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由官泄火箭軍「大殺器」說起

2015年12月31日,中國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大會在八一大樓隆重舉行。在授予軍旗過程中,大會現場擺放的幾款導彈模型引人注意,網友稱之為「一閃而過的官泄」,火箭軍「三劍客」,從右向左分別是東風5A、東風31A、東風21A/C,打擊遠中近三層戰略目標。

中國火箭軍九大重器

東風系列導彈及其射程

在2015年的最後一天,中央軍委舉行儀式,將第二炮兵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部隊,並授予軍旗,第二炮兵也由原來的戰略性獨立兵種,上升為獨立軍種。

▲ 歷史一刻,承前啟後

▲ 厲兵枕戈,國之干城

實際上,「火箭軍」一詞並非當下首創,1987年11月14日,時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將軍,在第二炮兵內部刊物《長纓》出版100期之際,贈送《西江月》新詞一首。全詞如下:

為《長纓》一百期贈中國人民

解放軍火箭軍指戰員同志 。

▲ 張愛萍將軍

常在密林深處,經歷雨雪風霜;

練得武藝本領強,現代新軍首創。戰備堅持不懈,居安思危久長;萬山布陣衛國防,誓把飛賊埋葬。

事實上,自50年代中期解放軍全面學習模仿蘇軍以降,「火箭軍」作為遠程/戰略打擊投送力量的標準化軍語表述,在軍隊系統內一直有所使用,只是由於「二炮」的鼎鼎大名太過響亮,以致「火箭軍」的表述鮮見於日常的宣傳作訓工作中。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東風浩蕩,雷霆萬鈞,今朝「暴兵」之際,猶憶往昔篳路之時。留戀也好,惋惜也罷,在「第二炮兵」這一無比獨特的經典稱呼遁入歷史之際,就讓我們一道回溯解放軍戰略導彈部隊的鏗鏘歷史,特別是「文革」結束以來鍛造核武堅盾的漫漫征程!

今天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那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第二炮兵」

▲DF-5試射精彩錦集

一、卅年諄諄育雄師:軍委高層與二炮部隊的創建成長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興,可世界並不太平。面對捍衛共和國安全的挑戰,中共中央審時度勢,決心創建中國的戰略核力量:1956年作出了重點發展導彈、原子彈等尖端武器的歷史性決策;從1957年起,逐步組建了戰略導彈的科研、訓練、教學機構;1959年,我國第一支地地導彈部隊正式組建。1966年6月30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出訪東歐歸來途經西北時,在國防科工委東風靶場觀看了炮兵第804團發射「東風1號」導彈試驗。當導彈發射成功後,周恩來高興地熱烈鼓掌。

▲ 周恩來總理親臨地地導彈發射現場

受制於中國頻遭核訛詐、國防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的窘狀,中共高層領導人對於戰略導彈部隊有著特殊的感情。早在1958年3月,賀龍、陳毅、聶榮臻元帥與總參謀長黃克誠大將、副總參謀長張愛萍首次視察導彈部隊的前身——長辛店炮兵教導大隊,觀看官兵對蘇制P-1型短程地對地導彈的操作訓練。陳毅元帥激動地說:「過去我們炮擊金門,人家說是蚊子叫,聽不見,如果我們的導彈上了天,原子彈響了,那就不是蚊子叫,而是老虎叫、獅子叫,人家才買賬呢。」而張愛萍將軍卻留下了那句令一個民族振奮的豪邁之語:「我們不能沒有打狗棍」!

▲ 總參將領及國防科工委人員觀看導彈發射

▲ 張愛萍將軍指導二炮部隊發射陣地建設

1965年6月1日,周恩來當面指示張愛萍,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建立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領導機關,以備急用。經過與軍委炮兵、國防科工委、總參作戰部、軍務部等單位的緊張商討,張愛萍於當月15日正式向總參謀長羅瑞卿並中央軍委上報《關於組建戰略導彈部隊領導機關的報告》,後又建議以軍委炮兵分管導彈部隊的部門為主,加上公安軍,組成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領導機關,在公安軍機關掛牌工作。1966年7月1日,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領導機關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是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組建的,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非常嚴峻,沒有使用「戰略導彈部隊」這個稱謂(以免引起國際上的高調,最重要是為了保密),而由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命名——第二炮兵。

1967年3月30日,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總政治部主任肖華、代總參謀長楊成武等出席了第二炮兵黨委擴大會議。葉劍英指出:「第二炮兵,在我們建軍的歷史上來說,是第一次出現的新兵種,是用尖端武器同敵人作戰的」。7月4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任命炮兵副司令員向守志為第二炮兵司令員,原中國人民公安部隊第二政治委員李天煥為第二炮兵政治委員。9月12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第二炮兵的基本任務和領導關係的暫行規定》。規定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由地地導彈部隊組成,是我國實現積極防禦戰略任務的重要核打擊力量。它的基本任務,是協同其它軍(兵)種或獨立地打擊敵人的重要目標。它的建設、部署、調動,特別是作戰,都必須在中央軍委的集中領導下,極端嚴格、極端準確地按中央軍委的命令執行。第二炮兵所轄部隊包括近程、中程、遠程地地導彈部隊,洲際導彈部隊,戰術保障、技術勤務部(分)隊和院校,並直接領導擔負地地導彈作戰基地建設任務的工程建築部隊。

二炮部隊最初下轄單位主要為302、303、304、305、306、307工程指揮部,分別是51、52、53、54、55、56基地的籌建時期番號。六十年代代號分別是「總字120、121、122、124、125、126部隊」。分別開工於1965年5月、1966年6月、1967年4月、196X年X月、196X年X月、196X年X月。1968年5月25日,中央軍委批准將前五個工程指揮部分別改稱為第二炮兵第5X基地,各基地轄一個指揮團、若干80X導彈團及若干工程兵建築團等保障部隊。

鑒於文化大革命對軍事訓練工作的影響,周恩來在1973年6月20日指示二炮部隊:第二炮兵要參加導彈發射試驗,從班長起參加操作,「二炮不操作就成空炮了,在這試驗年頭裡,要把他們教會。總參謀部、國防科委要好好研究」。1975年11月17日至12月3日,二炮在北京召開戰備、訓練和科研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基地司令員、參謀長、院校校長、訓練部長、部分導彈團團長,共70餘人。會議傳達了總參謀部軍訓會議精神,討論研究了二炮戰備訓練和開展部隊群眾性科研等問題。

1977年9月12日,二炮在北京召開首屆參謀長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各基地、各導彈團的參謀長共121人。會議交流了司令部工作經驗,研究了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各級司令部建設的措施,討論修改了《第二炮兵司令部工作》、《軍用文書》兩個文件和《參謀手冊》書稿。1978年5月17日,中央軍委副主席鄧小平聽取了時任第二炮兵司令員李水清、政治委員的彙報,並作了如下重要指示:二炮政治上要搞得非常可靠,要純,包括技術人員在內,不能出問題。搞打砸搶的人一個也不能要,更不能放在要害部門。制度要建立,要非常嚴,……一點差錯不能有,每個人要有自己的職責。一件事情,不能一個人負責,一旦一個人精力不集中,就要耽誤事。

1980年11月22日,副總參謀長張震視察了第二炮兵第54基地,重點了解了該基地發射陣地的工程建設情況。次年5月8日,中央軍委顧問李達視察了第二炮兵309工程指揮所,檢查了戰備工程狀況。1982年1月,張震又在二炮副司令員符先輝、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張蘊鈺、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李旭閣陪同下,先後視察了二炮第22、54、55基地,並對工程建設、偽裝保密、保留技術骨幹和部隊訓練等問題作了指示。15至19日,張震在視察55基地時談到:現在擺在二炮面前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怎樣保存自己的問題。二炮的部署,從思想上一定要有這樣一個概念,就是要進山,不要進城。為了加強陣地隱蔽偽裝,提高工程抗力,作戰陣地要進山溝,進深山峽谷。

▲ 自此以降,二炮啟動了規模巨大的地下

洞庫建設計劃。圖為央視披露的洞庫畫面

▲ 目前唯一一張官方公布的中國的

「東風5」洲際導彈自地下井發射的圖像

1982年2月20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轉總參謀部《關於調整二炮戰備建設問題的會議紀要》。紀要對部隊裝備、陣地建設、部隊擴編、指揮通信和偵察等問題作出了規定。6月16日,總參謀長楊得志、副總參謀長伍修權、遲浩田、劉華清等審查了二炮自動化指揮系統(「82-12」工程),觀看了該系統的試驗演練情況。17、18兩日,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和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等單位軍級以上領導,以及出席全軍後勤部長會議和參加北京軍區戰役集訓班的全體學員,均實地參觀了二炮上述自動化指揮系統。

1982年12月13日,時任第二炮兵司令員賀進恆、政治委員劉立封、副司令員李旭閣、參謀長楊文亭等,向中央軍委常務會議彙報了二炮的基本情況和正在進行的工作,請示了所要解決的問題。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副秘書長余秋里、張愛萍分別作了重要指示。楊尚昆說:軍委主席鄧小平說過,二炮是個新兵種,是非常重要的戰略部隊,班子要搞得年輕些,要要知識化、懂技術,要打破老框框,不要論資排輩,基地指揮員可以破格提拔;技術兵不要像陸軍一樣一刀切,服役年限可以延長,搞技術軍士、特業軍士。余秋里說:贊成搞技術職稱,技術很重要,關係到武器的可靠、安全;技術人員年齡可以放寬,這些人是精華,是寶貴財富;特別贊成確立二炮的性質,因為這是一支戰略部隊,應與海、空軍一致;二炮的幹部素質要有「三高」,即文化程度高、專業技術高、政治素質高。張愛萍說:仗打起來之前,二炮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我們不是先發制人,如果不把人和武器保存下來,怎麼會有還手之力呢?這個問題要下功夫多思考;技術部門有三個任務,一是武器使用方面的技術保障,二是作戰指揮方面的研究,三是協同司令部進行作戰條令、條例的研究和編寫。要加強技術工作,這樣一個高度機械化、電子化的部隊,不加強技術力量,沒有相應的技術部門是不行的,再好的武器也發揮不了作用,這是個基本建設問題。技術骨幹就是要搞輩子兵,他一輩子就搞他那項專業,但是他的政治、生活待遇,要和其他幹部一樣,到年限,可以帶家屬,年歲大了可以不要求他參加點名、出操,只管他的技術,一直到喪失勞動能力,到退休為止。

▲ 70年代,中國的「東風2號」彈道導彈安裝彈頭

▲「東風5號」洲際彈道導彈安裝模擬「核彈頭」

1983年2月18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指示二炮司令員賀進恆、政委劉立封:二炮是戰略部隊,是技術性很強的兵種。如何保存自己的力量,有還手之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要很好地進行研究。你們這個部隊,一要抓好平時的訓練,特別是要抓好技術訓練,一要保存好自己的力量,要從戰略部署上去考慮解決這個問題。你們這個部隊一般兵不行,主要是技術兵,文化程度要高。新兵掌握不了複雜的技術裝備。幹部文化程度要求更高,大學生比例要達到百分之百。從現在的技術力量看,主要是基礎差,是按對一般部隊的要求去抓的,沒有突出你們這個部隊科學技術要求高的特點。「導彈部隊的幹部都應當是大學生」。

1983年2月17日,為貫徹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加強戰略核導彈部隊和國防尖端部門防戰略偵察措施問題的通知》,二炮印發《第二炮兵隱蔽偽裝和安全保密規定》,這一文件對陣地建設、裝備車輛活動、科學研究協作、安全警衛等方面工作,都作了明確規定。不久,總參於二、三月間集中對二炮22、52、54、55等基地進行視察,聽取了各基地領導人關於對部分基地部署建議調整的彙報;現場研究了新建項目的定點和偽裝問題。4月19日,副總參謀長何正文視察了二炮54基地第813支隊,聽取了基地副司令林坤關於基地建設、武器戰術技術性能和陣地配置情況的彙報,檢查了「319工程」1、2號陣地。

▲ 「東風4號」遠程導彈的既設陣地起豎作業

▲ 「東風3號」導彈的既設陣地吊裝作業

▲ 近年美方拍攝的二炮車載遠程彈道導彈發射陣地

1984年1月10日,張震視察第二炮兵學院,聽取了院長郭敬亭、政治委員張康爵的彙報,對學院的建設方向、教改工作等作了指示。張震說,無論搞政治還是搞軍事,都要學政治,這是共性的。根據二炮特點,要有技術知識,不然,指揮員就沒有發言權。二炮學院訓練出的幹部,要有自己的特點。二炮就是要有自己的專業幹部,教改面要搞得寬一些,重點是抓內容的改革。教員要到部隊實習,到其他院校去學習。8月11日至21日,第二炮兵在第54基地召開發射陣地工程、行管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負責工程、行管工作的指揮人員、各工程團(安裝大隊)和導彈支隊的負責人等,共194人。會議總結了1983年二炮施工經驗交流會以來的工作,參觀了第54基地推廣光爆錨噴技術、組織機械化施工、採用流水網路計劃法的現場表演,研究了1985年的工程建設計劃和編製、兵員工作及加強部隊管理教育問題。

▲ 張震將軍

1984年9月11日,總參謀長楊得志在總參謀部召開的核火力運用座談會上指出,第二炮兵要把核火力運用的研究成果系統化、理論化、實用化、條令化,在三五年內抓出成效來。完善使用條件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對核導彈部隊建立自動化的指揮、控制系統。二炮對自動化指揮是重視的,也抓出了一些成果,但離實戰還差得很遠。希望科研、生產部門給予有力的支持。

1985年4月15日,國防部副部長肖克由武漢軍區副司令張萬年陪同,視察了第二炮兵學院,提出學院招收的學員「數理化要達到一定水平才行」,「教員、幹部的科技文化水平一定要提高」,「要有大專以上的文化程度,要懂得一門外語,要懂得一個方面的專業技術,要懂得當前我們軍隊比較普遍的一些科學知識,比如無線電、概率論、控制論技術等」。10月14至19日,二炮黨委常委召開擴大會議,制定了實施精簡整編方案的具體措施,明確了按照二炮機關、軍師級機關和旅團三個層次,自上而下梯次展開;同時提出根據新時期軍事戰略方向,加強司令部自身建設。張愛萍在會上強調:第二炮兵是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突出的標誌,建設這樣一支新型的部隊,在組織建設方面應具有自己的特色。

1987年7月15日,張愛萍與副總參謀長何其宗、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聽取了二炮負責人的工作彙報,並就武器發展、陣地建設、保留骨幹、偽裝、保密等問題作了指示。張愛萍指出:二炮這幾年的工作和建設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你們的工作不是一般化,而是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全面建設,這就是最大的成績。在環境艱苦的條件下,你們蹲在山溝里,安心工作,積極完成任務,說明部隊的素質是好的,是值得讚揚的。建議你們寫一個簡要的東西,軍委可以發給全軍參考。

二、會挽雕弓射天狼:二炮戰略核反擊能力的初建

大型高技術作戰裝備從研發到生產,從試裝到列裝,從前期服役到形成戰力,無不需要一個相當長的周轉調試過程,何況是號稱「國之重器」的中遠程彈道導彈。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柱石,「東風」系列家族威名遠播,其令敵膽寒的基本性能已毋需多論,本文接下來將帶大家回顧第二炮兵戰略導彈部隊成長壯大的倥傯歲月,梳理二炮部隊核威懾能力初步形成的來龍去脈,盤點其間具有節點意義的重要事件。

早在二炮部隊正式組建前,著眼於地地導彈實戰部署的適應性密集發射已悄然展開。1966年1月4日,炮兵司令員吳克華就地地導彈作戰基地建設問題向周恩來總理進行彙報。周恩來對導彈基地的選點定點、建成時間和部隊的組建部署、陣地的配置等問題,都作了明確的指示。1966年1至6月,經中央軍委批准,炮兵第801、803、804、805團,分別在國防科工委東風靶場執行國產導彈試驗發射任務。801團4連於1月6日成功發射「東風2號甲」導彈2枚。803團2營於4月23日發射「東風2號」導彈時,因控制系統故障失敗,後又於5月12日和24日分別成功發射「東風2號」導彈各1枚。804團2連於6月30日成功發射「東風1號」導彈1枚。805團2連於6月14日發射「東風1號」導彈1枚,未獲成功。經過對既有裝備的集中調試與技術兵員的強化演訓,1966年9月15日,二炮部隊開始裝備「東風2號甲」導彈。10月27日,我國以「東風2號」導彈成功進行首次「兩彈結合」導彈核武器試驗,導彈運行正常,在預定距離精確命中目標。自此,二炮從理論上具備了遂行戰略核反擊任務的基礎能力。

▲「東風1號」地地導彈早期試射

▲「東風1號」導彈剖視陳列

▲ 軍事博物館中的經典陳列——「東風1號導彈」

1967年9月,中央軍委下達《關於第二炮兵領導機關接受任務的命令》,規定第二炮兵自1967年10月6日起接受任務,按逐步接受的原則,做好導彈基地、導彈部隊、工程部隊、研究所和軍械倉庫等的交接工作。根據《關於導彈部隊交接的實施辦法》,原屬炮兵領導的各基地、各導彈團一律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第XX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第XX團,原炮兵第1研究所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研究所。因文革緣故,上述移交工作至1969年10月方告完成。

由於中蘇兩國長期處於高度對立狀態,我國三北(西北、華北、東北)地區面臨來自遠東蘇軍的巨大軍事壓力,這種緊張態勢在1969年3月的「珍寶島事件」後更趨嚴重:蘇方不僅在中蘇邊境地帶及蒙古國境內廣泛部署常規機械化部隊,其指向中國的陸軍戰術核武器乃至戰略火箭軍遠程/洲際彈道導彈也與日俱增。按照中共中央的預判,蘇軍完全有可能在首輪對華突擊中實施戰略/戰術核打擊。有鑒於此,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熟悉裝備特性,確立戰備機制與指揮流程,完成基於特定任務的反擊部署,從而將少量核武器的威懾效能發揮至最大,無疑成為二炮部隊組建初期生死攸關的頭等要務。

▲「東風2號」導彈

▲「東風2號」早期測試彈

▲ 還是軍博,這次是「東風2號」

1969年9至10月,二炮第802團1營在國防科委紅旗靶場首次成功執行「東風3號」導彈試驗發射任務,該彈為我國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最大射程2800公里,單彈頭當量200萬噸。1971年,中國正式將遠程遠程警戒導彈雷達(929工程)、超遠程警戒洲際導彈雷達(7010工程)列為國家專案工程,國務院、中央軍委特別下達《關於研製遠程警戒導彈雷達和超遠程警戒洲際導彈雷達的通知》,航空工業領導小組隨即在北京召開「7010」、「929」、「912」(導彈情報傳遞系統)協作配套落實會議,對上述研製計劃作出安排布置。1975至1976年,隨著關於作戰指導思想、方針及原則的探究工作逐步展開,二炮先後組建起第1研究所(武器裝備使用)、第2研究所(指揮裝備使用)、工程設計所和科技部。

文革結束後,二炮於1976年底召開戰備訓練會議,提出著重抓好部隊的單裝、單項訓練和綜合配套協同訓練,要爭取有更多的部隊進行全訓。次年三月,在總參直接指導下,二炮於甘肅武威舉行導彈團機動作戰實彈發射研究性演習。這是二炮組建以來第一次按戰時分工組織指揮的遠距離機動作戰演習,參演部隊為國防科委51試驗基地和第803團,共2300人,各種裝備車輛570台。一天時間內,演習部隊按順序成功發射「東風2號甲」導彈4枚,初步摸索了導彈團機動作戰的特點和規律,部隊首次受到近似實戰的鍛煉。

▲「東風3號」導彈的大規模生產裝配

▲ 二炮部隊組建前期的燃料加註作業

1978年3月,二炮第2研究所首次在公海進行遠距離核爆電磁脈衝探測試驗,接收到了中國西部地區進行的核爆信號(爆炸當量0.6—2萬噸,小當量核試驗)。這次試驗首次獲得了5000—6000公里的探測參數。實驗證明電磁脈衝探測,是偵察核反擊效果的有效辦法。不久,二炮於當年10月召開作戰會議,會議審定了《關於第二炮兵戰備建設和作戰問題的意見》、《作戰布局與建設規劃的意見》和《第二炮兵作戰概則》。二炮總部此後明確了「嚴密防護,重點反擊」的作戰思想,部隊運用和戰備建設思路進一步明晰。

1978年9月、1979年10月、1980年9月,二炮先後三次組織各部隊防化分隊參加西北核試驗效應試驗。通過執行核爆炸觀察、輻射偵察和洗消任務,學習核爆後的防化保障。與此同時,二炮第一研究所和51基地從1977年便開始縮短髮射準備時間的研究。1980年10月18日,根據鄧小平關於「定型後還要繼續改進」和葉劍英關於「要縮短準備時間」的指示,駐吉林通化的二炮51基地(總字120部隊)第806團進行了「東風3號」導彈縮短髮射準備時間的實彈發射試驗,獲得圓滿成功。這對於提高武器生存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東風3號」導彈起豎作業

▲「東風3號」導彈夜間演訓

在二炮各下轄任務單位強化戰備實訓,各大軍區頻繁展開防核突擊演練之際,第二炮兵的裝備體系建設也取得長足進步。1977年11月11日,二炮第805團2營在國防科委靖宇靶場首次執行「東風4號」導彈試驗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1981年9月23日,「東風4號」戰略導彈開始在二炮部隊服役。1983年6月29日,中央軍委批准「東風4號」導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

1979年9月,「東風1號」導彈開始自二炮部隊中退役。時隔一月,經中央軍委批准,二炮第813團1營在國防科委紅旗靶場執行試驗發射任務,首次成功發射「東風5號」導彈一枚。至此,二炮部隊已具備中、遠、洲際多種戰略導彈發射能力。

1980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國防科委關於上半年進行「東風5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請示,鄧小平批示:「如準備來得及,以5月試射為好」。2月上旬,國防科委召開全程飛行試驗前的最後一次洲際導彈工作會議,對進入直接準備階段的工作進行了研究和協調,安排了總的協調計劃和實施方案。2月12日,中央專委召開當年第一次會議,批准國防科委提出的洲際導彈全程試驗實施方案。中央領導明確指出此次試驗的意義:「把東五搞出來,儘管數量不多,但可以覆蓋蘇聯全境,他要進攻我們,就要考慮考慮了」。

1980年11月30日,鑒於「東風5號」和「東風21號」導彈研製試驗進度較快,為提前做好部隊接裝準備,二炮決定立即著手安排技術骨幹培訓,從第801、805團抽調部分人員培訓操縱「東風5號」導彈的技術骨幹;從第803團抽調部分人員培訓操縱「東風21號」導彈的技術骨幹。1981年5月7日,「東風5號」戰略導彈開始在二炮部隊服役。

▲「東風4號」遠程彈道導彈

▲「東風5號」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待機

▲「東風5號」早期型使用的熱核單彈頭

除去新列裝的長程彈道導彈,二炮部隊既有裝備型號的改進工作也加緊展開。1981年12月24日,中央軍委批准總參、國防科委《關於改進「東風3號」核導彈的請示》,要求通過革新、挖潛的辦法,採用已有技術成果,增加射程,改進彈頭,精簡地面設備,提高武器系統機動性。挖潛增程工作從1984年2月開始,二炮科研單位根據「改進使用,提高射程」的原則,於1985年3月20日向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張愛萍呈報了《關於「東風3號」增程問題的請示》,張愛萍批示:「這是件大好事,應全力支持,請國防科工委組織航天部、25、26基地大力協調,爭取成功。」

1985年9月16日至25日,改進的「東風3號」導彈於國防科委25基地進行試射,獲得圓滿成功,射程明顯增加,精度比預想的還好,從而擴大了核打擊目標,增加了核火力運用範圍,為改進其他型號導彈的性能摸索了路子。1983年10月,二炮在西安地區成功進行「東風3號」導彈核戰鬥部(代號524彈頭,當量270—300萬噸)遠距離空運實驗,運輸總里程超過一萬公里。

▲ 改進後的「東風3號」導彈最大射程可達4000公里,

可攜帶3枚當量5—10萬噸的分導式核彈頭,

打擊效力與突防能力大大提高

關於核反擊作戰的理論研討的不斷深入,二炮部隊的指揮機制與管理模式也在逐步革新調整。而在百萬大裁軍的浪潮中,二炮部隊的建制規模雖也有所用壓縮,但重點建設的戰鬥發射單位不減反增,打擊能力進一步提升。1981年11月,二炮在駐安徽石台的52基地(總字121部隊)組織基地、導彈團兩級機關及部分戰鬥單位核反擊作戰演習(代號341—2)。演習以爆發核大戰為背景,利用現有裝備在既設陣地和訓練場區進行。1982年3月,二炮自動化指揮體系初步成形,二炮後於1982年6月組織司令部防突襲與反擊實施集訓,又於當年8月在我國西北地區首次舉行核反擊戰役部分實兵演習,連續成功發射4枚導彈,重點解決核反擊作戰的指揮保障問題。

1983年3月22日,總參謀部批複《第二炮兵體制改革精簡整編實施方案》,同意將導彈部隊的團、營、連、排,改為支隊、大隊、中隊、分隊。中央軍委嗣後又決定將二炮的支隊—大隊體制,改為旅—營體制,同時充實加強遠程戰略導彈部隊編製,撤銷部分工程指揮部和建築團。1983年7月1日,為加強戰略導彈部隊的戰備建設,提高戰略導彈部隊應付突然情況的能力,第二炮兵建立戰略導彈部隊戰備值班制度。1984年1月,二炮頒發《第二炮兵各級司令部工作條例》。3月23日頒發《第二炮兵軍語》,27日頒發《導彈支隊發射大隊作戰條令》。這些條令、條例和軍語的頒發試行,為二炮部隊平時的軍事訓練、戰備建設、戰時組織指揮和作戰行動提供了依據。5月1日,戰略導彈部隊正式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伴隨著戰備值班的常態化進行,二炮部隊的演習更加凸顯防核生存與核反擊要素。1980年1至9月,二炮在54基地已建和在建的兩個陣地現場,進行了偽裝試驗。擔負偽裝作業的二炮偽裝連和通信工程團、工程兵偽裝團,針對目標暴露特徵和陣地附近的環境條件,採取了植物、迷彩、遮蔽、薄殼造型和假目標等方法對兩個陣地進行了偽裝,達成了較好效果。二炮司令部於次年3月《第二炮兵陣地偽裝條例》。1983年4月,根據中央軍委對二炮偽裝工作的指示,二炮在洛陽召開陣地偽裝工程會議,研究了工程偽裝的措施。1984年8月,二炮在通化召開戰備值班經驗交流會議,與會人員參觀了第806支隊機關進入地下指揮所、發射1大隊在作戰陣地進行全武器系統的合練。同年,二炮著手以第810支隊為試點展開精簡正規化工作,同時開始強調部隊訓練以技術為基礎,重點在於發射大隊的配套協同操作訓練。

▲ 二炮部隊的發射陣地準備作業

▲ 二炮部隊自行開發的導彈射擊訓練模擬系統,

在「軍隊要忍耐」的八十年代,

類似的場景更是屢見不鮮。

1986年3月,第二炮兵學院著手研究「東風3號」

彈發射營合成戰術訓練模擬系統,並於次年投入使用

1984年1月9日至12日,第二炮兵學術委員會和科學技術委員會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兩個委員會作為二炮在軍事學術研究和科學技術工作方面的諮詢機構,其基本任務是參與二炮軍事學術和科學技術的研究、論證,為二炮現代化建設和作戰運用等重大問題提出決策性建議,協助二炮領導班子推動學術研究和科技工作的開展。1985年9月,二炮正式頒布《第二炮兵戰役學》,作為指導核反擊戰役的實施綱領。兩個月後,二炮舉行總部、基地、導彈旅三級指揮所演習(代號85—01),動用二炮司令部機關、4個基地、3個支隊共1000餘人。演習意在使機關熟悉指揮位置,促進戰備值班工作落實。次年2月22日,為加強作戰運用研究,二炮組建作戰運用研究所(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第3研究所)。6月9日,中央軍委命令,第二炮兵學院改稱第二炮兵指揮學院;第二炮兵技術學院改稱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1986年7月,在洛陽、懷化等地的新型發射陣地加快施工之際,二炮作戰模擬一期工程也正式投入使用,與此同時,二炮戰備會議開始對首批值班部隊值班經驗,以及加強戰略預備隊和戰備值班部隊建設的措施展開討論。8月21日至28日,二炮部隊首次組織大規模核反擊戰役演習(代號86—01)。參演人員共3900餘人,動用裝備246台(件),推進劑2300噸,「東風3號」導彈戰鬥彈2枚,「東風4號」戰鬥試用彈1枚。27日,第810旅1營、2營各發射「東風3號」導彈1枚,28日,第812旅2營發射「東風4號」1枚,均獲成功,這標誌著二炮部隊的作戰理論和實際運用前進了一大步。1987年1月,二炮司令部正式頒發《第二炮兵導彈旅發射營作戰條令》,成為二炮部隊未來核反擊作戰的理論基礎。

▲ 八十年代二炮部隊的既設陣地準備作業

就二炮核反擊戰力形成的角度而言,1987年可謂具有承前啟後意義的關鍵年份。當年4月20日,根據中央軍委2月2日決定,二炮組建武器裝備發展論證研究所(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第4研究所),為師級單位,負責新型戰略導彈核武器發展系列、發展方向的研究,並對計劃研究的導彈核武器進行戰術、技術綜合論證。

1987年8月,二炮召開城市、港口目標毀傷研討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研究解決核火力運用研究系統化、理論化、實用化、條令化的問題,探討核爆炸對城市、港口目標毀傷規律、特點,檢驗和交流三年來各單位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10月29日,第二炮兵《核戰略綱要》研討會在青海55基地(總字125部隊)召開。11月5日,駐雲南建水的53基地(總字122部隊)代表二炮部隊接受總參全面考核,考核科目包括戰備等級轉換、基本陣地防化學、防航空部襲擊、坑道駐訓、遠距離公路機動、防核突襲、核反擊作戰實施等。考核組臨時指定第802旅機關率發射1營及保障分隊共610人,攜帶「東風3號」導彈訓練彈體、彈頭各一枚,裝備車輛97台,實施夜間摩托化行軍9小時,行程260公里,取得優良成績。二炮司令員李旭閣於15日發布命令,嘉獎53基地。

▲ 當年震驚世界的一幕

▲ 已裝載分導式再入彈頭的「東風5號乙」洲際彈道導彈

1987年11月25日,二炮在第807旅召開軍事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二炮機關、部隊、院校和中央軍委、總部機關代表,共89人。會議聽取了第807旅戰略值班試點的情況介紹,參觀了第52基地22個戰備項目建設成果展覽。會議提出,要爭取在1990年前,將二炮部隊的戰備值班及訓練建設水平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隨著八十年代中後期中蘇關係的和緩,二炮戰略核反擊的首要對象再度轉向美國。而在「軍隊要忍耐」的艱窘歲月,二炮部隊仍然獲得了彌足珍貴的裝備建設優先權,三十五周年國慶閱兵上的驚艷首秀,便是這支新銳勁旅與眾不同地位的絕佳註腳。儘管彼時中遠程彈道導彈部隊的技術水平與作戰範式仍多罅缺,但自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有賴國家資源的強力集中投入,使得經費嚴重短缺、常規裝備嚴重落後的人民解放軍,獲得了至關重要的核「絕殺」能力,為裝備建設「補課期」的姍姍到來爭取了必要的緩衝空間,也使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戰略遮蔽,從而平安度過了九十年代一系列雲波詭譎。

在周總理命名「第二炮兵」的年代,中國所保有的核力量極為有限,難以支撐獨立軍種所必需的裝備數量規模和建制架構。然而時隔五十年,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由於中國沒有類似美蘇或美俄的雙邊核裁軍協議,因此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備的彈道導彈打擊體系,也就是二炮部隊經常介紹的「核常兼備、射程銜接」。特別是在高精度的中程彈道導彈方面,中國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而在陸基戰略導彈層面上,已經亮相的「東風-31」、「東風-5B」以及海外眾說紛紜的「東風-41」導彈,都說明中國核導彈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解放軍火箭軍作為原「第二炮兵」的繼承者,不但擁有原來的戰略導彈部隊,而且還有這眾多先進的戰術常規導彈部隊。後者明顯不擔負國家戰略核威懾的功能,反而是我軍高技術局部戰爭的高精度「殺手鐧」武器,甚至擔負著首波打擊的突擊作用。且伴隨著軍隊編製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戰術彈道導彈的使用上,我國完全可遵循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戰區指揮官可以在軍委的命令下,統一調配戰區內各軍種力量實施作戰,包括使用常規戰術導彈。

1983年1月8日,張愛萍將軍曾應《長纓》請求,揮筆題下《破陣子·贊長纓》一首:「會挽雕弓飛箭/自有鼓角連營/山嶂疊嶂固金壘/花果仙洞勝天兵/軍中喜長纓 天外惡狼敢射/瞬息霹靂震驚/為報祖國肩重擔/斬斷魔爪正義伸/奇陣雄風生」。而當1986年6月二炮組建二十周年之日,這位曾為核事業嘔心瀝血的老將軍又難遏激動,賦詩一首:「艱難創業不可忘,建設新軍美名揚。威懾妖魔國威壯,會挽雕弓射天狼。」

永遠的「第二炮兵」,永遠的「二炮人」,永遠的「二炮精神」!相信新一代火箭軍的跨越式發展,會更令張愛萍等篳路拓荒的前輩倍感欣慰!

綜合自網路

【免責聲明】

文章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推薦閱讀:

新型反物質燃料火箭飛船可達70光速太空飛行(圖)
火箭極力招攬考辛斯,騎士不得不放出首輪簽值得嗎?
保羅明明可以用自由球員的身份加入火箭,為什麼還要交易?
挺直腰桿自豪吧!長征五號重型火箭首飛成功!
中國巨無霸火箭推力超5000噸 超美俄最高水平

TAG: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