商品「,還存在」分配「,人類社會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自私性。這雖然與社會所提倡的「利他性」相違背,但畢竟它是人的天性,不知不覺中,它時常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私性首先體現在人際交往及社會生活中為自己考慮多一些。明白這個道理,也不必煩惱了。有的人總是馬抱怨「這個人太自私」、「那個人也太自私」。恐怕他自己才是更自私的。真正大度的人是很少關注評判他人是否自私的。當然,在競爭中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如別人走後門、在領導面前被誣告等,我們亦大可不必生氣,只續心平氣和,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去爭取自己正當的權力就行了。生氣的結果只能使理智下降,抉擇失誤,從而遭受挫折,傷害身心。不提倡生氣並非反對維護自己的權利,因為越生氣,損失越大,心平氣和地處置反倒容易達到自己的目標。自私性的第二個表現形式是對人際來往中的利益關係判斷失真,往往更多地注意自己所付出的,二較少意識到自己所得到的。在日常人際交往的利益關係中有這樣兩個不等式:自覺付出﹥實際付出自覺得到﹤實際得到這兩個不等式是人的自私性的自然體現,因此,當我們感覺到人際交往中自己吃了虧時不妨多想想這兩個不等式,有助於心理的平衡。當然,人群中亦不乏社會化過度二過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者,往往深怕別人說他的自私而矯枉過正,寧可自己吃虧,不敢占別人半分便宜。自私性的第三種表現形式是嫉妒心。當我們認識到別人的某些方面比自己強時會感到難受,或多或少地會產生恨意。要想贏得友誼,就不要處處顯得比別人強,要善於理解和接受他人的嫉妒心。在人際交往中,多注意理解自己及他人的嫉妒心,利用誇獎、尊重等手段,理智而冷靜地處理,從而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因嫉妒心引起的矛盾下降到最低線。自私性的第四個表現是幸災樂禍性。嫉妒心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時自私性的表現,幸災樂禍則是看到別人遭不幸、災禍、不如自己時的自私性表現,體驗到解氣、滿意、壓抑著的欣喜,「幸虧我沒有……」、「……比我差了」等愉快的感受,雖然主觀可能一再提醒自己「別幸災樂禍,太不道德了」。但總是壓抑不住內心的愉快,尤其幸災樂禍的對象是自己的對手或曾經對自己幸災樂禍的人。人際人性之三:尋求歸屬性人與動物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人性中的一些社會性特點,尋求歸屬性即是人的社會性之一。所謂尋求歸屬性是指人們希望自己遠離孤獨,是某個團體、某個人群中的一員,願意被別人所接納並與他人共享某些情感。總之,體驗到自己隸屬於某個群體。尋求歸屬性是人們追求安全感的一種表現,是一種社會性安全感,再成功再強大的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也都有傷心軟弱的時候。這時,人們就需要有其他人來安慰、鼓勵和支持,即得到社會支持網路。有關應激的研究顯示,在遭受重大精神刺激時,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對人們儘管從痛苦中擺脫出來,維護心理的健康是至關重要的。尋求歸屬感還體現在歸屬感滿意時似乎覺得自己更有力量,人格更強大。一位周圍有一些好朋友的人往往覺得自己的力量超過了自己原來的能力,與別人爭吵時似乎更理直氣壯,干敢於冒險,更有競爭性等。這種歸屬感對人格力量的強化,好比一位開汽車的老師傅,多年與自己的汽車為伴,汽車似乎已變成它自身的一部分,他的防禦、躲閃反應自然顧及到車身,,一旦汽車受傷其感覺如同自己的身體受傷一樣,他的人格已經外延,包含了汽車。尋求歸屬性的另一個體現是人們希望自己的情緒情感被他人所共享。一個人在遭遇不幸時,希望有人來與自己一起分擔痛苦的情感,希望向他人傾述,有人安慰自己,或陪著一起落淚。同樣,一個人在得意時也希望有人來與自己分享快樂,傾聽自己成功的經歷。如當一個學生收到自己期盼已久的名牌大學錄取通知書時,一般不會獨自躲在小屋裡自己高興,往往第一反應是儘快將自己的快樂告訴他人,讓他人來分享、烘托自己的快樂。尋求歸屬性還表現在人們的相伴性。人們常常需要他人的陪伴,希望自己的意願、打算、對事物的看法及情緒等與其他某些人一致。同病相憐即是人類相伴性的特殊表現,有相同煩惱的人更易彼此理解、接納、互助。有人說,人際間沒有真誠的友誼,大家只不過是相互利用。從人人尋求歸屬性來看,這種觀點是不對的,人與生俱來有害怕孤獨,希望獲得友誼、親情及他人相伴的特性,人際間有互相利用的關係,但更有真誠的友誼與情感。抱怨人際間沒有真誠的友誼,大家只是相互利用,人人都自私,這正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渴望友誼與歸屬的呼聲。歸屬性是人類的共同特性。人際人性之四:情緒轉移性情緒的轉移性指人們將自己的情緒轉移給他人的特性,當人們處於高興的狀態時,會更樂於助人,讚揚他人,從而使他人也高興。當人們處於痛苦煩惱時,則易於傷害別人、挑剔、謾罵、破壞,甚至暴力等。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我們尤其注意理解不良情緒的轉移性,否則,只會自尋煩惱。當一個人傷害別人時,他自己往往正處於痛苦不幸之中,他對別人的傷害只是自己不良情緒的轉移,並非完全能由主觀意志所控制的。因此,當我們感受到傷害時,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一下,往往煩惱就會有自行消解。我們在商店購物,碰到售貨員對我們態度不好,或當我們乘公交汽車時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兒被對方破口大罵,對待這樣的人,只要我們追究一下,往往不難找到其心情不好的原因,要麼她遭到了上司的批評,要麼她的愛人正與他鬧離婚,要麼他小孩病了,要麼他已面臨下崗的威脅。如果確實什麼外在的原因也沒有,那麼就說明他是這樣性格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更為不幸,多半有著不幸的童年經歷。否則,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此人有精神問題,對這樣的人更無生氣之必要。當然,不生氣並非我們不去保護自己的權益,只要我們意識到我們碰到了他人不良情緒的轉移,用不著去計較,當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去應付這種場面,如誇獎一下售貨員的優點,請她將我們不滿意的商品換掉,或者平心靜氣地對因為挨踩兒謾罵我們的人說一聲「對不起!「我們都不會吃什麼虧,因為對方是不幸的,她」傷害「我們時感到舒服,作為仁愛寬容的我們就給他一點發泄吧。佛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只要寬厚容人者才是真正的強者,乘口舌之利,拳腳之爭,即使得勝也會大傷元氣,不能容忍者往往反應處出內心的脆弱和缺乏自信。情緒的轉移性在較為親密的人之間更易發生。理解了負性情緒的轉移性,會使我們避免許多無謂的煩惱;同樣,理解了正性情緒的轉移性,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無限快樂。由於人們有將自己的高興愉快轉移給他人的缺點,那麼,在人們處於高興狀態時傾向於對他人的要求、願望給予滿足,哪怕滿足他人願望時可能給自己帶來損傷。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善於把握機遇者通常在他人高興時提出自己的要求,從而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的幾率大大提高。不難想像在生活面前,人人都有機會,有人善於尋找並抓住機會,有人則不管善於把握機會,其中最根本的區別無外乎對人性的把握。人際人性之五:他人尊重性人人都希望被別人認可、讚揚、尊敬,甚至崇拜,即使身份再卑微的人也有被他人尊重的願望。他人尊重性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普遍特性。可以說,有了群體,也就有了他人尊重性。許多動物群體也是這樣,它們有自己的首領,自己的領導。對人來說,他人尊重性與生俱來,兒童亦會通過「聽話」來獲得長輩的好評。隨著人的成長,他人尊重性在人的社會化中得到加強並成為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有些人正是因為過於在乎他人評價而導致神經症的產生。他人尊重性首先表現為現實欲,希望在他人面前顯示自己,受到他人的注意,或是顯示自己的長處,或是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或僅僅是為了惹人關注。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均會有這種慾望。一位打扮入時的小姐走在街頭,不少女士可能會暗罵她「臭美」。罵人「臭美」者難道自己就不想「臭美」嗎?其實,她們只不過是沒有那份足以「臭美」的長相和自信,或者缺少「臭美」的財力。我們的同事在領導面前顯示自己的成績,表現自己的才幹,我們是否暗自生氣?或罵他「好浮誇」、「愛顯示」?捫心自省,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只是沒有這份勇氣和自信。人人都有顯示欲,我們大可不必為他的顯示欲而煩惱,有足夠自信的人往往會給他人充分顯示才能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寬容他人的顯示欲,並儘可能滿足他人的顯示欲,會使我們的人際交往得心應手。一位優秀的家庭主婦在主持家庭聚會時,往往更多地關照那些沉默寡言、獨坐角落者,鼓勵並引導他們講話,表演節目,從而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也許你不經意的一次鼓勵,促成了對方有生以來第一次在眾人面前講話,進而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那麼,他一輩子都會感激你。滿足他人的顯示欲可消除他人對我們的嫉妒心。尊重他人的顯示欲更是調節控制他人行為的好方法。對吝惜的人委以「獻愛心委員會主席」的頭銜會使其忍痛割愛;;讓勞動紀律鬆懈者管理科室的考勤會使其不良習慣得以收斂。尊重他人顯示欲更是管理者的好幫手,優秀的管理者總是善於利用每個人的長處,並讓其充分發揮,得以展示才能。「士為知己者死」,自古有之。相比之下,善於發現下屬缺點並不斷提醒、鞭策的管理則要遜色多了,其管理水平不可欲前者同日而論,往往會使下屬無所適從,缺點越來越多。當然,有些缺點是不得不指出的,但在有點得到充分尊重及顯示的光環籠罩下自然就顯得微不足道而容易接受與改變。他人尊重性的第二個表現形式為與他人的攀比性,將自己的各方面與他人進行比較,並渴望比他人強。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總是在有意或無意之中將自己與他人進行著比較,並且這種比較時刻影響著我們的情緒與行為。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某方面比他人強時感到愉快,對他人更具有寬容與博愛;當我們意識到某方面比別人差時,會感到煩惱,對他人則易於嫉妒與挑剔,甚至破壞。假如我們發覺某個人在嫉妒我們,或者有意傷害我們,那麼,至少說明他覺得某些方面弱於我們,他把我們當作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如此想來,義憤之前請不必張揚,因為我們是值得驕傲的,只需心平氣和地去應付,去保護自己的權益,或大度地寬容他人的嫉妒與傷害,或乾脆退出與他人之競爭,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正是對人性、對人生的真實寫照。與他人比較有兩個極端,以為拿自己的優點與他人的缺點相比;二為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相比。前者盲目地自我感覺良好,總是看到自己的優點,看到別人不如自己的一面,他們常常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固執己見,聽不進他人的意見,以自我為中心等。這些人通常社會化不足,具有人格上的偏離。後者則是另一個極端,他們盲目地自我感覺不良,總是注意自己的缺點,注意別人比自己強的一面,他們多半自怨自艾,自責自罪,猶豫不決,謹小慎微,過於在乎他人評價,缺少主見,害羞,辦事又追求完美,缺少享樂,整日憂愁苦悶。他們社會化過度,具有某些神經症的特點,常成為以後患神經症的隱患。他人尊重性的第三個形式體現在權力欲之中。所謂權力欲是指希望他人及外在事物最大可能地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下,自己的個人意志被他人所服從,儘可能多地擁有財產,把握住事物向自己的意願發展。權力欲在人際關係上的體現主要為對他人的控制欲及社會地位的追求。人們對社會地位的追求性不難被人們所理解,二對他人的控制欲則表現多種多樣,極易被人誤解,甚至產生心理痛苦。對他人控制欲的直接表現方式為要求他人按自己的指令辦事,當他人違背自己的指令時會產生憤怒情緒,而別人順從其指令時則會產生滿足感。對他人控制欲還有一種比較隱諱的方式不易被人們所認識,且常常為此產生煩惱而不自覺,即使在沒有任何指令發出的情況下傾向於要求他人及社會事物按自己的意願去發展,一旦他人的行為及社會事物違背自己的意願,與自己想像不一致時就抱怨、指責、挑剔,並為此而煩惱。他們不知道人的想法不可能都一致,他人什麼時候產生什麼樣的慾望或行為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很難有固定模式,更不可能與另外一個人的想法完全一致,要求他人的行為與自己的假想一致並為此而煩惱只能是自尋煩惱。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產生類似的煩惱,這實質上是一種控制他人慾望的隱形表現。這時,只要提醒自己,別人多半會有不得已的理由,並試圖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也就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了。對他人的控制欲在家庭及戀人之間的表現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如,父母通過粗暴的指令打罵管教孩子,孩子通過生病引起父母的疼愛與縱容;父母鬧離婚,孩子則逃學、違紀,用自己的問題把要離婚的父母聯繫在一起。妻子受丈夫的欺侮,以眼淚的讓丈夫低頭,或以性冷漠而讓丈夫焦慮。家庭中的權利之爭由於情感因素的加入使淂人們難以認識,並成為許多心理障礙產生的溫床。人際人性之六:個別性個別性指人們個性上的獨特性及在情感上需要保留隱私、希望暫時的獨處、與他人保持距離、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希望與他人不一致的傾向性。個別性是與人的共性及歸屬性相對立的人性特點,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只不過有人表現強烈,有人表現微弱。在日常人際交往中,對自己及他人的個別性要採取一定的寬容和理解的態度,否則會產生煩惱,甚至心理病態。個別性首先表現在個性上的獨特性,每個都有自己的個性,人不可能與他人完全一樣,正因為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人,生活才那麼絢麗多姿。從道理上來講,似乎人人都很明白,但在生活中又常常為此產生煩惱,也許我們生長的土壤太強調人的共性了。允許他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及不同的追求,允許各自有獨特的個性特點,只要不損害他人,我們用不著與別人較勁。讓他人多一點自由,生活多一點色彩吧,何況無論我們多麼氣憤,別人也不可能按我們設想的模式去生活。個別性的第二個表現方式是人們的一種情感上的需要,希望在滿足歸屬感之餘有自己獨處的空間和時間,在屬於自己獨有的空間和時間裡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他們或做與他們生活角色不相稱的事情,或做平時相做不敢做的事,或以反常態地表現古怪,或去發泄,或去自慰,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難怪有人感嘆:獨處真好。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代表著不同的生活形象,這些就像一道道無形的枷鎖在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壓抑著某些人性,這些壓抑著的人性需要獨處的時間或空間去發泄,否則就會出現心理病態。一位聲名顯赫、一貫嚴肅的領導者可能需要獨處時哼哼小曲;一位對領導不滿而又逆來順受的職員可能需要在無人時大罵幾句;一位對丈夫失去感情而又受現實所迫不願離婚的妻子可能需要在獨自的時間裡讀讀愛情小說;一位品學兼優的男學生可能需要在獨自而又安全的地方去手淫;一位家教甚嚴的少女可能需要在獨處的時間去發發獃,做做自己的白日夢;這些都是他們在非獨處時間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他們需要有機會去發泄,去滿足,即需要獨處。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在有意無意之中剝奪了自己或他人這種獨處的權力。對他人的過分關愛,剝奪其獨處的機會,比直接讓對方干自己不喜歡的事還要糟糕。過分的愛比過分的恨更令人難以承受,因為它給人帶來情感上的衝突,精神的愧疚。懂得關愛的人往往會給對方充足獨處的機會,不偷看他人的信件和日記,不訊問別人的隱私,不過分追問他人的去向,允許別人有上鎖的抽屜、房間、柜子等,即使是在夫妻、戀人、母女、父子之間。個別性的再一個表現形式體現在人際之間的距離感上,即在人際交往中,無論是在空間、時間及情感上,均有保持一定距離的需求。將一對年輕陌生男女放在一群人之中,他們會很自然,將他們單獨放在一個房間內,他們會有生疏感,再讓他們坐在一張凳子上則會產生不自然或難堪的感覺。兩個同性朋友在一起,如果身體接觸太近同樣會產生不適的感覺。這是人們單純的空間上的距離要求。從時間上來說,親密的兩個人要做到形影不離恐怕也不可能,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時間。人們在情感上的距離要求又要複雜一些,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際關係,有著不同的情感距離要求。如你的老闆對你過分親熱會使你無所適從,戀人之間非原則性的衝突或短暫的分別會使感情加深,「越打越親」、「久別勝新婚」、「距離產生美」大那嘎,都是這個道理。人際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使最親密的人際之間,這就好比兩個充滿氣的氣球,它們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重疊一部分,但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完全重疊在一起,如果硬要強求,恐怕只有爆炸這一條歸途了。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會產生類似的誤區,無端導致人際煩惱。要找朋友,首先應該在承認人際之間保持距離及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去尋找。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無論多要好的朋友也做不到一模一樣,或永遠一致。人的感情也不可能永遠不變,即使兩人本身毫無變化,兩人之間的感情也會有波折起伏。人的情感本身是一條曲線而非直線,因此,接受友誼的不完全性及感情的波動是尋找友誼的前提,否則只會使自己失敗,遭受挫折。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友誼還必須保持在一定的距離之內,否則,友誼不僅得不到加深,反而會減輕甚至破裂。人雖然具有社會性,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但人畢竟是個別的人,是單個而獨立的個體,無論我們是否願意,人都不可能變成一個模子,不可能完全與他人一樣。人際人性之七:兩性相吸性食與性是人的兩大天性,在人類的生存與延續當中,食與性的功能是無可替代的。沒有了「食」,個體將難以生存,沒有了「性」,種族不可能繁衍。雖然人類的文明需要對某些人性,尤其是兩大基本人性作適當的壓抑,但它們仍然在我們的基本心理活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兩性相吸性及下面幾個涉及兩性關係的人性正是「性」這個基本人性在人際交往中的體現。兩性相吸性是指人際交往中兩性之間出乎天性的傾向於相互吸引,更希望於得到異性尤其是有好感的異性的欣賞,喜歡與異性來往,關注美貌異性,與異性相處時更有活力,更好表現。從道理上講,兩性相吸引似乎很能被人理解,似乎天經地義,但由於文明本身對性壓抑的需求使人們對兩性相吸性常產生一些不恰當的態度,從而導致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對兩性相吸性不恰當的態度至少有三種形式。其一,當我們看到他人的兩性相吸性時會產生反感和不愉快的體驗。兩性之間適度的接觸會緩解許多不良情緒,如焦慮、緊張、抑鬱、憤怒、不滿等。日常人際生活中,適度的兩性接觸會部分滿足人的性慾。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越是對兩性之間的接觸予以約束,越容易產生越軌行為。那些吧青春期的孩子與異性交往視為洪水猛獸者越易使孩子早戀,或產生焦慮緊張、對異性恐怖等心理病態,而大大方方引導孩子適當與異性來往常會促使孩子健康成長。同樣,一個嚴格限制丈夫與其他異性來往者,表面上看來丈夫可能是老老實實,對異性目不斜視,而在內心裡渴望與其他異性交往的需求會與日俱增,一旦有適當的機會就會完全失去控制,且一發不可收拾。對兩性相吸性不恰當的另一表現為不能接納自己對異性的渴望,尤其是所嚮往的異性對象不符合自己道德準則,如青春期以後對異性長輩、老師的請傾向,或對自己戀愛婚姻對象之外的異性的好感,這種由道德情感所致的對性過分壓抑的傾向常常是導致病態心理的基礎。通常人們對自己所追求的異性對象的渴望也不易正面接受,本來這種交往會給雙方帶來愉快,但人們常常採取迴避或以其他「堂而皇之」的理由去接觸。以上兩種對兩性相吸性不恰當的態度必將導致第三種態度,即兩性之間稍微接觸過多就認為是在談情說愛,或者有不正當的兩性關係。兩性相吸性的另一個特點是對異性愛的廣泛性。在種族進化的過程中,動物個體總是希望獲得更多的繁殖機會養育更多的子女,只有不斷追求繁殖才能留下更多的後代。強壯有力的個體得到的繁殖機會總是更多,因而物種終能進化。我們人類亦然保留這種天性,雖然它與人類的許多社會性相違背,但仍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可以這樣說:在不損害其他利益的前提下,人人都希望得到更多異性的愛。雖然人人們在行為上不一定真的去實現這種慾望,但它總是時刻存在這,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有意無意中不斷顯現。如果不能承認其客觀性,並在現實生活中善加引導常會導致無謂的煩惱。承認愛的普遍性,認可兩性相吸的特點,適當的引導與疏通,對保持心靈的協調,維持健康的家庭氣氛至關重要。天地造就人類,分人以男女,給人以情慾,就是要人們兩性相吸,為它繁衍後代,這是人類的天性,也是生活的一大動力。無法設想,世間要是沒有了兩性相吸,男歡女愛,生活將會變得多麼無趣。男想女,女慕男,想出多少故事,慕出多少柔情。人際人性之八:喜新厭舊性喜新厭舊是生物界得基本特性之一。人類正是因為不斷揚棄舊得東西,追求新得事物,社會才得以不斷發展,人類才會不斷進步。在人類得感情世界裡,同樣也有喜新厭舊得特性,即這裡所指的喜新厭舊性。相愛的男女之間結果一段時間的親密相處,相互之間的新奇感神秘感會逐漸下降,熱戀的激情逐漸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減退,代之而起的是更易注意到對方的缺點,挑剔、指責、抱怨的傾向越萊越強。同時。對婚外的異性會更感興趣,傾向於注意他們的優點,並與其配偶的缺點相比。「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婚姻好比一堵牆,裡邊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這些都是對人性中的喜新厭舊性的描述。喜新厭舊性是人類的相對原始的天性之一,雖然與社會的行為準則不相符,但它是人的天性,禁不掉,也磨不滅,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和認識這種人性,則會導致許多不必要的痛苦。喜新厭舊性,首先表現在當人們得到某位異性的愛慕情感後自己對對方的傾慕程度會減退。這是,常會更多地注意到對方的缺點而忽略其優點,「原來他(她)不過如此」,「我以前把她(他)看得太神秘了」,甚至產生受騙、失望之感,這些感覺是熱戀過後得自然情感經歷。人的情緒與情感均是一個過程,無論是高興還是煩惱,是正性還是負性,均有它的發生、發展、高潮、下降及結束。人不能因為一件事而永遠痛苦,也不可能因為一件事永遠愉快,碰到愉悅之事時感到高興,碰到傷心之事時感到痛苦,但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這些情緒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同樣,戀愛的情感,尤其是熱戀的激情不會一輩子持續下去,這是人性的特點。如果不能理解,不接受並善待這種人性特點,常會導致煩惱,甚至釀成情感悲劇。首先我們要接受順應這種感情變化,不能苛求對方及自己永遠保持熱戀的激情。人際人性之九:戀愛情感的變色性戀愛情感的變色性指在愛上一個人時會誇大對方的優點,厭惡某人時會誇大對方的缺點,也就是帶上變色眼鏡去看人。面對自己所愛的人時是一面多彩的眼鏡,這時似乎對方處處是優點,一舉一動,一笑一嗔,無不充溢著魅力,甚至對方的缺點也具備誘人的特色,這正是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遇到自己已嫌棄的人,人們則習慣用一種灰色眼鏡去看他,似乎渾身上下,處處是缺點,以至對那些與眾不同的出色出也覺得平淡無奇。追求自己所愛的人時,難度越大這種變色作用則越強;同樣,遺棄自己已嫌棄的人時越時甩不掉則嫌棄感越盛。在我們的情感生活中時常受到這種變色作用的影響,如果不能認清這種變色作用的矇騙性常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痛苦,甚至做出令自己後悔的決定。
推薦閱讀:

性格能改變嗎?
《夏洛特煩惱》抄襲案,真叫人堵得慌
殺死煩惱,是如實覺知並放下煩惱
人生的苦悶與生活的煩惱我只想向你說!
一首佛歌《把心靠岸》遠離煩惱,笑對人生!

TAG:煩惱 | 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