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 成敗論乾隆(上)6精明的太平天子

成敗論乾隆(上)6精明的太平天子

乾隆對幾種勢力都採取了有力的防範措施,還得對付大臣。皇帝不能不用大臣。皇帝的旨意得靠他們來傳達。如何管理是皇帝要面對的間題。乾隆即位時,全國有兩萬多名文官,七萬多武官。這是大挑戰。乾隆深知重點防範大臣中的權臣與佞臣。權臣當道有可能是好事,像諸葛亮。更多的是壞事。像曹操。要做成功的皇帝,防止大權旁落,就得會駕馭大臣。他當皇帝時不過二十五歲。這是主少國疑。當時的大臣都比他大得多。他們成了老油條,不好管理。乾隆怎麼對付他們?乾隆有底。他對自己的智商與後天的教育有信心。他採取了幾條措施:一是宣布乾綱獨斷的旨意。他推崇宋明理學,可是他反對程頤的「天下治亂系宰相」,認為大錯特錯。他覺得得由皇帝負責。「使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亂,為己任,而目無其君,此尤大不可也。」宰相與皇帝長期有矛盾,宰相對皇帝有約束作用。漢哀帝好男色,寵董賢,留下割袖之癖。一次,皇帝請大臣們吃飯。漢哀帝說不知道怎麼對你更好。要不把天下讓你來坐吧?這話把大臣們嚇壞了。所以要封董賢為侯。這時,宰相就發揮作用了。王嘉認為不能封,駁了回去。丞相有時權力大。宋時還是這樣,宋真宗喜歡劉氏,親筆寫了詔書,要交給宰相李沆執行。不行。她當貴妃不夠格,不合規矩。當著使者面把詔書燒了。使者回去彙報。宋真宗也沒辦法,只得作罷。宰相是能防止皇帝犯錯誤的。強勢的宰相容易成為權臣。皇帝和宰相都要自己說了算,就不停地衝突。漢武帝一生在位五十四年,用了十三個宰相。常換,平均只四年,有六個是自殺或者被殺。唐時設了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共同當宰相,分散了權力。明乾脆取消了宰相。事太多,自己忙不過來,用內閣制。後來大學士對皇帝也有牽製作用。到清雍正乾脆設了軍機處。軍機大臣不過是跑腿。皇帝沒有任何約束了。宋前,宰相有座位,宋時撤了,宰相也得站著說話。明時,不論身份都得跪著。清時更是一直跪著。清時要準備厚的護膝。中國歷代集權的傾向到清登峰造極。乾隆說,「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大清的政治嚴明,歷朝歷代不能比。因此一上台,獨斷,就大幅推翻了父親的既定政策。有反對聲音就痛下殺手。王士俊受雍正寵信,乾隆時,就替雍正打抱不平,上奏摺,說你上朝,人們就是翻舊案,這顯然是指責乾隆翻案。乾隆痛罵他是小人,抓起來。斬立決。王士俊當然是罪不至死,這是殺一儆百。後來免死,趕回老家。滿朝反對聲音停止了。

重用前朝老臣:可以大致說,乾隆掌握了百分之九十五的決策權。也讓大臣討論,不過是提參考意見。大臣只有執行權,很難出現權臣。這時只有明君,沒有名臣。這是特殊的。唐太宗時就有魏徵房玄齡等。乾隆身邊呢,有名的大臣不過張廷玉,當秘書當得好,把皇帝的話記得準確。和申,貪污出名,紀曉嵐,文字功夫不錯。這種做法好的方面來講,當然是防止權臣出現,有利於迅速決策,防止推諉。長遠來看,卻壓抑了政治參與熱情。讓大臣沒有責任感。這種情況下,皇帝如果英明會治理得不錯。皇帝如果平庸,就壞了。這對清政治影響深遠。張廷玉的信念是不如什麼也不說。別多言多語。嘉慶道光時就更崇奉多磕頭少說話了。這是當時大學士曹振鏞說的。後來皇帝沒主意,大臣也不給拿主意,就朝政日下。這與此時的基礎有關。這就是乾綱獨斷。二是沿用老臣。一般皇帝上任,就罷去一批老臣,乾隆卻沿用了班底。因為雍正在時,防止皇子干政。乾隆不認識多少大臣。雍正的朝班子,有較強的執行能力,也聽話。乾隆明智地沿用了父親的人馬。雍正時的寵臣,鄂爾泰與張廷玉仍重用。鄂爾泰在康熙朝是小官。感覺自己沒希望了。沒想到雍正重用他,提拔他為首席軍機大臣。乾隆即位後,沒政治經驗,謙虛地向他們二人請教。乾隆出京時,國務交他們處理。還破格封他們為伯爵。這是超品,比所有品級還高。本封給大功的武將。封給這樣的文臣沒先例。雍正多年的統治後,他們都認清了君臣之分。乾隆對他們放心。乾隆這樣做,有兩個好處,新皇帝的重用讓他們賣命。也避免朝政動蕩。維護了朝臣的團結。乾隆是在冷靜觀察,要掌握朝中大臣的基本情況後再用人。他的新舊交替用了十來年時間。乾隆即位,在用人上沒進行大換血。一 無比精明的乾隆皇帝:三是冷靜觀察,嚴防被臣下欺騙。他發現面前都是笑臉。都是阿諛。他從一開始就嚴防被欺騙。大臣中有一類叫佞臣,巧言欺騙皇帝。乾隆清楚這些大臣畢恭畢敬,表面戰戰兢兢。其實都在琢磨皇帝的心理。相當一部分人在想給自己撈點好處。皇帝精明時,這些人百依百…自。如果有漏洞了,騙起來也一串串的。道光皇帝聊天時,間大學士吃什麼早飯。他說不過是三個荷包蛋。因為內務府彙報荷包蛋貴。奕山曾彙報大勝,道光非常高興,真實的情況是,那一天英國沒一艘戰艦被擊沉。像這樣的軍國大事,就會導致亡國。乾隆警惕,盯著臣僚隊伍的表現。乾隆四年,太廟要修。得定期修理。一直由工部負責。頭一天上摺子,請三百兩修路燈。這對皇帝算是小錢,但是乾隆心細。他懷疑,批了,此燈不過小小粘補。貪污百十兩算小事。乾隆看到回復,大怒。歷代以來,工部修理都是先修後領。昨天查沒有過交還的記錄。這一件小事,把中高級官員全部處理。降級的罰俸的,都有。滿朝大臣們都害怕了。清的使臣,修了《大清十朝聖訓》,講了一件事,有巡撫彙報地方的壞事,完了加一句:「正在繕疏間,據兩司道府揭報前來,與臣所訪無異。」乾隆看到不覺得笑了。這背後是什麼意思他清楚。因為是他彙報了,當然立了功。布政使與按察使就失察了。所以就加了一句,保了自己的頭功,為他們又推卸了責任。乾隆題了一句,「或千百中偶有一二,豈能事事如此?」他的情商與智商與一般皇帝不能比。幾次後,滿朝對他的精明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臣們吃不消了。一次徵求意見,間自己有什麼缺點。有人提了一條,太精明了,腦瓜太快了,我們跟不上。有這樣提意見的。這當然一定程度是拍馬,卻也從側面說明乾隆不好對付。大臣們就得小心謹慎了。乾隆基本杜絕了佞臣出現的可能。保證了下情能上達。 鄂爾泰與張廷玉:朋黨呢?乾隆即位後發現了苗頭。雍正作風嚴厲,把大臣們管得嚴。他一死,就出現了朋黨的苗頭。乾隆重用二人,地位比雍正朝還高。所以二人勢均力敵,二人間就不和了。張廷玉資歷老,鄂爾泰後來居上,張廷玉瞧不上他。鄂爾泰不買張廷玉的賬。「同事十餘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語」。二人心有芥蒂。彼此明爭暗鬥,朋黨雛形就出現了。這更難處理了。因為涉及人多,不容易抓到把柄。乾隆剛開始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因為初期不嚴重,沒嚴重干擾。而且勢均力敵,如果倒了一方,受處罰的就多,他平衡了,讓朋黨間自我監督。他只是沒合適的機會。乾隆十三年才痛下殺手。因為這一年,後宮中出了大事。不光對個人感情衝擊,對政局也引發了劇烈的地震。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大故宮(第一部)(二十)乾清三悲
【百家講壇】 大故宮(第一部)(一)永樂遷都
百家講壇:曹操的啟示
百家講壇-金正昆談禮儀-禮儀就在你身邊
【百家講壇】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之宦海沉浮

TAG:成敗 | 乾隆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