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生活周刊採訪度一琴館《一張琴和一個自我意識的世界》
07-19
琴中藏有世界,因此,古時文人彈琴,很多時候是藉此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情感和思考。古琴的節奏、輕重、虛實,很大程度上由演繹者自己掌握,"其他樂器餘音較短,而古琴可以讓你去追隨聲音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釋放自己,也可以盡情抒懷。"所以古琴容易自娛,容易打動人心。 與現代流行樂和西方古典交響樂相比,知道古琴的人並不算多。如果說流行樂具有表達的親和力,交響樂產生出立體的感染力,那古琴更像是自己對自己的默默言語,無關乎聽眾,無關乎節奏,弦之餘音不絕如縷,思維專註成一線,心靈安放在一處,或是曲初,或是曲終,都是看似綿柔實而卻強有力的自我表達。 吳康體的"度一琴館"開在潘家園的一處居民樓里,正像琴館裡的古琴一樣,清淡閑散,熙熙攘攘的古玩城和討價還價喋喋不休的眼鏡城,全與它無關。琴館沒有開門迎客的討好氣,關起的玻璃門後,綉著古琴譜的紗簾一直是垂到地面,彷彿是桃花源邊緣的樹籬。 早上九點,琴館已經有學生在上課了。這是一個從西安來的八歲小男孩,剛才還和媽媽搗亂淘氣,一坐到琴邊立刻就安靜了下來。琴館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古琴教學只在北京,上海等少數城市比較集中,其他地區的琴友想要學琴相對較難,所以暑期有很多從外省市特地前來學琴的學員。孩子彈得並不連貫,但琴本身所發出的聲音還是讓人感覺通體安靜。綿延幾千年的古琴文化 在很多琴畫中,古人大多撫琴於"松溪"、"柳下"、"竹林"、"蕉蔭",或臨溪、或倚石,目送歸鴻、心游太玄,古琴,可以說是與文人生活、傳統文化最相關的一件樂器。 古人講"琴棋書畫",其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而不是樂器的泛指。古琴的琴長約為三尺六寸五,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底為平,琴面為圓。象徵天圓地方。十三個徽位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和四年的一個閏月。琴整體看就像是一個人,豎起的琴從上往下為琴頭、琴肩、琴腰、琴尾。琴頭岳山,象徵著高山,琴弦象徵著流水。琴的背面又有"龍池"和"鳳沼",琴弦之"流水"於此形成一個循環。支撐琴的一對腳稱為"雁足"。 相傳,古琴原來是五根弦,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加了一根,稱作"文"(文王弦);周武王加了一根,叫"武"(武王弦)。"所以現在沿用古法製作的琴都是金、木、水、火、土、文、武七根弦。古琴是要細細地琢磨,有好多意思可以去表達。從琴的形狀到琴曲的內涵,都充滿文化傳承。"吳康體說。 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古琴,出土於戰國中後期的墓葬,說明在當時古琴已經流行於上層社會了。古琴一直是皇帝、達官貴人和文人所操持的樂器。文人的參與賦予古琴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樂中,琴是唯一有其專學,稱為"琴學"的。而權貴的支持則使古琴有了更強的傳播力。"尤其是在宋徽宗時期,古琴非常盛行。宋徽宗不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但在藝術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最著名的《聽琴圖》,題字是蔡京寫"臣京謹題",說明這張畫肯定與宋徽宗有關係。因為他喜歡古琴,喜歡繪畫,所以在他執政的年代出現了中國文化藝術的高峰。 通常以清末為斷代來劃分老琴與今琴,清末正是古琴開始衰落的時期。"國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所以清代末期沒有什麼好琴。"現在遺留下來的許多名琴,多數是唐、宋、元、明時期所斫。2010年北京保利五周年秋拍中,北宋宋徽宗御制的一張琴,以1.36億成交,創造了世界古琴拍賣紀錄。清乾隆曾在這張琴上御題"松石間意",所以這張琴又叫"松石"。何為"度一" "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來到這個世界,就得到了"一",此後要用一生的精力去度過,在這一生中要養護好這個"一"。佛教講"度"。所以"度一"在佛教和道教之中都有說法。"吳康體說,"另外,"度一"這名字聽起來很舒服,就像古琴琴音所帶給人的安適。 "2003年古琴申遺成功之後,古琴文化迎來了迴流。院校培養古琴人才,國家也加大對古琴文化的弘揚力度。即便是這樣,直到今天,知道古琴的人還是非常少。古琴雖然排在四藝之首,但就是其他門類的藝術家,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所以"度一"做的工作就是期望讓更多的人都知道古琴。也算是一種度吧。這也是我把一個學區建在大學校園裡的原因。大學生源源不斷的進入校園,這些學生將來步入各行業的工作崗位,將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自然也就會傳播、推動古琴文化的發展。"十藝相通 宋人講究"琴棋書畫劍,詩歌茶酒花",在吳康體看來,雖然十藝有分,但其實是一個完整的文人生活體系。"作為一個文人,琴、棋、書、畫不能說是特長,而是他必備的基本功,就像我們上學的語文數學一樣,文人都會彈琴,書法,你看過去人們的書法,其實老百姓書法都很好。" 琴,更多的是強調音律的變化。如果一個畫家彈琴,這種不同感官的調動、練習,會讓他產生一種空間的想像,形成創造力。古時候很多琴曲跟書畫是有關係的。"黃公望畫了一幅《富春山居圖》,以丹青表達漁翁和樵夫的對答。古琴曲也有《漁樵問答》,是同一個故事的兩種版本。還有《瀟湘水雲》,琴曲表現的是宋代末期,金國入侵,國將不國。作者在湖南一個風景秀麗、有山有水地方,想到大好河山遭受塗炭,便作了《瀟湘水雲》,跟不少宋畫都異曲同工。"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些生活藝術都有同一個本質,就是讓心安靜、純潔。"人心乾淨,就會少做或者不做壞事。這樣對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都有好處。"古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 香者潘奕辰曾說,彈鋼琴只是會了一種樂器,而彈古琴卻是一種修身養性。古琴的聲音總能觸動人的內心,中國琴會會長龔一先生說:"與其他樂器相比,古琴的弦長、頻率低、餘音長,古琴的弦長有112厘米到118厘米,弦長則音低、振幅大,振幅大則餘音長,可達8秒甚至10秒,而這所謂餘音繞梁便會對一個人的心情形成牽引,隨著聲音的出現到消失,人們的心緒也隨之安靜下來,這便是古琴的韻味所在。" 另外,吳康體說,"古琴曲大多是古代所斫,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去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如琴曲的作者,年代背景,創作思想都需要深入研究,在綜合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的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養。" 有些人多將古琴曲以"清、微、淡、遠"來形容,"實際上琴曲的表達方式很多,比如:《廣陵散》(描寫聶政刺韓王的故事)等此類曲目,也是很激烈的,就不能用以上幾個字來概括了。任何音樂、文化之所以有歷史地位,它的表達一定是非常豐富的,清微淡遠是古琴的一方面,同時還有別的表現形式。如果只是單調的清微淡遠,那也不能成為代表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體系了。 "清微淡遠者可修養人的自然身心,壯懷激烈者可涵養人的心志氣骨。"古琴和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緊密相連,因此彈奏古琴,也就是將傳統生活方式引入現代生活。一個人的世界 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因此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這裡的"靜"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古琴有三種音,都非常安靜。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在古琴音樂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梵谷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雲影、蟲鳴鳥語及人情複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盡能蘊涵表達。 琴中藏有世界,因此,古時文人彈琴,很多時候是藉此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情感和思考。古琴的節奏、輕重、虛實,很大程度上由演繹者自己掌握,"其他樂器餘音較短,而古琴可以讓你去追隨聲音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釋放自己,也可以盡情抒懷。"所以古琴容易自娛,容易打動人心。 "真正的好琴是為自己而彈的,是最真實地指向自我的聲音,這也許就是古琴的魅力所在吧。"吳康體說。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最著名的10大蛋糕
※世界太多無奈
※世界公認最美「第一夫人」,美國總統不敢直視,法國總統90度鞠躬
※第八章 深邃的夜空:太陽系外的世界
※33家安縵,33處世界最美景緻,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