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過去,你有權利不和解
作者 | 楊思遠
向日葵簽約諮詢師
『讓過去過不去,這也是你的權力。』
前兩天,有讀者在後台留言中問我:
「對於過去,對於父母糟糕的對待、對於自己所經歷的糟糕事情,我就是接納不了!怎麼辦?
」
這位讀者的留言,讓我想起了某個周末的午後,看完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呆坐在沙發時的場景,以及當時所持有的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面對男主角Lee,一個因為自己失誤而讓三個孩子葬生火海的男人,如果你對他說「與過去和解吧」,似乎相當殘酷而又輕飄飄。
思考至此,我於是很認真地回復了那位讀者:
那就不去接納,不去和解,讓過去過不去,這也是你的權力。
1.過去,隱藏著什麼秘密
也許,每一個人都有不想回望的過去,就好像,張愛玲在晚年不願意提起胡蘭成;曹雪芹,也不太願意和別人說起年少的大觀園。
我們也都一樣。
或許,過去里著寫著一段傷心失敗的婚姻、一個糟糕透頂的父親、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一場不忍目睹的災難……
心理學上,把這些不忍回望的「過去」,統稱為「創傷」。
我們可以把創傷分為兩類:
第一類
突發性的創傷
譬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部電影里的男主角,因為一場火災喪失摯愛;又比如剛剛發生的四川九寨溝地震,也導致一部分人一夜之間痛失親人,這些由突發性的事件導致我們體驗到失去、失控的痛楚感,它帶給我們的影響是易察覺的、明顯的、激烈的。
第二類
原生性的創傷
它大多指我們在原生家庭中遭遇到一些問題,譬如被父母嫌棄或者忽視、看到自己父母某一個方被暴力對待、家庭離異等等,原生性的創傷帶給我們的影響是緩慢的、不易察覺的,也是更深遠的。
那這些過去,或者說創傷,到底隱藏著什麼呢?以至於我們不願意回望?
讓我們穿越回你的童年,假想一下,你生活在一個不那麼有愛的家庭里。
那是你三四歲的時候,一個落日餘暉散漫的傍晚,你的素來就脾氣暴躁的父親因為你的媽媽下班遲遲未歸,而大發雷霆,在家裡大吵大鬧、破口大罵。好不容易,你的媽媽終於滿臉疲倦地回到了家,這個時候,你那已經被憤怒之火控制的父親,二話不說,一伸手過去,就是對你母親幾個掌摑,母親手裡的水果還來不及放好,就散落滿地……而這一切,都被你這個三四歲的小朋友目睹了。
想想看,彼時彼刻的你,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害怕、恐懼、憤怒、無力……對不對?
你覺得你的世界烏雲密布、風雨飄搖,你想去抵抗或者逃跑,但是你根本就辦不到,很絕望,是不是?
你只能躲在家裡的某個角落裡,無助地哇哇大哭。
後來,你長大了,你以為過去的一切,都隨著時間煙消雲散了。但是你不知道的是,那個三四歲的你,通過記憶、潛意識等各種途徑,成為了一部分現在的你。
所以,當有類似的場景出現的時候,那個小時候的記憶就會無意識地把閘門打開,或許你還來不及思考,就本能地體驗到兒時的那種無助的情緒,那個躲在角落裡哇哇大哭的孩子,就會被喚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創傷體驗」。
所以,那些不願提起的過去,隱藏的絕不僅僅是一段故事,或者一個事件,它更是隱藏了我們的一部分自我——那個內心不安、充滿恐懼、無效抵抗、改變不了、痛徹心扉……的自我。
每當我們去回望過去,我們就要去面對那樣一個自我,去體驗安全感徹底被碾碎的情境。
這不單單是你,而是每一個人,都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2.為何不讓『過去』真的過去
既然過去讓我們如此痛苦,那又是為何,我們不能洒脫地讓『過去』真的過去呢?
人類的行為動機,其實很簡單,我們無論做什麼,一定是因為我們從中能夠獲得某些好處。同樣,我們之所以不讓『過去』真的過去,是因為我們能從中獲得好處。
我記得大概是在我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的姥爺(南方稱呼「外公」)因為誤食某種藥物,搶救無效去世了。
很小的時候,我家和姥姥姥爺家是挨著的,我沒事兒的時候就會跑過去,因為姥姥姥爺總是會做很多好吃的給我吃,如果父母因為我的某些錯誤要罵我,姥爺也總是站出來呵斥他們,保護我。
所以,在內心深處,我和姥爺的鏈接很深,他給了我很多關注和愛,我也因為他的存在,感受到很強烈的安全感。
但是當我某一天放學,看見姥姥家裡聚滿了人,然後有人走過來告訴我,我的姥爺因為某種原因搶救無效去世了。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我來不及做任何反應,直接舉起雙拳去揮打那個告訴我這個消息的大人,然後大哭著喊道:「你騙人,你騙人,姥爺沒死!」
實際上,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面對創傷事件的第一反應:否認。心理學上把這種反應稱呼為防禦機制。
我們之所以否認,是因為我們無法承認。於我而言,承認姥爺的離世,意味著作為「被疼愛的外孫女」這部分的自我就要喪失掉,也意味著,我從姥爺那裡獲取的安全感,也會隨之消失。
而這,意味著那時候的我,即將瓦解。
所以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很少跑去姥姥家,也不願意麵對姥爺離世這個事實,對過去的不接納,讓我不用去體驗自己被碾碎的感覺,所以我就一直停留在那種狀態里。
而大多數人對過去選擇否認、壓抑或者不接納,是因為都和年幼的我一樣,體驗到了它帶給我們的第一重好處:無需體驗破碎的自己。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不幸的原生家庭或者創傷性的事件,確實會帶給我們一些不好的影響,譬如情緒不夠穩定、自我認同度不高、專註力不強等等,而這些不良影響,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在現實世界的發揮,或許不那麼容易受人歡迎,或者不那麼容易獲得成功。
而當我們選擇不接納過去,那意味著我們可以把現實中發生的一切都進行外歸因:
我總是疑神疑鬼?那是我媽對我不好,讓我缺乏安全感。
我總是脾氣暴躁?那是小時候沒被及時滿足,不能怪我。
我總是不信任人?那是小時候被我爸忽視了,是他的錯。
……
也就是說,我現在所有的不好,都是別人的錯、外界的錯,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我不需要負責任,我也不需要覺得自責或者愧疚。
既然都是別人錯,也意味著我根本不需要改變,不需要成長。
這就是我們從不接納過去里,獲得的第二重好處:將糟糕的自己外歸因,心安理得地停留在內在孩童時的自己,不用面對做出改變要經歷的艱難和痛苦。
3.接納停滯,也是一種愛自己
推薦閱讀:
※單證不符買方有無權利拒收貨物拒付貨款
※能夠握實權,掌管一定的權利的八字命格
※男人,也有哭的權利
※男性請回答:如果給你一夫多妻的權利,你願意使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