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中國的?韓國的?還是世界的?

端午,中國的?韓國的?還是世界的?

  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由於它與中國端午節的歷史文化淵源,導致中韓兩國學術界和民間輿論一度在這一問題上出現激烈爭議,相關討論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對於這場爭論,韓國江陵端午祭委員會委員長崔鍾卨表示,「韓國端午祭同中國端午節的起源截然不同,部分人認為韓國剽竊中國端午節申請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完全是一場誤會。近來由於端午引發了種種不諧音符,我們將率先敞開心扉、消除誤解。」

  日前出席中韓文化學術論壇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則在發言中就當年的江陵端午祭申報事件給予了正面回應,顯示了一個中國學者和非遺工作管理者的求實精神與開闊胸懷。

  田青在發言說,「2005 年11月, 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們為此感到高興。」

  在田青看來,端午節是中國古老而重要的節日,在中國起源並傳承至今,形成了一系列豐富的節日文化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卻有著一套完整的、與中國的端午節既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的民俗活動。在韓國成功申報的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宮廷宗廟祭禮樂(Royal Ancestral Rite and Ritual Music in Jongmyo)」中,較完整地保留了來自儒家的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的精神和風範,不但是儒家慎終追遠、敬祖孝宗思想的體現,更是「八佾舞於庭」禮樂形式的延續和傳承。而在中國,這樣的皇家祭祖儀典卻已中斷。就像李奎報對以李白為代表的中國詩人心存感激一樣,中國的文化人對此亦心存感激。

  田青認為,無論是中國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韓國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人類」遺產,不僅屬於中國或韓國,而且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

  從幾年前國內媒體對該事件幾乎「一邊倒」的批判之聲,到今天從國家層面將端午節列為公共假日。中國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幾年間已趨於寬容與理性。

  中、韓、日這三個國家都在端午時有節日,可到底有和異同呢?我們先來看一看韓國的端午時的節日。

  韓國江陵端午祭久負盛名,祀期是從陰曆四月初五持續到五月初七。每年的端午祭期間,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江陵市使這一民間節日成為了它文化的標誌,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

  江陵端午祭實際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性的民間祭祀活動,雖然也用「端午」這個名稱,但活動的內容與我們國家的端午節習俗和端午節涵義完全不同。「同期」但不同「時」、不同「名」,也不同「意」。

  韓國的端午祭包括各種娛樂活動和儀式活動。比如盪鞦韆、摔跤、繪畫、歌舞表演、做傳統打糕等,此外還有來自外國的各種藝術表演。在節日廣場上,一個表演場地連著另一個表演場地,人們盡情享受各種娛樂。

  據文字顯示,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基礎是韓國的傳統信仰,其中薩滿教(韓國稱巫教)信仰是最突出的特點。現在這個節日的儀式表演主要有三類:祭祀儀式表演、巫堂(薩滿)表演、面具戲劇表演。它們是最鮮明的,也是被廣泛接受的江陵端午節祭祀活動的文化特徵。這個活動從山神祭祀開始,以驅趕魔鬼的活動結束,其中還有各式各樣的儀式活動,如有薩滿表演的山神祭祀。山神祭祀結束時,參與者要在江陵舉著牌匾和作為神靈棲息的樹遊行。五月初七晚上有送神儀式和驅鬼,其中牌匾、紙花都被燒掉,送往神靈居住的地方。人們向神靈鞠躬,向他們祈禱富有和運氣。這些活動是在不斷吸收民間傳說、佛教和儒家因素下積累而成的。江陵端午祭的核心是巫堂祭祀,它主要為巫舞表演,韓國學者認為,這些表演是把民間傳說帶入現實世界的一個渠道。

  據悉,韓國端午節的起源是與稻作農業有關,與水有關。每年農曆4、5月份正是江漲水的季節,為了祈求大水不將水稻淹掉,這個時候都要祭神。這樣就形成了這個端午祭的民間風俗。

  我們再來看看日本的端午時的節日。

  日本的端午節實際很簡單。日本的端午節又稱「兒童節」、「鯉日」,實際是給男孩子們過的節日,當然也有中國學者認為,日本的兒童節實際上是端午節和男兒節合併而成。戰後日本的民俗節日,除中秋節外,其他節日採取的是陽曆過節。每年的公曆5月5日是日本的兒童節(端午節)。這一天,除了中、小學校舉行一些兒童慶祝活動外,一般家庭仍習慣吃角黍(粽子)和柏葉餅,飲菖蒲酒。除飲菖蒲酒外,有的地方還有「菖蒲浴」(用浸泡過菖蒲的水洗澡)的習慣。在農村還有在棚頂和門上插菖蒲、艾草,以占卜吉凶的民俗。

  這一天,有的家庭,豎起鯉魚旗,吃粽子和柏葉餅來祝賀。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據傳,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奸臣死後化為一條毒蛇,不不斷地害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制服了毒蛇。從此,在端午節時,插菖蒲、熏艾葉、喝菖蒲酒,在日本就流傳開來,成為日本的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有學者認為,日本的端午的習俗是在日本的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傳到現在,節日期間有的習俗與中國端午節的一些習俗的含義有相同之處,但端午節的意義卻不相同。

  由以上兩國的端午節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我國的端午節的含義和形式與他們是有根本性區別。端午時節的節日並不是我們的專利,而節日的內容、習俗或者某些形式才可能屬於我們的專利。

  韓國的端午祭(節)起源於祭江神,而我們的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韓國的端午祭的內容由盪鞦韆、摔跤、繪畫、歌舞表演、做傳統打糕等民間習俗構成,而我們的端午節是由「家掛艾蒿或菖蒲」、「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帶葫蘆」等民間習俗內容為主。在時間上,儘管都是端午,但端午的代表日期也不盡一樣,韓國是指農曆的「四月初五持續到五月初七」一個時間段,我們的端午節所指農曆五月初五,或者續後幾天。

  可見,韓國端午祭(節)與我國端午節同「期」不同「日」不同「意」,無論形式和內容都「風馬牛不相及」。

  應該說,日本的兒童節(端午節),儘管名稱、內涵有著本質區別,但節日日期以及期間的一些風俗習慣和含義與我國的「端午節」一些習俗有相似之處。例如,吃粽子,以及插艾草、菖蒲以占卜吉凶的民俗等等。

  無可否認,陰曆紀年起源於中國,端午之名也必起源於中國,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端午時的民間文化活動(也可以俗稱為「節」)並非就是我們的專利,也不可能成為我們的專利,節日這種民間文化的元素是很難找到其唯一性,也不可能具有排他性。保護一種節日習俗,保護著是它的內容和形式,並非保護它的名字和日期。一種民間文化活動無論它起源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只要能被世界各國認可並在普及中發揚光大,這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保護和傳承。保護民間文化如果像保護一種文物一樣鎖在保險柜里,這不是對民間文化負責的態度,也不是一種科學發展的保護理念,而是一種自我沉醉、閉關自守的守舊觀念,是一種對民間文化不負責任的狹隘的民族主義保護觀的表現。

  筆者認為,爭論一種民間文化的起源和發源地沒有實際意義,關鍵是看這種民間文化在當今生活和社會的根基和發展狀況,民間文化的自生自滅是其發展規律,舊的習俗消失的那一天自然是被新生的習俗所替代的日子。對待民間文化保護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這種民間習俗是否還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否還有其適應社會進步的積極因素,是否還有它的生存和發展的內外土壤?

  端午節,如果僅僅單一地作為一種民間節日去看待就會失去它的社會時代意義。但是,我國的端午節是與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相關聯的,因此,保護它、弘揚它、普及它,就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和時代意義。

推薦閱讀:

韓國最帥的7種系鞋帶的方法
韓國百萬人集會要朴槿惠下台 在野黨發出最後通牒
韓國客輪沉沒事故 水空艱難大營救
如果韓國發生碎屍案,恐怕早被拍成了電影…
潘基文 玩得轉世界,玩不轉韓國

TAG:中國 | 世界 | 韓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