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江蘇常熟王石谷墓

常熟虞山王石谷墓

6月1日上午遊覽過錢謙益墓、柳如是墓已是11點鐘了。於是,駕車回到常熟城裡吃飯。回城途中,又是時雲彬眼快,在公路邊看到了一塊「王石谷墓」的指示牌。王石谷墓本不在這次遊覽計劃中,既然到了跟前,不妨前去看一看。我們在城裡吃過中飯,稍稍休息了一會,便驅車返回虞山南路。到了那塊指示牌下停好車,下車參觀。

王石谷墓在虞山南路北側,公路邊立有一座麻石製作的單間衝天柱石坊,坊額

刻有一行隸書:「王石谷先生墓道」。進入坊門,墓道是用小石子鋪設的一條筆直的小路。仔細看那些排列均勻的小石子,都是虞山本地產的,價格低廉。這種石子本來是橋樑和築路工程用來墊基礎的,經過適當挑選,均勻的鋪在小道上,不僅節約成本,還非常好看。尤其是用在陰濕的墓地,人走在上面一點不會滑。我與時雲彬說,這與有些地方要末將文物古迹棄之不管,要末大興土木搞擴建,動不動用花崗岩鋪地的情況相比,常熟市政府保護文物古迹的態度非常認真,做法也很務實。

石坊旁邊立有一塊「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王石谷墓」的石碑。碑的背面刻有王石谷簡介: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清暉主人等。清初著名畫

家,創「虞山畫派」,後世尊為「畫聖」。初葬虞山北麓,乾隆年間遷今址。翁同龢題碑名。1984年重建石坊。

墓道盡頭是一座用青磚圍護的圓形墳墓,墓前有兩段用麻石製作的低矮護欄,後面用黃石砌築的弧形矮牆為羅城。墓前立有一塊石碑,上刻「清畫聖王石谷之墓」,碑立於光緒二十六年二月,落款為同里後學翁同龢。墓區佔地面積不大,外圍都是蒼翠的樹木,環境非常幽靜。

有史料記載,王翚自幼聰明,繼承家學,後跟同鄉張珂學畫,很早便表現出非凡的繪畫才能。成年後,王翚師從王時敏、王鑒,所畫山水不拘於一家,廣采博攬,集唐宋以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王翚在王時敏、王鑒發展南宗畫派的基礎上,借鑒北宗的某些技法,全面地對山水畫傳統進行整理,形成自己獨有的繪畫技法。他畫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靈動。王翚作畫常常干筆、濕筆並用,且多以細筆皴擦,畫面效果比較繁密。王翚曾說「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早期畫風清麗工秀,晚期則傾向蒼茫渾厚。章法富於變化,水墨與淺絳渲染得法。

王翚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並稱畫壇「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合稱「清初六家」。王翚長於摹古,幾可亂真,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詔繪製《康熙南巡圖》,歷時三年完成,受到皇太子胤礽召見,並繪扇書以「山水清暉」四字作為褒獎,遂自號「清暉主人」。從此,王翚被視為畫之正宗,追隨者甚眾。因王翚是常熟人,後人稱其為「虞山畫派」。

王翚的畫歷來價格較高,至今仍受藏家歡迎。1989年6月1日佳士得中國重要古畫拍賣會上,一件王翚的摹古山水冊,為清內府歸藏,石渠寶籍著錄,是王翚摹古山水的代表作之一,標價15-18萬美元,最後以39.6萬美元成交。後來王翚的《秋林賦詩圖》、《太白觀泉圖》、《仿董源夏山圖》等也都在國內外拍賣市場拍出好價錢。

無意間看到的一座古墓,卻讓我們認識了清初的一位大畫家,了解了一段中國的繪畫史。

推薦閱讀:

常熟古裝【靚女】
中國常熟服裝城相關地址
常熟虞山錦峰澗
聊聊常熟話
即將要被擠爆的常熟周邊10個避暑勝地!

TAG:江蘇 | 常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