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聽石記    浙江日報

浙江日報 數字報紙

  • 上一期
  • 下一期
  • 上一版
  • 下一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00018版:人文世界·江南錄

  • 上一版
  • 下一版
  • 文章導航

  • 聽石記
  • 你我這一年
      1. 收藏
      2. 推薦
      3. 列印
      4. 放大
      5. 縮小
      6. 還原
      7. 版面導航
      8. 標題導航
      9. 返回主頁
      10. 本報「2013年考古田野報告」的最後傳奇——聽石記

          本報記者吳孟婕

          【引子】

          沒有華麗的器物和傳奇的故事,舊石器時代考古是一個艱澀的研究領域。也因其「遙遠」,而令人倍感好奇。在以萬年、十萬年、百萬年計數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是什麼樣的,又是怎樣在茫茫自然界生存繁衍?為此,幾代考古人進行著「很長很長很長時間」的接力探訪,試圖揭開人類文明譜系中「原始」而「荒蠻」時代的神秘面紗。

          浙江曾被認為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省」,找到遠古浙江人,應當感謝一位把生命的最後歲月奉獻於此、執拗而專註的老先生——1974年,祖籍仙居的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森水,在建德烏龜洞找到了一顆牙齒——準確地說,這是一顆人類的右上犬齒,更準確地說,它長在一個生活在5萬年前的浙江人的門牙邊。此後20多年,在10萬多平方公里的浙江陸地全境,有關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全部記憶,有且只有這顆犬齒。

          難道更早的浙江是荒無人煙之地?張先生不相信:在鄰省安徽就出土了240萬年前的人類遺迹,那是在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原始人。2002年,他把目光瞄準了浙北苕溪流域——那裡,有著與古安徽人生活的水陽江流域相似的地理環境。

          此後,是11年的鍥而不捨,風雨兼程。至今,浙江已有100多處舊石器時代地點被發現,遍及吳興、長興、安吉、德清、臨安、浦江、桐廬、建德、龍游、柯城等縣市區。「浙江人」的活動歷史,從距今5萬年上推至100萬年。

          而當年那位跟隨張先生用腳步丈量土地、手拿地質錘、背著一大包石頭翻山越嶺、在日記里認認真真記下測量準確率的每一次提升的年輕考古人徐新民,如今早已是獨當一面的舊石器考古領隊,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員。

          獨當一面,也是因為少人問津。有時候,一兩個人就是一支隊伍,更多時候,只能與石頭寂寞對話。「涉及舊石器時期考古資料少,對專業綜合素質要求高,確實挺挑人的」——這是整個採訪過程中,徐新民說過的唯一一句不那麼「謙虛」的話,因此令人印象深刻。

          【覓蹤】

          我是浙江人,想為家鄉做一點工作。2002年10月,我們選擇了西苕溪流域的安吉、長興作為浙江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的突破口。剛到的時候,省文物局的人跟我開玩笑說,這裡什麼也沒有,你能找到嗎?我說,根據安徽的經驗,我可以打60%的包票。因為這兩個地方連在一塊兒,地貌、地層都差不多。

          ——摘自《張森水:舊石器文化不只周口店》

          這一次,考古人的運氣很好,到安吉的第一天就把「60%」變成了「100%」:在溪龍鄉上馬坎的一處開發區工地,張森水「撿」到一塊貌不驚人的石頭。上馬坎也就成為浙江境內發現的第一個有確切地層的舊石器遺存點,是非常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被譽為「浙江舊石器考古第一點」。此後,搜索範圍不斷擴大,通過為期一個月的專題調查,在安吉、長興兩縣共發現31處舊石器遺存點。

          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以徐新民為領隊的考古隊對上馬坎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這是我省第一次正式的舊石器考古發掘,共發現石製品400餘件,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球、尖狀器等,還發現了固定的舊石器製作場所。根據與周邊舊石器遺址的對比,上馬坎遺址的年代可能處在距今12.6萬至80萬年之間。張森水先生評價說,通過進一步多學科綜合研究,它將對古人類行為及其對環境的適應,以及對現代人起源和文化關係研究產生良好的作用,很可能成為中國南方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

          一晃近十年。今天的上馬坎遺址旁,張森水先生紀念園在松柏掩映下靜靜守護著他魂牽夢縈的考古事業。2007年11月張先生去世後,家人遵遺囑將他的骨灰安放於此,而浙江舊石器研究的接力棒,就完全交到了徐新民手裡。每年的幾個特殊日子,徐新民總會出現在這裡,修剪墓碑周圍的樹枝,跟老師說說話。「先生『忙忙碌碌做事情』的宗旨,永遠是我的榜樣。」

          「早晨5時半起床,準備撤點各事項。8時20分租了輛1噸半的貨車前往長興縣泗安鎮,那裡將要修一條高速公路,必須馬上開始發掘。上馬坎以後再做工作了。」

          ——摘自徐新民2005年9月發掘日記

          城市,向未來奔跑,考古人,向歷史探索。手握手鏟和地質錘,徐新民和同事們總是馬不停蹄:「哪裡有大型工程項目動建,哪裡就一定會有考古人員站在挖掘機的前頭。」

          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徐新民帶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長興博物館聯合組成的考古隊發掘了七里亭遺址,考古資料證實,七里亭遺址屬我國南方地區典型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遺址剖面可分成上、中、下三個大文化層,共發現700多件刮削器、砍砸器、手鎬等打制石器。其中有十餘件可拼合的舊石器標本,可直觀地復原古人類製作石器的過程。

          更令人欣喜的是,經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對七里亭紅土剖面進行古地磁年代測定,數據顯示七里亭遺址下文化層年代為早更新世的晚期階段,距今達100萬年。該研究成果於2008年在重要國際學術期刊《國際地球物理雜誌》公開發表。

          七里亭遺址是東南沿海地區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也是全國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為數不多的超過百萬年的遺址之一。徐新民告訴我們,當時的「直立人」找到七里亭這塊風水寶地,不是件容易的事。這裡山矮,上山采野菜、野果方便;附近有河,喝水抓魚也方便;最妙之處在於有一片開闊地,可以用來分食物、製造石器。當然,附近還得有石頭,那可是製造工具的主要原材料。

          「我負責給考古隊做飯,我父親每天夜裡在工地值夜班,能和這麼有文化的事情聯繫起來,感覺真好。隊員們每天早上7點半出門,晚上天黑才收工,有時我們倒盼著下雨,可以讓他們休息休息。但徐老師說,和泥土打交道的考古人,只有在井然有序的考古發掘現場,才感到踏實。」

          ——光耀村村民庄紅

          2007年5月至8月,為配合長興縣合溪水庫的移民新村建設,考古專家對長興銀錠崗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等280餘件石製品,發現了製作加工石器的場所和數量較多的可拼合的石器標本。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銀錠崗遺址出土了用砸擊法生產的石片。使用砸擊法製作石器,在北方比較常見,在我省尚屬首次發現。」徐新民說,這類石器呈現了舊石器晚期南北方文化交流的跡象,為研究遠古人群遷徙、技術發展、生存行為和與環境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資料。

          同年10月開始至2010年1月,專家又對合溪洞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共在5個地點發現遠古遺物。其中1號地點面積100多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達8米多。洞內大量的動物碎骨、燒骨、遺留敲砸和切割痕迹的碎骨、石器和一些骨器的出土,可以證明該洞穴是古人類生活活動場所。動物化石中的馬是首次在浙江地區發現,據此推算,合溪洞遺址的最晚年代大約在距今2.8萬年左右,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

          「發現合溪洞遺址後,我在第一時間報告了張先生,他通過書信和網路給予我們很多具體的幫助和指導。作為從浙江走出去的舊石器研究者,他一直希望能在家鄉發現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文化遺址。儘管身體狀況不佳,2007年9月,他還是親自來了,臨走時還跟我相約,等身體好些一定再來看看。沒想到,僅兩個月後,就接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徐新民言語中充滿了遺憾。

          2009年,合溪洞遺址的發掘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評選。

          【解密】

          Ⅰ有關浙江舊石器的考古大發現,為什麼主要集中在浙北區域?

          徐新民說,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一是2002年緊鄰浙江省的安徽水陽江流域已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陳山遺址,張森水先生認為與水陽江流域相鄰的西苕溪流域存在舊石器的可能性非常大,就先選擇該流域進行調查,果然發現了上馬坎遺址。第二個原因是西苕溪流域屬於丘陵地帶,河流階地發育,從地質條件上來講,這個區域比較容易找到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線索。後來2004年在山地較多的臨安地區進行過調查,但效果不甚理想。

          「目前已發現的遺址主要集中在浙北,其實並不說明浙江的舊石器時代的遠古人類就集中於此,只是這一帶調查得比較充分,出了些成果。其他地區則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如沿海地帶的舊石器地點可能都埋藏在淺海的大陸架上,難以發掘,而山地較多地區由於水土流失原因,很難保留在原地。」徐新民進一步解釋,從對長興合溪洞遺址的研究看,在距今2萬年至7萬年的這一段時間裡,浙江氣候溫和,有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古人類適宜的生存場所,據此推斷,浙江的每個縣市可能都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迹。因此,從2010年開始,徐新民已將調查研究範圍南移,開始在桐廬、建德和衢州地區開展調查工作。

          Ⅱ為什麼長興合溪洞的主人是人類?

          「證據是大量石制工具、骨製品、燒骨等遺物,有數百件,有些是尖狀的,有些是錘狀的。這些工具是當時的人類用來宰殺動物和獲取其他食物的,大動物用大件的石器砸,小動物用小件的石片削。而洞穴里有近10萬件動物碎骨,我們推測應該是當時的人類有吸動物骨髓來增強自己營養的習慣。」徐新民說,「與同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山頂洞豐富的文化遺存相比,這裡的生活狀態似乎還停留在『求溫飽』,不過,反過來也說明合溪洞人生活的年代可能比山頂洞人還要早。」

          無論如何,「浙江大地適合遠古人類生存繁衍」——這個結論,應該錯不了。

        評分

      11. 1
      12. 2
      13. 3
      14. 4
      15. 5
      16.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版權所有 版權聲明 | 關於浙報集團 | 聯繫方式 | 廣告服務 [ 幫助 ]
        推薦閱讀: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網
        〖暢遊華夏〗浙江這16個5A級風景區,你走過幾個?
        4A景區-110 浙江雷峰塔
        【醉美浙江】楠溪江獅子岩風光
        5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

        TAG:浙江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