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虹口的記憶

老虹口人,還記得以前的虹口是什麼樣子的嗎?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老商鋪、老建築都被慢慢的刷新或取代,但惟獨不變的是我們腦海中那份對老虹口的記憶,那些未曾經歷過那些年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老一輩記憶中的虹口吧!

1勝利藝術電影院

初名好萊塢大戲院,地址乍浦路408號,由張志標(魔術師張慧沖之父)創建,民國18年2月11日開幕,未幾即停業。隨後由德、英商接辦,先後改名國民大戲院和威利大戲院。民國31年售與日人律吉悅夫,更名昭南劇場。抗日戰爭勝利後由上海市社會局接收,改名民光劇院。1949年6月7日由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接管,同年12月易名勝利電影院,曾一度易名勝利新聞科教電影院。1989年改名為勝利藝術電影院。現為餐飲、娛樂休閑場所。

2河濱大樓

大樓於1931年開工,1935年落成,因臨蘇州河而得名。原為沙遜洋行產業。定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從上空俯瞰,大樓呈S型。因為是以沙遜開頭字母S為印記。

3永安電影院

初名上海演藝館,地址四川北路1800號,民國13年由日商林右板吉租地建造,曾先後易名明星大戲院、新東方劇場、上海劇場、永安大戲院。文革的時候曾改名「魯迅電影院」,不久就改回來了。1986年7月進行改造,1987年底竣工。現電影廳樓下設有寬排距軟席660座位。現為永安商廈。

4提籃橋地區

在猶太人的經營下出現了繁榮復興景象。塘山路(今唐山路)、公平路、熙華德路(今長治路)、匯山路(今霍山路)等街區得以重建,舟山路成為一個商業中心,還出現不少具有中歐風格的房屋。街市上開設了露天咖啡館、麵包房、酒吧、西餐館。劇場定期舉行猶太族音樂家演奏的音樂會,還有舞會、猶太教節日等活動,濃郁的中歐生活情調使不少猶太難民把該地區稱為「小維也納」。照片的位置估計在唐山路近舟山路一帶,但在《百業指南》上未查到「森茂麵館」。

5「三角地」

19世紀後期,上海租界工部局先後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修築了文監師路、漢璧禮路、密勒路(今塘沽路、漢陽路、峨嵋路),這三條路相交處形成一塊足有10畝的三角形土地,被叫做「三角地」。幾位英國人先在此地建「飛龍島」遊藝場,後改作菜場。

6乍浦路

1988年下半年,24歲的待業青年錢進,率先在乍浦路316~318號開設「蒙利酒樓」。兩年後,這條一公里有餘的乍浦路,陸續開出餐館、酒樓38家。在沒有國家參與投資情況下,業主們利用自身積累,陸續動遷居民72戶,解決動遷用房77套。美食街的經濟結構從原來以個體經濟為主,發展到國營、集體、個體和中外合資等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經營範圍也從單一的餐飲業發展到集餐飲、娛樂、文化為一體的多品種、多層次的服務,逐漸形成遠近聞名的美食文化街。有了黃河路美食街之後,乍浦路餐飲店就逐步走下坡路了,如今早已風光不再。

7虯江路舊貨市場

位於虯江支路上,東起四川北路,西至虯江路,佔地約2000平方米,是規模較大,品種繁多,歷史長久的舊貨市場。抗戰前,廣東街(今新廣路)至龔家宅路、中州路一帶已攤頭林立。抗戰勝利後,日僑遷返回國,大批傢具雜物進入市場。之後,日偽物資及美國剩餘物資又雲集於此,社會上各種舊貨和工業淘汰品也源源流入,形成一個龐大的五金、日用舊貨交易市場。解放以後,市場規模擴大,形成以虯江路為中心,沿附近路段,與閘北區寶山路舊貨市場連成一片。1955年發展到鼎盛時期,市場內店攤成市,生活、生產資料齊全,買賣修理兼有。當年喜歡安裝半導體收音機的朋友幾乎沒有不去虯江路舊貨市場的。

8老虎灶

區境內開設較早有飛泉園(東嘉興路299號),創設於光緒二十七年。老虎灶規模較小,資金微薄,淡季負債,依靠旺季補缺。每年7~9月大部分老虎灶兼營盆湯,供人沐浴,部分老虎灶兼營小茶館。上圖為安慶東路103號「長興園」老虎灶。如今,老虎灶越來越少,灶頭由原來的橫式改為豎式,湯罐和木桶沒有了,爐前伸出龍頭,直接放熱水。燃料也由礱糠、木屑改燒木柴。「長興園」老虎灶開設於1930年代,傳到孫子輩陸明偉已有近80年歷史,陸師傅說:「每天要燒掉幾百斤木柴,老虎灶「吃」飽了,阿拉才有飯吃。」此話聽了令人心酸。

9廣茂香烤鴨店

原名廣茂香食品店。民國12年由廣東一何姓業主在北四川路266號創設,自產自銷廣式糕點及烤鴨滷味等。一開業,就以品種多、製作精美可口而獲得顧客的好評。民國26年停業。抗戰勝利後復業,請名師燒、烤、腌臘,設專櫃供應。1980年,遷至四川北路92號,更名廣茂香烤鴨店。以自產自銷廣式烤鴨、叉燒為主,兼營瓶裝酒類。《百業指南》上冊圖26標示:四川北路262-264號廣茂香商店,266號為復興園菜館。《上海地方志》記載可能有誤。家姐夫過去住天潼路,想吃烤鴨必去四川路上的廣茂香。

10淞滬鐵路江灣站

位於區境北部江灣鎮紀念路、車站西路口,是全國鐵路網中最古老的車站之一,始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後再建於光緒二十四年,迄今已有一百三十餘年歷史。

11大興紐扣商店

位於四川北路近武昌路口(具體門牌和開業年月不詳)。雖然「大興」在上海方言里是假冒和次劣的代名詞,但對當時買紐扣的市民來說,此店儼然是專業實惠的象徵。紐扣店的生意好極了,三開間的店面,有上千種紐扣供人挑選。大興紐扣公司的品種抵得上城隍廟的四五家店面,為配扣子和制衣服的人們提供了莫大的方便,還提供批發和定製的服務。那時,烤鴨、紐扣、被面、香菇號稱四川北路「四大王」。1989年3月,大興紐扣公司被評為名特企業。但好景不長,90年代中期,大興公司被評為四川北路最差商店,並被逐出四川路,現狀不詳。1990年代之後,那些婦孺皆知的專業商店漸行漸遠,淡出人們的視線。而取而代之的是大商店大賣場,你再想買一些小百貨(零星、特種)就沒門了。

12吳淞路閘橋

位於中山東一路吳淞路之間,外白渡橋西側。1980年代,上海車輛猛增,經濟活躍,外白渡橋車輛嚴重堵塞,加上當時蘇州河環境整治需要,1989年閘橋動工興建,1991年4月完工,建成時為雙向5車道,大大減輕了外白渡橋的交通壓力。自吳淞路閘橋建成起,外白渡橋改為由南向北單向通行。2008年外白渡橋大修期間,吳淞路閘橋起了較好的分流作用。為配合外白渡橋重新通車和外灘綜合改造工程,2009年底,吳淞路閘橋被拆除,從上海的版圖上消失,成為歷史。

13上海市第七百貨商店

位於四川北路889號近海寧路口,創辦於1957年7月,營業面積13,000平方米。市百七店曾是四川北路(虹口)商業的龍頭老大,特別是在上世紀90年代,新樓改造完畢後,其生意火爆程度絲毫不亞於徐家匯的「六百」。遺憾的是,2000年之後,七百總店開始停業,不久被信虹項目(四川北路改造)取而代之。

14一定好食品廠

前身為利男居食品店,自產自銷廣式茶食糕點。1950年9月,業主在四川北路501號開設一定好食品店,保持了利男居前店後工場的傳統,自產自銷廣式糕點、棕子、月餅。1954年該廠生產的雞子餅、蛋撻、開口笑等食品被國營公司包銷。1956年公私合營後擴大為二開間,1961年擴大到四開間,1977年工場翻建為四層樓,營業面積1000平方米,同時增設西點裱花蛋糕專間。1984年該廠雞子餅、豆沙麻球、殺其馬、蛋撻等19種食品被評為傳統名特產品。1991年被命名為市名特企業,1993年被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現已遷至四川北路2045號。沒找到「一定好」老照片,只能以一張近照代替,不得已而為之。

15葉大昌

1920年代,浙江慈溪人葉啟宇於今塘沽路682號近彭澤路口開設葉大昌茶食號(《指南》上冊26,旁有大隆新醬園)。後在嘉興路開設東號、北號,在東門路開設南號。同時,還設有寧波房和三北店。是虹口大名鼎鼎的老字號(上圖攝於1930年代)。該店老闆僱傭小販沿街叫賣葉大昌三北麻酥糖,讓職工穿著印有「葉大昌」字樣的黃馬褂送貨上門;對一些價格低廉的商品按成本出售,讓利於小販和顧客。一時名聲鵲起,產品遠銷國內外。該店的土產、南北貨和糟醉食品,在行業中獨樹一幟,成為上海南北貨名店之一。1967年,葉大昌曾更名東方紅食品店。1981年,恢復原名。1988年,胡桃軟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獎。三北麻酥糖、寧式四色系列月餅、椒桃片、苔生片等產品遠銷美國和港、澳地區。

16武昌路、崑山路

租界開闢後,虹口成為「華洋雜居」之地,百老匯路、武昌路、崑山路、閔行路一帶日僑密集。19世紀80年代,日本人乘粵商徐潤因經營不善出讓地產之機,把吳淞路地段買下,建立許多日本商鋪,如日式的魚店、小菜店、點心店、衣料店等。區境內形成一片以吳淞路、北四川路為經,兩路的分支馬路為緯的「日本化」街區。三角地菜場供應從長崎運來的新鮮魚和蔬菜。虹口的繁華地段曾有「小東京」之稱。日本人在虹口耀武揚威,國人受盡凌辱。勿忘國恥!!!

17虹口區第二糧店

清末民初,區境內元芳路(今商丘路)、老靶子路(今武進路)和江灣鎮大街(今萬安路)先後出現戴恆昌、乾元余、協大公、姚信義等米店。民國36年3月,區境共有米商272家,其中提籃橋區96家,虹口區81家,北四川路區65家,江灣區30家。1953年成立油糧供應站。是年12月,區境內106家私營糧店全部實行代銷,居民憑證定點定量供應。1955年初,120家私營糧店合併為110家。翌年,私營糧店全部公私合營。1957年10月,油糧供應站分別易名為上海市糧食油脂公司虹口區、提籃橋區區店。1958年11月又易名為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區糧油煤公司。1983年7月,區糧油議價經營部成立。1984年12月,議價經營部改為區糧油食品貿易公司。1993年4月1日起,糧油取消憑票供應。下半年,以唐山(路)糧管所為基地,組建宏良便利連鎖經營公司和配貨中心,有計劃地將部分糧店、食品店、果品店改建為宏良便利商店。傳統模式的糧店從此消亡。

18上海郵政總局/上海郵電管理局

地址北蘇州路276號。民國11年動工,民國13年竣工,佔地近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53萬平方米。大廈連地下室共5層,井字形框架結構。採用古典羅馬柱式建築,結合16世紀流行的義大利巴洛克式鐘塔,屬折衷主義手法。水磨石外牆,臨天潼路一側為機紅磚牆。東南角鐘塔樓總高49.5米,矗立於四川北路橋北堍西側。鐘塔樓原有塑像群,南面正中為信使,戴帽,手執帶、棒,腳生翅,左右為女神,執筆和書信,邊上有一地球;北面中為愛神,執飛機與書信盒,左塑像執火車頭,這些雕像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大廈東部2樓有一面積達960平方米的營業廳。

19百老匯大廈/上海大廈

位於蘇州河畔,外白渡橋北堍,北蘇州路20號。英商業廣地產公司於民國19年(1930年)投資興建,民國23年竣工,同年10月開業,投資總額相當於500萬兩白銀。原為供來華外國人用的旅館兼公寓,1951年改為賓館。大廈為雙層鋁鋼框架結構,屬近代摩天大樓形式。全樓以泰山磚貼面,底層外牆為暗紅色高級花崗石裝飾。平面呈>—<形,這對利用基地,爭取四翼房間的朝向,均為有利。共22層,高76.7米,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6萬平方米。2~16樓為客房,共252間(套),17、18、19樓設有高級宴會廳,其中18樓平台,可鳥瞰全市景色。為上海地標性建築。

20魯迅公園/虹口公園

位於上海東江灣路146號。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界外的北四川路底購得農田237.288畝,在此圈地籌建萬國商團打靶場,由英國園藝設計師,根據英國格拉斯哥體育公園模式,建成「虹口娛樂場」。1905年改建為虹口體育遊戲場和打靶場。1922年改名為「虹口公園」。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公園部分建築遭破壞,公園及靶場的建築物被日軍蠶食,到民國31年(1942年)9月,萬國商團解散,靶場及公園全部被日軍佔領作為軍用場地。1945年後改名為「中正公園」。1950年改回「虹口公園」。1927年,魯迅從廣州搬來上海,居住在虹口公園附近的大陸新村,直至去世。魯迅生前一直來公園散步。1956年,魯迅的靈樞由萬國公墓遷此,並建魯迅紀念亭、魯迅紀念館等。1988年改名為「魯迅公園」。

21四川北路群眾電影院

上海群眾影劇院地處上海市四川北路商業街(四川北路1552號)。始建於1928年,取名廣東大戲院。1931年1月31日開幕後更名為虹口中華大戲院。

抗戰勝利後,改名為虹光大戲院,放映電影和演齣戲劇。1947年10月進步文藝工作者組成聯發影業公司,集資投入虹光大戲院,於同年11月重新開張。1949年12月,由文藝界、製片界和金融界人士組織新聯發影業公司並投資經營虹光大戲院。1951年4月為了滿足駐滬部隊觀看電影和戲劇等活動場所的需要,由淞滬警備司令部管理經營,改名為華東公安部隊大禮堂。1952年1月,部隊將劇場交給上海市文化局,由市文化局轉交給華東影片公司管理,改名為和平電影院。1月11日開張,同年9月,華東影片公司又退還給市文化局,改名為群眾電影院。


推薦閱讀:

門裡的記憶
感謝前半生,有你帶我玩
輕鬆記憶靳三針組穴
淺淺記憶淡淡傷
隨時都能做的手指操 改善睡眠!增強記憶力!

TAG: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