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會集佛經會開啟隨意妄改佛經的風氣

會集佛經會開啟隨意妄改佛經的風氣(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印光大師原文】

【一】人貴自知,不可妄說過分大話。觀汝之疑議,看得譯經絕無其難,只要識得外國文,就好做譯人。譯人若教他譯經,還是同不懂外國話的一樣。你要據梵本,梵本不是鐵鑄的。須有能分別梵本文義,或的確,或傳久訛謬之智眼,方可譯經。

然非一人所能。以故譯經場中,許多通家。有譯文者,有證義者。其預譯場之人,均非全不通佛法之人。汝完全認做為外國人譯話,正如讀書人識字,聖人深奧之文,了不知其是何意義。此種妄話,切勿再說。再說雖令無知識者誤佩服,難免有正見者深痛惜。光一向不以為悅人耳目而誤人。若不以光言為非,則守分修持。否則不妨各行各道。他日陌路相逢,交臂而去,不須問你是何人,我是誰。(復王子立居士書一)

【二】《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

王龍舒(會集修改佛經的一位南宋佛教居士)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 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則有發菩提心,下輩則雲不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三輩,通有發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謂下輩罪業深重,何能發菩提心。不思下輩絕無一語云造業事,乃系善人,只可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將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

在彼意謂,佛定將一切眾生攝盡,而不知只攝善類,不及惡類。彼既以善人為惡人,故云不發菩提心。死執下輩即是下品,故將善人認做惡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

惜王氏不按本經文義,而據《觀經》,硬誣衊善人為惡人,竟以惡人為判斷。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王氏之誤,蓮池大師指出,尚未說其何以如此。今為說其所以,由於死執三輩即九品也。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一以杜後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膽大心粗,不足為訓。(廿九年八月廿日,復王子立居士書三)

【三】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王龍舒《大彌陀經》,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雲棲以猶有不恰當處,故此後漸就湮沒。魏承貫之學識,不及龍舒,其自任過於龍舒。因人之跡以施功,故易為力,豈承貫超越龍舒之上耶?

蓮池尚不流通王本,吾儕何敢流通魏本,以啟人妄改佛經之端。及闢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然此經此論,若真修上士觀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觀之,則未得其益,先受其損。以徒效其改經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專精之行耳。觀機設教,對證發葯。教不契機,與葯不對證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貽下士之罪愆乎。」(《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四】既欲利人,當依經文。《無量壽經》何可作《大阿彌陀經》?大藏中,原有吳譯之《阿彌陀經》,又有宋王龍舒所校之大《阿彌陀經》。若作《大阿彌陀經》,則令人不知究為何經。

名字萬不可改,改則久迷其原。居士序中,稍有不圓滿處,僭為改竄。《無量壽經義疏》,乃隋之慧遠所著。居士以為晉之遠公。小說每以回名。吾人解經,自有成規,何得反效小說之用回乎?

竊謂以白話解,須先列經文,後再以白話簡略注之。凡不關緊要之閑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每見有白話不幾個字,便弄成十數字,反費事。

若完全把經文編做白話,萬萬不可。何以故,以久則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復胡宅梵居士書三)

【延伸閱讀】印光大師反對會集本「佛經」的5點理由

印光大師不僅主張尊重原譯,也非常擔心會集佛經會帶來的「開妄改經之端」和「授闢佛者以柄」這兩大問題。這是不是杞人憂天?事實證明,只要是會集,都不能避免對佛經「妄改」。

誰也不可能將「會集」申請專利,又有誰能只許某些人會集而不許其他人會集?既然如此,印光大師所擔憂的開妄改經之端和授闢佛者以柄,當然不是杞人憂天。長此以往,你也會集,他也會集,佛經可能面目全非。自古以來,也出現多個會集本,但是無不受到大德高僧的迎頭痛擊。

比如王龍舒的會集本【大阿彌陀經】就受到蓮池大師的嚴厲指責,並且指出其與原版佛經的謬誤之處。

這個會集本,也流傳很長時間,但是蓮池大師指出其錯誤以後,逐漸被大眾廢棄。

綜合印光大師的觀點,反對會集本的理由有五點:

一,古代譯經極為慎重:古代翻譯佛經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所譯經典都是經過集體推敲印證的,不能「隨自心裁,傳布佛經。」古人翻譯佛經,一般需要九道工序,數百人嚴格反覆校對。

二,會集佛經極難無誤:會集佛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王龍舒在佛學上的造詣,尚且不能避免謬誤,其他人就更難保證質量。

三,會集導致妄改佛經:會集佛經會開後人隨意妄改佛經的先例。長遠來看,益處遠遠大於弊端,流毒於後世。

四,古德不流通會集本:古代大德如蓮池大師,都不流通會集本。

五,會集本授闢佛者柄:會集佛經會導致反對佛教的人有「佛經乃是後人編造,並非從印度翻譯而來」的借口。

印光大師對原譯與會集的比較分析,是從整體、長遠的角度看問題的。正是從這二點出發,所以印光大師對會集本的反對,不是對人,而是對事。也就是說,印光大師反對的是一切會集佛經的做法。因為,若誰都能會集佛經,長此以往,佛經必然面目全非。

法師簡介:印光大師,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生於1861年。幼時讀程朱儒書,對佛法持批判態度,後因病閱佛經,方知佛法廣博精深。21歲時前往終南山南五台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專修凈土。22歲依印海定公律師受具足戒。光緒十二年,閱大藏經,增修《凈土十要》等要籍。此後,往返北京、浙江諸寺之間,並閉關六載。1918年徐蔚如刊行大師文章二十餘篇《印光法師文鈔》,後數相繼印出《增廣文鈔》等著作。1930年,至蘇州報國寺,創立弘化社,流通凈土宗書籍。1940年任凈土道場蘇州靈岩山寺住持。同年十一月初三,預知時至,安詳圓寂,被認為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法師開示如上。


推薦閱讀:

風氣越來越「左」,在美華人遭遇「種族主義逆向歧視」?
《資治通鑒》管窺(58) 東漢末士林風氣
西門慶是虛構的,《金瓶梅》卻很寫實:那個時代令人窒息而又風氣大開
話題 | AA制是小家排氣?還是文明風氣?還是...你怎麼看? ?
以史為鏡 · 古代官吏的讀書風氣

TAG:佛經 | 大師 | 風氣 | 印光大師 | 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