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關於崑崙丘記載之考證 【藤枝投稿】
文/汪立庚
···
崑崙丘與中華文明源頭考證
「赫赫我祖 來自崑崙」。昆崙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崙山為中華「龍脈之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崑崙之丘就成為周王朝及下屬各國的精神之地,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於西北方向遙遠的崑崙。
第一章 《山海經》中關於崑崙丘記載之考證
一、先秦時期名著《山海經》關於中關於昆崙山的記載:
(1)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大荒西經)
(2)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海內西經)
(3)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
(4)西北海之外----------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
二、以上是《山海經》里考證崑崙丘最重要的文字記載,說明了:
1、所謂「西海之南」,即在其西北方向有海;
2、《山海經》寫於西周末年或東周初年,他們年稱西周之國,肯定不是指當時的西周國,而是指周人傳說中的祖宗之地。周人傳說他們來自昆崙山,那裡是黃河的源頭,他們順河而下,到達中原地區。
3、「流沙之濱」,說明那裡有沙漠;
4、「赤水之後,黑水之前」,表明那地方在兩水之間,有一條叫赤水,有一條叫黑水;
5、「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表明了那裡下面有水,有一個不大的湖,而外面有一個火熱的山,扔東西就會燒起來。
6、「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萬仞」,說明了崑崙丘在西北方向,所謂西北,應當是西周洛陽的西北方向,方八百里,可以認為是一個相對準確的數,就是領地有八百里範圍,山很高,「高萬仞」。
三、綜合以上內容進行考證:
利用地圖軟體,我發現中亞的費爾干納盆地非常符合崑崙丘的特徵,這裡幾乎能完全符合《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關於崑崙丘方位的記載。
費爾干納盆地(Fergana Valley),又稱費爾干納谷地,是天山和吉薩爾-阿賴山的山間盆地,位於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交界地區,大部分在烏茲別克東部,部分在塔吉克(Tadzhik)、吉爾吉斯兩個共和國境內。盆地東西長300公里,南北寬170公里,總面積約22000平方公里,海拔330至1000米。西北以恰特卡爾(Chatkal)、庫拉馬(Kurama)兩山脈為界,東北以費爾干納山脈為界,南臨阿萊、土耳其斯坦兩山脈。西面由狹長的庫賈恩(Khujand)峽谷與飢餓(Golodnaya)草原相接。
費爾干納盆地
根據《山海經》及《穆天子傳》的關於崑崙丘的相關記載與傳說,進行考證如下:
考證1:崑崙丘方位
崑崙丘考證
赤水即現在的阿姆河,漢時叫媯水,見《史記·大宛列傳》中有此記載:「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媯水南」, 其上游今為噴赤河,。
周人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主要叫赤水,而不叫媯水,是因為周人世居赤水北面,從地理距離上,他們更近於赤水,因此更習慣叫赤水。
所謂媯水,應當取名自夏朝國王,夏王姓媯,建立夏國,而將夏國都城附近主要大河取名為媯水。
而黑水,即錫爾河。
西北海、西海之南,所謂西海指古鹹海,鹹海正處於崑崙丘的西北方向。
大荒,應當是指大沙漠,整個中亞,在帕米爾高原以西,鹹海和裏海之間,大部分地區為沙流,也即楚人詩歌里所寫:「西有流沙千里些」的緣故。
考證2:赤水之後,黑水之前考證
《山海經》中的赤水,其重要性遠高於黑水以及其他水系,居於核心位置,說明赤水地區是當時的政治中心。自公元前2000年至希臘人統治時期的大夏國,赤水流域都是統治中心,其地位相當於黃河在中國古代地位,故周人以赤水為中心來表述方位。
儘管赤水下游為媯水,但媯水為夏人統治範圍,或許上游噴赤河兩側均是周人勢力範圍,所以周人習慣將其上下游都叫赤水。
現在的黑水上游在崑崙丘,而周人稱為黑水之前,猜測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崑崙丘之內黑水上游,不被周人視為黑水,另一種可能是黑水古河道及支流與今天不同,周人把崑崙丘之外的才叫黑水。
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方位考證
考證3:有山而不合
崑崙丘還有一個關鍵性的標誌:有山而不合。如下圖:
崑崙丘考證圖
如上圖所示,黑色陰影部分為山的輪廓,環崑崙丘四周之高山,海拔通常在3000—4000米之間,東面有一個出口,即為古絲綢之路,很狹小的通道,西面也僅有一個出口,即「苦盞」,最窄處僅4公里左右,沿湖兩側,可通行距離最窄處不足1公里,而裡面寬度則超過100公里的大口袋盆地。
之所以叫「崑崙丘」,與中國現在取名方式相同,昆崙山之中,有一個長達數百公里的大丘,比丘下面地帶高出約200米。
考證4: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
弱水之淵,可能是指一個很小的湖,在崑崙丘的下面。而從地圖上看,費爾干納盆地的出口有一個小湖,現名為Kairakun Reservoir,現湖長度約為41公里,平均約寬8—9公里。入崑崙丘,必須經過湖邊那狹窄的通道,南邊通道為主要通道,最窄處不足1公里。
我們不太了解西周人的語法習慣,如果改成另外一種意思:崑崙丘下面有一個湖,環繞湖的兩邊有道路可通行,似乎更合理。(「弱水之淵」筆者仍未以正確理解)
Kairakun Reservoir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瑤池,《穆天子傳》中:「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的瑤池可能指的就是在這裡。
弱水之淵
考證5:炎火之山
「其外有炎火之山」,透過這句話,從周人使用的語境來看,崑崙丘以西,赤水及黑水周邊區域,包括「西北海」、「西海」周邊,甚至三千里的「西北大曠原」,都應當屬於「內」,那麼所謂的「其外」,非西邊,就只能是南、北、與東三個方向。事實上,無論是從地圖上切,還是從《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來看,以崑崙丘為中心,如分東與西,就沒有所謂的南與北。因為三千里西北大曠原,以及軒轅之丘等,雖屬西北,事實上連北部都幾乎全部包括。而崑崙丘的南部,又完全在赤水的區域之內,都有描述,也理應都包括,只有古昆崙山以東的區域,沒有太多筆墨。可以這麼認為,整個中國上古史,都不曾發生在崑崙丘以東。
以費爾干納盆地為中心,整個中亞,甚至整個東亞、北亞地區,最熱的地方毫無疑問的屬於中國新疆地區的「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處天山東面,也即費爾干納盆地東面。周人的崑崙丘以西,包括南面、西北面和北面,都屬於上古周人意境里的自家地方,是上古文明的發源之地,而東面,則屬「其外」了。 如下圖所示:
崑崙丘考證圖
火焰山原本就屬於天山(古昆崙山)山脈的分支,是中國最熱的地方,也是整個東亞和中亞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高達攝氏47.8度,地表最高溫度高達攝氏70度以上,沙窩裡可烤熟雞蛋。
而根據我國著名氣候專家竺可楨著《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證: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來, 竹類分布的北限大約向南後退緯度從 「 1°—3°」。如果檢查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溫度及年平均溫度, 可以看出正月分的平均溫度減低「3°一5℃ , 年平均溫度大約減低2℃ 。某些歷史學家認為, 黃河流域當時近於熱帶氣候。----近五千年期間,可以說仰韶時代和殷商時代是中國的溫和氣候時代,當時西安和安陽地區有十分豐富的亞熱帶植物種類和動物種類。(《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第18P)
另,根據英國專家英國氣象學Folland先生經研究,製作了過往1萬年全球氣候變化圖表,如下圖:
Folland的一萬年氣候曲線圖
讀圖分析:
a.是地球氣候近萬年以來的最低溫度點,也是人類這一段歷史的階段性起點,在這個冰期點,人類可能退到了比較靠近赤道的地方。
a.—b.是冰期後約1500年的氣溫上升期。
b.—c.是冰期後的一個氣溫下降期,其歷時約1000年。
c.—d.是冰期後另一次升溫,這一次升溫持續的時間長,從8000年前到5000年前,歷時可能超過3000年,而且溫度升得很高,是近萬年溫度最高的一段。
d.—e.是嚴重的降溫期。
e.—f.到了大約2500年前,也就是大約公元前500年的時候,氣溫有了一段寶貴的回升期。
f.—i.漢朝以後,氣候進入了起伏變化的階段,中國的朝代更替也是隨之起起伏伏,不過這已經是文明起源之後的話題了。
按《山海經》所述,古西周國人與黃帝等都同時活動,各有領地;周人活動於崑崙丘的時間可能是公元前3000—1400年,公元前1100年,周人自甘肅、陝西領地進入中原,消滅了商王朝,正式入主中原。那麼,周人活動的時間上,氣候總體是比現在要高,可能高出2--5℃,那麼火焰山的溫度還將比現在高,最高氣溫可能超過50℃,地面最高氣溫可能高達72--75℃,所以周人說那「炎火之山,投物投物輒然」,將物品扔上去就能燒著。
這也說明了,古周人活動範圍非常大,西至鹹海、裏海,東至火焰山,東西跨度可能達2000多公里。
考證7:赤水際莫能上岡
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大意說在赤水(噴赤河)地段,想從赤水到達崑崙丘,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仁羿才上得了。中國古代傳說仁羿住在夏朝的東面窮國,後來殺死夏王,並自立為王,成為夏朝第六個王。
從谷歌地球上了解,如想從赤水或赤水支流,翻過高山到達崑崙丘,是極為困難之事,海拔在3000—4000多米,有雪山。
周人在《山海經》里的關於此段的表述,基本符合事實,可能還透露了一個歷史信息,原居於夏國東面的仁羿曾經由赤水翻越雪山到達過崑崙丘,因而被周人記住了。
崑崙丘區域即古西周之國。
四、昆崙山為什麼不是今天的昆崙山?
《百度百科》介紹:
至於昆崙山不是指日月山,這是因為漢朝的誤解。《史記·大宛列傳》中提到,張騫認為:于闐(新疆和田)流出的河流就是黃河的源頭,河中多玉石(可見和田玉就是那時開始出名的)」,而另一方面,漢朝之前的地理認識是,黃河源出昆崙山,但是這個地理認識是來之遠古祖先的神話傳說中流傳下來的,具體地點在哪裡不清楚,於是漢武帝根據張騫的見聞,就把和田河的源頭山脈命名昆崙山。
《史記·大宛傳》中記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寘,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
周人傳說他們是來自昆崙山,在黃河的源頭,順黃河而下,到達中原地區。張騫誤以為和田河就是黃河的源頭,所以誤將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面,青藏高原東北面山脈為昆崙山而命名。這其中有幾大因素導致。
其一,周人的地理認識本身有誤,將古代羅布泊上遊河流的支流視作黃河的源頭。
其二,上古河道經常變遷,氣候變化大,至西漢時與之前大不相同。
周人說「河出崑崙」,可能與今天理解不同。自1萬年前第四季冰川末期,冰川覆蓋了北半球大部分,且冰蓋極厚,以至於1萬年海平面在現在120米以下。後氣候快速轉暖,大量融冰,導致了史前全球性大洪水。就周人可能活躍的公元前3000—1000年前時間裡,昆崙山和青藏高源大量融冰,我們確實無法知道那時是否有河道或支流起源於崑崙丘東側。
假設因大量融冰,有支流起原天山之上,入新疆盆地,匯入羅布泊地區。羅布泊地區曾因大量融水,暫時內面積甚大,水很深,東流入黃河,也並非不可能。(當然,這除了考古證據外,還需要製作計算機模型來考證,因為短時間[如1000年或幾百年間]可能不會留下多少痕迹)。周人對於「河出崑崙」的解釋是,河流入海(羅布泊)後潛行於石頭之間,進入黃河。
故周人所述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到了漢代,因氣候變化,以及融冰減少,形勢已然不同,這就給了張騫和漢武帝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以至於標錯了昆崙山。
其三,張騫對昆崙山的命名主要依靠大月氏人,而大月氏、善善國等人,都是原活動於阿爾泰山以北的印歐人,因迫於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侵略而南遷進入新疆的印歐人,他們並不了解中亞上古傳說,以至無法準確回答張騫所問。
漢武帝之所以想找到昆崙山,除了想尋找傳說中的中華文明祖宗發源之地外,或許還有一個因素,昆崙山上神仙多,穆天子還見過西王母,漢武帝信神,妄想找到西王母和眾神仙,以求長生不老。
因以上種種原因,張騫既沒有找到神仙,也沒有找到中華文明的源頭昆崙山,並且還標錯昆崙山的位置,給後世研究《山海經》和《穆天子傳》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想投稿嗎?
推薦閱讀:
※古詩投稿何處好?
※(3)全國報刊投稿信箱
※新手想給雜誌投稿,從哪些雜誌開始比較好?或者大神有哪些關於寫文過稿指點?
※小三再過來投稿提問,我就要生氣了!(周一 9.19)
※天色將晚 | 投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