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     思想星空——習總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的中華先哲

歷史長河 思想星空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的中華先哲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16年5月23日第五版

作者:陳彧之 李自強

老子 像

孔子 像

老子:春秋時代思想家。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言,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範疇,而老子正是最早提出「道」的觀念的人。「無為」是《道德經》所倡導的中心思想,所謂「無為」即是心不沉溺於任一外在事物。《道德經》還包括豐富的治國思想,其所提出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是極高的治理境界。

孔子:春秋時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將孔子的言行彙編為《論語》一書。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奠定了中華文明以追求道德為終極關懷的思想基礎。「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孔子還是私家講學的先驅者,他倡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莊子:戰國時代思想家,他的學說被認為是先秦道家學說中最成熟者。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莊子》一書,該書在道教興起後被奉為《南華真經》。莊子主張「自然」,他認為唯有在不受外界壓力的情況下,人性方能得到自由的發展。莊子否定認知的意義,對儒家大講仁義道德多有批評,但其思想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塑造卻有重要的影響。

孟子:戰國時代思想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孟子》一書,他主張人性本善,人先天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分別是禮義廉恥的四端。孟子將「仁」擴大為「仁政」的政治哲學觀念,孟子深信君王只要行仁政就能得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君民關係上,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理念。

荀子:戰國時代思想家,儒家學派重要代表。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荀子》一書。與孟子不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可以通過後天的人為努力,逐步做到去惡為善,因此荀子特別重視教化與學習的過程。荀子的學說對法家有很大的影響,韓非子即是荀子的學生。荀子的學說在古代長期受到儒家正統的批評,但荀子的學說對中國的制度文化有深遠影響。

韓非子:戰國時代思想家,法家學派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韓非子》一書。韓非子的思想來源較為複雜,他曾拜荀子為師,但又明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韓非子將此前的法家思想家提出的法、術、勢結合起來了,所謂法即法律制度,術即統御之術,勢即時機形勢。

董仲舒:西漢思想家,公羊學派代表人物。《春秋公羊傳》是解釋《春秋》這部經書的傳,它注重發揮《春秋》中的微言大義。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是公羊學派的經典,它為漢代的「大一統」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論解釋。董仲舒認為天與人是可以互相感應的,人間的秩序應當遵循「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人間失序將招致上天降禍。董仲舒對天人關係的獨特觀點,造成了宇宙論儒學在漢代的泛濫。

王充:東漢思想家,代表作品為《論衡》。王充的許多觀點都是針對當時極為流行的宇宙論儒學提出的,他不贊同天人感應論,認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他還提出「人死不為鬼」以反對鬼神迷信,他用「氣」來說明人與萬物的生死,「陰陽之氣,凝而為人,年終壽盡,死還為氣」。

何晏:三國時期魏國思想家,魏晉玄學的重要代表。他的主要著作是已經散佚的《論語集解》。該書彙集了一些漢儒對《論語》的解釋及何晏本人的一百多條註解。何晏註解的最大特點是援老釋儒,他認為「無」是天地萬物的根本,也是「道」的本體。何晏的這種思想被稱為「貴無論」。

王弼:三國時期魏國思想家,魏晉玄學的重要代表。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周易注》《老子注》《論語釋疑》等。與何晏一樣,他在詮釋儒家經典時,亦經常使用道家的觀念。他也贊同「貴無論」,認為「有」生於「無」,「無」是「道」的名稱,是天地萬物的根本,而「無為」是最高的道德價值。王弼的理論建構方法將道德的形而上學基礎與道德的實踐規範分開論證,這為日後宋明理學的形成準備了前提。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作為文學家的韓愈,他提倡古文,反對駢文,主張「文以載道」,被譽為「文起八代之衰」。作為思想家的韓愈,面對佛教義理大行天下、儒家思想轉而沉寂的時勢,他旗幟鮮明提出崇儒抑佛,主張恢復文武周公傳承給孔子、孔子又傳承給孟子的儒家正統。韓愈的思想為儒學在宋代的復興指引了方向。

周敦頤:北宋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太極圖說》《通書》等,被尊為宋代理學的宗師。《太極圖說》重新建構了儒家的宇宙論,它認為無極生太極,太極動而陰陽生,陰陽結合五行生出天地萬物,人是天地萬物的精華,聖人確立了中正仁義之道,而聖人是可學的,士人只要去除慾望修養道德就可以成聖。

程顥:北宋思想家,與其弟程頤並稱為「二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定性書》《識仁篇》等。程顥的學說強調「仁」是人與天地的相通之點。他認為「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

程頤:北宋思想家,與其兄程顥並稱為「二程」。程氏兄弟的思想並不完全一樣,而是存在區別的。程朱理學中的「程」更多地指向程頤。程頤提出「性即理也,所謂理,性是也」,他認為每一個具體事物的理都體現了天理,因此在修養道德的方法論方面,他提出了「窮理盡性」。

朱熹:南宋思想家,理學集大成者。朱熹著述甚多,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朱子家禮》等,他還與呂祖謙合作編纂了《近思錄》,錢穆認為「後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朱熹的門人將朱子日常對話編為《朱子語類》一書,此書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著作。「理」是朱熹理論的核心概念,在宇宙論上,他認為理在氣先,理是形而上的道,氣是形而下的器,氣有清濁之分,因此人有賢愚之別。在修養功夫論上,他提出要冥想純粹的天理世界,要「格物致知」,研究萬事萬物的理,以體會蘊含其中的天理。朱熹的思想在宋代以後長期成為官方哲學。

陸九淵:南宋思想家,心學的開創者。他的文字後來結集為《象山全集》。陸九淵與朱熹是同時代人,他們曾於公元1175年在江西鉛山的鵝湖寺辯論,史稱「鵝湖之會」。與程朱理學主張「性即理」不同,陸九淵認為「心即理」,他曾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反對朱熹讀書窮理的功夫論,認為「格物」即是體認本心、發明本心。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的主要著作包括《傳習錄》,他的文字後來結集為《王文成公全書》。王守仁晚年將自己的學說歸納為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認為天理就是「吾心之良知」,「致知」即是「致良知」,將人人都有的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他的學說強調「知行合一」,知善而不行善等於未知。王守仁的學說是對明代已經僵化的程朱理學的挑戰,開啟了明末思想解放的潮流。

李贄:明代思想家、文學批評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初潭集》《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等,他還評點過《西廂記》《水滸傳》等文學作品。李贄深受王守仁門人王艮開創的泰州學派的思想影響,他推崇「絕假純真」的童心,直指理學的教條化是童心喪失的原因。他還反對專制主義,反對厚古薄今,他的思想帶有非理性主義的傾向。

黃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著作甚多,包括《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等。黃宗羲反對程朱理學將理氣兩分、理先於氣,認為理氣是渾然一體的,「理為氣之理,無氣則無理」。他深受王守仁心學的影響,認為「盈天地皆心也,變化不測,不能不萬殊」,要求從體驗心的萬殊了解心的本體。《明夷待訪錄》集中體現了黃宗羲的政治思想,包括限制君主權力,重視萬民憂樂等。

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歷史學家。顧炎武的作品包括《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等。他涉及的學術領域十分廣泛,他倡導學以致用,注重實地調查,以正古書之誤。顧炎武開清代考據學之風,對後世影響很深。顧炎武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教人宗旨,認為一個人「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歷史學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讀通鑒論》《宋論》《周易外傳》《張子正蒙注》等。他推崇北宋理學家張載的學說,他通過注張載的《正蒙》來闡述其獨特的氣論哲學。他認為物質性的「氣」是第一性的,「氣者,理之依也」。在歷史觀上,他反對退步史觀或循環史觀,而持進步史觀。在修養論上,他特彆強調「人慾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私慾除凈,公正的天理才能流行。

林則徐:鴉片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政治改革家。在禁煙過程中曾派人搜集和翻譯外文書報,了解西方社會,主持編成《四洲志》和《華事夷言》,反對「罷各國通商」之說,主張區別對待外商,開創了研究西方的風氣。

魏源:早年潛心於王陽明心學。後從經學家劉逢祿學《公羊春秋》,注重經世致用之學,與龔自珍同為注重通經致用的今文學派代表人物。堅持「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的原則,反對理學家的「心性迂談」。

嚴復: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譯有《天演論》等。提倡西學的「即物實測」,反對舊學之「心成之說」。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自然科學等介紹到中國。

康有為:晚清思想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我史》《廣藝舟雙楫》等。康有為深受公羊學影響,發揮公羊學中孔子改制思想,認為歷史是由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依次發展的,以此作為維新變法的根據。康有為主張君主立憲制、提倡權力制衡、實行地方自治等,在維新變法失敗後,成為保皇派的代表。

梁啟超:晚清思想家、歷史學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他曾拜康有為為師,參與維新變法。他認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他呼籲一個少年中國的出現,寄望「少年強則國強」,倡導「文界革命」以開啟民智。他還倡導歷史進化論,提出建設中國新史學的構想。

孫中山: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提出「知難行易」說,主張「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接近能動的反映論。強調民生問題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主張「社會互助論」。主要著作有《孫文學說》《三民主義》《軍人精神教育》《知難行易》等。

陳獨秀:「五四」時期啟蒙思想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1915年主編《新青年》。1918年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民主和科學,宣傳馬克思主義。明確提出「唯物的歷史觀,是我們的根本理想」。主要著述編入《獨秀文存》。

李大釗: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在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及其偉大歷史意義,連續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強調鬥爭和革命在社會進化中的作用,提出「尊個性而張精神」。後期躍進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用唯物史觀闡明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

郭沫若: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通過甲骨、金文等古代文字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1930年出版論文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論證了我國古代社會符合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會發展規律,駁斥了馬克思主義不適用於中國的論點。

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主要著作有《馬克思還原》《現代社會學》《社會學大綱》,主編《唯物辯證法大綱》等。

艾思奇:馬克思主義哲學家,1934年發表《大眾哲學》,傳播馬克思主義,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起過啟蒙作用。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宣傳和教育工作。主要著作有《大眾哲學》《思想方法論》《哲學與生活》《辯證唯物主義綱要》等。

翦伯贊: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主要著作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中國史論集》《歷史問題論叢》等,並主編了《中國史綱要》。

范文瀾:著名史學家。長期從事中國歷史研究,為創立我國馬克思主義新史學、開創歷史科學研究的新路徑做出了貢獻,在經學領域亦有造詣,肯定「六經皆史」。著作有《正史考略》《群經概論》《文心雕龍注》《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近代史》《范文瀾史學論文集》等。

呂振羽: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研究中國歷史。主要著作有《關於中國社會史的諸問題》《中國歷史講稿》等。

馬寅初: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一生專著頗豐,在中國經濟、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貢獻,有當代「中國人口學第一人」之譽。主要著作有《我的經濟理念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新人口論》《馬寅初經濟論文集》等。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江村經濟》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主要著作有《文化論》《人文類型》《鄉土中國》《生育社會》等。

錢鍾書: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他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都卓有成就,特別是在科學地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和有選擇地借鑒外來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主要著作有《談藝錄》《管錐編》《寫在人生邊上》,長篇小說《圍城》等。

推薦閱讀:

論謝宇的「社會學本土化」議題|鄒至庄
文化是什麼
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精力還是那麼充沛 ?
關於瑪雅文明的邏輯探討
談管理學專業

TAG:工作 | 社會 | 歷史 | 科學 | 星空 | 哲學 | 思想 | 社會科學 | 中華 | 提到 | 講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