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EQ、MQ 少年兒童非智力因素與健全人格的教育》
IQ、EQ、MQ 少年兒童非智力因素與健全人格的教育
2011年04月03日 03:27 來源:信息時報
主講人:古南永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主辦單位: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
隨著社會的發展,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青少年自閉、為了打網路遊戲而廢寢忘食,甚至殺父弒母的例子屢見不鮮。青少年存在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人格缺陷。人格的缺陷內在表現為情感和意志品質的薄弱、挫折容忍力差。外在表現為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能力差,處理人際關係、適應公共生活的心態、禮儀、公德較差等方面。用學界的術語表達,就是IQ不低,EQ、MQ較差。
IQ——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智商。最初起源於現代教育,1916年美國心理學家推孟提出這一概念以衡量智力水平,適用於大規模的人才選拔,量化比較。有人曾說,現代心理學對人類文化最大的貢獻就是智商測驗,但有人也逐步看到IQ測驗的缺陷。它比較偏重邏輯推理、判斷、理解、語言等認知方面,而不是情感和意志方面。時間長了,大家就意識到IQ測驗不能測驗人的綜合智力。因此,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就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它包括了言語智力、梳理邏輯、空間智力、音樂智力、體能智力、人際智力,自知智力等七個方面,擴展了早期智力測驗的思路。後來就出現了包括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情商、MQ(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德商等衡量各方面智力的測驗。這代表著人們關注的趨勢已經從單一智力到多元智力,從考慮智力因素到非智力因素,並越來越注重少年兒童全面的潛能發展和健全人格的養成。
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兒童存在心理問題與家庭教育有著非常大的關係。現在多數家庭撫養子女的物質條件相對優越,能充分滿足子女的物質需求。有些父母只看重子女的學習成績,其它方面的事情幾乎替子女全盤操辦,忽略了培養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些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過度滿足的安逸處境中,無需奮發,無需擔當,無需堅忍,甚至還可能因過度滿足而無聊,不懂珍惜,不懂感恩。當他們逐漸長大,需要獨自應對生活事件和社會交往時,往往因沒有經驗,要麼會沒有信心而自卑、退縮,要麼會出現差錯、挫折而自暴自棄。又或者有些家長由於客觀原因(如為生計而外出打工),漠視了和子女的情感交流,影響了子女的情感、人倫與社會發展,從而使孩子產生孤獨感,對人生感到淡漠。獨生子女政策使小孩失去了兄弟姐妹的體驗;城市的居住模式和過多的課外作業,使兒童減少了同伴遊戲的機會。這些問題都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改善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父母與子女要有必要的日常相處、交流與陪伴,這能夠增加子女的歸屬感,形成願意與外界溝通、可協商的關係氛圍。其次,父母要引導、協助子女與長輩、同學、朋友等進行交往,使他們意識、體驗到個人生存與他人的關聯。第三,父母應對子女進行生活自理、時間管理等方面的訓練,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和生存能力,使他們從心底感受到父母給予的愛!
(本文只代表嘉賓本人觀點,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報立場)
推薦閱讀:
※兒童與成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孫瑞雪
※這是誰總結的識字乾貨?太給力啦!幼兒園老師吐血推薦!
※[3-6歲] 小蝌蚪--兒童翻領套衫
※兒童安全教育,父母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