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Uber的盈利模式,其實他們是玩金融的!
品牌經理人(ppppren)
點擊訂閱,品牌主最感興趣資訊、報告
關於這個話題其實醞釀了一段時間,無奈每天事情都很多,分身乏術,以致很多話題都胎死腹中,時常有對天感慨的衝動:賜我一個文案吧!
最近兩年來,打車應用可謂風頭無兩。在2013年末的補貼大戰中,滴滴和快的最高峰時每天的補貼高達2000萬美元,相當於1.24億元人民幣!2015年2月14日,在燒錢大戰的巨大壓力以及資本的撮合下,滴滴和快的宣布合併,隨後這個擁有打車應用99%的市場的地頭蛇,又面臨來自美國Uber這個強龍在專車上開展的新一輪競爭。
雖然近期的各種補貼沒有2013年高,但是對於快車司機4-5倍補貼,乘客的部分費用免單來說,每天燒的錢仍舊不少的,例如滴滴快車在規定時間裡載客,除了可以領到乘客的乘車費,還可以獲得來自滴滴的最高60元封頂補貼,在剛推出的時候,很多司機月收入輕鬆過3、4萬,隨著越來越多快車的加入,月入過萬也是沒有太大困難。
那麼問題來了,在經歷了巨額燒錢和各種補貼下,滴滴、快的、Uber這些打車軟體到底靠什麼賺錢?是什麼樣的盈利模式,讓風投們敢於如此的燒錢搶佔市場?
關於這個問題,大致有這麼幾種聲音。
1、做廣告。這也是大部分人的答案,誠然這也是一部分廣告收入,但和那些補貼相比,確實微乎其微的收入。如果是靠在朋友圈轉發的這點廣告來盈利,相信不會有任何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者會看中這樣的生意模式。
2、賣交通數據給政府,用於研究和改善市政規劃和交通規劃,例如通過出行大數據,就可以知道應該在哪個地區建立商圈,如何規劃交通減少擁堵。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是沒有這些數據的時候,難道政府就不能規劃好了,而且很顯然是先有了商圈才有人流。再說交通,所有城市高峰期都是大範圍擁堵,交通改善公共交通運輸才是更為根本的解決辦法。
3、針對司機收費。不過沒有任何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以何種方式來收費,並且任何收費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消費者還會接受繼續使用?
很顯然,這些都不是滴滴、快的、Uber真正的盈利模式!
2014年2月18日,餘額寶規模達4000億規模,按照餘額寶目前給出的4%左右年化收益,4000億元一個月的收益將達到12億,如果餘額寶給出的年華收益數對自己有所保留呢?突然覺得這個問題想像空間就很大了。。。或許這就是馬總去年各種任性買買買的原因。。。馬總將互聯網金融發揮到了極致,集合了全國眾屌絲閑散小資金,之後又推出了娛樂寶、耕地寶,還有各種寶寶也陸續跟風,一時間好不熱鬧。。。
由於目前各大打車應用都未對外公布營業額,但是從各方數據綜合來看,綜合推測,還是能夠比較客觀的對滴滴、快的的營業額有比較客觀的預估
2015年全國計程車數量在130萬輛左右,計程車行業保守估計的年營業額在3000億元左右,網路上比較多的說法是使用滴滴和快的打車的比例在15%左右,那也就是450億元人民幣。
再看看專車市場,據知名互聯網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易觀國際5月12日披露的國內專車市場數據來看,合併後的滴滴快的在第一季度活躍用戶覆蓋率數據上市場佔比達80.9%,而易到用車和Uber分別是17.5%和8.1%,從Uber2013年比較靠譜的數據推測,Uber在中國的年營業額在15億左右,那麼滴滴、快的的專車市場一年的營業額將會是110億左右。
而滴滴、快的、Uber在專車部分的結算方式是一周結算一次,並扣除20%的費用,重點在一周的結算方式,這個賬期又可以把錢拿去做其他金融投資、理財等,即使像餘額寶一樣放在銀行收益,都將是非常驚人。而巨額融資背後的利益,相信才是各大壕們看好,敢於瘋狂燒錢的所在。因為未來這是一個千億、甚至萬億的市場!
說到這裡,你還認為他們是在做打車軟體?其實人家玩金融的,順便再說下最近也在燒錢的外賣APP,互聯網賣房,你真以為人家燒錢真的是為了賣賣快餐,賣賣房子嗎?其實別人都是玩金融的。
古話說「卸磨殺驢」,很多人都認為未來打車應用成熟後,會進行收費,不過品叔認為,即使打車軟體非常成熟,各種補貼仍將繼續,只是多少的問題,這麼點的補貼對比20%分成和巨額融資背後的利益來說,簡直就是九牛一毛。用一句話來形容我想也不為過: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民間商業模式得到了實現。
而未來打車方面將會有更多的想像空間,想像一下,甚至快遞的活都可以幫你幹了,順風車的同時帶上你想要的貨品。。。隨著科技進步無人駕駛技術的成熟,也許你買車,還不如用個軟體打車更方便,更節省!!!
本文為原創,如需轉載請在後台留言,並在文章頂部完整註明以下內容(內容來源於:品牌經理人,ID:ppppren)
推薦閱讀:
※共享經濟席捲世界:攪局者Uber大起底
※明日起三環內Uber免費乘坐,我用優步,我堅挺!
※Uber的演算法那麼牛逼,卻不適合中國...
※Uber猛吃黃牌,專車掉不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