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建設的現狀和思考資料(一)
區生態環境建設的現狀和思考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建區以來,我區充分利用山青水秀的自然資源優勢,在城市擴張過程中因地制宜地保留山體、河流和綠色植被,同時搞好依山傍水的城市景觀設計,一座新興工貿旅遊生態城區初見雛形。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突出,生態環境建設任務日趨繁重。因此,加強環境治理保護力度,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勢在必行非常緊迫。
一、我區生態建設的現狀
我區地處泉州市區東北部洛陽江畔,全區土地面積
1、污染源控制取得實效。一是以洛陽江流域為重點的水環境整治項目取得成效。開展洛陽江流域「零點計劃」行動,對12家重點企業下達限期治理任務,強化工業企業廢水排放指標控制,全區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95%以上;以沿洛陽江、沿北渠的截污工程為重點,先後投入8000多萬元建設城東污水處理廠洛江段配套污水管網,進一步完善區域排污管網。二是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標。創建了萬安至雙陽38.84平方公里的煙塵控制區,加強鑄造、食品、印刷、飲食、陶瓷、樹脂等企業廢氣排放整治力度,煙塵達標排放率達100%,清潔能源使用率90%以上;同時加大揚塵整治力度, 2005年我區的環境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三是創建3.27平方公里雜訊達標區,覆蓋城區達65%以上。對工業雜訊、建築施工雜訊、交通雜訊以及社會生活雜訊強化監督管理,嚴肅查處雜訊擾民事件,有效降低雜訊污染。四是加強工業固體廢物處置。成立垃圾清運公司,城區垃圾清運率達100%,各鄉鎮逐步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置,全區固體廢物處置體系不斷完善。
2、生態創建紮實推進。一是開展泉州市洛江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研究。制定《洛江區生態功能區劃》,為區域資源合理開發和生態保護提供依據。二是嚴格執行「四山兩江」保護規定,加大環境綠化工作。全區封山育林25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5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3.3%。三是開展「青山掛白」專項整治。制定《洛江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劃定禁採區、限採區和可採區,全面推行砂石採礦權有償出讓制度,治理萬虹公路兩側3處採石場,關閉一批違章礦點。四是加強城區園林綠化工作。新建各類園林綠地2.65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8%。五是加強轄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力度。新建羅溪森林公園和陳潭山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面積達34.08平方公里,覆蓋率達8.93%。
3、機構制度建立健全。成立環境監察大隊和環境監測站,培養骨幹技術隊伍,改善環境執法手段。嚴格根據《泉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對主要污染物執行總量控制,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定《洛江區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方案》、《洛陽江流域工業污染源綜合治理「零點計劃」行動方案》、《洛江區高速公路兩側「青山掛白」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實施方案,強化法制管理。落實市長、區長環保目標責任制和重點鄉鎮主要領導環保績效考核制度,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強化人大、政協的監督職能,形成「政府統一領導、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各部門分工負責、群眾廣泛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運行機制。
4、環保意識漸入人心。充分利用標語、報刊、專欄等宣傳輿論工具,面向企業界抓落實、面向青少年抓未來、面向全社會抓普及,有針對性地開展環境宣傳教育。以4.22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節日為契機,印製環保宣傳材料1000餘冊,深入鄉鎮、社區、學校開展宣傳諮詢活動;以創建綠色學校為平台,建立環保教育基地,廣泛開展環境警示教育,舉辦企業環保知識講座、「綠色奧運、綠色家園」中學生環保知識競賽等大型環保宣傳活動,使得「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社會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一、 存在的問題
1、水環境污染整治任務繁重。由於洛陽江上游水庫建設和來水減少,河流自凈能力減弱,同時隨著我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狀況,使得一些新的污染源隨之產生,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增加。加上城東污水處理廠尚未建成,洛陽江流域部分因子未能達到國家水環境質量標準,水環境污染整治任務繁重。
2、農村環境問題日漸突出。濫施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本身產生的污染依然存在,生產廢料隨意傾倒,大量生活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出,面源污染日趨嚴重;垃圾箱、垃圾轉運場、無害化公廁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衛生戶廁普及率不高,農村衛生環境相對較差。
3、環境執法難現象依然存在。一是部分企業主環保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不配合甚至阻撓環境執法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環保隊伍自身建設不能適應工作要求,執法投入不足,執法手段和技術裝備落後,交通工具、通訊設備、取證儀器設備不足。三是環保執法主體多元化導致多頭執法、交叉執法和執法不到位、執法不作為。
三、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思路
我區不僅是泉州中心城區的生態屏障,也是惠安、南安、晉江、莆田等地的生態腹地,生態環境的好壞對全市生態整體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因此,要深刻認識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關係的重要性,以科技為先導,以生態環境重點項目建設為突破口,把生態環境建設與區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事業進步緊密結合起來,採取綜合治理措施,依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強化領導,統籌生態規劃。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各部門要按照總體規劃和要求,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生態環境建設任務。農業、林業、水利等行業主管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分工,明確責任,加強行業指導和工程管理;財政、金融、科技、國土等有關部門也要從資金、技術等方面積極支持生態環境建設。要按照我區「十一五」環境保護專項規劃藍圖,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建立健全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和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鞏固環保第一審批權制度,突出生態保護的優先地位;落實好區長環保目標責任書,分解下達各有關責任單位,把生態環境建設成效列入各級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當中。
2、注重宣傳,提高環保意識。要把公眾和新聞媒體參與環境監督作為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廣泛深入地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活動,增強公眾環境法制觀念和維權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環境的氛圍。要通過學習培訓繼續增強各級領導幹部科學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意識,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決策能力。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積極搞好社會公眾教育,特別是宣傳教育要注重向農村、農民擴展普及,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完善信訪、舉報和聽證制度,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民間團體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要繼續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村莊」創建活動,提高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
3、嚴把審批,發展循環經濟。一是要提高引資質量,發展循環經濟。要特別關注新引新批項目的先進性和環保性,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大力引進高技術、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兩高兩低」項目,限制引進不符合我市、區產業導向和產業布局的項目,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二是要分類管理嚴格審批。把宣傳貫徹《建設項目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作為項目環保管理的重要內容,按照《建設項目管理分類目錄》嚴格執行環評審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三是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積極打造生態工業園區。認真落實《清潔生產促進法》,抓緊制定和推行清潔生產規劃和實施方案,在重點城鎮、重點工業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工作,優先發展和培育一批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依法淘汰技術落後、浪費資源、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生產工藝、設備和企業,逐步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四是要實施總量控制,強化全過程式控制制。下達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大力推廣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實現末端治理污染向全過程式控制制轉變,從濃度控制到濃度和總量控制相結合,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不斷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4、重點建設,構建生態新區。一是實施藍天碧水工程。要加強污染源監測和治理,全面落實洛陽江流域工業污染源綜合整治「零點計劃」,鞏固「一控雙達標」成果;嚴禁工業污染項目進入工業園區,搞好園區的排污管網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控污染物隨便排放。二是實施生態保護工程。要加快城區園林綠化和植樹造林綠化,加快荒山荒地封山育林步伐,加強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進行交通主幹線「青山掛白」整治活動,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生態示範區建設,積極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活動。三是實施生態經濟工程。首先要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發展生態農業。全面開展「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廁、改溝、改圈、改廚)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紮實開展人居環境建設,穩步推進「三整三治」(整房、治散、建設文明村落;整路治臟,配套公共設施;整水、治臭,保護田園風光),基本達到「五化」(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河道凈化)要求,實現村容整潔的新農村建設目標。其次要整合自然資源發展生態旅遊業。充分發揮我區的旅遊資源優勢,以馬甲仙公山風景區為龍頭,將宗教文化旅遊與山水生態旅遊相結合,同時整合河市俞大猷公園、虹山觀瀑景區、羅溪森林公園等項目,使區域旅遊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生態度假旅遊優勢逐步凸顯。全面開展旅遊區環境達標活動,推行綠色開發與綠色消費等活動。再次是超前規劃發展生態居住業。規劃設計一批環境優美、樣式新穎、功能齊全的綠色生活小區,加快開發建設陽江生態新城,構建優美舒適的生態人居環境。
5、加強執法,遏制污染反彈。各鄉鎮、街道及有關部門要將防範污染事故、保持社會穩定放在突出位置,把嚴查環境違法行為作為環境執法的重點工作。要重點查處偷排、漏排、超排污染物、建設項目違犯環評以及企業不執行「三同時」的行為,嚴防「兩土」死灰復燃、外地向我區轉移污染項目和企業擅自停運污染治理設施。要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明確資源開發單位、法人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實行嚴格的考核、獎罰制度,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係。
6、增加投入,形成保障體系。堅持政府、社會、個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建設資金。政府財政要將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列入預算,預算內的基本建設投資、財政支農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使用,都要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統籌安排,並逐年增長。要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社會上的各類投資主體向生態環境建設投資。農林水技術部門要大力推廣應用科研成果和適用增產、增效技術,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科技含量。同時要切實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和科技試驗示範工作,積極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不斷提高農牧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科研成果和適用技術的普及應用。
貧困地區農村環境現狀及對策的思考
當前,環境問題已成為時代的主題,八國峰會乃至聯合國安理會都將環境問題列入核心議題。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黨的十七指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國務院辦公廳制發了《關於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並於
農村環境現狀
巴中市巴州區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經濟總量小,交通閉塞,遠離經濟發展主軸,是一個擁有 136 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占 80% )的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典型貧困人口大區。全區國土面積為25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115公頃,林地10095公頃,自然濕地 2150 公頃,森林履蓋率48%,森林蓄積660 余萬立方米,但存在數量型增長和質量型下降並存的現狀;域內水土流失面積為1576平方公里,佔61%,高於全國24個百分點,以水力面蝕、溝蝕和山洪侵蝕為主,年侵蝕總量為521萬噸;境內河流水質僅為Ⅲ類,農村和集鎮飲用水水源污染比較突出。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集鎮建設框架不斷拉大,城市工業污染不斷向農村轉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格局沒有形成,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表現為:畜禽、水產養殖業污染日益嚴重;農作物秸桿就地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呈上升趨勢;農藥污染依然存在;白色污染加劇;挖砂取石造成的環境破壞日趨嚴重;集鎮生活垃圾、生活廢水污染十分明顯;濕地減少河床的自凈能力減弱,耕地有機質下降,土壤潛育化嚴重;人民群眾飲水難完全解決尚待時日;對森林的亂砍亂伐現象時有發生;亂傾亂倒、亂排亂放現象普遍存在;廣大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鄉鎮政府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尚未納入議事日程。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巴州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農」問題始終困繞著歷屆政府。
對策與思考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廣泛地深入農村調查研究,針對目前農村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還要建設生態文明的三重任務,按照十七大政治報告的要求,根據貧困地區財政狀況、人民群眾的需求、群眾環境保護意識等情況提出個人之管見。
一、強化宣傳,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是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關鍵措施之一。只有通過知曉了環境保護的目的、意義,才能在行動中自覺保護環境;只有通過環保知識進機關、進社區、上書本、入課堂,從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恆地宣傳教育,把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關係,把中華文明與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狀況的關係,把印度河流域塑造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巴比倫文明所經歷的由盛至衰的悲劇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把環境與健康、生態與發展、保護與利用、治污與效益的辨證關係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講深講透,才能提高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只有讓每一個人都明白環境保護決定著一個地區發展的可持續性、關係到人類的命運、影響著人類的現在、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才能使廣大群眾幹部真正做到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規劃做起、從每一個項目規劃抓起,形成人人講環保、事事重環保、全社會共同參與抓環保的濃厚環保氛圍。
二、加大投入,為農村環保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建設一個環境優美、經濟發展、村容整潔、生態良好的新農村,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又是一個需要大投入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要開創農村環保工作新局面,必須要以生態縣(區)建設為抓手,認真解決廣大農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集鎮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問題,農村畜禽水產養殖的治污問題,化肥、農藥、白色污染的防治問題,水土流失的防治問題、農村秸桿的綜合利用問題、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問題等等。國家雖然在農村飲水、沼氣建設、水土流失防治、林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等多方面給予了投入,但與需求相比仍顯得杯水車薪;農村的化肥、農藥、白色污染防治雖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和低殘高效農藥的使用,但與農民增收的要求比較相去甚遠;在一些農業新技術的推廣中,塑料地膜的需求越來越大,農民只考慮眼前投入小的現實,絕不會思考未來地膜對土壤的破壞問題;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提速,原來的城鎮基礎設施已經超荷,農村集鎮根本就沒有治污設施,生活污水、垃圾的任意排放,既污染了農村的土和水,又污染了城市的飯和菜。要解決這些問題,都涉及一個投入,而貧困地區政府財力十分有限,難有較大作為,必須依賴國家。國家應該統籌考慮,比如在下達的農業項目資金、交通建設資金及其它專項資金中環保建設資金應佔一定比例,強制性推進環境保護;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中的環評經費應留一定比例給當地鄉鎮政府用於環保項目建設。只有通過國家的環保項目投入、其它項目的環保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群眾個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機制,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環保投入嚴重不足的現實,才能實現農村環保的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環境。
三、完善政策,嚴格監管約束
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主要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其相關法律和政策性規定。從現實情況審視這些法律、法規和規定,存在著法律層面上的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政策層面重城市輕農村;項目環評經費上收、事下管、權責利不對等;基層環保隊伍業務素質與工作要求不適應等問題。對此,國家環保部應積極做好法律的修訂工作,爭取全國人大早日出台新的環保法;加強對貧困地區農村環保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制訂相關配套政策,下放部分權利於基層,使之責權利對等;加強縣(區)環保部門人員的業務培訓,著力提高他們法律、政策水平、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特別是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要嚴格農村環境污染監管。政府的招商引資項目必須堅持浪費資源的項目不引進、對環境污染大的項目不引進、對自然生態有較大負效應的項目不引進。對有利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致富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也必須堅持先論證後引進。要嚴格堅持「三同時」制度,對已有的工業企業要限時減排治污或者採取關、停、並、轉的辦法進行綜合治理;對整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必須首先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嚴格按規劃實施,經費、政策、時間約束到地方,到項目,到人頭;林業部門應針對林權制度改革給森林可能帶來的負效應,研究有效的管護措施,確保森林覆蓋率、畜積量穩步上升;要實行嚴格的制度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要嚴格環境標準、執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體系,絕不允許在農村環境問題上再出現「少數人發財、人民群眾受害、全社會買單」的情況出現。
四、建立補償機制,激勵開展農村環保工作
建設生態縣(區)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森林覆蓋率。提高森林覆蓋率既可以涵養水源,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促進降雨、凈化空氣、維護糧食和水資源安全,減輕洪澇災害,提供可再生能源,還可以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森林還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長久的固態碳形態,具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因此有專家指出1980年到2005年25年間,我國森林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達51.1億噸,樹木每增長一立方米就能吸收二氧化碳1.83噸,釋放氧氣1.63噸。我國通過直接減排和間接減排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了較大貢獻,而我區由於森林覆蓋率較高,每年既為國家做出了重大的生態貢獻,又為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我們是在勒緊褲袋做貢獻。因此,國家應該儘早從財政角度設計生態補償機制並出台相應的生態補償政策,通過補償的形式激勵長江、黃河上游地區持之以恆地抓好生態建設,有序推進農村環保工作,達到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創造寬鬆的生態環境。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面寬量大、人數眾多、工作難度大、見效慢的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長期大量的投入、社會公眾的自覺參與、媒體的大力宣傳教育。通過以城帶鄉、示範引導等多種方式和加強生態工業經濟、生態農業經濟、生態商貿經濟、生態文化、生態人居體系建設,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廣大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村容整潔、鄉風文明、大地蔥綠、河水清澈、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優美生態環境。
當前,環境問題已成為時代的主題,八國峰會乃至聯合國安理會都將環境問題列入核心議題。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黨的十七指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國務院辦公廳制發了《關於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並於
農村環境現狀
巴中市巴州區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經濟總量小,交通閉塞,遠離經濟發展主軸,是一個擁有 136 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占 80% )的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典型貧困人口大區。全區國土面積為25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115公頃,林地10095公頃,自然濕地 2150 公頃,森林履蓋率48%,森林蓄積660 余萬立方米,但存在數量型增長和質量型下降並存的現狀;域內水土流失面積為1576平方公里,佔61%,高於全國24個百分點,以水力面蝕、溝蝕和山洪侵蝕為主,年侵蝕總量為521萬噸;境內河流水質僅為Ⅲ類,農村和集鎮飲用水水源污染比較突出。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集鎮建設框架不斷拉大,城市工業污染不斷向農村轉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格局沒有形成,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表現為:畜禽、水產養殖業污染日益嚴重;農作物秸桿就地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呈上升趨勢;農藥污染依然存在;白色污染加劇;挖砂取石造成的環境破壞日趨嚴重;集鎮生活垃圾、生活廢水污染十分明顯;濕地減少河床的自凈能力減弱,耕地有機質下降,土壤潛育化嚴重;人民群眾飲水難完全解決尚待時日;對森林的亂砍亂伐現象時有發生;亂傾亂倒、亂排亂放現象普遍存在;廣大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鄉鎮政府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尚未納入議事日程。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巴州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農」問題始終困繞著歷屆政府。
對策與思考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廣泛地深入農村調查研究,針對目前農村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還要建設生態文明的三重任務,按照十七大政治報告的要求,根據貧困地區財政狀況、人民群眾的需求、群眾環境保護意識等情況提出個人之管見。
一、強化宣傳,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是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關鍵措施之一。只有通過知曉了環境保護的目的、意義,才能在行動中自覺保護環境;只有通過環保知識進機關、進社區、上書本、入課堂,從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恆地宣傳教育,把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關係,把中華文明與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狀況的關係,把印度河流域塑造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巴比倫文明所經歷的由盛至衰的悲劇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把環境與健康、生態與發展、保護與利用、治污與效益的辨證關係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講深講透,才能提高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只有讓每一個人都明白環境保護決定著一個地區發展的可持續性、關係到人類的命運、影響著人類的現在、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才能使廣大群眾幹部真正做到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規劃做起、從每一個項目規劃抓起,形成人人講環保、事事重環保、全社會共同參與抓環保的濃厚環保氛圍。
二、加大投入,為農村環保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建設一個環境優美、經濟發展、村容整潔、生態良好的新農村,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又是一個需要大投入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要開創農村環保工作新局面,必須要以生態縣(區)建設為抓手,認真解決廣大農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集鎮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問題,農村畜禽水產養殖的治污問題,化肥、農藥、白色污染的防治問題,水土流失的防治問題、農村秸桿的綜合利用問題、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問題等等。國家雖然在農村飲水、沼氣建設、水土流失防治、林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等多方面給予了投入,但與需求相比仍顯得杯水車薪;農村的化肥、農藥、白色污染防治雖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和低殘高效農藥的使用,但與農民增收的要求比較相去甚遠;在一些農業新技術的推廣中,塑料地膜的需求越來越大,農民只考慮眼前投入小的現實,絕不會思考未來地膜對土壤的破壞問題;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提速,原來的城鎮基礎設施已經超荷,農村集鎮根本就沒有治污設施,生活污水、垃圾的任意排放,既污染了農村的土和水,又污染了城市的飯和菜。要解決這些問題,都涉及一個投入,而貧困地區政府財力十分有限,難有較大作為,必須依賴國家。國家應該統籌考慮,比如在下達的農業項目資金、交通建設資金及其它專項資金中環保建設資金應佔一定比例,強制性推進環境保護;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中的環評經費應留一定比例給當地鄉鎮政府用於環保項目建設。只有通過國家的環保項目投入、其它項目的環保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群眾個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機制,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環保投入嚴重不足的現實,才能實現農村環保的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環境。
三、完善政策,嚴格監管約束
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主要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其相關法律和政策性規定。從現實情況審視這些法律、法規和規定,存在著法律層面上的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政策層面重城市輕農村;項目環評經費上收、事下管、權責利不對等;基層環保隊伍業務素質與工作要求不適應等問題。對此,國家環保部應積極做好法律的修訂工作,爭取全國人大早日出台新的環保法;加強對貧困地區農村環保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制訂相關配套政策,下放部分權利於基層,使之責權利對等;加強縣(區)環保部門人員的業務培訓,著力提高他們法律、政策水平、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特別是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要嚴格農村環境污染監管。政府的招商引資項目必須堅持浪費資源的項目不引進、對環境污染大的項目不引進、對自然生態有較大負效應的項目不引進。對有利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致富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也必須堅持先論證後引進。要嚴格堅持「三同時」制度,對已有的工業企業要限時減排治污或者採取關、停、並、轉的辦法進行綜合治理;對整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必須首先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嚴格按規劃實施,經費、政策、時間約束到地方,到項目,到人頭;林業部門應針對林權制度改革給森林可能帶來的負效應,研究有效的管護措施,確保森林覆蓋率、畜積量穩步上升;要實行嚴格的制度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要嚴格環境標準、執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體系,絕不允許在農村環境問題上再出現「少數人發財、人民群眾受害、全社會買單」的情況出現。
四、建立補償機制,激勵開展農村環保工作
建設生態縣(區)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森林覆蓋率。提高森林覆蓋率既可以涵養水源,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促進降雨、凈化空氣、維護糧食和水資源安全,減輕洪澇災害,提供可再生能源,還可以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森林還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長久的固態碳形態,具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因此有專家指出1980年到2005年25年間,我國森林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達51.1億噸,樹木每增長一立方米就能吸收二氧化碳1.83噸,釋放氧氣1.63噸。我國通過直接減排和間接減排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了較大貢獻,而我區由於森林覆蓋率較高,每年既為國家做出了重大的生態貢獻,又為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我們是在勒緊褲袋做貢獻。因此,國家應該儘早從財政角度設計生態補償機制並出台相應的生態補償政策,通過補償的形式激勵長江、黃河上游地區持之以恆地抓好生態建設,有序推進農村環保工作,達到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創造寬鬆的生態環境。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面寬量大、人數眾多、工作難度大、見效慢的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長期大量的投入、社會公眾的自覺參與、媒體的大力宣傳教育。通過以城帶鄉、示範引導等多種方式和加強生態工業經濟、生態農業經濟、生態商貿經濟、生態文化、生態人居體系建設,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廣大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村容整潔、鄉風文明、大地蔥綠、河水清澈、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優美生態環境。
當前,環境問題已成為時代的主題,八國峰會乃至聯合國安理會都將環境問題列入核心議題。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黨的十七指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國務院辦公廳制發了《關於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並於
農村環境現狀
巴中市巴州區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經濟總量小,交通閉塞,遠離經濟發展主軸,是一個擁有 136 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占 80% )的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典型貧困人口大區。全區國土面積為25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115公頃,林地10095公頃,自然濕地 2150 公頃,森林履蓋率48%,森林蓄積660 余萬立方米,但存在數量型增長和質量型下降並存的現狀;域內水土流失面積為1576平方公里,佔61%,高於全國24個百分點,以水力面蝕、溝蝕和山洪侵蝕為主,年侵蝕總量為521萬噸;境內河流水質僅為Ⅲ類,農村和集鎮飲用水水源污染比較突出。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集鎮建設框架不斷拉大,城市工業污染不斷向農村轉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格局沒有形成,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表現為:畜禽、水產養殖業污染日益嚴重;農作物秸桿就地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呈上升趨勢;農藥污染依然存在;白色污染加劇;挖砂取石造成的環境破壞日趨嚴重;集鎮生活垃圾、生活廢水污染十分明顯;濕地減少河床的自凈能力減弱,耕地有機質下降,土壤潛育化嚴重;人民群眾飲水難完全解決尚待時日;對森林的亂砍亂伐現象時有發生;亂傾亂倒、亂排亂放現象普遍存在;廣大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鄉鎮政府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尚未納入議事日程。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巴州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農」問題始終困繞著歷屆政府。
對策與思考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廣泛地深入農村調查研究,針對目前農村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還要建設生態文明的三重任務,按照十七大政治報告的要求,根據貧困地區財政狀況、人民群眾的需求、群眾環境保護意識等情況提出個人之管見。
一、強化宣傳,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是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關鍵措施之一。只有通過知曉了環境保護的目的、意義,才能在行動中自覺保護環境;只有通過環保知識進機關、進社區、上書本、入課堂,從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恆地宣傳教育,把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關係,把中華文明與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狀況的關係,把印度河流域塑造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巴比倫文明所經歷的由盛至衰的悲劇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把環境與健康、生態與發展、保護與利用、治污與效益的辨證關係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講深講透,才能提高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只有讓每一個人都明白環境保護決定著一個地區發展的可持續性、關係到人類的命運、影響著人類的現在、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才能使廣大群眾幹部真正做到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規劃做起、從每一個項目規劃抓起,形成人人講環保、事事重環保、全社會共同參與抓環保的濃厚環保氛圍。
二、加大投入,為農村環保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建設一個環境優美、經濟發展、村容整潔、生態良好的新農村,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又是一個需要大投入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要開創農村環保工作新局面,必須要以生態縣(區)建設為抓手,認真解決廣大農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集鎮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問題,農村畜禽水產養殖的治污問題,化肥、農藥、白色污染的防治問題,水土流失的防治問題、農村秸桿的綜合利用問題、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問題等等。國家雖然在農村飲水、沼氣建設、水土流失防治、林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等多方面給予了投入,但與需求相比仍顯得杯水車薪;農村的化肥、農藥、白色污染防治雖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和低殘高效農藥的使用,但與農民增收的要求比較相去甚遠;在一些農業新技術的推廣中,塑料地膜的需求越來越大,農民只考慮眼前投入小的現實,絕不會思考未來地膜對土壤的破壞問題;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提速,原來的城鎮基礎設施已經超荷,農村集鎮根本就沒有治污設施,生活污水、垃圾的任意排放,既污染了農村的土和水,又污染了城市的飯和菜。要解決這些問題,都涉及一個投入,而貧困地區政府財力十分有限,難有較大作為,必須依賴國家。國家應該統籌考慮,比如在下達的農業項目資金、交通建設資金及其它專項資金中環保建設資金應佔一定比例,強制性推進環境保護;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中的環評經費應留一定比例給當地鄉鎮政府用於環保項目建設。只有通過國家的環保項目投入、其它項目的環保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群眾個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機制,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環保投入嚴重不足的現實,才能實現農村環保的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環境。
三、完善政策,嚴格監管約束
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主要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其相關法律和政策性規定。從現實情況審視這些法律、法規和規定,存在著法律層面上的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政策層面重城市輕農村;項目環評經費上收、事下管、權責利不對等;基層環保隊伍業務素質與工作要求不適應等問題。對此,國家環保部應積極做好法律的修訂工作,爭取全國人大早日出台新的環保法;加強對貧困地區農村環保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制訂相關配套政策,下放部分權利於基層,使之責權利對等;加強縣(區)環保部門人員的業務培訓,著力提高他們法律、政策水平、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特別是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要嚴格農村環境污染監管。政府的招商引資項目必須堅持浪費資源的項目不引進、對環境污染大的項目不引進、對自然生態有較大負效應的項目不引進。對有利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致富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也必須堅持先論證後引進。要嚴格堅持「三同時」制度,對已有的工業企業要限時減排治污或者採取關、停、並、轉的辦法進行綜合治理;對整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必須首先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嚴格按規劃實施,經費、政策、時間約束到地方,到項目,到人頭;林業部門應針對林權制度改革給森林可能帶來的負效應,研究有效的管護措施,確保森林覆蓋率、畜積量穩步上升;要實行嚴格的制度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要嚴格環境標準、執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體系,絕不允許在農村環境問題上再出現「少數人發財、人民群眾受害、全社會買單」的情況出現。
四、建立補償機制,激勵開展農村環保工作
建設生態縣(區)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森林覆蓋率。提高森林覆蓋率既可以涵養水源,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促進降雨、凈化空氣、維護糧食和水資源安全,減輕洪澇災害,提供可再生能源,還可以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森林還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長久的固態碳形態,具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因此有專家指出1980年到2005年25年間,我國森林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達51.1億噸,樹木每增長一立方米就能吸收二氧化碳1.83噸,釋放氧氣1.63噸。我國通過直接減排和間接減排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了較大貢獻,而我區由於森林覆蓋率較高,每年既為國家做出了重大的生態貢獻,又為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我們是在勒緊褲袋做貢獻。因此,國家應該儘早從財政角度設計生態補償機制並出台相應的生態補償政策,通過補償的形式激勵長江、黃河上游地區持之以恆地抓好生態建設,有序推進農村環保工作,達到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創造寬鬆的生態環境。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面寬量大、人數眾多、工作難度大、見效慢的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長期大量的投入、社會公眾的自覺參與、媒體的大力宣傳教育。通過以城帶鄉、示範引導等多種方式和加強生態工業經濟、生態農業經濟、生態商貿經濟、生態文化、生態人居體系建設,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廣大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村容整潔、鄉風文明、大地蔥綠、河水清澈、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優美生態環境。
區域村莊建設現狀分析思考
【摘要】 本文以**區新農村建設參與者的角度,分析了當前**區新農村建設現狀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並從規劃與管理者角度提出相應對策措施,以促進**區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現狀分析;對策建議
2006 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了全面深刻系統闡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實現城鄉
-
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迫切任務。
在黨中央和省、市政府號召下,**區政府於 2006 年啟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系統工程,編製了《**區村鎮體系規劃》,以解決當前村鎮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優化村鎮產業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使生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合理分布,形成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協調發展的村鎮發展體系,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但是,隨著新農村建設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不少困難與問題湧現出來,亟須加以引導與解決。現以**區為例,進行一些探討。
1 **區新農村建設現狀分析
1.1 區域村莊現狀問題分析
**區現有村莊 433 個( 5 個街道辦的純社區除外),其中規劃建成區之外的村莊共有 379 個。目前,在區域現有村莊中, 1000 人以上的大村有 151 個, 500 人— 1000 人的中等村有 190 個, 500 以下的小村有 92 個。村莊在區域內的分布相對均衡,南部山區村莊分布稀少,北部平原地區村莊分布較密,村莊小而散的居住狀況,使得農村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工程量大、建設成本高、到位難、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無法進行配套。
**區村莊經濟發展呈現區域不平衡現象,南部山區和北部偏遠地區鄉鎮財政比較困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中部平原地區依託城區優勢經濟發展較為迅速。村莊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滯後,特色產業的發展缺乏引導。
**區自然生態、人文資源豐富。南部山區及東南部自然生態環境良好。但工業及化工企業的發展對大氣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嚴重影響附近的村莊;鐵路和高速公路對附近村莊的噪音污染極為嚴重,**作為齊國故都,有著豐富的人文 本文來自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轉載請保留此標記。資源,古迹遺址分布眾多,但是這些古遺址受到了村民生產生活的威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區地下水含量豐富,西部有化學工業區和齊魯石化公司,工業用水量較大,而且缺乏對工業廢水的處理,直接排向河流,部分河流已成為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溝,嚴重影響部分鄉村居民及牲畜的飲用;部分工業重鎮的地下水開採過度且污染也相當嚴重,嚴重威脅著廣大村民的生命安全。
目前**區農村居民點分散,規模過小,布局凌亂,大部分村莊沒有排水設施和垃圾收集轉運設施。村民建房缺乏科學設計和示範引導,建築面積越建越大,房屋外形仿效攀比,更新周期越來越短,資源浪費驚人。村內普遍存在著垃圾雜物亂堆、污水橫流、電力電訊線路亂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現象。村莊的公共安全和綜合防災能力極其脆弱。
一直以來,農村基礎設施一度被公共財政忽視,基本上靠農民投工投勞自力更生解決。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自身經濟積累不足嚴重製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多數農民不能享受基礎設施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綠、路燈不亮或沒有路燈等問題,而且村內道路、給水、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嚴重滯後,相應的處理設施缺乏。
1.2 農民生產方式和傳統意識問題
**區村莊分散,浪費土地的問題比較突出,形成目前的現狀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都早已認識到這一問題,並多次提出要求抓好新農村規劃。但在基層,農業生產的方式還基本處於傳統的、落後的手工耕作階段,農業現代化程度比較低,相當一部分農民還是依靠第一產業為生,客觀上對耕作半徑有較大限制,給大幅度的村莊撤併帶來實際困難,加之農民受傳統意識影響,農民對就近建房的願望還比較強烈,導致上層與農村基層之間認識和重視程度上嚴重脫節,造成農戶實際建房與規劃脫節,新農村規劃不能得到有效實施。
1.3 相關制約因素分析
在**區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四大主要制約因素:( 1 ) 土地政策制約。三十年土地承包責任制要求農民承包田相對穩定,這對跨戶、跨組調地造成很大難度,村級組織對土地的調控能力又相當差,往往遇到此類問題就束手無策。還有農民放棄舊宅基地,到新安排的位置建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 上一頁 [1] [2] 房,如佔用耕地,除新宅基地自身建造比老宅基地造價高外,還需多交上千元的耕地佔用稅,增加了農民的負擔。另外新農村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問題,土地利用規劃以原有居民點為主布置,布點數量多、規模相對較小,而新農村規劃布點少,規模相對較大,兩者差異比較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很難調整,農房審批時兩個規劃依據時常發生矛盾。加之國家土地政策-
的嚴格調控,使農村用地緊缺,造成村莊整治用地指標難以解決,大部分整治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文化設施等建設項目無法啟動,並且舊村改造政策遲遲未出台,影響一些地方舊村改造的積極性。( 2 )規劃制約。目前,在全區 433 個行政村中,雖然有一部分村莊曾做過村莊規劃,但未予以實施,亂搭亂建亂占現象隨處可見。大部分村莊歷史上從未做過規劃,仍屬規劃空白點。村民對規劃意識比較淡薄,一說到新農村建設,就想著要蓋新房,使得村莊建設的定位、基本功能、生態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難以得到明確。( 3 )財力制約。**區村莊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部分村莊經濟發展緩慢,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資金籌措困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區新農村建設,並且政府財政投入也不足,扶持力度不大,在公共基礎設施上歷史欠債較多,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了很大的阻力。( 4 )思想制約。對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些基層幹部還存在等待、觀望、應付的思想,工作只停留在會議上,對本地的新農村建設還沒有一個整體的考慮,把新農村建設視為短期工作目標,缺乏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準備。
2 對策措施
2.1 加強規劃建設引導力度
( 1 )統籌城鄉建設規劃
統籌考慮城鄉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布局,儘快實現**全區 668 平方公里規劃全覆蓋。樹立片區發展的規劃理念,按照產業發展合理劃分區域功能,形成中部城區、東部齊文化旅遊區、西部工業區、北部高效農業區、南部自然生態區「一城四片區」協調發展的大格局。
( 2 )制定全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全面完成全區村莊布點規劃的編製和審批,各鄉鎮、街道辦編製完成鎮、村建設規劃。
村莊規劃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科學規劃村內居住、供水、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充分考慮不同行政村的自然稟賦、發展水平、風俗習慣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選擇各具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城郊區農村要立足城鄉產業的對接,可建設城郊社區型新農村;有條件的地方可推進村莊整合和人口聚集,建設社區聚集型新農村;村級集體組織經濟較強的村可建設村企合一型新農村;山區農村要發揮生態優勢,積極建設生態環保型新農村。統一安排編製村莊規劃,組織力量設計多種類型、美觀大方、經濟實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圖樣供農民無償使用。依據國家發布的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的指導性目錄,合理確定國家村莊整治的具體項目。
( 3 )全面抓好典型示範,樹立新農村樣板
為了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區、鄉鎮、村都應建立示範樣板。對示範村注意人、財、物的適當傾斜,更主要是認真幫助規劃,及時指導實施,協調各類矛盾,建立各種機制。示範村要在村莊建設、經濟收入水平、農村文明、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作為農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 1 )村莊舊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村莊舊村改造宜採用市場化手段來運作,有效集中處置閑置宅基地。對於分布在城鎮郊區和集體經濟較雄厚的村莊,採取集體出資或村民自願籌資,統一購買舊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統一投入基礎設施,統一安排地基,統一建設。對於偏遠且經濟實力較差的村莊,採取政府補貼、村民出力的方式統一規劃、逐步改變村民居住條件。對於經舊村改造整治後的富餘土地,必須在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確立農村土地收益歸農民以及合理用地、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原則下,進行土地資源整合。在村莊遷移新建和舊村改擴建的過程中,可採用 「土地置換」的措施來實現這個目標。即把現有農業用地徵用為建設用地來進行村莊改造整治,而把經村莊改造整治後留下的閑置建設用地,通過復耕和復墾等措施退還為農業用地,以滿足國家保護耕地、保證糧食安全和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的需要。對於整合後的農村土地資源,需要創新土地流轉機制,規範土地流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維護社會穩定。
( 2 )村莊基礎設施改造措施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要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在村鎮建設過程中,規劃應先行,統籌安排村鎮各項建設,建立合理的村鎮體系,形成合理的村鎮布局和產業布局。從實際出發,區分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情況,實施分類指導,按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地加以推進。在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積極引導農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發展帶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優化農業產業布局,高水平地科學謀劃城鄉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建設等布局和實現途徑。
合理編製村莊居民點布局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和農村產業布局規劃,堅持人與環境的和諧,貫穿生態理念,體現文化內涵,反映區域特色,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及交通、水利等規劃相銜接。村莊規劃生活、生產區布局合理,體現鄉村特點,做到實用性和前瞻性相統一,優化農村產業布局,合理確定優勢產業區、特色產業區的布局,形成產業集聚效應,規劃一經確立,必須嚴格執行,調整與修訂規劃必須按程序報經批准。
2.2 調整土地管理政策,加大監管力度
增強政府對土地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實現土地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進和完善村鎮供地結構,合理利用土地,開展土地整理,將閑置土地加以利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點。處理好村鎮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的關係,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保護好基本農田,建立完善耕地保護和土地管理責任制度,也是決定新農村建設具有成效的標誌之一。
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或者佔用,鄉鎮人民政府要確保基本農田的穩定;鼓勵農民努力提高基本農田的質量和等級,不斷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非農業建設一般不得佔用基本農田。確需佔用的,必須嚴格審批程序,控制佔用面積;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耕地、棄耕、拋荒者,由農村集體組織收回承包經營權。
加強村莊規劃的編製與實施監管,村莊建設規劃應立足於舊村改造為主,充分利用現狀建設用地,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實現土地資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環境。通過開展土地整理,將農村閑置土地加以改善利用,村莊建設用地應避開山洪、風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沒、地震斷裂帶等自然災害影響的地段,並應避開自然保護區、有開採價值的地下資源和地下採空區。
引導自然村和區域規模小、群眾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鎮、中心村集聚,把經村莊改造整治後留下的閑置建設用地,通過復耕和復墾等措施退還為農業用地,以滿足國家保護耕地、保證糧食安全和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的需要,實現土地經濟效益最大化。
2.3 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為了支持新農村建設,中央組織相關專家,開展了 21 個重大理論問題研究,又組織了百村調研活動,並在全國範圍內啟動實施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行動。同時與地方政府為示範村(場)編製新農村建設規劃。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五個典型案例,結合**區實際情況,為優化**區農村產業結構提供一些借鑒。
( 1 )城市郊區村:規劃鎖定「有機農業 + 旅遊」 , 定位為以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為主導產業的城郊生態型新農村,兼顧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在一個村的範圍內進行總體布局的規劃,實現最小範圍的功能布局。按照生態產業為主的發展目標,村域土地分為設施農業生產區、養殖區、休閑採摘區、居住區、基本園田、基本糧田和其他區。如稷下街道辦事處,位於**城區北部,轄 33 個行政村, 1 個社區居委會(純社區)。利用齊城農業高新開發區的優勢,不斷優化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 2004 年發展花卉苗木基地 8 個,佔地 133.33 萬平方米, 1000 個蔬菜大棚實現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下一步應從本身特色出發,發展相關休閑觀光農業。
( 2 )農業產業村:規劃瞄準現代農業,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強勢打造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和引進高效農業、觀光農業、外向農業,建成特種種植區、特種養殖區、綠色食品加工區、科研示範區和休閑觀光區等五大功能區。其規劃的重點分為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和生態示範建設,二是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三是綠色食品加工區建設,四是觀光農業示範村建設。如梧台鎮,南部有齊城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於 2001 年 7 月,是市委、市政府批准設立的綜合性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南靠濟青高速路,北依張皇路,東靠辛河路,西至博臨路,規劃面積 1000 公頃。設有新技術試驗示範園、高效種植園、現代化畜牧養殖園、農副產品加工園 4 個功能區。齊城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被省科技廳、省財政廳列為 「 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 。
(3) 特色產業村:規劃選擇「一村一品」模式 , 積極推進「一村一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是其規劃的一大亮點。如皇城鎮,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已建成列入省三 o 工程的蔬菜新品種科技示範園一處,市區級農業科技示範園 6 處。全鎮新建改建高標準蔬菜大棚 5000 余個,全鎮瓜菜種植面積 4300 萬平方米,總產量 459885 噸。此外全鎮的畜牧養殖業逐漸成為繼蔬菜產業之後的又一支柱產業村域。布局分為生產區、商業區、居住區和產業園區。此類村莊推進「一村一品」的具體措施有:一是樹立發展重點,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優質精品村。二是開始組織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積極開展良好農業規範( gap )認證。三是延長產業鏈。四是發展運銷服務組織,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能力。五是以主要產業為主開發鄉村旅遊業,重點開發以農業科技園、「農家樂」和民間傳統藝術展示為主題的都市觀光農業圈。
(4) 特色保護村:即具有獨特自然、人文景觀、特殊性質(水源地)和古遺址周邊等需要特殊保護的村莊,規劃提升特色旅遊品牌,以開發人文自然資源旅遊為主業。如齊都鎮,轄區內古文物遺址分布眾多,轄區內有齊故城遺址、桓公台、殉馬坑、齊都博物館、孔子聞韶處等古迹,另外轄區內還有大小的古墓遺址多處,風景旅遊資源發展前景廣闊。村域布局應在保持村莊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態、建築風貌的前提下,對現有建築進行評價,確定保護、整飾、拆除的建築,改善村莊居住環境,保護周邊生態環境,將居民點規劃為搬遷型、控制型、縮小型和聚居型四種基本類型。
(5) 貧困山區村:規劃推行「整村推進」,把重點放在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上,重點推廣清潔能源,建設生態家園。如邊河鄉,地處**區南部、沂蒙山區的北緣,位置偏遠。規劃應以「整村推進」的理念,以沼氣和太陽能熱水器為中心的農村能源建設。配合沼氣工程,進行改圈、改廁、改廚,形成以戶為單元的「畜—沼—菜(桑、煙、果等)」農業生態種養模式。同時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美化村容村貌;設置垃圾收集點,建立村物業服務站;發展衛生事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農民。
3 結語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只有開始而沒有結束,任務光榮而艱巨,必須周密安排,精心組織。新農村建設以解決「三農」問題為終極目標,同時兼顧全面發展,特別是進行產業布局、村莊布局規劃,實行村莊功能分區,是一個新的規劃理念,適應了農村發展的新要求,對農村規劃建設很有現實意義。此外,政府部門還要在規劃與管理方面下功夫,要從完善制度和程序著手,並在嚴格執行現有法規制度的基礎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關的監督管理制度,切實把新農村建設規劃落到實處。
現在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堪憂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農村人口的快速增長和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綜合開發規模和鄉鎮工業對資源的利用強度日益擴大,使我國農村本來就已經短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中國的區域和人口重點在農村,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不從根本上扭轉,將不僅嚴重影響和制約農業穩產增收、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村現代化進程,使「三農問題」變成越來越難解的癥結所在,而且也將直接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嚴重威脅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關乎食品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項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而且也成為我國新時期生態環境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國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堪憂
(一)農業資源日趨減少和退化
中國雖然國土遼闊,但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口平均的45%,而且優質耕地少,可開發的後備資源少。據初步統計,我國荒漠化國土面積已佔到國土面積的27.3%,沙漠化速度從1994年的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3436平方公里;我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平均年增1萬平方公里。①尤其自1998年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各種非農使用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使耕地大幅度減少了6364萬畝,年均減少超過1千萬畝,部分沿海省市的人均耕地面積已經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0.8畝警戒線。②另據報道,我國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40%以上;重金屬污染面積至少2000萬公頃,農藥污染面積約1300萬—1600萬公頃;我國因固體廢棄物堆放而被佔用和毀損的農田面積已達200萬畝以上,農田退化面積占農田總面積的20%。③我國目前土地質量差、退化嚴重的區域也就是我國生態環境惡化嚴重的區域。
我國屬於森林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而且森林採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森林生長量。大小興安嶺林區已經過量開採,南方某些林區的開採也已到了極限。我國森林密集地區包括東北、四川、海南等地,毀林速度驚人。近10幾年來,我國森林覆蓋率雖然逐年增加,但同期有林地單位面積蓄積量卻在下降;生態功能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不足30%,④森林資源總體質量仍呈下降趨勢。
我國草原生態目前仍呈「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全國已有退化草原面積1.3億公頃,並且每年還以2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由於草原生態建設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而工農業的發展又將佔用大量草地,所以草原退化與減少的狀況近期還難以根本改變。另外,由於對草地的掠奪式開發,亂開濫墾、過度樵採和長期超載放牧,使全國草地面積逐年縮小,草地質量逐漸下降。加之近年來中國北方草原地區降雨量減少,以及草場的病蟲和鼠害也加速了草原退化,草原退化又進一步導致這些災害加劇。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但人均只有220立方米,而現實可利用的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其分布極不均衡,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困的國家之一。水是生命之源,農業之源。有統計表明,在我國農業自然災害中70%是水旱災害,而水旱災害中旱災又佔70%;淡水退化面積占淡水總面積的33%。⑤
我國是一個生物多樣性大國,但生物物種滅絕和瀕危趨勢發展很快。由於野生物種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加上一些地區濫捕、濫獵、濫采,導致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減少。全國共有瀕危或接近瀕危的高等植物5000種,佔總數的20%。20世紀中國已經滅絕的野生動物有普氏野馬、高鼻羚羊。在《頻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中列出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個物種,約佔總數的1/4。⑥同時,遺傳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如山東黃河入口和黑龍江三江源的野生大豆,雲南、廣東、海南的野生稻,由於石油開發、農田開墾和人畜侵害,其面積不斷縮小,有的地方已經絕跡。另外,近年來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面積和商品化品種的擴大,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與風險也隨之增加。
此外,外來生物入侵危害嚴重。目前已知我國至少有380種入侵植物,40種入侵動物,23種入侵微生物。外來有害生物對我國農業產生了直接的危害,帶來了巨大經濟損失。據專家們估算,僅幾種主要入侵種每年造成的損失就高達574億元,入侵種造成的總體損失每年數千億元人民幣。⑦
(二)農村環境污染源點多面廣
隨著「農村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鄉鎮工業造成的環境污染逐年增加。根據2000年全國環境統計公報顯示,我國鄉鎮工業廢水排放量達41.1億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254.3萬噸,廢氣排放量463.3萬噸,工業廢棄物產生15008.8萬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2143.4萬噸。⑧目前,鄉鎮工業化學需氧量、粉塵和固體廢物排放量佔全國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過50%。⑨這些都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威脅。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傾向日趨明顯。但與城市相對規範的規劃、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相比,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在這些方面明顯落後,絕大部分城鎮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為農村內河水污染的主要來源。據統計,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日排放量為2320.5萬噸,其中總氮日排放量約為283.1噸,總磷約為56.6噸。⑩另外,大多數村鎮沒有無害化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被隨意拋棄在河塘或低洼地,不僅影響城鎮衛生,而且造成河流淤積,污染水體。此外,大量的秸稈被焚燒或拋棄於河湖溝渠或道路兩側,浪費了大量資源,污染大氣和水體。這些已經成為環境保持的突出問題和影響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隨著農藥、化肥以及地膜等的大量採用,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敲響了生態災難的警鐘。2000年,全國農藥使用量128萬噸(成藥),平均每公頃用量約14公斤,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但利用率不足30%,比發達國家低20%。農藥大部分進入水體、土壤中,使自然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農藥污染破壞生態平衡,威脅生物多樣性。目前我國化肥年使用量達4124萬噸,按播種面積計算,平均每公頃化肥施用量達400公斤以上,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水體污染而設置的每公頃225公斤安全上限。紒紜矠但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氮肥平均利用率為30~40%,磷肥10~20%,鉀肥35~50%。化肥流失加劇了湖泊和海洋等水體的富營養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態氮含量超標,影響土壤自凈能力。農業面臨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據調查,累積於飲用水源特別是井水中的化肥氮磷和農藥對至少13個省份、數以百萬計居民的健康構成威脅。近20年來,我國農用塑料使用量猛增,特別是地膜的用量和覆蓋面積已居世界首位。目前平均每年有45萬噸地膜殘留於土壤中。由於農膜很難降解,影響土壤通氣和水肥傳導,造成糧食減產。
我國迅速發展起來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帶來的污染問題也日漸突出。據統計,1999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約為19億噸,而當年全國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為7.8億噸,畜禽糞便產生量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的2.4倍。其中規模養殖產生的糞便相當於工業固體廢棄物的27%;山東、廣東、湖南等地區規模化畜禽養殖物的糞便產生量已相當於本地區工業固體廢物的40%。全國畜禽糞便的COD總量達7118萬噸,遠遠超過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COD排放量之總和。紒紝矠由於絕大多數養殖場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直接超標排入農業環境,畜禽污染造成了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惡化,致使土壤板結和鹽漬化。此外我國農村醫療垃圾污染也很嚴重。
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導致農產品污染加劇,濫用飼料添加劑導致畜產品中有害物質不斷超標,極大地影響食品安全,危害人體健康。據披露,每年我國消費者因食物殘留農藥和化學添加劑中毒的人數超過10萬人。從南方的「瘦肉精」到北方的「有毒菜」,近年來,一波波有關食品安全的新聞不絕於耳。據農業部對工礦企業區、污染灌溉區等重點區域主要農畜產品污染情況調查,其污染物超標率達18.5%,2000年對部分省會城市農貿市場果菜的抽樣檢測結果表明,水果、蔬菜農藥超標率為20%左右。
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持的對策
如上所述,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種類繁多,分布面廣,治理難度大,它已不是農民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如不及早重視,防範和治理,將會造成比現在城市生態環境更複雜、更有害、更難治理和恢復的被動局面。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應將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擺上重要位置,制訂政策,研究措施,落實目標責任。
(一)從戰略高度關注農村生態環境安全
針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嚴峻形勢,國家必須強化社會公眾的農村生態環境危機意識,大力宣傳農村生態環境安全的內涵、特點、迫切性以及未來國家農村生態環境安全發展趨勢,將當前與今後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與嚴重性告訴公眾,使公眾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將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廣泛和嚴重的威脅,同國防與軍事安全一樣,農村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安全基礎性部分。基於此,必須從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安全與糧食安全,經濟安全以及社會安全相互關聯的角度增進對農村生態環境安全的認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意識與參與意識。必須突破傳統、封閉的農業生態安全觀,樹立經濟、生態、社會、政治、文化全面和諧的科學發展觀,從片面追求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轉變為農村經濟、生態、社會、政治、文化全面和諧發展。
(二)建立全面協調平衡的農業生態系統
為了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有利於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應積極建立全面協調平衡的農業生態系統。為此,要正確運用生態學原理,儘力避免或淘汰那些有害於生態平衡和良好環境的農業措施,以逐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要科學分析農業生態系統中各種資源組合的特點以及其相互作用變化的規律,選擇最優要素組合,以發揮資源的優化組合功能。要根據各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農業產業結構實際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續平衡的農業生態體系,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兼顧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產出的各種構成模式(如生態農業、立體農業、有機農業等),提高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要逐步對主要農業土地、水資源、森林、草地、生物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並形成科學的監測管理系統,把開發利用、保護治理、資源增值三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使有限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使可再生效益獲得更多的增值。紒紟矠當前,尤其要進一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堅決清理整頓各類名目繁多的開發區,落實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嚴格保護基本農田。
(三)健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
縱觀各國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防治,都是運用法律和制度手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將生態環保政策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政策,強調生態環境措施的多樣性、創新性和靈活性。為了從源頭上防止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或者即使產生也可以採取治理措施把問題減少到最小限度,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設計。首先,要建立健全與農村生態環保有關的法規,切實執行《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清潔生產法》、《環境保護法》,加快制定《自然資源法》、《防治沙漠化》、《有機廢棄物排放法》等與農村生態環境相關的法律並嚴格執行,在宏觀政策層面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建立公共政策農村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從政策源頭上把關,控制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第三,建立綜合決策和協調機制,把農村生態環保的內容切實納入國民經濟整體戰略規劃和各級政府計劃中,加強集成。第四,制定國家「十一五」農村生態環保專項規劃,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第五,建立對農村和農村經濟的綠色統計及審計制度,改變過去忽視生態環境效益的評價方法,開展綠色經濟核算,扣除農業資源和農村環境損耗。第六,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功能,以解決農村自身難以消除的外部不經濟問題,利用各種手段激發農村生態環保的內在動力。第七,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制度,如積極運用環境資源稅、公共財政、財政補貼、低息貸款等經濟手段建立國家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綜合運用排污許可證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抵押返還制度、環境損害責任保護制度、垃圾處理轉移支付等制度,控制農村城市化、農業工業化過程中污染產業的發展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第八,科學地構建農村生態環境的安全體系,提高農村生態環境災害的應急能力,減輕災難的損失。為此,儘快建立健全國家和區域兩個層次的農村生態環境安全監測和評估系統以及預警和應急系統。
(四)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供科技支撐
科學技術對於我國農村生態環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科技的發展,可以為緩解資源短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有效的手段,並且生態環境資源問題也是科技問題,今後許多生態環境資源問題的解決將更依賴於科技的發展。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科技的發展戰略思路應以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指導,以解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中的重大問題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基本出發點,以轉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提高資源生產率為核心,區域和系統的綜合防治為重點,通過自主創新與綜合集成研究,建立與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並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環境科學理論和技術體系,為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當前,尤為迫切的是,通過科技進步相對減少農業經濟增長對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需求,用現代科技克服農村生態環境在協調發展中的限制因素,減輕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過載壓力,形成或再造新的環境承載力。同時,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積極推廣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施肥和施藥新技術,提高化肥和農藥的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大力推廣病、蟲、草、鼠害的綜合防治技術,加強生物防治技術,逐步形成高效益、低成本、無公害的綜合防治系統。積極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玉米秸稈養牛、養羊過腹還田技術和秸稈種植菇類技術。大力開發適合農村污染物控制的生態技術。大力加強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改進對農民的技術服務支持,全面形成保障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的科技能力。
(五)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管理力度
農村各級領導,尤其是縣、鄉鎮領導要重視本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生態環保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要統籌規劃,在編製農業區域規劃,城鄉建設規劃時充分考慮本地的生態環境資源和存在的環境問題,協調制定有關規劃。要抓住重點,堅持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同水利工程建設結合起來,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要落實責任,開展鄉鎮企業環境綜合整治,尤其對鄉鎮企業發達地區,進行區域污染防治,實行總量控制與濃度控制,落實目標責任。要按生態城鎮的標準和要求,搞好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及組織、管理、考評等一系列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為確保農村生態不斷地得到改善,必須建立健全一套長效的建設管理機制,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因領導人的更換而停滯,不因領導人的偏好或注意力的轉移而改變。為此,應當通過探索建立權責明確的組織指揮體系和目標考核機制,協調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依法管理農村公共事務的機制等,使農村生態環保工作規範化、經常化、制度化。這是搞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保證。
寧縣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現狀分析與對策
一、生態環境現狀 近年來,寧縣農村工作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突出綠色環保文明衛生的主題,統籌謀劃,開拓創新,落實措施,切實解決了農村「臟、亂、差」和白色污染問題,建立健全環境衛生監管長效機制,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群眾生活環境持續改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一)環境整治成效顯著。堅持組織集中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活動,整修鄉村道路,剷除雜草,清理亂堆亂放,栽植管護行道樹,美化環境。環境整治正在由階段性治理向經常性全天保潔轉變,各鄉鎮普遍成立環衛隊,配備垃圾清運車輛,在街區設置垃圾箱,全天侯不定時進行保潔,保障街區、市場等人口密集場所衛生清潔。焦村任村、春榮蘇城等新農村試點村,大力整合項目,科學規劃,太陽能、隔溫板等新能源、新技術和節能環保材料廣泛應用,賦予新農村建設的新內涵。全縣共整治清理垃圾1100噸,購置垃圾箱300個,新建垃圾倉540個,建立規範的垃圾集中點75處。 (二)生活垃圾得到處理。和盛、長慶橋等鄉鎮,在街道、新農村試點和人口相對集中的居民點相繼鋪設排污管網,改變了污水橫流,蚊蠅滋生,髒亂差的惡劣環境。部分鄉村基本實現了生活垃圾以村為單位集中收集填埋,並正在籌劃建設規範的垃圾填埋場。個別偏遠村莊生活垃圾基本能夠以組為單位集中堆放或填埋。在國家項目的推動下,沼氣池建設進展快,畜禽糞便、植物桔桿等通過發酵分解,既治理了生活垃圾、人畜糞便隨處亂堆的現象,又獲得了清潔能源,改變了生活方式。沼液、沼渣等有機肥料極大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全縣共建設沼氣池1.1萬座,配套建設衛生廁所,實行「六改」,極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習慣和村容村貌。 (三)面源污染治理有了突破。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新技術,引導農民科學種田,遏制濫施農藥初顯成效。焦村鄉西李村大力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在田間地頭設置垃圾收集池,對田間垃圾進行統一收集。為從根本上治理廢舊農膜等白色污染問題,引進扶持了和盛中盛公司、早勝宏盛塑編廠等龍頭企業,通過回收廢舊地膜、棚膜生產編織袋,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米橋運通草業、興旺牧業等企業利用玉米秸稈和紫花苜蓿加工飼草,擴大了農作物秸桿生態化利用途徑,增加了農民收入。積極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建立綠色生態農業示範基地,累計建設綠色蔬菜基地1.2萬畝。畜禽糞便污染治理探索出了新路子。新莊鎮東北門生態養豬示範點,利用生物發酵床技術處理畜糞廢棄物,實現污染物零排放。和盛興旺牧業公司利用牛糞養殖蚯蚓等均獲成功。 (四)工業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環保部門嚴把環保審批和環保「三同時」關口,長慶橋、和盛兩個工業聚集區建設中,嚴格執行環評制度,禁止引進國家明令取締的工藝和項目。近三年省、市累計審批環評15個,縣級環評登記89個,環評率100%。否決審批落後產能和國家限制性生產項目1個,對一些隱藏在偏僻村莊的石灰場、造紙作坊等進行集中整治,關停取締了4戶小石灰窯,有效防止了「十五小」和「新五小」企業在農村「死灰復燃」。 (五) 飲用水源安全保護。重視水源地保護工作,制定《寧縣飲用水源保護區劃暨污染防治管理規定》、《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實施方案》和《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管理辦法》,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納入了環境監察範圍,成立管護機構,明確管護責任。在城區水源地劃定了保護範圍,設立宣傳牌及警示標識。徹底遷轉清理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和排污企業,保護措施全面落實。 二、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寧縣農村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相適應的矛盾,一些區域或方面形勢嚴峻。 (一)農村污染問題仍較突出,經濟較好鄉村甚於偏遠山區。農村環保意識不強,公共服務能力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已成為污染治理的突出問題。越是經濟發展較快、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較為嚴重,環境污染治理任務越艱巨。垃圾處理三級模式剛剛起步,大多數鄉村還沒有實現垃圾統一收集、統一轉運、安全處置,大量垃圾被隨意堆放,環境質量較差。個別垃圾清運的鄉村也只是將垃圾收集倒入塬邊溝畔之中,填埋場未做防滲漏處理,對地下水和生態環境構成潛在威脅;污水未作集中處理,直接排入地表,飲用水安全問題令人擔憂。 (二)養殖業污染排放加劇,規模養殖場甚於零散農戶。近年來,寧縣養殖業快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但隨之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突出。零散飼養的牛、羊、豬、雞等糞便大部分作為農家肥還田。但多數養殖場仍沿襲傳統方式,圈舍衛生差,污物流淌,大量糞便等排泄物隨處可見,由於資金技術等原因,基本未經發酵處理,環境污染嚴重。白公村是市縣聞名的養豬大村,50頭以上的養殖場多達數十家,村民收入豐厚,但該村空氣惡臭、蒼蠅成群的問題也遠近皆知,直接影響著環境及周邊群眾的身心健康。 (三)面源污染形勢嚴峻,塬心坳地甚於川緣山邊。目前,對農藥化肥的使用還沒有具體的監管措施,農民群眾大多選用廉價普通農藥化肥,有機肥、生物菌肥等應用較少,農藥化肥的施用量大多超標,作物吸收少,土壤分解慢,部分滲透到土壤和水體,對農田及周圍環境造成交叉污染。大量使用的地膜、塑料袋,分解慢,回收難,已嚴重影響到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農作物桔桿利用率低,目前僅用於畜牧業飼草和生活薪炭,效益偏低,收集成本較高,被村民直接點燃或隨意堆放。 (四)農村環保機制不完善,制度缺失危害甚於污染本身。農村環保管理體制機制不順,職能部門執法缺位,難以形成執法合力,除鄉鎮街區以外的廣大農村基本沒有環保投入和環保隊伍。大多鄉鎮除環衛隊外沒有專門的環保管理機構,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工作尚未覆蓋整個農村地區,污染事故的處理和環保諮詢落實不到位。針對農村環境問題,如畜禽養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較少,農村環保執法和解決環境問題仍然任重道遠。一些養殖戶、養殖場污染物隨意排放處置,輿論約束和鄉村幹部的自然管理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五)生態環境意識淡薄,年長者甚於年輕一代。由於受人力、財力等條件限制,我縣環保宣傳教育多集中在城鎮區域,農村幹部群眾對環境保護意識普遍比較淡薄,對環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夠認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生態環境局部惡化的局面還沒有得到徹底扭轉。多數群眾,特別是較為年長村民,認為垃圾只要扔到塌窯爛地坑或溝邊窪地就行,甚至一些畜禽屍體隨意丟棄,遇洪水、大風四處漂散,或漫天飛揚,給流行疾病的傳播提供了溫床。 三、幾點建議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長期工作任務。應按照「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並重,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並舉」的方針,以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為抓手,不斷探索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一)持續深化基本國策的宣傳教育。牢固樹立「保護第一、生態優先」的理念,切實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主要內容,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宣傳實效。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引導農民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消費。分期分批培訓宣傳員和村民骨幹,印製科學實用、簡明易懂的宣傳資料,廣播、電視等媒體要開展形式多樣的低碳經濟和環保宣傳教育。在中小學廣泛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強化全社會的環保意識,促使形成人人珍惜環境、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濃厚氛圍。 (二)加快科技推廣,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視田園清潔工作。注重生態平衡和生態防治相結合,大力扶持,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講求化肥施用「處方」,做到合理正確使用。農技推廣人員要廣泛宣傳配方施肥,靠前指導,跟進服務,幫助農民科學種田。利用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科學施用農藥。進一步擴大沼氣池項目實施範圍,通過示範戶現身說法,深入宣傳推廣沼渣、沼液、沼氣應用和「一池三改」戶用沼氣工程,加強對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的引導,變廢為寶,控制養殖污染。加大扶持力度,推廣太陽能利用工程、節柴節煤工程,形成農戶基本生活、生產單元內的生態良性循環,實現家居溫暖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大力治理「白色污染」,建立不同規模和層次的回收點,支持引導農膜回收利用,推廣使用可降解農膜,嚴格控制超薄農膜的使用。積極推廣秸稈還田、秸稈氣化技術和其他綜合利用措施,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建立綠色食品檢測准入體系,培育綠色市場,倡導綠色消費。 (三)增加投入,著力落實環保措施。一是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環保項目,用於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環保資金預算,在人口密集的村莊應採用凈化沼氣池、溝塘等方式處理污水。建立垃圾統一集中填埋場,通過市場運作、政府補貼等多種方式大力提高農村垃圾清運率、回收率和處理率。二是政策傾斜扶持,對於環保公益項目或環保企業,給予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對農村生態、公益事業的投入。加強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設立標誌,建立檢測網和預警機制,做好水質檢測和污水應急處理工作 (四)切實重視農村自然生態保護。以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功能為重點,加強對資源開發的監管,遏制新的人為生態破壞。實施林業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天然林保護力度。結合林權改革制度,繼續鞏固退耕還林和封山禁牧成果,不斷推進荒山造林和綠色家園建設,深化義務植樹造林工作,實施農村千池百湖工程。擴展牧草種植面積,推進舍飼圈養,處理好封山禁牧與發展畜牧業的關係,建立封山禁牧的長效機制。大力開展 「綠色文明家庭」、「生態示範村(鄉、鎮)」等評選活動,引導農民爭創綠色家園示範戶,倡導樹立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家庭生態價值觀,改變生態無成本觀念。 (五)強化措施,建立健全農村生態建設的監管機制。一是強化政府和職能部門對轄區農村環境保護的責任,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列入各級政府工作考核內容,推行領導幹部任期生態環保目標責任制,制定考核辦法,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化。明確資源開發單位、法人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對各個環保責任主體實行嚴格的考核、獎罰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二是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環保部門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農村環境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形成分工明確,協調有力,措施到位,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按照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要求,增強基層環保力量,設立基層環保機構,在行政村成立環衛隊和環境信息員,逐步建立縣、鄉、村、組四級環保工作網路。要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建設,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和技術人員,建立常規檢測評價體系和信息系統,定期公布區域環境質量狀況,著力提升監管水平。
雲南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問題及對策
雲南省老科協常務副會長趙世坤
近年來,雲南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較大成效,但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沒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對存在的問題,各不同實施主體應負起責任,積極採取對策和措施。
一、雲南省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成績
(一)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 「十五」以來,雲南省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機遇,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提高農業綜合能力的重點,狠抓高產穩產農田和以「潤滇工程」建設為重點的水利建設,山、水、林、路、電綜合治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省已建成高產穩產農田2700萬畝,佔全省常用耕地6200萬畝的43.5%,全省水利化程度達到37%。 (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 雲南省在抓好大中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重視投資小、見效快、涉及農戶面廣、能讓貧困村群眾受益的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沼氣、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草場圍欄等農村「六小工程」,著力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十五」以來,幫助農村556萬人解決飲水難的問題;完成了國家下達雲南省的19個節水增效示範點和全省11個大型灌區、4個中型灌區的建設,新增有效灌區面積213.5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10萬畝;通過農村電氣化建設、電網改造、小水電代燃料、電力扶貧等四項工程建設,新增農村水電裝機容量178萬千瓦;目前已有98%的行政村通公路,98%的行政村通電,92%的行政村通電話。 (三)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成效顯著 通過以天然保護、退耕還林、防護林等為主的林業六大工程建設,使全省森林覆蓋率上升到50%,實現了有林地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的持續增長,大部分地區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動植物資源得到恢復性發展。全省累計完成營造林5299.9萬畝,封山育林管護面積近2.5億畝,設定自然保護區181個,完成退耕還林1357.1萬畝,退牧還草300萬畝。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全省制定發布農業類地方標準318項,創建3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11個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範區;啟動了20個生豬標準化生產示範縣和89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綜合示範區項目建設。全省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329個,面積385萬畝,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企業199家、產品331個;獲綠色食品認證的企業105家、產品216個;獲有機食品認證的企業20家、產品50個。 (五)農村沼氣發展迅速 至2008年10月,全省農村戶用沼氣池保有量達到204.5萬戶以上,約佔全省總農戶數的23.8%。並在獲得沼氣能源的同時,積極探索綜合利用,由建沼氣池開發性與改灶、改廁所、改畜廄「三結合」發展到沼氣、畜廄、廁所、太陽能熱水器、洗澡間「五配套」,以及建一個沼氣池、一個節能灶、一個衛生廄、一個衛生廁所、一個太陽能熱水器、一個小水池、一畝防護林、一畝經濟林「八個一」等多種形式,有力促進了農村環境衛生建設和生產發展。實現了「豬-沼-果」、「豬-沼-菜」等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 全省普及9年義務教育的縣(市、區)達到112個,人口覆蓋率達到85%;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650萬人;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2.5%和93.5%;通過文明村、生態村、小康村「三村」建設和扶貧整體推進等工作,部分村寨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有了較大改善。
二、雲南農村生態環境主要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全省6200萬畝常用耕地中,高產、穩產農田僅佔2700餘萬畝,占常用耕地面積的43.5%,其餘大部分耕地為旱地、坡耕地,缺乏灌溉條件、水土流失嚴重、肥力低。全省水利化程度37%,比全國低15個百分點。對天然降水調控能力低,國際上用水庫總庫容占徑流總量的份額來衡量,美國(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為59%,俄羅斯為29%,中國僅佔16.9%,大量的淡水流失,造成洪澇災害。水資源利用率低,我國農業灌溉用水,大多採用土渠輸水漫灌,水的利用係數低,平均為0.4左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色列大面積採用管道輸水滴灌、噴灌,水的利用係數最高達0.9。 農村交通雖有較大改善,但大多數鄉村公路等級低、路況差,晴通雨阻的情況時有發生。 由於雲南地形山高坡陡,近年來的交通建設、水電建設、礦產開發等加劇了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害。 (二)資源環境制約加劇 目前雲南省人均常用耕地為1.14畝,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但耕地質量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全省人均耕地面積只相當於世界水平的41%,不到俄羅斯的1/8,美國的1/6,加拿大的1/15,甚至不如印度的2/3。而且,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退耕還林(草)面積的擴大和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積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全省雖有較豐富土地後備資源,但開發難度大、成本高。 雲南水資源豐富,但由於時空分布不均,加之水利化程度低,對天然降水調控能力差,部分地區農業用水困難。 部分生物資源開發(如中草藥材、野生食用菌、林產品加工等)對野生生物資源依賴度高、保護措施不力,人工引種栽培及原料基地建設滯後,造成野生資源減少,甚至少數物種消亡。據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雲南省860多萬農戶中,有506萬多戶用柴草作燃料,佔總農戶數的58.8%。 部分地區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地膜等化學品,以及工業廢水、廢渣、廢氣的排放,造成部分耕地土壤、水體、草場、大氣污染,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人畜中毒。由於大氣污染,部分地區降酸雨的頻率增加。 (三)村寨生態環境差 雲南省大多數村寨缺乏規劃,房屋布局散亂,縱橫交錯,道路狹窄,不留消防通道,柴草及肥料亂堆,道路硬化率低,沒有排水渠道,雨天泥滑路爛,人居環境「臟、亂、差」,生產生活十分不便,且有安全隱患。 據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全省860多萬農戶中,飲用自來水的農戶153萬多戶,僅佔17.8%,其餘82.2%的農戶飲用井水、河水、塘池水等。更為嚴重的是,部分水源被工業、養殖業及生活廢水污染,飲水安全難以保證。 發展家庭養殖業時,有的人畜(禽)混住,糞便污染環境,蠅蚊滋生,存在人畜(禽)共患病問題。 大多數村寨沒有文化、娛樂、運動等公共設施,文化生活較差。據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全省12940個行政村(辦事處)中,有文化站的村470個,佔3.6%;有體育場的村617個,佔4.8%;有醫療站的村9841個,佔76.1%;有幼兒園、託兒所的村587個,佔4.5%;有小學校的村3110個,佔24%;有敬老院的村256個,佔1.8%。 雲南農村生態環境總的情況是,森林生態系統環境開始趨於好轉,森林覆蓋率逐步上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農業大氣環境質量較好,特別是廣大山區和半山區空氣潔凈,但城市和工礦企業分布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降低,有的地區個別項目超標;農業灌溉水山區和半山區質量較好,壩區和小城鎮周圍水質下降,城市周圍、工礦附近、部分湖泊區域污染嚴重,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大部分地區的耕地質量符合標準,但pH值超標比較普遍,部分區域重金屬污染比較嚴重,由於高背景形成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容忽視,農藥殘留依然嚴峻,據檢測,稻米、玉米主要是PbAs和Hg重金屬超標,蔬菜主要是有機磷農藥超標,特別是甲胺磷和氧化樂果超標尤為突出。
三、 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和措施
雲南農村生態環境已處於改善和惡化兩種趨勢交織的態勢。今後的任務是,增強前一種趨勢抑制後一種趨勢,走出一條既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又保持環境相對穩定的發展之路。其工作目標應該是:①提高農村資源利用水平,提高土壤肥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防止對土壤的污染,保證農產品安全。提高天然降水控制能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等;②提高農村環境保護水平,提高森林植被保護水平,治理城市、工礦企業及農村污染等;③提高農村發展水平,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交通、能源、供水、供電、文化、教育、衛生等條件,達到山川秀美、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目標。要使上述目標變為現實,必須做好一系列扎紮實實的工作,並把這些對策措施落實到政府、社區、農戶的層面上。要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是把政府、社區、農戶的責任界定清楚,例如,政府負責大江大河、大型水庫和大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社區(行政村、自然村)負責農田水利設施和小型防護林等的建設管理、維權;農戶負責基本農田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潔等。 (一)政府的職責和對策 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提高環保意識需要政府組織、倡導、全民參與。繼續深入全面開展「七彩雲南保護行動」,利用環保日、地球日、氣象日、科技活動周、「三下鄉」等科普活動大力宣傳環保知識,提高全民環保意識,讓人們把對環境憂患意識轉變為環保參與意識,把對環境索取意識轉變為環境奉獻意識。大力宣傳並認真執行關於森林、土地、水、環保等法律法規,讓人們自覺增強環保意識。 2.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建立健全資金籌措、管理和運營機制。①要實行政府農業基礎建設投資與財政收入掛鉤的對策,克服資金投入的隨意性,確保政府投入的穩定性;②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包括利用外資、整合資金、選擇好項目,建立設計、審批、施工、驗收程序;③引入市場機制,對工程項目實行招投標制,政府採購制、監理制;④對資金管理採取委託制、報賬制,確保資金使用的安全有效。3.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實施好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重點抓好荒山荒地荒灘、沿路沿河和村鎮綠化,積極推進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和防護林體系建設;大力推廣「一池三改」戶用沼氣等生態技術,開展以改路、改水、改廚、改廄為重點的環境整治。在2007年全省抓好一萬個自然村開展不同形式、不同標準的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分期分批推進新農村建設。 (二)社區的責任和對策 1. 組織農戶參加建設。在政府的支持下作好規劃,組織農戶投資投勞,積极參加生態環境、農田水利、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建設。 2. 建立管理維護制度。社區內的防護林、壩塘、水渠等生態環境、農田水利設施屬於准公共品或公共品,建成後需不斷維護管理,發揮效益。世行水利貸款項目內推行成立用水者協會的做法,就是將未級渠道管理權、使用權移交給用水者,值得借鑒。要建立鄉規民約,加強管理,共同遵守,改變工程易建不易管的狀況。 (三)農戶的責任和義務 1. 積极參加社區內的農田水利、生態環境、村容整治工程。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農戶再次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基本農田的收益為農戶所得,農戶理應成為基本農田建設的主體。村容村貌的整治,農戶是直接的受益者,所以農戶應積极參与,投資投勞。困難農戶政府給予補助,但必須克服依賴思想,要樹立自力更生精神。 2. 隨林權改革的推進,在產權明晰之後,要加強對森林的培育、管護,為農業持續發展,為山川秀美作出貢獻。
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狀況亟待改善
據新華社信息北京3月5日電(記者田春 李月)針對目前我國農村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情況,參加兩會的民盟中央建議制定更為系統和有力的措施,並在此基礎上尋求解決的途徑。
隨著各地工業步伐的加快和「招商引資」熱的經久不衰,以及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農村面源污染日益加劇,相當數量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地都有一些因工業違法排污而導致的污染特別嚴重的河流,農村面源污染和長期缺少疏浚還導致河流富營養化和嚴重淤積。
農村環境惡化引發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後果。第一,農業基礎條件遭到嚴重破壞,農產品安全問題突出;第二,農民生命安全遭到嚴重威脅,各地出現不少癌症高發村;第三,因污染持續和賠償問題無法解決,引發嚴重的社會衝突。
生態環境惡化的綜合結果雖然當前還沒有充分暴露出來,但從已顯露的部分來看,其破壞性是系統的、巨大的和長期的。在目前正在實施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環境安全問題。
為此,民盟中央建議:
一、農村環境治理問題應列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新農村建設」面對的突出問題來對待。各級環保部門應增強「環保下鄉」的責任並將農村環境治理列為其工作重點。目前首要的任務是採取嚴厲的監督、懲罰措施,防止新的污染源向農村地帶轉移,杜絕發達地區和城市的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同時應高度關注地方政府的「污染保護主義」傾向,組織和紀檢部門應考慮針對此傾向採取有效的遏制、懲罰措施。
二、為了全面而又系統地掌握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後果的整體情況,建議政府在農村地區開展一次環境狀況普查,調查主要污染源,了解污染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民健康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影響。調查重點是飲水源狀況和農村健康/疾病狀況。針對調查中發現的情況(如飲用水源嚴重污染、疾病高發、死亡率異常增高),及時採取必要的干預措施。
三、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解決農民的飲用水安全問題,調查表明,雖然不少村莊都用上了自來水,但水源污染情況突出,加上大部分鄉鎮自來水廠為個體承包、經營,在經費、技術和監督方面不到位,導致不少鄉鎮自來水廠提供的飲用水不合格,因此,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在這方面加大對農村地區供水系統的支持,採取充分的應對舉措。
四、考慮到農村面源污染(包括農藥和化肥污染和養殖業污染)已經成為與工業污染同樣甚至更加嚴重的問題,其危害的潛在性和長期性尚未引起地方幹部和廣大農民的足夠重視,建議加強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方面的宣傳、調查和治理。有關主管部門應儘快研究出台控制農藥化肥減量噴洒的系統措施,包括技術替代措施、激勵措施和懲罰措施。
五、建立因污染損害和賠償問題所引發的社會糾紛的化解機制,妥善處理污染損害和賠償問題,防止污染持續和矛盾激化。政府應考慮建立有環境、農業(漁業)、水利、醫療衛生、司法和權威學術機構共同組成的污染糾紛調查、責任認定、賠償調節機制,促使問題發生後能夠及時而妥善地得到處理。在面對一些群體性過激事件時,有關部門應保持冷靜,認識到絕大部分事件是因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未能認真對待受害群眾的合理要求長期演化而成,應以平和的心態和穩妥的措施對待,不宜採取容易激化矛盾或留下後患的舉措。(完)
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其對策
一、當前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目前,我市農村生態環境狀況有不斷惡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水環境污染十分突出。目前,全市農村水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有的河流不僅不能飲用,甚至不能滿足養殖、灌溉的要求。大多數河流已被污染,特別是有機污染超標率高。諸如「垃圾往水裡倒,牲畜死了往水裡扔」等陋習十分普遍,造成農村河道水質嚴重惡化。農村飲用水大部分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監測,很多群眾不能喝到乾淨達標的水。另外,農村個體經營戶如個體豆腐作坊、畜禽加工作坊等在加工經營過程中污水隨意流淌,對周邊水體環境影響很大。由於水污染嚴重,導致每年均發生養殖死亡事故。
2、集鎮化帶來的環境問題。隨著我市農村的城鎮化不斷發展,農村人口開始大量向集鎮轉移,這對於農村的發展是有利的。但是由於集鎮居民的環境意識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人雖然進鎮了,環境意識沒有跟上,加之受目前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集鎮環保硬體設施(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難以跟上,造成集鎮生活污染不斷加劇。
3、鄉鎮企業污染仍較嚴重。現有的鄉鎮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排放總量很大,遠遠大於環境承載能力。少數鄉鎮企業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不惜以身試法。有的雖有治污設施,但長期閑置,沒有正常運行,廢水不經處理,直接入河;有的企業甚至私設排口,偷排現象嚴重;不少鍋爐、窯爐、生活大灶煙塵超標嚴重。同時由於經營者的短期行為,使一些污染問題舊帳未還,又欠新帳,不少企業想法設法應付環保部門檢查,污染治理一直沒有到位。
4、農村面源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由於化肥、農藥、農膜、生長調節劑等農用物資的不科學使用和處置,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化肥、農藥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對農村地表水、地下水、農產品品質已經帶來了明顯的危害。在一些農業生產發達和比較發達地區,地下水中NO3- -N含量中已經超過可飲用水的許可標準,直接影響人類健康。農膜及各種塑料廢棄物,由於極難降解,且降解過程中還會滲出有毒物質,對土壤及農作物危害也很大。另外,有機磷農藥的大量施用,使蔬菜中的農藥殘留現象讓人震驚。
5、畜禽糞便污染呈加劇趨勢。目前,農村大型養殖場普遍缺沼氣池等標準化的處理設施。這些規模化的畜禽養殖場糞便、污水的排放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造成畜禽場附近地區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氨氮超標和環境污染,夏季蚊蠅滋生,惡臭難聞,群眾對此反映強烈。
6、作物秸稈焚燒已成為一大公害。隨著農村人口生活方式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農作物秸稈50%以上已棄之不用,或一燒了之,或拋棄於河湖溝渠、道路兩側,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氣、污染水體,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秸稈季節性焚燒還嚴重影響交通、輸電線路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一大公害。
7、外來物種侵害問題。農村河道的物種侵害問題是一直沒能解決的老問題。水花生等物種侵害,造成河道水面堵塞,水流滯緩,影響污水的排放和河道交通。近年我市還發現了一枝黃花等外來物種的入侵,將對農業生態環境帶來潛在的危害。
8、淤泥累積、河床抬高。許多農村河道特別是非交通河道,因長年沒有形成有效的河道疏浚投入機制,缺乏長效的管理措施,致使水草密布甚至整個水面被水草或垃圾覆蓋,排蓄能力嚴重下降,水體污染嚴重。一些河道因長年淤泥積累,河床抬高,幾乎乾枯斷流。
二、產生的原因
農村環境惡化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1、環保意識淡薄,重視程度不夠。環保意識淡薄、缺乏科學發展觀是導致污染產生的根本原因。一是部分地方領導沒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和政績,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沒有把環境和生態優先考慮,沒有將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在處理環境與經濟關係時,片面強調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決策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一時的經濟增長,走「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二是相當部分企業環保法制觀念不強,在利益驅動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極對待,有的甚至閑置污染處理設施搞偷排。三是由於對農村環保宣傳教育的力度不夠,群眾環境保護的意識總體還不夠強,許多群眾往往會對涉及自身利益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舉報或投訴,而對自身破壞或影響環境的行為缺乏自我約束。
2、鄉鎮環保力量薄弱,難以適應形勢需要。一是「兼」多「專」少。目前全市配有的鄉鎮環保員大部分是兼職,專職的比例很小。這樣環保員的主要精力不可能放在環保工作上,許多工作只能是「點到為止」,不能深入開展工作。二是業務不精。目前鎮環保助理隊伍學歷參差不齊,專業「五花八門」,急需加強環保操作實務培訓。三是人員常變。環保工作業務性強,往往分管領導、環保助理幹上一年半載才能熟悉業務,適應崗位。而部分鄉鎮環保工作人員變動過快,使剛剛啟動的鄉鎮環保工作在工作質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因此,當前農村環保隊伍建設難以適應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很難將各項環保方針政策落到實處。
3、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目前,環保投入嚴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問題。環保投入不足,導致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環保隊伍自身建設難以跟上形勢需要,環保機構設置滯後,缺乏有效的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由於工作經費緊張,一些基層環保局沒有財政撥款,環境監測、監理設備老化,環保執法手段和裝備落後。環保投入不足已嚴重製約農村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環保事業的發展,許多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和亟待解決的重大環保工程得不到落實,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後於農村城市化進程。
4、環境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難以到位。無論是農村城鎮化建設還是農村經濟的發展,都缺乏科學系統的環保規劃,沒有充分地考慮到環境因素。城鎮發展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合理,一些小作坊和鄉鎮企業「遍地開花」,造成嚴重的農業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另外,許多地方的生態環境保護雖然有規劃目標,但是一旦考慮經濟發展,那些破壞環境的項目出現在經濟規劃中,就全然不受環保規劃的影響;或一旦注意到資金、人力、物力的實際流向時,就會注重經濟增長計劃,而非環保計劃。
5、農民落後的生產、生活習慣。長期以來,農村生產技術落後,信息資源匱乏,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民養成了許多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不良生產、生活習慣。譬如缺少科學種田的指導,濫用化肥和農藥;衛生條件差,垃圾隨處扔;前茬秸桿影響後茬,就一燒了之;等等。這種淡薄和落後的環保意識在農民身上根深蒂固,造成製造污染的主體十分龐大,因而污染現象十分普遍,難以根治。
三、建議與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就如何改善農村環境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領導和組織,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長效管理機制和幹部考核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清醒認識、認真分析農村環保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正確政績觀,進一步增強抓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和自覺性,真正地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擺上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研究制定環境保護業績硬性考核制度,對市、縣、鄉黨委、政府及其領導實施嚴格的環保業績考核。另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龐大系統工程,僅靠涉農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應在各級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成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協調各方面工作。切實加強鄉鎮環保機構和人員配置、培訓工作,設立專職環保員,具體負責本鄉鎮環保工作,並切實履行好職責,確保鄉鎮、村環保到邊到底,形成反應敏捷、管理高效的運行體制和機制。
2、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收益、誰負擔,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保證穩定有效的環保資金投入。財政政策逐步向農村環境保護如農村環保重點工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傾斜。另外,還需根據「工業反哺農業」有關精神研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渠道融資機制,保證穩定有效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
3、加大對農村環境的綜合管理和整治力度。突出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和綜合利用、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為重點,結合村莊建設規劃編製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計劃,明確綜合整治任務。加強城鎮生活和飲食娛樂服務業的污染治理特別是廢水排放的管理。對有污染的鄉鎮企業,要加強督促檢查,鞏固達標排放成果;對重點污染企業要建立更為嚴格的監控制度;對新建產業,要切實實行「環境優先」原則,嚴禁新建重污染企業。逐步對鄉鎮企業發展進行布局調整,以便污染集中治理。逐步建立健全適應小城鎮特點和環保工作實際需要的法律法規體系,真正確立法律手段在管理農村環境中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推動農村環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4、以創建為抓手,全面推進農村生態建設。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市這一目標,以創建生態縣、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為抓手,以轉變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為核心,以「農村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農業生產清潔化、城鄉環保一體化、村莊建設生態化」為原則,全面推進全市農村生態建設。制定生態系列創建規劃,積極啟動農村小康環保行動。加大生態農業縣建設力度,加快實現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生活環境舒適化,逐步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農業資源,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形成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和微生物還原的良性循環機制,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村環境。建設和完善垃圾場、污水處理廠等治污基礎設施,廣泛開展農村生態文化建設,著力提高農村環境質量,構建生態優美、和諧穩定的新農村。
5、維護群眾環境權益,保障群眾身心健康。加大農村環保執法力度,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嚴格防止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的污染項目向農村轉移,堅決控制發生新的污染和破壞生態現象。通過設置環保投訴舉報熱線、信箱等渠道,認真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維護群眾享受良好環境的合法權益。加強對農村飲用水源的保護,劃分飲用水源保護區,規範環境管理,清查污染源,確保農民的飲水安全。
6、加強農業科技的攻關和推廣工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科研攻關力度,積極推廣先進的耕作制度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努力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是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和推行清潔生產,積極推動鄉鎮企業結構調整,鼓勵鄉鎮發展技術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輕、效益好的產業和產品,把產業結構調整和推廣清潔生產工藝、實用治理技術、發展環保產業結合起來。
7、廣泛宣傳環保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農村環保工作的合力。利用各種媒體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向農村幹部宣傳環境保護對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促使其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保工作的緊迫性;向廣大農民宣傳公益意識、環保意識,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心環境、個個參與環境保護的氛圍,把全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廣泛開展環境警示教育,通過反面案例,使廣大幹群受到震動和教育。通過組織開展各種農民喜愛的科普宣傳和文化體育等活動,加強對農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導,引導廣大農民革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幫助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倡導購買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生活消費品,選購減量包裝的商品,促使生活垃圾實施減量、無害和資源化。動員家庭成員凈化、綠化、美化居住環境,將美化居住環境與保護環境結合起來,使農民在創造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以求內在美與外在美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農村面源環境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農村面源污染顯得尤為嚴重。這些問題能否有效解決,將直接關係到農村環境質量能否得到根本改善,關係到環境保護目標任務能否順利實現。筆者結合分管工作實際,就筠連縣農村面源污染現狀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
一、筠連縣農村面源污染現狀
筠連縣位於四川省南緣,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全縣幅員面積1256.3平方公里,所轄18個鎮鄉。全縣總人口39.98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8034萬人,農業人口35.1816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縣。
(一)農村生活污染。農村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農村村民生活產生的污染(主要是廢水及廢物)及散養型畜禽養殖等產生的污染。我縣是一個農業縣,農業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87.98%,全年農業散養畜禽數為63萬頭豬(綜合折算)。按照農村人均用水量80—160L/人?天計算,全年農村排放生活污水1520萬噸,排放COD15731噸、排放NH3—N2734噸。筠連縣境內宋江河、巡司河及鎮舟河三大河流經各鎮鄉後流入南廣河,生活污水也最終流入南廣河,影響流域環境質量。
(二)農村集約化養殖污染。隨著國家鼓勵規模化養殖業的發展,全縣農村集約化養殖場(站)逐步增加。目前全縣規模以上養殖場有148個,其中養豬5000頭,牛100頭,蛋雞16萬支。對畜禽廢渣以回收等方式進行處理,按產生量的12%計算污染物流失量,根據《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摺合每頭豬的COD排放量為17.99克/頭?天;氨氮排放量為3.6克/頭?天。根據2007年統計數據,全縣COD排放量為70.15噸,氨氮排放量14.03噸。由此可見,農村集約化養殖將對農村環境地表水源及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
(三)農田徑流污染。農田徑流污染是指農業生產活動中化肥及農藥施用不當而污染農田及河流。我縣屬山區縣,土地坡度較大,水土流失相對嚴重。據調查,全縣化肥使用量為4000噸,全縣農田25度坡以上的11.22萬畝,25度坡以下的18.4萬畝,降雨量大於800mm/年;按照標準農田化肥施用量為25—35公斤/畝?年進行計算,全年農田徑流污染物排放量CODCr為3573.5噸/年;NH3—N為714.7噸/年。大量化肥的流失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對水體、土壤、大氣、生物及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主要表現為:一是造成河流及地下水源污染,使水體產生富營養化,同時造成地下水污染。二是長期大量使用氮肥特別是大量施用銨肥,土壤逐漸酸化,表土PH值降低,土壤板結普遍嚴重,破壞土壤結構,最終喪失了農業耕種價值。三是施氮過多的蔬菜中硝酸鹽含量是正常的20—40倍,人或牲畜用後,轉化為亞硝酸胺類致癌物,危及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此外,我縣每年農藥使用量約120噸,農藥一旦進入環境,其毒性、高殘留特性便會發生效應
(四)礦山徑流污染。我縣礦產資源豐富,除了國家礦井外,全縣有小煤礦53個,非煤礦山62個。在礦山開採過程中,產生大量礦井廢水,礦井廢水PH值呈酸性,礦山徑流污染物排放量CODCr為21.9噸/年;NH3—N為1.14噸/年。礦山開採的同時,還伴有大量固體廢物的產生,侵佔土地,污染環境。
(五)農村白色污染。農膜及其他塑料製品的大量、廣泛使用,也是造成農村白色污染的主要因素。
筠連縣農村面源污染物排放情況
分類
農村生活集約化養殖農田徑流礦山徑流合計
COD
(噸)1571370.153573.521.919378.55
NH3—N
(噸)273414.03714.711.143473.87
綜上所述,我縣農村面源污染主要污染源為農村生活污染源(佔COD排放總量的81.08%)和農田徑流污染源(佔COD排放總量的18.44%)。
二、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對策
(一)發展生態農業、減輕面源污染
結合我縣生態環境建設,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推廣利用沼氣工程,畜禽廢物無害化處理,有機肥還田利用,農田回歸水循環利用等。將養殖業和種植業以沼氣為紐帶連接起來,既治理畜禽場的污染,又給種植業提供了有機肥料沼液、沼渣,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優化農業生態模式,改善和種養方式。推廣發展立體農業,延長生物鏈,使生物物種之間相互合理利用。通過開發有機綠色農業,實現整個農業生產過程規範化操作,控制化肥和農藥的用量。
(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減少水土流失
進一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修建良好排灌系統,做到排水有溝、蓄水有池、沉沙有函、護林有坎、護坡有草,控制和減少水土流失。同時實施坡改梯、水改旱工程及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提高水源涵養能力。
(三)控制農藥施用量,減少殘毒污染
實行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辦法,綜合防治病蟲草害,安全合理地使用現有的農藥,限制高毒低效高殘留農藥銷售、使用;加大生物農藥、生物製劑和新型廣譜高效低毒低殘農藥的推廣和使用。
(四)積極發展農村環保基礎設施,減輕農村生活污染
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池工程,是控制農村生活污染和畜禽散養污染的有效途徑。通過發展「豬—沼—果」等生態農業,綜合利用沼氣資源;沼氣池建設結合「三改」(改圈、改廚、改廁),使農村人畜糞便實現無害化處理,不僅治理了污染,也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農村生活污水採用修建氧化塘(溝)、小型人工濕地、微動力處理工藝等簡易處理方式進行處理後,用於農作物澆灌或排放,既減少環境污染,同時實現水資源的無害化、減量化及資源化。
(五)規範集約化養殖,從源頭切斷畜禽污染
結合實際,劃定專門的區域用於養殖業發展.加強監管,禁止在地表水源保護區、地下水防護區及居民集中區進行養殖;建立廢水和廢物處理設施。固體部分高溫好氧發酵處理後還田,液體部分處理達到《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建設小型沼氣工程,將沼氣生產和糞便處理有機結合,用於實現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環境治理雙重目標。
(六)強化礦山開發環境保護,防止生態破壞
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並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嚴格執行礦山開發環評制度,土地復墾制度和排污收費制度;嚴格執行礦山建設與環保設施「三同時」制度。限制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發。在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和其他生態脆弱地區嚴格控制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於3%的煤礦,對生產高硫、高灰粉的煤礦,逐步建設配套洗選設施,對高硫、高灰分煤進行洗選;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強礦山污染治理,減少形體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
(七)採取有效措施,減少白色污染
按照我國防治「白色污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積極開展農村「白色污染」治理。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現狀
高中地理課本中對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做了闡述,而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提及甚少。近年來,我國在城市環境日益改善的同時,農村污染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在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的農村尤為突出。各種污染不僅威脅到了數億農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過水、大氣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終影響到城市人口。現階段我國農村發展也很快,國家扶持力度很大,而環境污染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我認為在中學地理課本中應適當加入對該問題的研究。
一、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表現:
1、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
農業生產過程中輕視有機肥的使用,長期過量地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減少、地力下降。在一些農村,農藥瓶、化肥袋、塑料薄膜、塑料袋等到處亂扔,「白色污染」嚴重。由於不按科學配製,超標使用大量高毒、劇毒農藥和化肥,致使農田中鳥類、青蛙、蚯蚓等益蟲、益鳥數量大量減少,河流內魚蝦遭受毀滅性毒害,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造成依賴農藥的惡性循環。 2、鄉鎮企業工業生產中產生的環境污染。
因為資金技術等原因,農村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徵、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家庭作坊為主,沒有治污或設備簡陋,隨意排污嚴重,導致河水污染、樹木枯死、農田減產。 3、農村聚居點產生的生活污染。
由於農村基礎設施不健全,生活垃圾無回收處理站,大量的生活垃圾傾倒在村邊的溝渠或河灘內,糞尿不經化糞池或其他處理直接排入江河。大量畜禽糞便任意堆放在路邊或村莊附近,夏季里臭氣熏天,造成環境污染和傳染性疾病蔓延,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導致土壤污染、水污染環境惡化。 4、周邊城市轉嫁的各類污染
城鎮廢水、生活垃圾和廢渣處理的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地點多數在城郊農村,這些設施產生的廢氣、滲濾液、污泥在周圍環境消納,對農村產生二次污染。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將城市垃圾直接載入農村偷排入農村河谷等地,以減少處理費用。 二、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原因:
1、農業生產過程中缺乏科技支持和指導。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改革是以減少農技推廣經費和鼓勵自我創收為特點的。由於得不到足夠的財政撥款,農技推廣系統不得不從事與業務無關的經營活動以獲取收入,包括賣化肥和農藥等。由於激勵不相容,導致一些推廣人員對指導農民提高農藥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積極性,以致化肥、農藥不合理施用情況一直在加劇。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幾乎失效。 2、排污管理監督不到位,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匱乏。
雖然現在許多地方鄉鎮一級政府也建立了環保機構,設立分管領導,但是多屬空架子,監管機構和人員不足,沒有明確的職權和相應監測設備,基本沒有履行環保職責。 有關農村生態環境的立法很不健全,如對於農村養殖業污染、塑料薄膜污染、農村飲用水源保護、農村雜訊污染、農村生活和農業污水污染、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
3、生活基礎設施不健全。
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因為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髒亂差」現象:每年產生的約為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的超過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較快的地區,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落後於經濟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現象並沒有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對人群健康的威脅在與日俱增
4、農民的環境意識不高。
由於受傳統觀念影響,溫飽即足,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農民的環境意識和維權意識普遍不高,對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即使認識到環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擁有何種權利、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城市環境污染已受到廣泛關注,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尤其是邊遠落後地區已經非常嚴重,亟待解決!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環境污染現狀及對策建議農村水環境是指分布在農村的河流、湖泊、溝渠、池塘、水庫等地表土壤水和地下水體的總稱。水環境既是農村大地的脈管系統,對雨澇起著調節作用,同時又是農業生產的生命之源。因此,保護好農村水環境是保障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
1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
近10年來,我國農村水資源污染越來越嚴重,水環境狀況越來越惡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屬、氨氮、總磷、化學耗氧量、大腸桿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等指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標。農村面源污染的特點是污染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面源的監測、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較複雜。在農村大部分集鎮周邊河流均存在被污染的現象,不僅造成糧食減產[1],而且使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居民的基本飲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據調查,我國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數的33%都與生活用水不潔直接相關。農村水環境的惡化,不但直接影響到工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同時也不利於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穩定。
2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的原因
2.1化學肥料、農藥的大量使用
我國農村有機肥料施用的大幅度減少和氮、磷、鉀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學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長,其結果導致氮磷鉀使用不平衡、土壤板結、耕作質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水分易流失,造成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營養化[2]。我國農藥總量由1989年的20.62萬t增加至1997年的39.45萬t。農藥對水體的污染主要來自於:直接向水體施藥;農藥通過雨水或灌溉水由農田向水體遷移;農藥生產、加工企業廢水的排放;大氣中殘留農藥隨降雨進入水體;農藥使用過程中,霧滴或粉塵微粒隨風漂移沉降進入水體;施藥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來講,只有10%~20%的農藥附著在農作物上,而80%則流失在土壤、水體和空氣中,並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2鄉鎮企業污染物的排放
改革開放帶來了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農村小城鎮的復甦和興起。由於鄉鎮企業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和經營粗放等特徵,使得周邊環境嚴重污染,鄉鎮企業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其中,廢水排放達30億t,化學需氧量排放300萬t,固體廢物排放量達3000萬t,嚴重污染了農村的水環境。許多鄉鎮企業(主要集中在造紙、印染、電鍍、化工、冶煉、礦產、機械加工、建材等行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向河溝、水庫和農田,大量雜亂堆放的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又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產生了二次污染。特別是近年來,城市實行對環境污染的嚴厲制裁後,許多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郊區或小城鎮,一些電子、機械廢舊垃圾性物品也轉移到農村。目前,農村工業污染已使全國20萬km2的耕地遭到嚴重破壞,進一步加劇了農村水環境的污染。
2.3污水灌溉
由於大量未經處理污水直接用於灌溉,水質超標、灌溉面積盲目發展,已經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嚴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著污灌區的飲水安全。污灌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污水處理跟不上,污灌水質超標,城市及工業廢水排放量低,缺少必要的污水處理措施。
二是污水灌溉面積盲目發展,監控管理體系不健全。污水灌溉大都是農民自發的,農民在缺乏正常灌溉水的情況下,自發引用污水作為農業用水的水源。雖然頒布了《農田灌溉水質標準》,但由於污灌水質無人監管,灌溉部門沒有按標準把關,導致污水灌溉面積的發展存在嚴重的盲目性。三是河道灌溉功能退化,在城市郊區大都變成污水排放的河道。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河道的管理未納入城市的規劃,致使有些污灌用水的河道變成城市污染工業廢水排放的河道,久而久之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污水河。具體參見http://www.dowater.com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2.4集約化養殖場的污染
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類消費需求增大,消費種類也從豬向牛、羊、禽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我國畜禽養殖業得到迅速發展,各地在城鎮郊區附近建立了一大批養殖場,由原來農村的分散養殖變為集中養殖,由此帶來了畜禽糞便廢棄物的排放處理和污染問題。
2.5居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的污染
我國生活垃圾數量巨大,同工業垃圾一樣,生活垃圾利用率極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鄉村存放,不僅佔用了大片的可耕地,還可能傳播病毒細菌,其滲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大量生活垃圾的產生和累積,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3-4]。
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與對策
一、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 一是每年夏、秋收時田間就地焚燒麥稈、稻草等污染空氣,每年約6~7萬噸秸稈長期棄置堆放或推入河溝污染水體。 二是農村少部分散養畜禽與規模養殖場露天堆放糞肥,沒有及時無害化處理被雨水淋濕而排入水體,引起水體污染。 三是全區使用化肥每年在29766.05噸(折純)左右,複種指數高,造成化肥對農業的污染。 四是每年對蔬菜、果樹等農作物使用各種農藥,造成農藥殘留超標;施藥器械和方法落後,大部分藥液灑落於土壤表面,形成土壤中農藥殘留;農藥瓶、袋棄置後沒有收集處理,丟在地頭,被雨水沖洗,部分農藥污染土壤。 五是農膜使用過程中,仍有少部分地膜殘存於農田土壤中,造成耕地理化性狀惡化,通透性變差,分解產生有毒物質污染土壤。 二、減少農村環境污染的對策 一是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種、養業廢物資源化。加大禁燒執法力度,大力推廣秸稈還田、過腹還田、秸稈氣化技術和其他綜合利用措施。 二是推廣畜禽養殖戶糞便綜合利用和處理技術,禁止向水體排放污染物,鼓勵建設養殖業和種植業緊密結合的生態工程。 三是推廣生態病蟲害防治技術和合理施用農藥,加強鄉鎮工業污染防治。採取有效措施,嚴防高消耗和重污染的落後工業向農村轉移,引導鄉鎮企業適當集中,逐步實行鄉鎮工業污染的集中控制。 四是加強水利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抓好水保生態項目工作,以小流域為單元,重點新修梯田、建設淤地壩和小型水保工程,保護水土資源。 五是強化環保監督管理。認真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積極建立農業環境監管體系,不斷加大農業生態執法力度,完善農業生態環 境、農產品質量、農業投入品監測機構、管理機制和長效監管制度。同時加大對農業環境監測和控制、污染源綜合治理等公益性事業的投入力度,保障農村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實施。 六是加強輿論宣傳。充分運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和會議、諮詢、送知識下鄉等方法,廣泛宣傳農業污染的危害性,控制污染的重要性,積極宣傳落實降低污染的技術措施。 (秦州區環保局馬媛)
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環境污染現狀及對策建議摘 要:針對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環境污染現狀進行分析,並提出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基本思路。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生態農業狹義的農村環境是與城市環境相對而言的,是以農民聚居地為中心的一定範圍內的自然及社會條件的總和。長期以來,由於工業化程度低,人口密度小,環境容量較為富餘,我國農村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部分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污染問題並不突出。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加快,在城市環境日益改善的同時,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在政府已經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的今天,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應該成為各級政府的當務之急。1 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三類環境污染問題我國農村的現代化包括生產方式的集約化和工業化,人口分布的城鎮化以及經濟體制的市場化。農業文明本來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環境和諧文明,但集約化的農業生產卻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現代工業的污染特徵;同時,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中,農村的產業結構和農民的居住方式也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根據近20年來全國的環境統計年報,農業部環境監測中心農業環境質量監測資料庫資料及有關普查,可以將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根據污染源的不同歸結為以下三類:1.1現代農業生產手段的過度使用帶來的污染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開發已接近極限,化肥、農藥和使用成為提高單位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加之化肥、農藥使用量相對較大的果蔬生產發展迅猛,使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化肥、農藥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化肥年使用量約4637萬噸,按播種面積計算,化肥使用量達40噸/平方公里,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的而設置的22.5噸/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加之施肥結構不合理,導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僅造成土壤污染,還通過農田徑流加重了水體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甚至影響到地下水和空氣。1.2村鎮等農村聚居點因缺乏規劃和環境管理滯後造成的污染隨著現代化程度的加快,農村聚居點迅速擴大。但在「新鎮、新村、新房」建設中,規劃和配套設施未能跟上:環境規劃缺位或者規劃之間不協調-只重視城鎮總體規劃,忽視了與土地、環境、產業發展等規劃的有機聯繫。農村聚居點缺少規劃,使城鎮和農村聚居點或者沿公路帶狀發展,或者與工業區混雜。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則因為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髒亂差」現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較快的地區,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落後於經濟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現象並沒有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對人群健康的威脅在與日俱增。1.3鄉鎮企業和集約化養殖場布局不當、污染治理不夠導致的污染農村工業是中國改革開放20年間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這種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技術含量低的粗放經營為特徵、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不僅造成污染治理困難,還導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佔工業污染物排放量50%以上,而且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顯著低於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與鄉鎮企業污染類似的,是近些年來集約化畜禽養殖帶來的污染問題。集約化畜禽養殖造成糞便還田的比例低、環境危害直接。同時需要強調的是,集約化養殖場的危害並不低於工業企業:不僅會帶來地表水的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並危及地下水源,還有惡臭。畜禽糞便中所含病原體,對人群健康的威脅也更直接。由於我國農村污染體系尚未建立,環境污染不僅迅速將「小污」變成「大污」,而且已經因「小污」而成「大害」,給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中國農民有3億多人喝不上乾淨的水,其中超過60%是由於非自然因素導致的飲用水源水質不達標;中國農村人口中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從199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總之,隨著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對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民福利改善的阻礙將日趨明顯。不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就不可能建設以和諧發展為主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2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本質我國的農村現代化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工業優先增長和依託工業的集約化農業的快速發展,二是居民在空間分布上迅速集中。工業優先增長和依託工業的集約化農業的快速發展,使農村的產業結構從自然和諧型轉變成自然危害型,農村原有的具有強大環境自凈能力和自然循環被破壞;居民集中居住使得原本可以自然消納的生活污染物走出環境的自凈能力。加之包括基礎設施、管理體系等在內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社會發展落後於經濟增長,以至農村極易「小污變大污」和「小污變大害」。農村的環境污染呈現出與城市污染、工業污染迥異的特點:一是排放主體的分散性和隱蔽性。二是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三是不易監測性。而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是以城市污染工業污染防治為目標建立起來的。目前,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呈現以下特點:環境立法缺位、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匱乏、環境保護職責許可權分割並與污染的性質不匹配、難以形成完整的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系等。這樣的體系在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上不僅力量薄弱而且適應不強。另外,一些公共服務機構(事業單位)在改革在不當市場化,造成其公益職能喪失,加重了農村的各類環境污染。例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幾乎失效,導致農業技術缺乏環境政策制約機制。很多地方的農技推廣機構甚至蛻變為以賣化肥、農藥為主還納稅的營利性機構。農技推廣人員對指導農民提高農藥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積極性,導致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情況不斷加劇。存在類似情況的還有畜牧獸醫體系。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認識不足,規劃滯後是其重要成因。而生活污染治理的技術經濟特點加大了污染治理的難度:根據產業經濟學的規模經濟理論,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的污染治理設施存在一個最小經濟運行規模。多數農村聚居點和小城鎮的污染治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因規模小而難以市場化。3 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基本思路對此,基層認為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做好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3.1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鄉規民約」,落實鄉鎮村環境保護責任樹立科學發展觀,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縣、鄉主要領導親自抓,縣鄉村三級聯運,環保、農業部門加強監督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模式,建立環境保護「鄉規民約」,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制,特別是鄉鎮村領導的環境保護責任。同時建立村級環境保護監督員制度,並建立健全農村保護協調機制和社會廣泛監督機制,強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3.2「防治結合、做早做大」由於現代化程度的不同和污染類別、程度的差異,解決不同地區的不同污染,必須因地制宜:有的具條件的應以治理為主,有的則重在預防。(1)「做早」很多建設項目和農村聚居點的污染,如果發生以後進行治理,代價是高昂的,而如果通過規劃建立污染的事前預防機制,不僅可以統籌「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等既有目標,就污染治理而言也事半功倍。對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及推行綠色食品管理體系等前置性措施也是目前條件下更有效的解決辦法。(2)「做大」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低、小、散」,通過集中治理,有利於克服污染治理的技術經濟障礙。3.3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投入,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直接監管首先是加大農村環境宣教活動的投入。在廣泛聽取基層幹部特別是農民的意見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的加大對農村環境宣教活動的力度。其次是加大對農村地區環保服務的投入。一是農村設置環保機構,強化對農村環境的直接監管,特別是嚴防「十五小」等污染企業在農村死灰復燃;二是加大對農業監測能力的投入,對農村環境進行監測覆蓋,對農村環境進行預防預警;三是加大對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垃圾等污染物的處置能力。3.4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倡導應用循環經濟理念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清潔生產和產業間協調發展例如,推進集約畜禽養殖與生態農業農牧一體化發展;集約化畜禽養殖場進區(畜牧小區)發展並通過沼氣綜合利用設施治理污染,沼渣、沼液就地轉化為肥料利用。這不僅可以克服其污染治理中的諸多障礙,還能統籌解決農村資源、能源、環境問題,也避免了化肥、農藥可能造成的污染。
犍為縣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
近年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村面源污染比重呈上升趨勢,存在生活污水直排、垃圾得不到有效的無害化處理、畜禽養殖污染嚴重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犍為縣新農村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犍為縣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犍為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農業以種植、養殖為主,農村的環境污染也主要來自種植、養殖。一是化肥、農藥施用不合理。由於農業生產偏向施用氮肥,加之犍為縣土壤有機質偏低,氮肥利用率僅30%,造成化肥殘留較高。2008年,犍為縣共使用化肥3.75萬噸,其中氮肥2.25萬噸,磷肥1.125萬噸,鉀肥和其他微量肥0.375萬噸,化肥使用強度達到750公斤/公頃,遠遠大於國家規定的280公斤/公頃的標準,加劇了水體富營養化。二是畜禽糞便污染呈加劇趨勢。犍為縣是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年出欄生豬60萬頭,但在規模化生豬養殖場中目前只有1家建成了養殖廢水生化處理體系,中小型養殖場僅建有沼氣池進行處理。全縣生豬COD排放約為2520.3噸/年,散養牛COD排放約532.6噸/年,養雞和鴨COD排放約268噸/年,全縣畜禽養殖COD排放量約3321噸/年,畜禽養殖污染比例達到34%。此外,水產養殖中大量飼料、肥料的使用也造成大量有機廢棄物和水產糞便的淤積,加速浮游生物的暴發生長,也加劇河流、水庫水體的富營養化。三是生產生活垃圾污染較嚴重。目前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越來越大,基本上都沒有作無害化處理。據測算,全縣農村日產垃圾約140噸,除了縣城周邊鄉鎮的垃圾定時清運進行填埋外,多數鄉鎮垃圾露天堆放。四是作物秸稈季節性焚燒造成環境污染。犍為縣抽查農戶年秸稈產量約54.4萬公斤中,用於還田約9萬公斤,飼料約2萬公斤,燃料約36.94萬公斤。剩餘的秸稈5.75萬公斤或棄之不用、或一燒了之,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資源,而且對大氣、水體造成污染。
二、農村環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一是農民環保意識淡薄。目前,農民對環境污染深層次的危害性和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之長期傳統的生活習慣短期難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環境污染的主動性,對涉及自身利益的環保違法行為進行舉報或投訴,而對自身破壞或影響環境的行為缺乏自我約束。二是傳統的農業格局被打破。以往傳統的畜禽養殖規模較小,種植、養殖一條龍,畜禽糞便大部分作為農家肥,對環境污染較輕。現在隨著畜禽養殖業的迅猛發展,畜禽養殖業正逐步向集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不僅污染總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對集中趨勢,出現了一些較大的「污染源」。水產養殖因在養殖過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餌料、鮮活餌料、肥料和藥物,造成水庫、池塘和河道水體污染。在種植業中,農民只認識到使用化肥農藥簡單、方便,畜禽糞便用作農田肥料的比重大幅下降,導致養殖業與種植業嚴重分離。三是農民生產、生活習慣相對落後。長期以來,農村生產技術落後,信息資源匱乏,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民養成了許多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不良生產、生活習慣。譬如缺少科學種田的指導,濫用化肥和農藥;衛生條件差,垃圾隨處亂扔;前茬秸稈影響後茬,就一燒了之等。這種淡薄和落後的環保意識在農民身上紮根較深,造成污染的主體十分龐大,因而污染現象十分普遍。四是農村規劃滯後,建設分散,投入不足。當前,農民居住結構分散,村裡很難有統一規劃設置的垃圾排放、污水處理系統。農民房屋建設分散、無序,村民居住分散使得建設環保設施的難度和投入成本很大。由於地方財力的限制,農村從財政渠道得到的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建設資金較少。
三、農村環境污染的防治對策
一是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一方面,要利用各種媒體渠道,向農民宣傳環保法律、法規,宣傳環保的重要性,污染的危害性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要重視農村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公共意識和文明修養;使其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與自身利益的相關性,進而增強環保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二是積極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要大力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工程,如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培育生物產業等。三是嚴格項目審批,加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要根據犍為縣城市規劃區、飲用水源保護區、風景旅遊區等區域的劃分,在全縣範圍內劃定規模養殖場的禁養區和非禁養區。嚴格新建畜禽飼養場的項目審批,加大對己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進行統籌規劃、分期分批進行治理。對規模小的畜禽產生糞便走污水、糞便混合→沼氣池→沼液→農作物的路子,對養殖規模大畜禽產生的糞便走乾濕分離的路子,畜禽糞便加工成有機肥,尿液沼氣化治理後還田。(稿件來源:全國農村經濟動態監測點四川省犍為縣發展改革局)
關於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農村綜合開發規模和鄉鎮工業對資源的利用強度日益擴大,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情況日趨嚴重,農村環境的總體狀況不容樂觀。多年來,環保工作的重點主要是城市和工業污染防治,而對農村和小城鎮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問題重視不夠。農村是整個社會的基礎,沒有農村優良的環境,便沒有整個區域的良好環境,創建環保模範城市就沒有根本保證。治理農村環境污染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人們生存的環境是最為基本的一項權益。黨中央以「讓人民群眾喝上清潔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這樣質樸的目標作為彰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領導人對人民群眾的的基本權益是非常關心、關注的,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本內容。
農工黨合肥市委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始終關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問題,在對我市農村環境污染情況調研的基礎上,於2005年元月向市政協提交了《加大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力度,儘快改善農村環境面貌》提案,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市環保局和三縣四區政府積極回應,給予了詳細答覆。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我市農村環境污染和治理情況,為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抓好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有參考價值的建議,2005年6月,農工黨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繼續將其作為我會本年度的調研課題之一,專門成立了由有關專家、政協委員等組成的調研課題小組,儲昭平主委任課題組長親自抓,制定了詳細的調研提綱,開展了深入細緻的考察調研。調研期間,分別與市環保局、包河區政府、肥西縣人民政府、長豐縣人民政府及井崗鎮鄧店村舉行了五次座談會,聽取了各縣、區政府有關部門關於環境污染治理情況介紹,並就農村環保問題展開了積極的討論。調研小組還在有關部門的領導陪同下參觀了合肥市蜀園新村、包河區某規模化養豬場、大圩鄉生態農業基地、義城鎮塘西村、周坎村、長豐縣水湖鎮阮巷村無公害草莓生態種植區、義井鄉沼氣池建設、肥西縣白帝集團奶牛廠、華泰養殖廠、污水處理廠,現場聽取情況介紹。同時,調研課題組還不打招呼,分頭安排到井崗鎮的養橋村、張小郢,七里塘鎮的躍進村,義城鎮的董城村等村鎮明察暗訪,大家不怕臟,不怕累,深入田間地頭,村戶農舍,了解實際情況,對典型的污染或治理情況拍攝了照片。通過為期五個月的專題調研,對我市農村環境污染狀況有了比較全面深入的了解,寫出了調研材料的初稿。在與市環保局座談會上又深入交換了意見,市環保局對初稿提出了詳細的書面補充材料,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本篇調研報告。
一、農村環境污染情況現狀及原因分析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工業向農村的迅速轉移,化肥、農藥及地膜的頻繁使用,小城鎮和鄉村聚居點人口快速增加造成我市農村環境污染源點多面廣的現狀,已嚴重影響到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 1.生活垃圾污染。突出表現在:
(一)農民的環境意識較差,農村生活環境「髒亂差」現象嚴重,「柴草亂堆、污水亂流、糞土亂丟、垃圾亂倒、雜物亂放、畜禽散養」等問題普遍存在,不僅影響鎮容村貌,還對大氣、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垃圾成分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農村產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環使用的,現在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得塑料和電子等產品產生的難以降解的廢品佔比例越來越大。
(三)農村成為城市垃圾的轉移地。由於農村天地廣闊、管理鬆散,往往成為城市轉移生活、建築垃圾、有毒有害工業、醫療衛生垃圾的選擇地。
(四)村鎮布局不合理,環衛基礎設施、垃圾收集房基本未配套,生活垃圾絕大部分未能實現無害化處理,造成某些鄉鎮特別是中遠郊農村產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區、生產區、農田、河邊等處堆積。椐統計城市人口每人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量是0.8—1公斤,農村的人均生活垃圾量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比城市應該低一些,但是農村人口眾多,垃圾又得不到及時處理,日積月累垃圾量非常驚人。
2.水污染。目前,我國城市供水水質有20%不達標準,而農村供水的不達標率則是50%。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飲用水的污染主要來自無機亞硝酸鹽及農藥、腐植酸、藻毒素、氯化消毒副產物等四類有機物。許多研究表明,飲用含有病原體或有機物污染的飲用水對人體的健康危害巨大,往往會給人帶來血液性疾病,並與肝癌、胃癌、食道癌的發生存在相關關係。
我市地跨江淮分水嶺,人均佔有地表水資源和畝均佔有地表水資源均為全省的一半左右,水資源相對短缺。目前,由於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市農村人口飲用水和灌溉水在水質、水源保證率以及用水方便程度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農民反映強烈。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嚴重滯後,目前各鄉鎮污水管網基本不配套,絕大多數無序排放。大量的農村人口仍飲用苦鹹水、受化肥農藥和細菌污染的污水;沿河、湖圩區灌溉水受到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農村大量的手壓井遇到一般乾旱年份便無水可取,飲用水水源保證率不夠。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業、生活排放廢水及農業退水污染。農業退水污染是因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所致。此外,集約化養殖業對水環境的污染問題也日益突現,畜禽糞尿直接排入,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放,進一步加劇了水體污染。
據調查,包河區飲用苦鹹水及污染水人數為33485人,根據包河區疾病防控中心對部分飲用水抽樣檢測結果表明:21項指標中有色、渾濁度、臭和味、總硬度、氯化物、溶解性總固體、硝酸鹽、耗氧量、細菌量等9項指標不合格,主要分布在沿河湖圩區及城郊結合部。調研小組實地考察了義城鎮塘西村、周坎村,兩村均居住在巢湖大堤上,共有住戶1150戶,居住人口4494人,村民們住在巢湖邊,卻都只能望水興嘆,飲用水僅靠四隻自來水集中供水點,還不能完全解決飲用水問題。據調查,巢湖西半湖及其支流多數不能滿足相應水域功能區水質要求,水質污染使水生態系統的基本物質基礎受到損害,水生生物種群結構和漁業資源退化。站在巢湖大堤上,放眼望去,深綠色的湖面上漂浮著層層藻類植物,一陣陣的惡臭撲面而來,其污染狀況令人觸目驚心。肥西縣域內主要河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監測結果表明,縣內杭埠河、豐樂河的水質分別為三類、四類,且污染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趨勢,煙墩河、派河上派城關段為劣五類水質,有機物污染程度極為嚴重。
3.工業企業污染。近年來,各鄉鎮尤其是工業園區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基於優先發展經濟的考慮或因把關不嚴等原因也引進了一些污染型企業,其中只有部分企業能做到達標排放,相當一部分企業是在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廢氣,工業生產排放的污染物總量日趨增多,造成農村環境質量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4.農業面源污染。
農村面源污染種類主要有:
(1)畜禽糞便污染。 近幾年,由於禽畜養殖業從分散的農戶養殖轉向集約化、工廠化養殖,禽畜糞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為一個重要的污染源。截止2004年底我市大牲畜存欄量為125790頭,小牲畜存欄量為1122395頭,家禽是1953萬隻。據調查,喂一頭豬的污物排放量相當於10個人的污物排放量,養一頭牛的污物排放量相當於35個人的物污排放量,一隻雞、鴨的污物排放量相當於3個人的污物排放量。而幾乎很少有規模化養殖場能對污物進行較為正規的和標準的處理。畜禽養殖業快速發展造成了農村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現狀,已成為畜牧生產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肥西縣南崗鎮自來水水廠水源地王嘴水庫,因受安徽白帝集團產業化園、白帝乳業公司奶牛四廠等多家單位畜禽與生活廢水污染,水質惡化,南崗鎮人民強烈不滿。
(2)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加劇環境污染。2004年,我市的化肥使用量為164884噸,每畝地使用化肥150餘公斤;農藥使用量為3577噸,一般來講,只有10%—20%的農藥附著在農作物上,而其他的部分則流失在土壤、水體和空氣中;農膜的使用量為3571噸。不科學的施用農藥和化肥,不僅造成藥劑浪費、肥料損失,地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敵的數量和種類劇減,更對土壤和水源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3)收穫時節農作物秸桿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秸桿焚燒是一個新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又是一個可以改變而還沒有改變的污染途徑。合肥地區每年要產生200多萬噸的秸桿,每年一到收後種前,為了抓時搶種,農民往往就在田間地頭、路旁採取放火焚燒秸稈的方法,一火點燃,漫天遍野,煙霧瀰漫,浮塵滾滾,不僅浪費了資源,破壞了土壤結構,同時污染了農村和市區的空氣和環境,還影響了公共交通安全。近年來,我市有關政府部門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遏制了秸桿焚燒的範圍和數量,但還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4)其它影響環境因素
高頻度耕作種植,採取大水漫灌的不當的灌溉方式,導致土壤有機質減少,局部土壤條件惡化。我市約有10.8%土地受到水土流失危害,土壤有機質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另外,我市農業以糧棉油輪作種植為主,產品輸出結構低化,資源利用率低,生物能在農村生活中的主導地位逐漸下降,導致資源退化和環境污染的日趨發展。
二、我市在於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已採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通過與市環保部門、各區、縣相關部門的深入座談與實地考察,我們了解到,市級環保部門、各縣、區政府的有關部門圍繞農村環境污染綜合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相關的政策,採取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為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1.建立和完善農村環保工作體系和機制,為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市環保部門與城建部門組織編製完成了雙墩鎮、下塘鎮、大楊鎮等8個全省重點小城鎮的環境規劃,明確了小城鎮階段性建設目標任務,為小城鎮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包河區政府為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力度,制定了《葡萄優質無公害生產標準》、《番茄優質無公害生產標準》、《瓠子無公害生產標準》等十幾個瓜菜品種的無公害操作規程,出台了《龍蝦池塘養殖技術操作規程》、《龍蝦稻田養殖技術操作規程》等一系列養殖技術規範,並進行大力推廣。肥西縣人民政府於1999年下發了《關於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規定了環境保護的目標和重點,嚴格環境管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長豐、肥東、縣政府、瑤海區、蜀山區、廬陽區政府也就環境污染治下問題出台了相關政策和規定。
2.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初見成效
目前我市建成生態示範村70個,其中,省級生態村3個,市級生態村18個,縣級生態村49個。自然保護區已由原來的273。33平方公里上升為目前的711。34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地面積的9。49%。主要有:紫蓬山森林公園、浮搓山森林公園、四頂山和茶壺山森林公園。各項生態村建設、自然保護共建設發揮了試點和示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長豐縣不斷加大對農業設施投入力度,改進種植技術,建設無公害草莓、蔬菜示範區,已建成無公害草莓示範區3萬餘畝。包河區政府圍繞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加大投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啟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全區建成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7700畝,全區規模養殖綜合養殖技術使用率達80%以上。2004年大圩鄉被評為省級生態農業示範鄉,由此帶動了大圩休閑旅遊觀光農業的發展。近幾年來,大圩鄉已成功舉辦了三屆菜花節,二屆葡萄節,以及植樹節、垂釣比賽等活動,在全市及全省創出了農業旅遊品牌,大圩鄉休閑觀光農業不僅拉動了農民的收入,調動了農村調整種植結構積極性,也對傳統種植作物帶來的面源污染的減少產生積極作用,農業生態環境得到基本改善,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3.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飲用水源保護工作步伐加快,工業污染初步控制
目前我市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南肥河綜合治理、十五里河綜合治理、巢湖清淤工程、董鋪水庫樊窪路井崗鎮域污水支管工程完成。望塘污水處理廠、王小郢污水處理廠二期、王小郢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等重點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飲用水保護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了保證飲用水質的穩定達標,市環保局採取了多項切實可效的措施,董鋪水庫水質穩定在二類水標準;大房郢水庫水質由去年初的五類提升到三類水標準,提前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環保驗收。市環保部門通過實施「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實現鄉鎮工業污染總量措施,遏制了鄉鎮工業企業污染反彈。肥西縣環保部門也不斷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通過開展專項行動,先後關閉了污染污染嚴重企業7家,完成期限治理60家,有力打擊了不法排污的環境違法行為,基本實現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目標。同時,嚴格執行項目准入制度,將工業污染防治由末端轉變為從源頭抓緊起。十五期間,環保審批率達99%,「三同時」執行率為87%,注重對桃花工業園,紫蓬山風景區等重點區域環境監管,切實履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4.環境執法力度加大,小鄉鎮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
每年合肥市郊的秸桿焚燒對合肥市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指導下,市環保部門積極開展禁燒區範圍內的禁燒執法工作。據統計,整個禁燒期間共出動執法人員1300多人,出動車輛250餘次,制止焚燒秸桿142起,查處違法行為18起。各區縣政府也採取有效措施,投入大量人力,開展禁燒工作。通過積極宣傳,有效檢查督導,農作物秸桿焚燒現象得到了控制。
5、集約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進展,通過嚴把新建養殖場審批關,引導養殖業走集約化、規範化、資源化、污染減量化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推動了農村的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經調研我們了解到,長豐縣大力實行立體循環養殖,對大型養殖場要求企業達標排放,對小型養殖場通過建立沼氣池作為田間肥料使用,實現了糞便—沼氣—肥料的循環使用,既節約了能源,解決了農戶用能問題,又對環境的治理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調研小組到義井鄉農戶家參觀時,村民們都非常激動,熱情地向我們介紹沼氣池使用情況,爭先恐後地向我們表達建立沼氣池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實惠。
三、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重點和難點
經過市、各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多年努力,我市農村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有所遏制,但從總體看,農村環境問題比城鎮環境問題更複雜化和多樣化,主要表現在:
1.基層領導對農村環保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不少農村的基層領導對加快發展農村經濟,解決農民溫飽問題比較重視,但往往是注重一時的經濟發展,缺乏可持續發展觀念,忽視環境保護,認為農村的天地廣闊,有點污染沒關係。甚至少數縣級領導,也認為發展起來了,環境污染自然就可以解決了,還存在先發展後治污的不正確觀點。
2.環境監管、保障體系不健全。與城市系統、嚴密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相比,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嚴重滯後。環境監測、環境監理和環境規劃在農村難見身影,農村環境治理的範圍廣,牽涉部門多,需要社會各界的配合,而按現行的監管體系,農村幾乎成了環境保護的死角。職能部門各自為陣,沒有全面形成銜接協調的執法管理網路。同時環保部門管理人員不足,裝備器材落後,鄉鎮一級環保幾乎空白。農村沒有環保基礎設施,就是有些新建的中心村,由於受條件限制,也不可避免在存在污水橫流,垃圾亂堆,蚊蠅滿天飛的景象。
3.農民本身的環保意識差。目前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認識不到環境污染深層次的危害性和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加之長期傳統的生活習慣短期難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環境污染的主觀能動性。在我們深入農村調研時,指著門前、路邊的垃圾、到處亂扔的塑料袋,問村民:「你們就看著這樣臟,也不管嗎?」村民的答覆幾乎都是「我們農村就是這樣子的」。濫施濫用農藥化肥、濫捕濫殺野生動物,隨意丟棄生產生活廢棄物等行為,農村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土壤、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被污染,再加上農村垃圾沒有進行專門處理,農村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四、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一)開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農村環境卻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局部環境質量越來越差。而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於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規模,污染更加集中,由此導致了許多環境問題。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將環境保護的要求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充分體現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是一個綠色發展的規劃建議。因此,我們必須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的重要意義,把這項工作提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積極主動地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以維護好人民群眾最休戚相關的環境利益。
(二)開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是落實生態市建設具體行動。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中指出: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隨著未來經濟總量增加,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增長,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必須從國家長遠發展全局的高度,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要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環保事業的發展。會議提出了未來5年和15年環境保護的目標。到2010年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到2020年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近幾年來,我市環境污染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城市生活污染、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日益上升,農業、生活污染的比例、總量還在擴大。因此,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和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只有遏制住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勢頭,逐步改善環境,才能為發展工業騰出大量的環境容量,從而為加快我市發展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
五、幾項建議: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由政府牽頭、部門聯動,齊抓共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我市千億元規劃大發展的契機,從生態破壞的根源入手,轉變資源粗放利用和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在恢復與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合理利用全市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協調好經濟發展進程中生態與經濟的關係;以發展高新技術促進整體傳統產業升級,努力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努力建設現代生態農業,推動生態城市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我會建議如下:
1.強化環境目標責任意識,建立和完善農村環保工作的體系和機制
(1)全面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建立和完善促進科學發展觀落實的有關制度。要按照《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的要求,「建立科學評價發展與環境保護成果機制,完善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將環境保護納入地方政府和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公布考核結果,嚴格責任追究制。」調整和優化考核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將環保指標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的要求來謀劃和領導發展工作,不僅重視經濟增長指標,而且要重視資源利用指標、生態環境改善指標和社會發展指標。堅持把經濟增長指標同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指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力求經濟和環境雙贏。
(2)健全環境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強環境法制,加大處罰力度,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制,依法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建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機制;嚴格執行總量控制、排污許可證制度,強化限期治理和停產治理制度的效力,從根本上改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管理不強的狀況。建立社會經濟發展決策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對各類開發建設規劃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按照生態功能區劃和區域總量控制的要求,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嚴格審批建設項目。克服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干擾。
2.全面啟動生態農村的建設工程,加快生態農業發展。
我市各縣區農業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長足的成效,但從總體上看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業生態建設發展不平衡。二是生態技術支持體系不夠完善,三是隨著生態農業的整體推進,特別是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建設項目的實施,對資金投入的需求增大。四是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力度不夠,服務水平和建設能力有等進一步提高。具體建議措施如下:
(1)是儘快出台「合肥市農業生態保護條例」等相應的法規和政策。抓緊編製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規劃,合理劃分生態功能區,制定和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和策略,為全面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提供法治和科學依據。
(2)把發展農業清潔生產技術作為今後工作的重點領域。大力推進農村清潔能源利用和秸稈綜合利用,加大作物秸桿再利用技術的推廣力度,建立秸桿粉碎還田、秸桿氣化綜合利用、秸桿青貯氨化示範區,減少化肥的使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降低資源消耗。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大力扶持生產並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有機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養殖業的發展,所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都要建設污染治理設施,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範工程建設,推廣養殖模式和養殖小區污染集中治理模式,努力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3)大力開展生態村、環境優美鄉鎮、生態經濟示範區的建設。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加強村鎮規劃、建設和管理,進一步加快集鎮建設和舊村莊改造、改水改廁進程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減少分散居住給周邊環境帶來的生活污染。同時儘快將城郊結合部的市容、環保等納入城市管理範圍,在農村逐步推行鄉鎮、村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切實改善、提高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做好縣級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和保護工作。
3.我市水資源相對短缺,水質嚴重污染更加劇了我市水資源的不足,應該嚴格控制水體污染,加強對水資源的規劃管理和開展對廢水的處理及綜合利用:
(1)完善排水治污法規建設,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完善排水治污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強污水處理費徵收、管理和使用的機制建設。建立水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啟動水環境監測管理信息庫的建設。通過完善水環境管理機制,啟動水環境監測、污水管網等管理信息庫的建設工作。
(2)因地制宜,統籌建立城鄉污水處理系統。完善市政污水管網和截污管,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場站。嚴格按照雨污分流制完善污水收集管網,依據相關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優先建設沿河污水收集截流干管和污水處理廠,再逐步完善雨、污分流制的市政管網。最大程度的實現配套管網與污水處理廠同步建成投入使用。清理整治飲用水源保護區,加強其建設的控制引導。加強流域內舊村污染源治理,改善水質;停止對生態系統的侵害,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加強流域內用地生態功能區劃與管理。繼續加大對工業廢水排放檢查促使工業企業實現排污穩定達標,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改造提升企業生產工藝,實行「三廢」資源化等積極途徑,最大限度削減排污量,嚴格控制重金屬和難降解有機物直接排入河流。
(3)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建設節水型城市。通過宣傳教育、政策引導等多種手段努力建設節水型城市,多渠道開展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逐步實現污水再生利用、雨洪利用等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採取蓄水、保水、再生、回收等措施,擴大已處理中水的利用範圍,彌補供水不足。可根據廢水的性質、處理後的用途以及環境的自然凈化能力、經濟能力,採取多種處理設施,做到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的統一使處理後的廢水儘可能地加以回收利用,以節約水資源。建立科學合理的用水排污價格體系,充分運用價格槓桿,開展用水、排污價格體系的研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用水、排污價格體系。
4.強化對農村工業企業的環境污染監管力度
一是加大環保執法力度,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對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行為,依法嚴懲,同時對工業污染物實行總量控制,確保企業污廢達標排放。二是嚴格執行環境評價制度,加快工業的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嚴把項目落戶關,杜絕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的項目投產,調整產業結構,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三是針對工業園區企業集中的現狀,建立污水泵站,完善管網配套設施,從根本上解決可能對農村環境對造成破壞的工業污染。
5.加強論監督和宣傳,普及農村生態環保知識。
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加強環保知識宣傳,提高城鄉幹部群眾生態觀念,形成全民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良好氛圍。一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認識,使其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提高環境質量的必要性、緊迫性,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摒棄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建設城市綠色生態屏障作為農業發展的長期戰略,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思想教育。積極開展生態環境警示教育系列活動,利用舉辦展覽,發放環保書籍和宣傳畫,表演文藝節目等多種形式,逐步在農村普及環境科學知識,促進農民更新觀念,不斷從自身做起,保護身邊環境。
6.建立和完善農業環境保護的投入機制。
一是充分發揮公共財政作用,始終堅持城鄉公平原則。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資金,用於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建設。二是建立適應市場體制的生態環境保護多渠道投資機制,制定和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政策。通過政府政策引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吸納社會資金用於農村環境保護,擴展農業環保資金的來源渠道,改變環保投資分配體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資,企業經營的市場運行機制,使農村環境保護真正走上法制化、市場化的道路。
農村畜禽養殖業環境污染現狀及對策
隨著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在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該文就當前農村畜禽養殖業污染的現狀與問題,分析其產生污染的主要原因,並提出相應的污染防治對策。
周志波(煙台市牟平區環境保護監測站 山東煙台 264100) 【作者簡介】周志波(1966—)男,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人,理學士,工程師,現從事大氣環境監測工作。 近幾年,隨著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在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由此引發的群眾環境投訴和污染糾紛案件不斷上升,已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社會問題。
中國農村面源污染的基本狀況、影響及發展趨勢中國農村面源污染的基本狀況、影響及發展趨勢一、有關概念和情況介紹根據水污染的來源,人們把水體的污染源劃分為:點源、面源和內源。點源主要來自於工業和生活污水的集中排放;面源污染的來源比較廣泛,其中以來自農田的面源污染最為突出,是相對於污染集中、有固定排污口的點污染而言的,又稱面源污染;內源主要指水系沉積物的釋放。所謂農村面源污染又稱農村非點源污染,它實際上就是一種水污染,是人們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活動時所產生的污染物,如農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農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質,在降水或灌溉過程中,通過農田地表徑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進入水體,引起水質污染的過程。典型的農村面源污染包括農田徑流(化肥、農藥流失)、水土流失、村鎮生活污水、農村固體廢棄物及畜禽養殖等造成的污染。據估計,來自農村面源污染約佔河流和湖泊營養物質負荷總量的60~80%。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污染控制經驗表明,隨著對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點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農村面源污染尤其是農村面源污染已經取代點源成為水環境污染的最重要來源,是目前發達國家實現水質控制目標的難點和關鍵。根據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研究,即使在點源污染全面控制(達到零排放)之後,江河的水質達標率僅為65%,湖泊的水質達標率為42%,海域水質達標率為78%。1998年,美國的農村面源污染量占污染總量的2/3,其中農業的貢獻率為75%左右,美國EPA將農村面源污染列為全美河流和湖泊的第一污染源。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近20年來世界飲用水源減少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50%是因為河流、湖泊、地下水的質量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而這與農村面源污染密切相關。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1987年的報告中就提出,在成員國中,硝酸鹽與農藥是最大的分散污染源,歐洲國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何萍,1999)。目前,中國各類農村面源污染所造成的水環境質量惡化問題日益明顯和突出。僅從三湖流域(巢湖、滇池、太湖)來看,1994年太湖流域總氮的60%和總磷的30%來自於面源;1995年進入並滯留於巢湖的污染物中,63%的總氮和73%的總磷來自於農村面源污染;對滇池流域的研究表明,在進入滇池外海的總氮和總磷負荷中,農村面源分別佔53%和42%。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005年,三湖的污染負荷中,來自農村面源的總氮(TN),總磷(TP)和化學需氧量(COD)將分別佔60~70%(總氮)、50~60%(總磷)和30~40%(COD)。北京密雲水庫、天津於橋水庫、安徽巢湖、雲南洱海、上海澱山湖等水域,農村面源污染比例超過點源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已上升為威脅飲用水源的主要原因。農村面源污染將成為今後水環境污染控制的重點。而在所有農村面源污染來源中,農業活動是最大的農村面源污染來源。三峽大壩庫區1990年的統計資料也表明,90%的懸浮物來自農田徑流,N、P大部分來源於農田徑流;北方地區地下水污染嚴重。在21世紀,面對巨大的人口壓力,我國農業土地資源的開發已接近超強度利用,化肥農藥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農村面源污染的控制關係到農業及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農村面源污染作為一種嚴重的環境問題進行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最早的研究是從研究農藥對水質污染開始的。主要集中在確定農田徑流污染性質、影響因素,單場暴雨和長期平均污染負荷輸出方面的初步認識研究中。隨著對農村面源污染形成機制及其危害認識的深入,各國對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益重視,並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全方位研究。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個層次:(1)污染負荷及機理模擬研究,(2)關鍵治理技術與農田管理措施研究與實踐,(3)農村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研究。中國對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的嚴重性認識較晚,對農村面源污染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的北京城市徑流污染研究開始的。1980~1990年中國的農村面源污染研究僅僅停留在對農村面源污染的宏觀特徵描述和污染負荷定量計算模型的初步研究上。進入90年代,農村面源污染研究開始活躍。但是,國內對於農村面源污染的認識仍處在起步階段,缺乏相應的管理研究和實踐,管理措施、政策有效性的量化研究更是一個空白,建立適合國情的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管理綜合體系是個長期漸進的過程。農村面源是最為重要且分布最為廣泛的農村面源污染,中國目前的環境政策措施主要是針對工業點源污染和大規模的、限制性的、可預測的污染排放而制定的,事實也證明對工業點源污染防治更為有效。隨著農村面源污染問題嚴重性的凸顯,有些地區結合區域具體的問題,相繼出台了一些相關的條例、措施,如滇池、太湖流域的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滇池保護管理條例,這對現有的以點源污染控制為主的政策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但總的來講,不能從根本上彌補現有的環境管理政策對解決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的結構性缺陷。農村面源污染的控制問題還未得到系統的、適當的強調,許多與農村面源污染有關的經濟活動——特別是農業活動——長期排除於環境控制之外。這些原因導致了中國目前農村面源污染控制,尤其是農村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措施處於一種真空狀態,缺乏整體的認識和系統框架。二、中國農村面源污染現狀(一) 全國化肥農藥污染現狀肥料與農藥的合理使用有改善土壤環境,增加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等功能,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使用不當則會造成土壤、水質和大氣的污染,進而通過食物、飲水和空氣危害人體健康。肥料中的氮磷以及殘留的農藥進入地表和地下水體,會造成的水體NP和農藥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和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後果,此外還導致營養失調與NO3-積累,土壤結構破壞(如土地板結),促進土壤酸化,降低微生物活性。1、化肥1990年全國化肥產量達到2727萬噸,化肥消費量成為世界第一。2000年全國化肥消費量達到3465萬噸(FAO數據),約佔世界化肥消費量的1/4(FAO數據)。而且中國的化肥施用量還在逐年增加。氮肥、磷肥、鉀肥、複合肥都在增加。2002年,化肥施用量是4339.4萬噸,其中氮肥2157.3萬噸、磷肥712.2萬噸、鉀肥422.4萬噸、複合肥1040.4萬噸(《中國統計年鑒2003年》)。中國氮肥佔世界用量的27.8%,每公頃耕地的氮化肥用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磷肥佔世界用量的26.0%,每公頃耕地的磷化肥用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86倍。2、農藥低效、高毒和水溶性農藥生產量和使用量大是我國農藥品種結構不合理的主要標誌。在一些高產地區,每年施用農藥可達30多次,每公頃用量高達300公斤以上。1985年以來施用除草劑的農田每年也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在遞增,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污染,而且導致不少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嚴重,進入惡性循環。農用化學品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隨著施用量和施用品種的增加以及施用地區的擴大而越來越明顯。(二)水土流失污染現狀水土流失好多是由於不合理的土地開發方式造成的。《2001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數據顯示,我國耕地現有數量為1.28億公頃,其中坡度大於25度的陡坡耕地606.7萬公頃,15~25度之間的坡耕地0.12億公頃,主要分布在耕地少、山地多的西部地區。人多地少矛盾導致了土地的利用的高負荷,毀林開荒的現象嚴重。根據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的結果,全國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13.7%,而水土流失面積約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33.3%,每年的土壤流失量是全國的66.7%。土壤的大量流失導致了大量營養物質的流失,對水體的污染日趨嚴重。(三)全國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現狀農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農業固體廢棄物(主要是植物秸稈)、農村生活垃圾、農村生活污水。植物秸稈等農業固體廢棄物每年的產生量十分巨大,但其中大部分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各類作物的廢棄物產生量不同,專家估算任何乾的農產品中25%的物質是廢棄物。花卉蔬菜秸稈過去基本全用於肥料,農民將其或直接丟棄在田間地頭,或放火焚燒或任其腐爛,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根據《滇池面源污染綜合控制與管理專題調研報告》中的數據,每年流入滇池的固體廢棄物有32萬噸,對滇池水體污染十分嚴重。秸稈產生量最大的10個省份都面臨著嚴重的農田固體廢棄物流失的問題。2001年,全國秸稈產生量為7.14億噸,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9個省份,這些省市每年的秸稈產生量均超過3600萬噸以上,9省市秸稈產生總量佔全國秸稈產生量的59.5%。農村生活垃圾。其中的無機成分也大量增加,玻璃瓶、飲料罐和不可降解的薄膜塑料袋也隨地可見。我國有8億左右農村人口,如果每人每年產生0.3噸計,全國每年合計將增加生活垃圾24000萬噸。由於農民生態環境意識的淡薄和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後,生活垃圾利用率極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鄉村堆放,佔去了大片的可耕地,還可能傳播病毒細菌,其滲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生活污水。由於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空白,排放的污水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附近河道,生活污水對氮磷負荷的貢獻率也相應增加。2001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約為83.2億噸,根據COD、氮磷流失量由人均排放強度折算,2001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排COD總量、TN量和TP量分別為832.1萬噸,58.2萬噸和14.15萬噸。(四)全國畜禽養殖業污染現狀畜禽養殖業的污染。主要是由於對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和廢水未進行合理的處置造成的,其主要污染物是有機物、氮、磷和病原微生物,其主要影響是對地表水體的耗氧和水體的富營養化,以及硝酸鹽帶來的地下水飲用水源的污染。此外,畜禽糞便發酵後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2001年,全國畜禽污染物流失量最大的十個省依次為河南、四川、山東、河北、雲南、廣西、新疆、內蒙古、湖南、貴州。畜禽產業的分布格局基本沒有改變。從全國的分布來看,畜禽養殖分布依然是圍繞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成為經濟發達地區的菜籃子基地,但東部地區由於集約化和土地佔有量的矛盾使得畜禽污染顯得十分突出。近年來中國畜禽養殖業發展迅猛,在農業產值中的貢獻率由1970年的14%翻番至2000年的30%。畜禽養殖業污染排放量巨大。1995年中國豬、牛、羊及家禽每年糞便產生量約為17.3億噸,是同期工業固體廢棄物的2.7倍。畜禽糞便中含有的氮、磷量分別為1597萬噸和363萬噸,相當於中國同期化肥使用量的 78.9% 和 57.4%。而且中國的畜禽養殖方式以農戶分散養殖為主。根據農業部2000年的統計,生豬、肉雞和蛋雞的規模化飼養比率分別只佔當年全國總飼養量的23.2%、48.0%和44.2%。根據國家環保總局頒布的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規模化養殖場在國家的環境管理體系中將被納入點源污染控制範圍,但分散的畜禽養殖業由於不論是在分布範圍還是污染排放特徵上仍是以農村面源污染的形式出現,因而是中國農村面源污染構成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三、農村面源污染的經濟影響農村面源污染的經濟影響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可以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根據前面的分析,直接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由於水體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包括對水源、漁業、農業、旅遊業的損失;其二,是由於土壤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包括作物產量下降、品質降低等導致的經濟損失。面源污染的間接影響比較複雜,它包括由於地下水硝酸鹽污染導致的飲用水水質惡化和由於土壤污染導致的食品安全等問題對農村和城市居民健康和人力資本造成的損失;由於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固體廢棄物的任意排放,農村的居住環境惡化,對居民生活舒適性和審美價值的影響;以及面源污染對存在價值的影響,例如由於富營養化導致水體生物多樣性遭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等等。首先是對生產力的影響。水和土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兩個生產要素。農業面源污染通過影響水質和土壤而影響農業生產力。在受到農業面源污染影響的地區,出現了農作物減產,作物的質量下降,口感降低,甚至使一些地方的傳統農作物無法繼續生產。比如在昆明市的斗南鎮,由於水土被污染,這裡的農民已經不再種植蔬菜,因為蔬菜的葯殘太高,已經無法食用。另外,農村面源污染還會造成漁業、畜牧業、工業的經濟損失。其次是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勞動者的質量也是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飲用水水質變壞,會引發一些疾病,給勞動者的健康造成損失,從而也會使勞動者及其家庭的經濟收入蒙受損失。第三,對人居環境和生活舒適性的影響。在滇池流域,周邊居民不僅受到不潔的飲用水的威脅,而且由於農村生活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的排放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使得居民生存的環境受到影響。四、農村面源污染的發展趨勢(一) 全國化肥農藥污染髮展趨勢1、化肥的發展趨勢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發展,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的施肥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60年代農田的養分投入有機肥料佔有絕對優勢。80年代以來,中國的農業由有機農業逐步發展為集約化農業,氮磷化肥的投入量明顯超過有機肥料的投入量。根據中國農業年鑒的統計資料,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期間,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一直保持在11000萬公頃左右,糧食總產的增長主要是通過增施肥料、提高單產的途徑來實現。2、農藥的發展趨勢農藥的用量在1983年全國的農藥用量僅為3.33公斤/公頃,到了2000年已經達到了12.45公斤/公頃,年均增長率約為7%(《中國農業年鑒》)。1993年來我國的農藥用量仍呈增長的趨勢,但是從1997年開始,農藥用量增長的速度明顯放緩,1997-2000年間農藥用量年增長率僅為2.3%。考慮到農藥用量與經濟作物(含果樹)有密切的關係,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主要是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降低糧食作物的種植比例,因而我國農藥的用量將有一定的增加。(二)農村生活垃圾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迅速提高,農村生活所產生的廢水和垃圾量日益增多,根據2000年滇池流域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示範小區的調查結果,農村人均日排放生活垃圾已達0.34公斤,且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與此同時,由於農業生產生活的分散性和特殊性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後,目前農村普遍缺乏完善的排水和垃圾清運處理系統,尚無法對農業排污進行集中處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未經處理、利用的糞便和各種生活污水嚴重污染了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居民飲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性造成了不利影響,也嚴重影響了農民生活品質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傳統的農業生產固體廢棄物再利用方式在逐步弱化,大量蔬菜、秸稈等生產垃圾與生活垃圾一起四處堆放,在暴雨的沖刷下使大量的滲濾液排入水體。另外,由於中國農村和村鎮有沿河沿湖岸堆放垃圾的習慣,這些垃圾在暴雨時會被直接沖入河道,從而形成更直接、危害更大的農村面源污染。滇池流域的現場測試表明,單位乾重西芹的總氮、總磷含量高於牛糞的含量,與豬糞的含量相當。農村生活廢水和固體廢棄物是中國農村面源污染中另一個特有的問題。(三)全國畜禽污染物排放發展趨勢1、我國加強了對農業產業政策的調控,為了更好的服務「三農」,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國家加大了對畜禽養殖業的投入。2、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的收入在最近五年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導致居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肉食比重上升,從而促進了我國畜禽產業得到快速發展。3、在我國畜禽產業發展的同時,畜禽污染物的處理水平沒有明顯提高,導致我國畜禽污染物的總量持續上升。從這些預測中可以看出我國的畜禽產業在以後的十年中畜禽產業發展的勢頭依舊。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中國在未來的5~10年內畜禽產品在居民膳食中的比重會增加,畜禽污染物的排放量將進一步增加,在農村面源污染中的比例會上升。
德陽市水環境污染現狀分析及對策
德陽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 鄭瓊賢
內容提要:德陽市已成為水資源匱乏城市之一,有限的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水環境質量現狀堪憂,政府在水環境改善方面應該也必須採取更為積極主動的措施。
關鍵詞: 水資源 點污染源 面污染源 綜合防治
1、水資源儲量、消耗及點源廢水排放情況
德陽市擁有水資源總量(豐、枯季平均)41.01億立方米,人均擁有量為1073立方米,低於國際人均擁有量1700立方米。因此,德陽市屬於水資源匱乏的城市之一。水資源有限,卻受到來自工業廢水、生活廢水的嚴重污染。
根據資料統計,2004年德陽市全市工、農業及生活用水總量為24.03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6.4億立方米,佔用水總量的25.2%,特別粗放型的小企業的自備水開採用水量多,廢水量大。
1-1、工業總用水量和廢水排放情況
德陽市全市僅133家工業企業2005年總用水量為23060萬噸,比2000年增加24.8%,其中:新鮮水用量7239萬噸,比2000年增加22.9%。水資源消耗呈逐年上升趨勢;循環用水15821萬噸,比2000年增加23.5%,循環用水率在68.1%--69%之間波動;工業用水排放總量2005年5589萬噸,比2004年4785萬噸增加804萬噸,增加16%,比2000年增加6.9%;污染治理達標率由2000年的70.6%上升到96.7%,主要污染物化學耗氧量COD、2000年排放29140噸下降到2005年的5804噸,去除率由2004年的71.8%上升到2005年的72.5%,氨氮2004年194噸,下降到2005年的133噸,去除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80%,排放量均大幅下降。
1-2、全市城鎮人口生活用水和污水排放量情況
據資料統計:德陽市城鎮人口生活用水總量為3.01億立方米,占工、農業生產生活總用量的12.1%,90%的生活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僅德陽市規劃區內包括幾大廠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供水15萬噸/天,其中:自來水公司供水4萬噸/天,其餘應為自備水量。德陽市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7萬噸污水,其餘直接排入綿遠河城區段。河東片區污水未進入污水處理管道,目前也直接排入綿遠河。
2、水環境質量現狀
2-1、地面水水環境質量現狀
德陽市境內主要河流為綿遠河、石亭江、鴨子河、凱江、青白江。共設監測面21個。據「十五」期間五年監測均值看主要幾條河流水質現狀:綿遠河、石亭江兩河源頭為國控斷面,清平、金河斷面,按要求為一類水域水質,實測為四類水質。綿遠河出境斷面清江要求為三類水域水質,實測為四類或五類水質。綿遠河各斷面均為重污染,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佔40%、總磷佔32%、氨氮佔14%、COD佔7%、氟化物佔7%;石亭江污染最為嚴重,各斷面均為重污染,主要污染物為:總磷佔75%、氨氮佔12%、氟化物佔9%、 COD佔4%。石亭江各斷面均出現劣五類水質,主要總磷污染嚴重,已失去任何使用價值;綿遠河只有八角和連山出現五類水質,為總磷和氨氮嚴重污染所致。除鴨子河各斷面水質達標外,其餘如凱江等各斷面水質均受石油類、氨氮和COD嚴重污染,有一個斷面出現劣五類水質,凱江屬嚴重污染河流。
上述幾條河流污染程度依次為:石亭江、綿遠河、凱江、鴨子河。除鴨子河以外其餘均為重污染水域。
一條河流的「水污染負荷指數」與人口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成正比,與流域的平均流量成反比,上述幾條河流嚴峻的污染形勢主要集中在人口集中區域和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綿遠河、石亭江沿途為重工業、化工工業集中地區及人口集中地區,能較全面的反映德陽市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惡化程度。由於綿遠河、石亭江實際為季節性河流,最小流量分別為2.45立方米/秒和3.2立方米/秒,加之上游截流農灌水使用後未返回河流,河流斷流時間長,已無稀釋能力和環境容量。
2-2、飲用水源地地下水,德陽市規劃區內二個斷面監測水質狀況。
按照「十五」期間五年監測均值看:北郊水廠水源地地下水原水水質中總含大腸桿菌群和鐵超標;西郊水廠水源地地下水原水水質中總大腸桿菌群、鐵、錳、氨氮超標。兩個斷面水質按要求是三類水域水質,實際監測結果為四類水質。
3、農村面源污染現狀
隨著工業污染源的控制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廠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公共綠地面積增加,城市環境質量惡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但農村環境污染日益突出。全市農業用水總量2004年為14.22億噸,佔全市用水總量的50%左右,農業灌溉的粗放型用水及生活用水分散,沒有集中管理和處理廢水,水資源浪費大。
3-1、化肥、農藥的過度施用,使土壤受到一定侵蝕,加速水土流失,污染物進入溝渠或滲入地下水,威脅著人、畜飲用水安全,對農作物的污染也不容忽視;
3-2、鄉鎮分散的小型工業企業的污染面廣量大;
3-3、規模化畜禽養殖的污染也越來越突出;
3-4、農村分散居住的現狀、生產和生活中的塑料白色污染十分嚴重;
3-5、農村垃圾和生活污水是對農村地面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量大面廣。
以上因素的污染物排放,直接威脅著農業用水、農村生活用水、畜禽用水安全。
4、當前急需解決的環境問題和建議
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特別水環境日益受到經濟的、社會的和生活等各個方面的人類活動帶來的嚴重污染和破壞,要改善水環境的污染現狀,必須採取綜合防治措施。
4-1、河流源頭森林砍伐過渡、礦產資源濫開採導致生態破壞嚴重。必須加強德陽市轄區內幾條河流源頭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生態惡化趨勢。抓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保護植被,提高涵水、蓄水能力,逐步緩解下游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問題。
4-2、繼續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力度,重點要求工業企業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減少用水總量,降低廢水排放量。循環利用率提高到80%-90%、廢水排放量降低70%-80%時,就會大大降低對地面水域的污染負荷,也減少了進入污水處理廠的處理量,同時更降低了污水處理廠的運營費用,這是一舉幾得的多重效益。冷卻水應100%的循環利用。
工業污染的防治還必須繼續對新、擴、改建項目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採用清潔工藝和設備,做到增產減污。
4-3、控制農村面源污染主要為保護土壤和控制農村水體污染。控制農業生產化肥施用量;提倡使用低殘留農藥以及限制塑料使用後濫丟棄從而進入土壤和水體。對農村生活廢水污染,應逐步進行與農村小城鎮建設一起規劃集中處理。實現這一目標還有一個過程,要與新農村建設規劃公共基礎設施統一建設。
4-4、加大環保投入,提高投資有效性。德陽市多年環保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發展緩慢。建議市委、市政府建立相應制度,按照國家規定環保投資應在當年GDP的1.5%以上,每年從財政預算中增加環保專項基金,用於實施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增強污染治理力度。
但是,污染治理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徹底解決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因此,治理原則應該是「逐步削減污染物排放量,一步一步降低污染水平,以謀求最大的費用有效性」。
建議:優先投資於「節水減污」以達到緩解水短缺,減少污水處理費用和能源消耗的多重效益的項目。(1)、如投資於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節水減污的改造項目補助;(2)、投資於節能降耗,推行清潔生產工藝的技術改造項目的補助;(3)、投資於解決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區地下水源保護項目的補助;(4)、投資於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新建、擴建項目,減小污水排放量中污染物對河流地表水的污染負荷,提高河流自凈能力、稀釋能力,逐步實現水環境形勢的好轉;(5)、投資於城市「雨污分流」管網的建設項目補助,鼓勵發展低費用和低能耗與農業利用相結合的污水「生態技術」和循環經濟。特別是城鎮污水處理要鼓勵採用氧化塘、土地處理低費用技術。全面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學家主張「雨水進河道,污水進農田」的污水---土壤生態良性循環圈,利用污水灌溉,是加快改善水污染,防止生態惡化的根本途徑。生活污水進入農田,比使用化肥更安全。建議:德陽市政府組織城建、水利和農業部門進行通力協作,制訂全面規劃,實施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循環經濟圈」。
4-5、加強用水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節約用水。這既是生態環境的要求,也是保護環境、治理水污染的要求。
(1)、首先應該逐步關閉粗放型的自備水設施,集中水資源管理、規劃、分配使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
(2)、普遍推行節水型用水器具(衛生間、洗衣機、淋浴器、水龍頭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用水呈上升趨勢。而德陽市水資源不足,目前地下水開採有限。在德陽市規劃區內,每天由人民渠供地面水6萬噸,自來水公司地面地下水混合每天供水4萬噸,幾家大型企業和若干單位及住戶為自備水。據統計:規劃區內包括工業和生活用水每天日供水15萬噸,人均用水達573升/天。如果生活上普遍採用節水型用水器具、工業大力提高循環利用率,用水量將大幅度下降(人均用水量包括工業、商業、機關、學校、衛生用水)人均可降低到300升/天左右的水平,接近歐洲發達國家人均用水水平。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將大幅度下降,直接排入綿遠河的污水量也將大幅度減少,污水處理廠的處理量也將減少;
(3)、開展全民節水教育,加強水憂患意識和節水意識,建立新的「水道德觀」。
在美國,擁有水資源約是我國的四倍左右,人口是我國的六分之一,但是在60年代中期就感到資源不足的壓力,開始加強有效地用水管理。近40年來,美國從不同層面採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掀起節水的群眾運動。60年代中期調整管理體制,通過《水資源規劃法》,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先後兩次進行水資源評價,進一步加強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要求大型企業提高循環利用率,使污水排放量大幅度降低;90年代初全面推行節水型用水器具,並限制人工草坪,推行旱地景觀;提出「水道德觀」為子孫後代節約生命之源。「水道德觀」實質是對水的消費觀念問題,過度消費是嚴重浪費。《最後的綠洲》一書中呼籲「水道德觀」--「為了環境,多吃素食」。世界觀察研究所副所長柏斯特爾指出:「為什麼這麼多的現代化水管理手段沒能奏效?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錢財和越來越多的工程技術解決不了世界上水的問題?」因為我們正在試圖憑藉無休止的擴大供應滿足貪得無厭的需求,而這種供應是有極限的,既有生態極限,又有經濟的極限。水是一種生態資源,又是一種戰略資源。
德陽是水資源不足的城市之一。特別是德陽市規劃區內多年工業和生活用水都依賴於地下水的過度開發,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目前德陽市轄區內約有15萬人吃水困難。水資源不足已嚴重製約了德陽市的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影響人民生活需要。因此,對水資源的節約必須得到相當的重視。每個社會成員要逐步培養有關水的道德觀,在全社會形成珍惜水、保護水的社會風尚,並積極採取實際行動,共同承擔起改善水環境質量、保護水資源的責任。
參考資料:1、德陽統計年鑒2004
2、德陽市環境質量報告書(2001-2005)
-----2006.3 德陽市環保局編
3、美國加強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向節水型經濟轉變的戰略決策 -----2005.10北京市環科院編
作者簡介:
鄭瓊賢,女,生於1941年5月,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1965年畢業於成都工學院(現川大)無機化工專業,大學本科。先後在南京化工部第七設計院工作五年,綿竹氮肥廠工作十三年,綿竹縣科協工作三年,德陽市環保局工作十年。於1996年退休。郵編:618000
主要成果:
1、 參加 「綿竹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編製,具體參與「科技發展規劃」編製。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2、 組織德陽市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並編寫調查報告。獲省三等獎,並獲國家級先進個人獎。
推薦單位: 德陽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
推薦閱讀:
※環境和命運
※居住環境的八大要素
※綠蘿的生長環境是啥?
※八字的內外環境論和格局高低
※持之以恆優化生態環境 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