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陰病學習總結

太陰病學習總結人體的陰氣,若從物質上來指實,就有津液、精氣和榮血等不同。將陰氣一分為三來看,津液來源於水谷,敷佈於周身,為陰氣的最主要成份,所以三陰中的太陰—陰氣最多者,自然也是以津液為主了。津液的吸收與輸送,與脾和肺的關係最為密切。與脾有關,就一定和胃也有關聯,且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與肺有關,也一定會和大腸有關聯。所以太陰的氣化過程主要包括了津液在脾、胃、肺與大腸間的輸布與運用。當然這一過程同時還與一身之整體密切相關。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還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可見,若把太陰的氣化過程結合到臟腑的功能來說,主要就是指脾、肺而言。正常情況下脾氣散精,脈氣流經,津液被利用,人就健康無病。反之,如果脾、肺因虛寒而失職,尤其是脾氣散精的功能失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不能「散精」,則飲食攝入的水谷精微不能敷布為用,留滯在相應的臟腑或經絡中,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等寒濕內盛的癥狀。這就是典型的太陰病。正如太陽氣化過程中陽氣最多,所需的水液也最多一樣,太陰氣化過程中涉及的陰氣最多,當然也需要最多的陽氣。同樣是最大,所以都叫「太」。氣化過程中以陽為主要方面,則為太陽。陽在外,故太陽主要是講在表的氣化過程。以陰為主要方面,即為太陰,陰在內,故太陰主要是講在內的氣化過程。那麼這個在內的,以陰津為主的氣化過程所需的最多的陽氣從哪裡來呢?一個主要的來源就是陽明之合所收斂回藏的陽氣。陽明與太陰為表理,太陰之開承接陽明之合。陽明之合,需太陰之開;太陰為開,亦需陽明之合。這完全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太陰為開,也就是開啟體內的陰津來迎接陽明合入的陽氣,把陽氣藏於陰分以完成內里的氣化。並進一步以精的形式藏伏於少陰,以完成陽氣的休養生息。上述的典型的太陰病,也就是太陰所藏的陽氣不足以完成對水液的代謝所致。陽虛則內寒,水液不化又生濕,所以太陰病的病理主要就是寒濕。這與陽明病的燥熱正好相反。二者都有腹滿證,但陽明病的腹滿屬實,不吐不利;而太陰病的腹滿屬虛,自吐自利,且越吐利越傷中陽虛寒越重,從而腹滿也越重。陽明病口渴,太陰病不渴。可見太陰病在表現上也與陽明病相反。正常情況下脾胃共同完成對飲食水谷的消化與吸收,此氣化過程中燥濕相濟,升降相因,陽明與太陰為此過程的兩個方面。病變時二者不相協調,則表現為:實則陽明,虛則太陰;熱則陽明,寒則太陰;燥氣有餘,濕氣不足,是為陽明病;濕氣有餘,燥氣不足,則為太陰病。太陰與陽明如此密切相關,其病變也一定會互相影響。如陽明不合,熱耗於外,太陰不得陽氣回入,則可繼發太陰病。人在盛夏時易患腹瀉在根本上講也就是這個原因。如太陰不開,水津不能上濟陽明,也可以出現明陽失其通降之病。如《傷寒論》所講的「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就是這種情況。這種情況非常容易引起醫者的誤診,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大便不暢之證最易引起胃經鬱熱,這種病人常常可以伴有舌苔黃厚膩,口臭,或面起痤瘡,甚至是大便數日一行。初與硝黃瀉葉之類也有效,但會反覆發作,久服則乏效,且病情加重。這種情況下其舌苔雖黃厚膩,但其舌體一般都是胖大,或有齒痕。有的病人甚至是雖然大便數日一行,但其舌象一派陰寒。其有痤瘡者,面色也多是偏白或萎黃,或伴下眼瞼青黑,絕無面色緣緣正赤之象。還有一點最為關鍵的是,這種便秘不論是幾日一行,其必然是初硬後溏,也就是說大便的初始部分可以非常乾燥難下,但後面的就不那麼干、硬了,基本上到後面都不能成形,只是成堆狀。多數情況下,儘管後面的大便不硬、及至不成條,但便出仍不通暢,自覺粘滯不爽。還可見到大便數日一行,但排便的當天會便二、三次或更多,這種情況有時第一次大便可以都是乾燥或成形的,但後面的一定是濕軟成堆。便秘是臨床常見的癥狀,絕大多數的便秘都可以在陽明與太陰中尋求治法,我們一定要詳察病情,明辨陰陽,才不至誤診誤治。這種太陰濕困所導致的便秘只有溫開太陰才是正治,與治太陰自利一樣,也是「宜服四逆輩」。不過太陰自利服溫葯後則大便轉干;陽明中寒者服溫葯後多見矢氣頻作一至十數日,大便方漸漸增多變稀,或時干時稀一段時間,最後才恢復正常。對於這種臨床極常見的胃腸表現,一定要辨清其陰陽屬性,否則雖可間或取效,最終無不貽害病人。太陰病的欲解時是在亥、子、丑這三個時辰內。這是夜半陽氣入里、行於陰分的時間。里虛寒的太陰病得到入里陽氣的溫煦,故有欲解之機。所以,胃家實的陽明病有腹脹滿,會「胃不和則卧不安」。而太陰病的腹脹滿就不會這樣,它反而是夜卧則安。其實,很多脾虛的人食後腹脹,吃完飯就犯困、吃完飯就想躺著,也是這個道理。「陽氣者,煩勞則張」,機體欲調動陽氣入內,必然就會發出睏倦的指令。人卧則靜,陽不外張,則里虛得到緩解,正氣才能夠去解除太陰的寒濕。夜半時是人的睡眠最深,陽氣入內也最充分,是天地之氣所賜的固定的欲解時。食後腹脹睏倦的小睡,則是不過是人體自發的臨時「欲解時」。時雖不同,其欲解之機並無差異。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睡眠時就是太陰病欲解時。也就是說,睡眠就能促進太陰病的欲解、睡眠和緩解太陰病可以是同一個過程。那麼,治療太陰病,促進太陰病的欲解,是不是也可以促進睡眠呢?事實上確實如此:太陰虛寒的病人在經過散寒、溫補的治療後,都會出現一個階段總想睡覺,睡得也很香、很沉。有的病人因此而治癒了素有的失眠。中醫學如何認識睡眠呢?陽氣入於陰分才能睡眠。如《靈樞"營衛生會》所說:「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陽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衛氣平旦行於陽,日入盡行於陰,行於陽則起(醒),入於陰則止(睡),夜半而萬民皆卧,與天地同紀。這個天人相應的寤寐機制,不就是從太陽到太陰的開合機制嗎?顯然,這個太陰病還直接涉及到了失眠的問題。其實,太陰病所涉及的問題何止上述這些內容,內在的太陰氣化失常可以表現出多種多樣的癥狀。但我們只要抓住了這些現象背後的氣化過程,就能作出方向正確診斷與治療。清"柯韻伯謂「六經鈐百病」,清"陸九芝也有"廢六經則百病失傳"之說,我們從上述的思路中是不是也能得出這樣的認識呢?有什麼病不是機體的氣化失常呢?把一身的氣化過程分成六步來認識,還有什麼病變能逃出這六步之外呢?所以清"何秀山說:「病變無常,不出六經之外」;俞根初還特彆強調說「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訣」。(何廉臣,通俗傷寒論"上海科技出版社鉛印本,1959)我們把這個辨識三陰三陽氣化的「六經辨證」作為全科中醫的基本辨證方法,道理就在於此。太陰病在欲解過程中也會出現病情加重的現象,如《傷寒論》278條所說:「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上面講的,陽明中寒治以溫葯後矢氣頻多、大便增多而稀,也就是這個「脾家實,腐穢當去」的過程。
推薦閱讀:

(學憲法守憲法)築牢共同思想基礎 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學習貫徹實施憲法系列述評之一
代碼學習群簡易教程(30)
晚自習這麼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初三年級的學習特點和方法
毛澤東選集·實踐論

TAG:學習 | 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