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課第七——張仲景評傳
張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就是河南省南陽人,大約出生在東漢和平元年(西元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享年七十多歲。
常言道「亂世出英雄」,其實亂世也出名醫。東漢末年就出現了董奉、華佗、張仲景等名醫。張仲景大約比華佗小40歲,基本屬於同一時代的人。奇怪的是,華佗歷史記載事蹟很多,但是沒有著作存世。張仲景有著作存世,但是歷史上的記載卻不多,只是散見在其他名人的傳記中。其實,扁鵲,華佗,倉公,郭玉等名醫在史書上被立傳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為皇室貴族治病。像仲景,董奉等人只是在民間行醫,晚年歸隱,不聞達於世,也沒什麼奇怪的了。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未年,外戚與宦官相互爭鬥殘殺,軍閥、豪強逐鹿中原干戈四起,黃巾起義的烽火更是呈燎原之勢。由於戰亂頻仍,百姓相繼逃亡,流離失所,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疫情嚴重。「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像。疾病的流行為醫生提供了活動空間,為名醫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張仲景出生在一個大家族,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他的同鄉何顒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 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就拜他為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有悟性,又有道學基礎,就把自己畢生所學所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盡得其傳,最終出於藍而勝於藍,時人評價「仲景識用精微,過於伯祖」。
史書記載了一個病例,張仲景碰到王粲,王粲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詩人。張仲景憑自己多年的醫療經驗,發現這位僅有二十幾歲的作家隱藏著可怕的「癘疾」也就是麻風病。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麻風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鼻骨塌陷,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更不信他的話。過了幾年,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望其色,直接了當地指出:「你並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過去一樣。你為什麼諱疾忌醫,耽誤自己的生命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鼻樑塌陷,半年後就死了。後來張仲景被「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他依然不忘救治民眾的疾苦。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身為太守的張仲景就打開衙門,不處理政務,專門為百姓治病。為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坐堂」,那醫生就叫「坐堂醫生」。
據史書記載,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漢靈帝(西元168一188年)時的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天災人禍,家族的變故使張仲景無心做官。再加上久「見朝政日非」,張仲景歎息地對人說:「君疾可愈,國病難醫。」遂掛冠遁去,隱居於少室山。他決意謀求治療傷寒瘟疫,解除蒼生疾苦的方法。
通過仔細研讀《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特別是從《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得到啟示。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目前的瘟疫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而且傷寒的發生發展都遵循一定規律,於是提出「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按照傷寒「六經傳變」的規律治療疾病。張仲景又在伊尹《湯液經法》的基礎上,應用經方對證治療傷寒,終於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
該書系統地論述了傷寒病的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中醫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精選 了三百多首經方,保存了失傳多年的伊尹《湯液經法》的內容,更加擴大了經方的使用範圍。除了藥物和方劑,書中其中還介紹了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這部著作在西元二O五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讚歎說:「此真活人書也」。後來此書又毀於兵火戰亂,加上醫生密而不傳,以至於在相隔不遠的晉代,都找不到一部完整的版本。就連唐朝名醫孫思邈都差一點兒沒有機會讀到此書。後來由當時太醫王叔和加以整理編排,整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前者論外感,後者論雜病。
後人高度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它「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它的影響還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藥製藥工廠出品的中成藥中,基本上都是傷寒方。現在中醫界仍有經方派,各大中醫院校也都設有傷寒和金匱教研室,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我自己的師承關係也是傷寒學派,所以開起方子來,四氣五味,君臣佐使是一點兒也不敢馬虎的,生恐辜負了伊尹,仲景的苦心。據史書記載,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張仲景去世後,被安葬在家鄉河南南陽,墓前立有石碑,上書「漢長沙太守張仲景之墓」,現在在仲景墓園修建起了張仲景祠,86年我從重慶返京,專程拜謁,當時是白磚黃頂,漢韻十足,現在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了。
前幾天聽草有個小朋友寫了個去南陽遊玩兒的帖子,大約提到一些。
開通微信支付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推薦閱讀:
※一千多年前的張仲景治療嘔吐,只用了一個兩味葯的方子!
※張仲景運用附子淺析(上)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承氣湯類方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
TAG:張仲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