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鶴入終南∕問道茶童
(2012-03-03 21:58:54)
在古代,終南山森林茂密,從長安城駕著車馬一直向南走兩個時辰是長安城南方的屏障終南山,山下的小鎮是子午鎮,小鎮四周的田野里可以種麥子和水稻,河流上可以放舟,小鎮上的人經常能看到白衣飄飄的人,他們玉膚雪肌,神情肅穆形蹤飄忽,山下的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他們稱呼那些從山上下來的人為羽客,那些樵夫和採藥人經常進山遇到困難時總會受到他們的關照。
子午鎮的南方是子午谷,一條河流從山谷中流淌出來,煙霞浮動在河水上,山谷縱深六百多里,子午在道教修行中是陽氣發動和轉化的兩極。自古以來這個山谷的煙霞客不可計數,同時它也是都城長安和南方的主要交通要道,古道驛站上驛馬奔流,濺起的塵土飛揚了數百年歲月,秦漢唐、宋元、明、清……
那些餐霞飲露的修道者們端坐在古道旁的玄都壇上,仰望蒼穹手握黃卷,一凝神時光漫卷竟過了千年,終南山上的黃櫨子花開花落,道氣氤氳,從那裡升起來遍布九州寰宇。
在中國歷史上那些強大的帝國締造者大都會選擇在大山的庇護和河流之間定都,以藉助山水的靈氣並接受宇宙中浩大的能量。在距離子午谷不遠處是周王朝曾經依賴的灃河和滈河,漢朝的天子將子午谷作為都城建築坐標的中心,那些居住在長安城裡的人每當靜夜裡推開朝南的窗子,終南山上的風會把溪水的聲音、松樹下的蟲鳴送進他們的耳朵里。
漢朝的時候長安城南的朱雀山是指子午谷中的其中一座,那些從宮廷里來的官員、士兵,他們渴了的時候,可以彎下腰捧起水,站起身的時候,清涼就已經在心裡了。
在這一片清涼之地使很多人會不禁停下腳步。從終南山深處流瀉出的山泉匯聚成河流在接近平原的地方變的突然舒展開,那些準備進入山林的修行者、詩人、行者、隱士,雲遊者以及採藥者們會對這水產生興趣,因為自古將自己融入自然的道家從來崇尚水的德行和智慧,如果河水清澈可以用來解渴洗臉,如果水濁了順便可以洗洗腳,而世事正如這水。
在更早的時候是在這座群山的西面一位大隱者在那篇著名的東方聖經《道德經》中闡述了關於水和道的關係,鴻蒙之初長安之南的這列山脈就被選擇和道發生關係,在中國版圖上更大的範圍內望去,向西越過渭河上游的崆峒山,和鳥鼠山再往西是傳說中的昆崙山,在這個廣袤的範圍內都曾經飄飛神仙的蹤跡,在天地初生之始那裡便成為神仙的國度。
道家早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經西次三經》描述崑崙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傳說中的崑崙,既高且大,為中央之極,也是連接天地的天柱,仙人萬一還想上天,這是絕妙的歇腳之處。《山海經·海內西經》說,它是海內最高的山,方圓800里,高達七、八千丈。上面長著一種木禾,高四丈,粗夠五個人合抱的。山的每一面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作欄杆。每一面又有九道門,每道門都有開明獸在那裡看守著。崑崙闔閱之中。疏圃之池,浸浸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為丹水,飲之不死。仙界所需之物,這裡應有盡有,有不死樹、不死葯、不死水等等。早期仙人,不必修鍊,只要吃些以上的不死之物便可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傳說黃帝吃的是一種沸沸湯湯的玉膏,從而由大地上得聖人變成了仙界首領。
不光上古的神仙將他們雲彩建造的選擇安頓在崑崙和終南山這列群山裡,後來更多的道家以及那些逍遙的羽客都證明了這座山的在道教中的重要意義,在道教作為胚胎的時期,那些具有濃重的道家色彩的人如軒轅黃帝、大禹、姜太公,周文王,周武王和戰國早期的鬼谷子,商山四皓等都樂意活躍在這一帶,被昆崙山吸引的周穆王為了到達神往已久的昆崙山不惜發動戰爭,他以擅長製造的造父為車夫,以諸侯進獻的八駿神馬(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為御駕,西征而去。一路征討,抵達崑崙之丘。西王母出來阻止他,請他觀黃帝之宮,迎他上瑤池,設宴款待,兩人詩歌相和。史記則說穆天子「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西王母回訪,穆王在昭宮款待西王母。
在中國上古的文化中地理意義上的昆崙山和文化意義上的終南山彼此不可分割,以至於一部分道教的修行者認為終南山的範圍包括了神話中的昆崙山,否則萬里終南山無從那裡開始談起,另一些民間的獨立學者認為,終南山西起昆崙山延綿近萬里,在中原有三支余脈,北邊的時北邙山,中間的部分是伏牛山,而南面的部分則是武當山,從地理概念上它們也沒有完全斷裂,關於終南山廣義的概念台灣的一位學者杜爾未也用他得學術成果給予了佐證,恰好這個範圍涵蓋了中國上古文化最中心的部分。
終南山的群山因為布滿了無數人間通往天界的通道而被稱呼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首,那些秘密的通道在道教中被稱為洞天。在唐朝因為那位冒牌隱士盧藏用很多人誤解了終南山捷徑,以為捷徑只屬於仕途,在這個故事背後其實隱藏了一條神秘的不為人知的捷徑,只是那是一條通往仙界的通途。
在老子入關之後的近一千年里在圍繞老子講經的古樓觀台的終南山核心區域,道家的修行者從來沒有停止過探訪,因為就連巢父和許由這樣早的道家的隱士人們都認為他依然雲遊在終南的群山中,在秦始皇時期黃石公、張良、谷春等道教的仙真不用說還是活躍在東至華山西至太白山這一區域。在廣袤的終南群山中老子講授《道德經》的那一系列山脈被稱認為是這個群山的中心,而子午谷正是靠近這個中心的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國的歷史上除了周朝800年漫長的統治以外能與其比美的只有漢帝國和大唐帝國,有趣的時周朝和漢朝的歷代統治者不約而同選擇將道家思想作為其主要統治思想,而後來的大唐盛世也不例外,公元前1世紀左右,大漢王朝的統治者漢武帝像他得祖先一樣保持了對於道文化的熱情。
這一點沒有因為他得拔擢百家獨尊儒術而終止,除了在終南山下挖掘太液池池中仿照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分別築蓬萊、方丈、瀛洲三山,期待與從終南山上下來的仙人在那裡相會以外,在終南山的子午谷他令人利用自然山峰修建了一座祭祀天神的壇,名為玄都壇,「玄都」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所住的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地上這個對應點正好是終南山子午谷中一座聳然獨立的山峰,正好漢帝國的都城也將這個山谷作為都城的中軸線,以此達到天人合一,玄都壇同長安城北方渭北高原上的天齊祠共同構成都城長安的建築基線,兩個地點與長安城中心同處一條經線,分秒不差。
早在漢武帝之前終南山的修行者們就曾利用這個祭壇來溝通天地,在那個接近玄都的高台上遠離俗塵濁氣,仙鶴和鸞鳥從天外飛來,天界的大門開啟,那些能將污濁之氣排除體外的修行者隨煙霞上升,天花爛熳,玄樂飄飄……
每當朝廷出現重大事件或者天象異常,宮廷中負責觀星望氣得官員便蘭香沐浴神情肅穆的登上玄壇向上天祈請啟示。
白色的大鳥翅膀掠過山巒淡藍的影子,煽動著流雲飛過終南山深處的太乙峰,那裡雲層中滾動著閃電,也流動著七彩的霞光,那裡的群峰高聳入雲,山上長滿了靈芝和異獸。如果有修行者想要與神仙溝通那麼他們可以踏著禹步,用龍章鳳篆來書寫他們的請求,如果上願意授權他們其中一位去闡揚大道則會將宇宙中輕輕的雲氣凝結而成雲篆天書,供大地上肩負使命的修行者背上雲笈在人間去傳播那些璀璨的經典。曾經有一些人他們就是那些被選擇傳播上天旨意的人,如這座山附近活躍過的那一襲白衣飄飛的身影,他們有寇謙之、鍾離權、王重陽等。
除了道教最核心的《道德經》以外《靈寶經》和《陰符經》也出現在廣義的終南山範圍里,唐朝的時候咸陽人寇謙之在嵩山的岩洞里發現了《陰符經》,之後他在驪山遇見驪山老母獲得《陰符經》的內含的秘密,隨後他改革了張道陵創立的天師教,而在唐朝之前鍾離權則在終南山修道的時候在一個岩洞中發現了《靈寶經》,他的洞府就在的終南山鶴嶺。
東漢時期鍾離權出生在終南山下不遠的渭河邊上,後來他帶兵出征在與胡人的戰爭中兵敗,誤入終南山,一位碧眼胡僧將他帶到山谷深處的一個村莊,在那裡他遇見一位老人,那位老人傳授他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據說那位老人就是東華帝君,在等待了漫長的幾個世紀以後的唐朝,鍾離權來到長安城外的一個酒肆,在那裡他遇見了註定要等待的書生呂岩,他們在一起喝酒的時候呂岩訴說自己的志向,他想考取功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鍾離權則奉勸他出塵修道,但是話不投機,他們不歡而散,接著呂岩在那個小酒館裡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金榜題名榮歸故里,並且度過了漫長的一生,夢醒之後自己依然在小酒館裡,於是他恍然大悟追尋鍾離權而去。
他們的對話被整理成為一部著名的經典《鍾呂傳道集》,在那部書中鍾離權將道教的秘密公示天下,在他之前從來沒有那個人將道教的修行的秘密那樣直白的公布給世人。
公元7世紀李白和杜甫共同的朋友元丹丘選擇了在子午谷的玄都壇下結廬隱居,之後修建了許多道觀,分布在壇頂及周圍,在玄都壇周圍的道觀,最著名的是金仙觀。金仙觀即「金剛不壞之仙」,是道教神仙的稱謂。因道教神仙起源於西部的昆崙山和西王母,西方屬金,故名金仙。唐代長安城內不僅有玄都觀,而且有為金仙公主修建成金仙觀,同子午谷遙相對應。
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歲月里鍾離權一直出入終南山核心的這一部分群山,在接引其餘七位神仙回歸天界之後他一定經常徘徊在古老的玄都壇上,等待一個人,那個人就是後來將「道」的種子種植在海外韓國的金可記,在那之前,高麗國有人曾經看見從大唐來的人騎飛龍出現在島國的高山上空,
公元9世紀中葉,新羅人金可記從島國高麗出發向大唐長安跋涉而來,他是前來留學參加科舉考試的,在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中他清塵脫俗,才華無法遮擋,很快
他考取了「賓貢進士」,位進士並沒有打算留在長安城等待皇帝任命,而是出了城門上了終南山,唐朝時期長安城朱雀門朝南是南五台,雖然都城的中軸線不再對應子午谷,但是山谷里的修行者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吸引他得應該是冥冥中的召喚,與其說它前往大唐是考試不入說尋夢,因為剛到長安他就聽說出了朱雀門一直朝南的山谷有一片山水,那裡白雲蒸騰,身穿白衣的仙子往來雲端,手握造化,洞徹玄妙……
進山谷跋涉5里山勢緊收,壁立千仞,在兩條河流交匯的地方有一座突起的山峰,似乎在那裡等待他億萬年了,聽路上的樵夫說,那座山峰上有一位道人已經在那裡坐很很多天紋絲不動,他想去看看,遠遠看到那個端坐這得道人的時候他心中一顫,此刻的這個畫面曾經不知道多少次出現在他得夢中,幾乎同時那個道人睜開眼睛,目光猶如閃電,他說:你終於來了,我等你已經很久了……
賓貢進士打算不再回長安城裡去了,那裡就是他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註定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
幾年以後道人將丹術傳授與他,後來他知道師父就是傳說中的仙人鍾離權,山中學道金可記每日凈手焚香默誦《道德經》,間或絕粒辟穀靜坐玄覽毫不懈怠。在玄都壇下得山谷里栽植花果無數,他在山中靜心修道三年,一天看著東邊日出,思念故鄉及航海所見所聞之景物。「思歸本國,航海而去」。唐代詩人章孝標曾有詩作《送金可記歸新羅》云:
登唐科第語唐音,
望日初生憶故林。
鮫室夜眠陰火冷,
蜃樓朝泊曉霞深。
風高一夜飛魚背,
潮凈三山出海心。
想把文章合夷樂,
蟠桃花里醉人蔘。
於是回到故土新羅之後,回歸終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十二月,他向宣宗上表言:臣奉玉皇詔,為英文台侍郎,將於明年二月二十五日(或二月十五日)成仙升天。宣宗皇帝崇尚道教煉養於是十分重視,派使者征他入宮,金可記固辭謝絕。
在春花爛漫的時節,一天春景明媚,玄都壇上飛來雲鶴及白鵠飛翔,笙簫金石,羽蓋瓊輪,幡幢滿空,金可記「升天」而去。
金可記仙逝後,有好道者將他的傳記同杜甫的詩一起刻寫在巨石之上,現在那塊被風雨剝濁的摩崖石刻依然存在。
金可記並不寂寞,從高麗到長安的路雖然遙遠但敵不過緣分,1000多年之後金可記的名字已經在發黃的經卷里快被人們遺忘的時候金可記的追隨者們重回大唐長安尋找祖先的遺迹,幸好而那通石碑仍在玄都壇仍在,而道也從未改變。當年被金可記帶回高麗的道的種子已經在全世界萌芽開枝散葉。
在傳道給金可記大約300多年以後的一天鐘離權和呂洞賓在山下的數十公里一條叫甘河的橋上出現,在橋上他與一位喝得大醉的人相遇,而那個人就是後來創立道教全真派的祖師王重陽,「在活死人墓」中閉關三年之後王重陽東出潼關赴東海收「全真七子」,在他之後「全真七子」開啟了道教2000多年來最大範圍的傳播與發展。
數年前有修行者在終南山一個陡峭的懸崖壁上發現了一個岩洞,岩洞的石壁上寫著正陽洞,而鍾離權的道號正好是正陽子,有人說那就是鍾離權曾經在終南山白雲深處的家。在終南山與仙鶴相關的地名不鮮見,只是看不見仙鶴,但是也不必失望,那隻飛去無消息的仙鶴正自雲端翩翩而來。
長安城與終南道上
大唐李隆基時代被後世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有詩意最奇幻的時代,那個時代大唐王朝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稱為全世界最富有最文明的國度,大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唐玄宗主持編纂了《道藏》的整理。
那時候大唐的街道足夠的寬闊,疆域足夠的寬闊,長安城裡的人足夠的好客和包容,大唐的天子足夠的包容人才,自從唐王朝的開創者李世民開始就想將天下的人才全部收入大唐的長安。
在長安街的小酒館和驛站里那些風塵僕僕的行者,那些來路不明的異鄉人,誰也不知道他們中間其中一位就由肯能是李白,王維,孟浩然,韓湘子、呂洞賓,或者是大書法家顏真卿,茶聖陸羽,李商隱、溫庭筠或者大唐的某位公主。
像一個醞釀已久的春天,當大唐的文化在全世界綻放的時候全世界各個角落裡的人都渴望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種下自己的夢想,那些遠在波斯,羅馬的商隊往來與遼闊的大地上不斷的傳遞著大唐的榮耀,遠在新羅和日本國的統治者們以大唐的天子位榜樣,對大唐的文化頂禮膜拜,他們每年選送國內優秀的人才到遣送到大唐來讀書並且參加科舉考試,大唐朝廷也會選拔一些其中的佼佼者任命為官吏。
終南道上往來的羽士仙客
自古以來那些有才情的人總是喜歡與那些逍遙的仙家為伍,或許因為他們都稟賦著上上在大地上不同的天命,更早的時候那些能夠通達人天的人總是文采極好的,對於文字最美妙的形容大約只有神和逸可以形容,在道教中的那些綺麗玄妙的文字被認為是天上的雲彩凝結而成的。
在大唐那些有才情的人同樣願意與那些逍遙的煙霞客同行,逍遙九州,天唐玄宗執政的時候,對妹妹玉真公主更加寵愛。玉真公主經常雲遊,她在王屋等山,擁有多處道觀,在長安洛陽等大城市,還有別館、山莊、舊居等等。在公主周圍,方士和文人時常出沒。
《太平廣記》上記錄唐玄宗曾經向張果提親,要把玉真公主嫁給他。張果說:「我考慮一下。」然後就消失了。張果就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可以想見當時他不老,還相當年輕,但他自稱出生在堯帝時代。
緣溪轉翠華。洞中開日月,窗里發雲霞。庭養衝天鶴,溪流上漢槎。
種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谷靜泉逾響,山深日易斜。御羹和石髓,
香飯進胡麻。大道今無外,長生詎有涯。還瞻九霄上,來往五雲車。
這首詩是王維和皇帝一起到玉真公主的山莊去時寫的,王維首次應試是在開元八年(720年),結果卻落第。後來在玉真公主的舉薦下,王維如願以償地高中了。
【玉真仙人詞】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這首《玉真仙人詞》是唐朝第一大詩人--李白所作。這是在開元十七年時,李白和玉真公主見面時寫下的。李白一生好道,和道家方面的人頗有些來往。經人推薦,李白得以和玉真公主相會。
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李白曾經在玉真公主的別館(郊外別墅)住過,當時大雨滂沱,連日不開。李白住得很無聊,對前途也有點悲觀,寫了詩給「衛尉張卿」。十年之後,李白和玉真公主終於見面了,那是天寶元年,李白從東魯趕赴長安。玄宗的詔書從長安發到暇丘城,剛剛從泰山上下來的大詩人仰天大笑,然後就出門了。
玄都下的隱仙人
李白被玄宗召至長安。當時的唐玄宗已經屬於楊玉環時期,早已經沒有當年的英姿勃發的銳氣,他召李白進京,不過是愛其詩名,讓他供奉翰林,成為文學弄臣而已。李白傲岸不羈的性格,又招致了權貴佞臣的讒毀。因此於天寶三年,李白滿懷激憤、失望的心情,棄官離開了長安,開始了漫遊生活。
一年夏天,李白來游嵩山。走在軒轅關踏入二室道時,看到嵩山上的雲海翻滾起來。當他來到逍遙谷中,看見一位白衣公子在雲霧中時隱時現。他手握一把尖钁舞動著尖钁象是挖掘什麼。李白看著這位公子風度非凡,便走上前去施一禮問:「先生在挖什麼?」公子連看都不看一眼,說:「菖蒲!」李白又問:「采它有什麼用?」公子說:「服之益壽延年。」一道白霧飛來,再看時哪裡還有公子的影子!李白只好走下山來,暫住在承天宮道院內。
夜裡,他和道長談起在山上遇見采菖蒲的公子一事,說這個公子神韻古貌,神情飄逸。道長對他講,這位公子是將門之子,學識淵博,中了舉人,卻不做官,來到嵩山到處遊覽,專愛採集菖蒲。李白聽罷道長介紹,對公子頓起敬意,撥亮油燈,飛書《嵩山采菖蒲者》五言詩一首:
神仙多古貌,雙耳下垂肩。
嵩岳逢漢武,遍是九疑仙。
我來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終忽不見,滅影入雲煙。
喻帝竟莫悟,終歸茂陵田。
隔了幾天,李白來到嵩山道場寺。寺僧們正準備為楊山人餞行。楊山人知道來人是翰林李白以後,連連敬酒。當談到采菖蒲的公子,楊山人說,這位公子名叫元丹丘,常州府人氏。他和元丹丘很要好。元丹丘常在他的茅舍落腳,他希望李白能同元丹丘結交。
當楊山人離開的時候,李白親自送楊山人到玉女峰下。見一處清凈的茅舍靠陡崖而建,東有淙淙小溪,西有鬱郁翠柏,背面山坡,碧草如茵,雜花競艷。屋裡窗明几淨,擺設有致。據楊山人舍中人說,元丹丘昨天曾來這裡,傍晚騎馬走了。他刨藥用的尖钁,還留在他家裡。李白拿起元丹丘採藥的尖钁,看了看,問道:「公子啥時候還來?」舍中人說:「不定時間。有時一天兩頭來,有時相隔十天八天。」李白在楊山人茅舍住了幾天,沒遇到元丹丘。卻寫了一首《送楊山人歸嵩山》詩:
我有萬古宅,嵩山玉女峰。
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
爾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歲晚或相訪,青天騎白龍。
詩寫罷,李白在元丹丘用的钁把上寫了兩句話:「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便離開了楊山人的宅舍,找元丹丘去了。
過了幾日,元丹丘來楊山人宅舍取钁,見钁把上寫著兩句話。楊山人告訴他是當朝翰林、大詩人李白寫的。元丹丘看後,聯想到朝廷重用奸佞、排斥賢才,對詩人肅然起敬,問李白哪裡去了。楊山人說:「詩人找你去了。」元丹丘聽說後轉身騎上他的海龍馬去找李白去了。雙方互相找啊找啊,整整找了半月余,一天,在九龍潭的山岔口處,碰到李白,兩人終於相見,親如手足,無話不談。當談到許由洗耳的事,李白大泄憤慨,同行路上,又寫了《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詩一首:
君思潁水綠,忽復歸嵩嶺。
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
洗心得其情,洗耳徒買名。
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
從此,李、元結為好友,同游中嶽,太室、少室俱到,三十六峰皆登,累了飲酒,樂了賦詩,真所謂「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李白與元丹丘在中嶽整整遨遊了夏去秋來。分手的時候,李白贈給元丹丘詩一首,題為《元丹丘歌》:「元丹丘,愛神仙,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巔之紫煙,三十六峰長周旋。長周旋,躡星虹,身起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我和爾游心無窮。」
關於元丹丘這位唐朝歷史上比較神秘的道教修行者,近代有人對於其神秘的身世做了深入的研究,得出得結論是如果丹丘子、丹丘生和元丹丘是同一個道號的不同時代的人那就很好理解,如果不是那麼只能解釋他是長生不老的仙人,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中提到的元丹丘,丹丘生和元逸人是同一個人。
查閱關於元丹丘的資料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在博客中關於元丹丘的研究:
「元丹丘道號,……是古詩文和道家文獻經常提到的,尤其是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隱士陸羽(733—804),先後四次在《茶經》和《顧渚山記》中引述《神異記》提及丹丘子,餘姚人虞洪遇丹丘子獲大茗的故事因此廣為茶人熟知,專家、學者對丹丘子各有見解,筆者搜索查閱了各種文獻記載的丹丘、丹丘子,按年代先後引錄如下:
最早記載丹丘的是《楚辭·遠遊》:「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據學者研究,以神仙為主題的《遠遊》系戰國愛國詩人屈原(約前340-前278)所作,句中「羽人」指飛天的仙人,「丹丘」意為晝夜常明海外神仙地,泛指「神仙居住之地」。「羽人」、「丹丘」也可引申為天仙和地仙。
西晉道士王浮(生卒年不詳,惠帝即位時[290——306年]在世)在他的志怪小說中兩次寫到丹丘子。《神異記》分為八則,其中前三則為小故事,後五則每則僅一句話。
其中第三則為虞洪遇丹丘子獲大茗故事:
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蟻之餘,不相遺也。」因立奠祀。後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緊接虞洪遇丹丘子獲大茗之後,《神異記》的第四則又提到有關丹丘茶事的一句話:
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
東晉文學家孫綽(314—371)的《游天台山賦》,有「仍羽人于丹丘,尋不死之福庭」辭句。此句與屈原的《遠遊》句大同小異。
南朝著名道家、醫藥學家、煉丹家陶弘景(456—536)在《雜錄》中記載:「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詩人李白(701—762)寫過一首《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詩中的「丹丘子」他的代表作《將進酒》寫到的丹丘生就是這位元丹丘:「丹丘生,岑夫子,杯莫定,將進酒。」
陸羽好友、唐代詩僧兼茶僧皎然(704—785),分別在《飲茶歌送鄭容》、《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兩詩中寫到丹丘:「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丹丘羽人」可能典出《遠遊》。後詩小序中還記載:「《天台記》云:『丹丘出大茗,服之使人羽化。』」這句話與《神異記》記載的「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基本一致。《天台記》不知何人、何時所作,未見記載,可能已散佚。
陸羽四記丹丘子,丹丘子是陸羽《茶經》著墨較多的一位人物。
《茶經述評》認為,如果丹丘子處於兩個年代,前後矛盾,只有將他作為長生不老的仙人才能解釋。在《列仙傳》、《神仙傳》或其它史籍均找不到他的記載。」
杜甫有一首詩《玄都壇歌寄元逸人》詩:
「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
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在陰崖結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常風寒。
子規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雲旗翻。
知君此計成長往,芝草琅干日應長。
鐵鎖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蕭爽。」
這首詩是杜甫在長安時期所做,蔡夢弼註:詩中的「玄都乃漢武帝所築,在長安南山子午谷中。」而東蒙峰在今天陝西長安縣境內終南山豹林谷內,亦曰東明峰。
李白和杜甫終生只見過一面,那時候李白出了長安城「天子喚來不回頭」,乘舟由渭河到黃河順流而下,在黃河邊上與正滿懷抱負要去長安求取功名的杜甫偶遇,李白勸杜甫與他結伴去雲遊,他本來就是太白金星的精氣所化,生性好道,喜歡名山煙霞,那時候杜甫沒有入過塵,那裡會對煙霞有興趣,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在那以後他們再沒有見過,但是他們一生中都有一位共同的朋友元丹丘。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交遊人物就是元丹丘,從他們的相識的唐玄宗開元十四年、止於天寶六載前後,前後共22年。李白在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思想變化,均受到了元丹丘較大的影響。
當杜甫在長安的仕途道路受到打擊之後,他才體會到李白當時的深意,他出了長安去拜訪李白最推崇的這些「仙人」,在那之前他早已認識這些行蹤不定的「煙霞客」別人都傳說元丹丘是仙人,那更早以前元丹丘也曾經在長安城裡活躍過,並且經常出入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的道觀,當李白、王維孟浩然這些人都出了長安城之後,他就隱居到了東蒙峰,後來又移居道玄都壇下結廬,在那裡他可以更方便的接見那些煙霞之士。
在杜甫來到子午谷的玄都壇的時候那裡已經沒有上古的建築了,只剩下玄都壇的遺址有鐵鏈子可以攀到更高處去,想來元丹丘經常上到上面的玄壇去登壇修鍊。
在那周圍的山上他經常採集到一些稀有的靈藥,並且種植了一些用以煉藥,移居到這個玄都壇下之後他經常獲得感應,西王母曾經多次降臨在那裡。
元丹丘在玄都壇下面河谷的對面建築好了茅舍,從種種跡象看他計劃在長住下去,本來他是一朵雲飄來飄去隨風而動全無心。
元丹丘知道這位仁兄只是來散散心,並無心修道,他的心還在廟堂,這也是他得可愛之處,所以也不用與他多談道中玄妙,任他在這山水福地中洗滌了心上的塵埃之後仍回到長安,繼續等待漫長的仕途光明。
騎鶴入長安
東漢末年鍾離權從東都洛陽出徵兵敗誤入終南山修道之後,很快時間過去了近1000年,在這近1000年里終南山外的朝代已經更替了很多個,三國、魏、晉、隋,在入山之後999年的時候鍾離權準備下山。
自從漢武帝崇道開始算起,道教也從萌芽道誕生,並且出現過一些有代表的人物,但是自從漢朝之後中原大地上正氣消散,道德不振,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煉丹術被士大夫階層普遍接受,燒煉外丹帶來的弊端也令道教的修行者在初期備受煎熬,因為燒煉的人太多了,致使真正的道法遭受道誤解和誤傳,一致出現服用外丹中毒死亡或者輕度中毒者時有發生。而先天真一之道被摒棄,很多人為了求長生沒有先去除心塵,斬斷六欲六賊求盲目追求外丹,即時雖然得到一切丹藥也因為修德不足而誤了性命,為此上天已有啟示,並且師尊已經命令他可以再次下界闡揚大道。
在時間在他之後長安城通往終南山的那條路不斷有人進山修道,但是那些身影相比起來還是顯得孤獨了些,只有那些修道者們自己才知道他們都付出了那麼艱辛的代價。
受師尊託付他將重新開啟一個令即時數千年後都令世人感嘆不已的道脈,那個道脈的傳播將在這座大山核心的部分群山內外開始傳播,
從終南山鶴嶺下山,快進長安城時鐘離權遣走鶴童信步走進一家酒館,這是長安城朝陽門外長樂坊的一家長安酒肆,這次下山要遇見的人註定要成為傳奇,第一個他要等待的人幾天以後會從黃河對岸過來,再過灞橋到這裡。
長安的春天,白色的春霧從泥土中絲絲升騰起來,青色的柳絲,黑色的泥土,鳥鳴如花朵綻放在樹上,明媚的天氣,書生呂岩背負著書笈,鞋子上沾滿了青泥遠遠的朝著長安酒肆走過來,剛放下背後沉重的書笈就看見旁邊的桌子上坐了一位衣袂飄然的長須道者,唐朝的科舉考試中道教典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對於修道人書生並不陌生,這位道者神情飄逸,氣質非凡,目光明亮的像中天的星月,看見他就像沐浴春風,令人禁不住仰慕,這次赴京趕考是他第三次進京了,這次趕考他已經四十六歲了,看著這座熟悉的酒肆和店老闆,本來心中抑鬱對於仕途的擔憂使他有些感慨,之前幾次進京他就住在這家酒肆,本來他正想喝幾杯消消愁,讓酒肆老闆安排好客房之後想請這位道長聊以聊,正好他有很多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遇見道長使他對於山林的想法又萌生了。
施禮打過招呼之後這位一身白袍的羽士微笑著看著他,視乎知道他得一切,談得盡興二人對飲起來,醉意朦朧中書生呂岩只記得這位白袍的羽對說到他住在終南山鶴嶺正陽洞,不久便沉入夢鄉。
幾天之後開科,長安街的百姓們都說今年狀元是書生呂岩,他這才知道自己終於完成了家族數代人的夙願,這次終於可以榮歸故里了,一番慶祝之後朝廷賜封,官場得意,子孫滿堂,極盡榮華時間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忽然有一天朝中來人宣布他數條罪狀,家產被沒收,家人奴僕都被遣散,自己也落魄街頭窮苦潦倒,他獨自站在風雪中瑟瑟發抖。一聲嘆息,正想道當初如果隨了那位當初在長安酒肆中遇到的白衣羽士去修道,這一生不知道又是何種光景,這時突然夢醒,抬頭一看那位白衣羽士卻不知道從那裡弄來一鍋小米粥在煮,火苗絲絲的在升騰,估計米還沒熟,白衣羽士笑著說:「黃良猶未熟,一夢到華餚」。書生驚道:「難道先生知道我的夢?」白衣羽士說:「你剛才的夢,生沉萬態,榮辱千端,五十歲如一剎那呵!得到的不值得歡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傷,人生就像一場夢。」於是書生呂岩下決心跟隨他去學道,
白衣羽士對他說三日後我會再來這裡,屆時我自然會帶你走。說完飄然而去。
之後書生在酒肆的牆壁上看到他題得一首詩:
坐卧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
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
得道高人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
自言住處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
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好傷神。
閑來屈指從頭數,得見清平有幾人。
三天以後書生呂岩一回頭就看見那位白衣羽士已經坐在屋子裡,在通過「十次」驚險的考驗之後。書生呂岩因為在酒色財氣的考驗面前表現得十分出色,七情六慾皆絲毫無所動,頗具氣度胸懷令這位白衣羽士欣慰於是就告訴他,自己是鍾離漢已經於1000年前在終南山遇仙得道,他計劃傳授道術給他並且點化他成仙。(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問道教學】不同思維方向的問題
※問道武當-------共祈太和
※玄空大卦擇日基礎泄秘_太和問道
※【問道】身歸清凈域, 心老白雲鄉
※問道
TAG: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