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 · 謝林辭世 享年95歲

2016年12月13日,諾貝爾獎得主,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托馬斯·謝林(ThomasSchelling)辭世,享年95歲。

自1990年起,托馬斯·謝林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和經濟系擔任教授,除講授經濟學理論外,還涉及外交、國家安全、核戰略以及軍控等多方面的課程。 他於1951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作為政治經濟學教授在美國哈佛大學的肯尼迪學院任教20年,並獲得名譽退休教授的稱號。

2005年,謝林與以色列希伯萊大學的羅伯特·奧曼(Robert J.Aumann)因「通過博弈論分析,促進了人們對衝突和合作的理解」,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兩位學者的研究促進了非合作博弈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並觸及了社會學領域中的一些主要問題。最重要的是,謝林指出,許多人們所熟知的社會交互作用可以從非合作博弈的角度來加以理解。諾貝爾評獎委員對他評價道:「這位自稱『周遊不定的經濟學家』,被證明是一位非常傑出、具有開創性的探險者。」

與主流的博弈理論在研究方法和側重點不同,謝林的博弈理論建立在對新古典經濟理論分析方法突破的基礎之上。如果說約翰·納什(John ForbesNash, Jr.)對於博弈論的貢獻在於其「非合作博弈論」為博弈論帶來重大理論突破的話,謝林則是將博弈論真正推向了應用和大眾的視野。謝林獲諾獎的次日,《金融時報》在回顧這位經濟學家的貢獻時也評論道,他的成功秘訣在於發現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別人沒能總結出來的方法或思路,展示如何利用它們說明當時最重大的問題,並用最絢麗的筆法加以詳盡闡述。

謝林主張超越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假設,突破經濟學理論數學表示的傳統方法。他開創並發展了「非數理博弈理論」,即參與人在選擇博弈策略時,不僅有數學上的考慮,也有創造聲譽、沿襲傳統、建立自信、顯示大度等許多非數學因素。該理論將博弈論運用到了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及國際關係等不同領域之中,從而形成了社會科學的經典理論。

在其經典著作《衝突的戰略》(1960年出版)一書中,謝林首次定義並闡明了威懾、強制性威脅與承諾、戰略移動等概念。他開始把關於博弈論的洞察力作為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來研究社會科學問題,並對討價還價和衝突管理理論作了非常細緻的分析。完美均衡概念中的不可置信威脅就源自謝林提出的可行均衡概念。他的主要著作還包括:《戰略與軍控》(與摩爾頓·哈爾佩林合著,1961年出版)、《武器的影響力》(1966年出版)和《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1978年出版),其最新著作為2006年出版的《承諾的戰略及其他文論》。

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院長羅伯特·奧爾(Robert C. Orr)稱謝林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為學院和校園留下了獨特的寶貴遺產。」他在給學生們的留言中寫道,「人們大多是因為諾貝爾獎而認識托馬斯,而對我們來說,他曾是良師、領導者和深受愛戴的成員;同事們都非常珍惜有他相伴的時光、以及他的智慧及協作精神。他和心愛的學生們關係親密,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有一年的馬里蘭日,學生們集體食用托馬斯最愛的三明治——花生醬果凍三明治,以慶祝托馬斯的偉大成就。」

本文根據中外相關報道綜合整理 編譯:媛媛 琦琦

推薦閱讀:

經濟學與科學精神
你信嗎?不懂經濟學,越優秀越努力,掙得越多越恐懼
董藩:張維迎是當代經濟界的夸父!50歲至70歲這個年齡段的經濟學家中,無人能及!
021 纏中說禪買點定律與短差程序
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理論

TAG:經濟學 | 經濟 | 諾貝爾 |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