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教商業化危及中國傳統文化生存根本
宗教正在遭遇商業化侵蝕(資料圖)
文:魏德東
佛道教目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商業化侵蝕,不僅傷害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形象,也從根本上危及到中國傳統宗教與文化的生存。
將寺廟圈入景區收門票,假借宗教名義設功德箱斂財,已經成為一些企業一本萬利的斂財手段。
如何處理神聖性與世俗性的關係,是所有宗教所面臨的共同課題。一個宗教組織或團體,如何在具體的社會條件下,有效地解決好自身的神聖性和世俗性,既贏得自身的發展,又能與社會和諧相處,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宗教組織以及全社會素質與能力的全面檢驗。
根據近百年來的宗教社會學研究,有關神聖性與世俗性關係的一個基本結論是:在現代化條件下,整體上比較強調神聖性,在宗教思想與活動中較多呈現保守色彩、與世俗社會保持一定距離的宗教組織,一般會得到比較好的發展;而那些更加強調宗教的世俗性,在宗教思想與活動中更加開放、向世俗社會趨同的宗教組織,則更可能出現衰退。最為經典的例子,就是美國基督教的發展。
二戰以後,被認為較為保守的、神學上持福音主義立場的各種教派,整體上處於發展狀況;而被認為是開放的、神學上持自由主義立場的教派,則整體上處於衰退狀態。
進入新世紀的中國宗教組織,也遇到了類似的神聖性與世俗性的抉擇。最具中國特色的是,中國宗教組織遇到的世俗化挑戰,集中體現為商業化帶來的危機。最近40年來,在全體國民包括宗教人士的整體人文素質都不高的前提下,宗教恢復遇到了經濟騰飛,不僅一部分宗教團體比較輕易地就成為了經濟上的暴發戶,更可怕的是中國宗教本身,被很多組織和個人視為發財致富的資源,成為饕餮大餐中的「唐僧肉」。
中國傳統的佛教、道教,目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商業化侵蝕,不僅傷害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形象,也從根本上危及到中國傳統宗教與文化的生存。因此,維護中國宗教的神聖性,應該成為政府、宗教團體、宗教信眾與社會大眾的共同職責。
宗教團體要生存發展,當然需要金錢。但宗教團體的核心工作是為民眾提供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在對大眾的精神服務中贏得自身的發展。宗教學研究證明,社會越是世俗化,越是向錢看,民眾就越期待宗教更神聖一點。民眾到寺院去,根本的目的是獲得心靈的安寧,道德的凈化。
他們希望遇到嚴守清規戒律的宗教人士,希望聽到空谷幽蘭的心靈開示,希望看到清凈聖潔的佛教寺院,他們也一定會自願為此付出經濟補償。維護好自己的宗教傳統,應該是當代中國宗教必備的自醒自覺。
每一個宗教信仰者,都需要理性地認知宗教的本質,摒棄巫術思維。宗教團體是以信仰為基礎的道德共同體;所謂信教,就是在宗教信仰的指導下,進行自覺的道德實踐,並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捐款、燒香等都是重要的宗教活動,但認為捐款越多功德就越大,甚至希望用金錢購買佛菩薩的保佑,則是巫術思維的表現。用佛教的話說,「實無功德」。 回歸宗教的本懷,用宗教的戒律、道德要求自己,才是真正的信教。
宗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但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是單一宗教的信仰者。大多數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是開放包容的,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對於大多數沒有宗教歸屬的人來說,對宗教的態度首先應該是尊重。沒有傳統的儒釋道三教,就沒有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何談所謂的中國文化復興!真心希望那些在網路上對中國宗教保持高度興趣的圍觀者,能夠深入經藏,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維護者與弘揚者。
上微信搜【騰訊佛學】輕鬆關注佛學微信公眾號。或下載【騰訊新聞】客戶端, 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推薦閱讀:
※一款月經期助手是怎麼實現商業化的
※重磅 | 國內首個商業化運營加氫站今日啟用(摘抄)
※反商業:商業化的真正捷徑
※國學啟蒙熱:警惕泛商業化推波助瀾
※影視分析 | 以電影《戰狼2》為例探索主旋律電影商業化轉型路徑
TAG:中國 | 商業 | 文化 | 中國傳統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生存 | 道教 | 商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