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蒙古軍的戰鬥力(下)
07-19
潮起潮落艾因賈魯戰役的失敗對旭烈兀西征來說只是一個小挫折。忽必烈登上汗位以後,旭烈兀終於騰出手來,準備一血艾因賈魯之恥。如果不是埃及馬木留克新蘇丹拜巴爾施展過人的外交才能,埃及這個伊斯蘭世界最後的堡壘終究無法抵擋旭烈兀大軍的雷霆一擊。拔都死後,他所建的金帳汗國傳給其子別爾哥。別爾哥對伊斯蘭教情有獨鍾,非常不滿旭烈兀血洗巴格達、殺死哈里發。拜巴爾得知這個情況以後,立刻派使者前去拜見別爾哥,表示願意和別爾哥結盟,一道發動伊斯蘭聖戰,討伐旭烈兀。別爾哥於是和拜巴爾互換使者,正式結盟。1262年,別爾哥向旭烈兀宣戰。這場曠日持久的內戰讓旭烈兀無瑕西顧,反攻敘利亞的計劃就無限期地擱置起來。艾因賈魯一戰粉碎了蒙古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雖然旭烈兀建立的伊爾汗國在以後的一百多年仍然是西亞的主宰,而小股蒙古軍隊後來多次入侵敘利亞,和埃及馬木留克軍隊發生激戰,互有勝負,但埃及馬木留克政權始終屹立不到,同伊爾汗國在敘利亞形成對峙局面。旭烈兀和他的王妃於1265年相繼去世,得到百萬東方基督徒的哀悼。亞美尼亞史料這樣寫到:「基督教的兩顆巨星墜落了。」繼位的阿八哈汗性情溫和,志在守成,不再提起西征之事。這樣自從1220年成吉思汗討伐花喇子模帝國,掀起蒙古西征的滔天浪潮,歷經四十年,掠地萬里,滅國無數,到這時才終於退潮。 當時先有南宋的「釣魚城大捷」,後有馬木路克的「艾因賈魯大捷」,基督教和馬木路克運氣實在太好。當時基督教十字軍國家已經準備開始在大馬士革和阿勒頗歡慶了,結果旭烈兀回師後,居然託大只留了2萬人,而據亞美尼亞國王海頓說,蒙古軍隊只是號稱2萬,實際留下的還不到一萬。我南宋軍民真的是救了基督教世界一命。蒙古馬矮小何以蒙古騎兵縱橫天下如果一對一,蒙古騎士不是歐洲重甲騎士的對手。但是戰爭不是武士決鬥。 1、蒙古士兵個個是神射手,且拉得都是硬弓,可以射穿盔甲。草原民族全民皆兵,蒙古人從會走路起就接受軍事訓練,特別是騎射。蒙古人可能是歷史上騎射技術最強的草原民族。蒙古武士的軍事技能訓練還包括套馬等。個個都是全能型騎兵。 2、整體戰術先進。蒙古人的戰術非常符合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以高度機動性為主。敵進我退,敵疲我擾,敵退我追。蒙古騎兵遭遇歐洲重甲騎步兵不是一味猛衝,先射一通重箭,如果是敵人軍營,則還會發射火箭用投石機投石等,待敵人陣腳大亂的時候,避開敵人正面採用包抄的方式進攻敵人。歐洲重甲騎士行動笨拙,一旦隊形打亂,無異於一群被著硬殼的烏龜。蒙古武士再用套馬索、短斧等武器無異於砍瓜切菜。每一個蒙古騎兵身上都有多件稱手兵器(工具),不同的打法不同的兵器,可謂是全能型騎兵。蒙古騎兵的陣型是寬大展開型,前後隊可以輪流射箭,同時敵人如果硬沖,自己可以展開方圓百里的機動,讓敵人打不著摸不到。蒙古人匈牙利一戰,歐洲重甲武士的傷亡簡直不成比例。 3、蒙古馬別看衝刺速度不如歐洲馬,可是長途奔襲是其特長,而且對草料的需求比其他馬低,耐得嚴酷的自然條件。所以蒙古大軍可以「兵馬先動,糧草後行」,從小生於苦寒之地的蒙古人吃苦耐勞,有時候就靠喝馬奶充饑。蒙古大軍既沒有輜重的困擾,所以能夠展開驚人的大範圍不停歇的機動。 蒙古大軍征伐西方,無論是歐洲重甲騎士、還是穆斯林世界,都可謂勢如破竹,不過十多萬大軍,三兩天結束一場戰鬥,七八天攻下一座城市。蒙古人真正的勁敵在東方。滅金,頃全國之力。滅南宋,花了半個世紀時間,死了三任大汗。 這是作戰思想不同導制的結果。古代中國並不重視士兵的單兵素質和士兵手中武器的精良。我認為這和中國的長期大規模戰爭和戰爭動員體制有關,不象日本和歐洲軍人形成了一個特定的階級如武士和騎士這種職業軍人他們是那些地區戰爭中的主力。而中國戰爭中的主力卻是農民。中國的歷代王朝都最欣賞平時為民,戰是為兵的兵民耕戰體制。這樣一來就造成中國古代軍隊整體素質不高至少他們的單兵戰鬥力和戰鬥慾望不如職業軍人。但個別時期和王朝除外如春秋和戰國時代,因為那時的中國戰爭不斷誰弱誰就是待宰的羔羊,中國的農民因為在不斷的戰爭中磨練出相當強悍的戰鬥力。政府為了保持人民的戰鬥力還做著不屑的努力,因為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那些王侯就會變成別人的監下囚。頻繁的戰爭讓每個諸侯國都不堪重負,誰能調集起一支兵力眾多戰力強悍的軍隊往往是勝利的關鍵。那麼短時間動員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光有人不行還的有武器,秦、漢時的步兵武器都很優良,秦軍那精巧的青銅弩機和長劍等等…。漢軍的裝備也不賴,他們的弩機和秦軍的一樣精巧而且望山(秦漢弩機上的瞄準設備)上面還有刻度和標尺,漢軍的戰刀也是無比精良,在漢代劍幾乎退化成禮儀用品,軍隊都是以刀為主。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漢軍學習匈奴軍隊大力發展騎兵,這樣就的為騎兵準備適合他使用的兵器。刀的優點在於有利拼殺刃薄背厚,在激烈的砍殺中不易折斷。漢還是繼承了秦的遺風兵器製作無比精良,但騎兵還是受過去步兵的影響分戟兵和弓刀兵。我覺的是和騎兵無馬鞍有關拿長兵器戟就只能配一把刀防身,使弓箭就沒地方拿戟也只能拿把刀防身。南北朝時期因為發明了馬蹬,於是重騎兵和重甲步兵登場並一直流傳到隋、唐。這時期因為鎧甲的增厚,過去適合騎兵的弓弩在重甲面前顯的那麼無力,連刀在互相砍殺時變的十分吃力,這時就需要更精良鋒利的刀問世了,於是唐刀出現了,大弓和長弓成了遠射兵器的主角但唐朝的騎兵、步兵不知什麼原因僅帶三十九隻箭。(可能是鎧甲太重)流行在秦漢是的床弩也復活了,而且比原來更強。在宋代火器和複合弓將重騎兵徹底打進歷史的垃圾堆。裝備複合弓的蒙古騎兵在遠距離上就能射殺重騎兵跟本用不著和他們肉搏。 再說說蒙古騎兵的主要乘騎工具蒙古馬。蒙古馬在世界各種馬中長的可能是最丑、最小的,大腦袋小身子,看起來象它的老祖宗三肢馬。最大的缺點是腿短但是它好養活、耐力強、奔跑速度也不慢,它要跑慢了它就成了草原上那些飢腸轆轆的狼群的美餐了。蒙古草原上的冬天很難熬常常有白毛風(即暴風雪)的光臨連凍帶餓(雪下厚了被風吹硬了馬便找不到草吃了草原上俗稱「白災」)體弱的馬這時都的死掉(60年代我們這引進的蘇聯頓河馬種馬在連續三天暴風雪中竟被凍死在馬廄中,但是那些放在草原上的蒙古馬卻挺過來了)能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已經很不容易了。說蒙馬不好我只能說他無知,別忘了岳飛在朱仙鎮大捷中殺敗的金軍鐵浮圖就是金軍的重騎兵。 在論談上看到很多關於蒙古騎兵的文章,但幾乎都沒說到點子上。其主要原因恐怕是大家都不了解蒙古騎兵,大家看歐洲的騎士戰爭看多了,將其生搬硬套在蒙古器兵和中國古代騎兵身上,加上中國古代戰爭影片拍的太爛,跟本不能反應其真實面貌。也使人感覺不到到那弓馬騎射的真實面貌。從草原上的幾種競技活動中你就能了解到蒙古人是怎樣練兵的。草原上的男兒三絕技是騎馬、射箭和摔跤。但我還的說一句一個熟練的騎手不關在有沒有馬鞍的馬背上都能拉弓射箭,我小的時候就經常騎不加馬鞍的馬。我們將不加馬鞍的這種騎法叫騎光屁股馬。(可能是源自「人靠衣服馬靠鞍」馬的衣服就是馬鞍吧?這種騎法褲子老愛裂開褲檔,特費褲子)現在到沒什麼射箭了都改打槍。最考騎射功夫的那達幕比賽項目是在飛奔的馬上,讓馬跑過大約是幾百米的距離,在這段距離內你連射十箭要是箭箭紅心你是優秀,如果你沒射完那是你的最大的恥辱。我想這種比賽在弓馬騎射在古代的軍事意義我不用說大家都明白。 有了能騎善射的騎兵還不夠,還的將他們組織成軍隊,對這支軍隊戰術的訓練就是打獵具體說應是圍獵。將草原上的野生動物驅趕到一起包圍它們射殺它們這本身就是一件組織嚴密的事。因為在古代打獵時如果遇到猛獸很容易出危險,人人比須遵守紀律,任何冒進和退縮都可能造成傷亡甚只是誤傷。 這樣訓練的軍隊他們的戰術就是德國閃擊戰的原始版。先試探敵人防線上的弱點,(俗成百道並進)因為騎兵是攻擊力量。用少量的兵力在正面吸引敵人的注意力,每戰都集中決對優勢的兵力沒有總體兵力優勢就創造局部兵力優勢。他們會選擇敵人最為薄弱的地點發動進攻。撕開敵人的防線在敵人的後方橫衝直撞,打亂其部曙,切斷其後路及供給線。切斷其部隊之間的聯繫,在將其分割包圍,在一一消滅。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他們會不停的機動在何時何地戰鬥取決於他們,能和騎兵決戰的只有騎兵。(這和坦克是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同理)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矛,馬刀是輔助武器只在近戰防身中使用,因為失去了機動的騎兵和步兵沒有區別,要想讓騎兵發揮最大優勢就是機動,用弓箭在遠距離上殺傷敵人。 蒙古騎兵和歐洲重甲騎士對陣時就是這樣,重甲騎士裝備成本高所以不可能大量裝備,重甲騎士的盔甲雖然厚但是並不能完全抵禦弓箭(就象1346年8月26日克雷西戰役中英軍弓箭手射殺法國騎士)但重厚的盔甲妨礙了他們的機動能力,最要命的是他們沒裝備弓箭或弩箭。步兵中有弓箭手(就好象反坦克炮都在步兵手裡,裝備了「老虎」卻沒有按裝88毫米炮,但對手卻是清一色的T-34) 但是不是沒有辦法防禦他們的進攻呢?中國在漢代就發明了列環陣以禦敵(其實就是「環型支撐點式防禦」這樣不僅節約兵力還能對付來自騎兵的個個方向的進攻),在古詩句里如:「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又如:「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根據很多古代文獻中的記載,我認為中國古代的主戰兵器應是弓箭和弩箭而且並不象歐洲那樣專業分工明確(我認為是在西晉之後弓箭成了中國的主要兵器,因為弩箭的射速不如弓對付騎兵快速衝擊時的火力密度,在這時的中國已經發明了馬蹬,導制的結果就是重騎兵的出現。在遠距離上對付這些裝甲堅固的騎兵就比須使用強弓勁弩。(中國的重騎兵也裝備弓箭)但強弩的射速太慢,那只有大弓、長弓、複合弓,(步兵的強弩得用腰力腳蹬手拉才能上弦,騎兵如果裝備弩,一是騎兵的弩比須只能用雙手上弦,這樣弩的力量就太小對重甲騎兵和步兵根本夠不成威協。二是發射速度慢,火密度太底。(弩箭和弓箭就好比手動步槍對半自動步槍一樣,一個打的准但發射速度太慢,一個發射速度快但精度不高。)中國選擇了複合弓我想這和騎兵的裝備有關。(英國裝備的長弓其長度約兩公尺,而箭長也有90公分左右)這麼大的弓騎兵使起來肯定不方便,但複合弓就沒有這些問題,隨然它的製造比較複雜但是它比較短一公尺左右但開幅特別大,能使用90公分以上的箭,這樣射出的箭的即遠且強,還能穿透當時的任何盔甲。那個時代弓箭就象士兵的步槍一樣成為主戰兵器,而戰刀就退居為輔助兵器成為防身武器。 這也能說明為什麼日本刀其技術和唐宋刀劍相同,本來就是在我國傳入日本的。難到這些技術是在我國失傳了嗎?我想不是,是因為需求不同了。夾鋼技術是在宋代發明的,而宋代的《武經總要》中卻沒有,而火藥武器卻記載了一堆。連當時的菜刀、剪刀都能用夾鋼貼鋼技術來製造,而且流傳到現在。做為兵器沒有理由不用當時的任何先進技術。所以我覺的中國人傾向於遠射兵器這和騎兵有關。步兵防禦騎兵最有效的武器是長矛陣和弓箭,但是騎兵可以待在遠處用弓箭殺傷矛陣步兵。步兵只能用大盾來防禦騎兵的弓箭,並用弓箭還擊騎兵。但矛陣對騎兵來說不過是防禦性武器,除非被逼入死胡同否則跟本沒有危脅。 戰馬:上天對勇士的恩賜 馬幾乎是上天賜給我們的最佳的戰鬥禮物。它力氣大、速度快而且溫順忠主,長背天生適合坐騎。當馬匹開始和戰士結合,歷史上強悍的戰爭機器———騎兵誕生了。「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道出了馬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位置。 英雄在馬背上書寫著歷史,歷史也刻下了名馬留下的足跡。今天的青海河曲馬、內蒙古三河馬、新疆伊犁馬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馬。向前追溯,它們的前輩在歷史上可都是戰功赫赫,即光照史冊的「汗血寶馬」、蒙古馬和「天馬」。 汗血馬體格健壯,姿態優美,走山路如履平地,過大河猶如蛟龍。漢朝時,朝廷當局為改良中原地區的馬種,曾派使者用一尊純金造的馬去換西域的優良馬種大宛馬,結果未成,後來還是用武力搶來了該馬馬種,放牧於青海一帶。這種馬血管外張,奔跑流汗時看似流血,故稱汗血馬。這些馬為漢朝征討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 蒙古馬是世界名馬之一,在世界各地享有較高的聲譽。蒙古馬個頭不算高大,但耐力卻是全世界最好的。當年成吉思汗的大軍騎跨蒙古馬,所向披靡,橫掃歐亞大陸。在成吉思汗的鐵流中,每位騎兵擁有數匹蒙古馬輪換騎乘,不要一切輜重,席地而卧,刺血而飲,翻越高加索山,神速攻入伏爾加河流域,大敗俄羅斯大公的聯軍,直抵匈牙利邊境。 「天馬」就是今天的伊犁馬。西漢時期,西域烏孫就出產良馬。烏孫國常常向漢朝的皇帝進貢良馬。漢武帝非常欣賞烏孫馬的優良品質,並親筆賜名「天馬」。此後,烏孫馬便有了「天馬」的美譽。從清朝收復新疆到19世紀90年代的100多年中,清政府在伊犁各地建立多處馬場,培育該馬的良種,以供軍需。清軍乘騎伊犁馬之後軍威大振,聲震八方。 露重寶刀濕———馬刀:划出了多少江山 雪亮的軍刀,矯健的駿馬,威武的騎士,馬隊在古陰山腳下縱橫馳奔,捲起滾滾黃塵。騎兵最經典的斬劈技術表演開始了。在開闊地上,150米的距離內豎著高低不同7個人體目標。一位騎手策馬而來,在疾速賓士中,從刀鞘中抽出馬刀舉過頭頂,揮刀砍下。瞬間,模擬的人頭滾落塵埃……這是電視劇《最後的騎兵》中的精彩一幕。 馬刀是騎兵的主要兵器,很多馬上得天下的王朝都是用馬刀划出了江山。漢高祖劉邦白登被圍後,為了增強騎兵戰鬥力,漢朝發明了利於砍剁、單面開刃的馬刀。對匈奴以騎射為主的騎兵來說,一旦近身格鬥,也只有挨宰的份。漢朝休養生息後,漢匈大戰終於爆發。當時衛青任大將軍,統數十萬眾,長驅數千里,直撲大漠。匈奴兵不願放棄傳統的優勢騎射與漢軍拔刀對砍,採取「退中打機會」的戰術,不與漢軍近戰。衛青則出精騎直撲敵主營,攻其所必救,爾後以大軍掩殺。精騎是從住在邊境的漢人中選出精騎術、善格殺的壯丁組成,每戰必先出動咬住敵軍主將。匈奴兵只好與漢軍硬扛,漢軍則發揮近戰優勢痛殲敵軍。正是有了配備馬刀的優秀騎兵的支持,後來才有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始有強漢,後有盛唐。當時強大的唐騎兵高舉著馬刀,身體同馬背成45度夾角,一路砍殺,打到中亞。對唐帝國的勢力範圍而言,馬刀就是開路先鋒。再後來,馬刀一直都是騎兵的必備武器,直到後來的人民解放軍。解放後我軍唯一的制式騎兵軍刀叫作65式騎兵軍刀。它是1965年由南京某軍工廠生產並列裝的。該刀的前身為抗日名將彭雪楓所設計。1941年新四軍第4師組建騎兵團,戰術、技術師法蘇聯紅軍騎兵,稱為「紅色哥薩克」。但自幼習武、精通刀術的師長彭雪楓卻沒有採用蘇軍的高加索式馬刀,而是博採眾長親自設計了一種馬刀,刀身頎長,刀背輕薄,鋒利異常。騎兵戰士們愛不釋手,稱之為「雪楓刀」。在1942年洪澤湖地區沙山集一戰中,騎兵團僅用9分鐘即將300餘名日軍砍倒大半,80餘名日軍因恐懼而投降。 快走踏清秋———馬鐙:騎戰升華的階梯 馬鐙的產生和使用標誌著騎乘用馬具的完備,因而在軍事裝備發展史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還未出現高橋馬鞍與馬鐙。沒有這兩件物品,騎兵無法與坐騎緊密結合,全靠雙腿夾住馬肚。騎兵一旦受力,很容易從馬上滑落。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因此當時的騎兵都是依靠機動力進行側面騷擾的輕騎兵,戰場上真正的主力是戰車和步兵。直到漢代出現高橋馬鞍和馬鐙,騎兵才能使用刀和槍,才真正成為戰場主力。最初的馬鐙只有單獨的一個,用於幫助騎手上馬。騎手上馬之後,馬鐙就沒有實際用途了。後來在原始馬鐙的基礎上,通過改良,製作出真正的馬鐙,就是現在大家很熟悉的雙馬鐙。 馬蹬的發明幾乎可以和輪子的發明相提並論。在軍事上,它使騎兵上下馬迅速,人騎在馬上不易墜地,控制戰馬更加自如,騎馬的姿勢也更加瀟洒自如。馬鐙解放了騎兵的雙手,增加了戰鬥力。有了它,騎兵可以更輕鬆地在馬上做各種動作,人類戰爭史才真正迎來了騎兵無敵的年代。另外,馬鐙的發明才使得重騎兵的出現成為可能。穿上了厚重盔甲的騎手必須踏住馬鐙才能穩住身體,保持平衡。騎手們藉助於馬鐙還可以把速度轉化為強大的前向力,用長槍長矛輕鬆地把步兵身上的重鎧甲像捅紙一樣刺透。 百戰穿金甲———重甲:破滅了的無敵神話 當重鎧甲與騎兵結合,重騎兵便在歷史舞台上閃亮登場了。大規模的帶甲騎兵轟轟烈烈地向對方陣營踐踏而去,就像一個浮動的城堡,給步兵帶來的不僅是傷害,還有心靈深深的恐懼。在我國,最早投入實戰的重騎兵是在西漢,規模甚小。當時漢與匈奴皆有,但因其不適合大漠作戰,很快消亡。東晉時期,鮮卑人組建了數萬人的連環甲騎,即便是當時東晉第一名將桓溫的百戰精兵在面對這種全副鐵甲武裝的騎兵時也束手無策。晉軍大敗。從此重騎兵一戰成名,各國(除東晉外)皆組建自己的重騎兵部隊。這時的重騎兵對戰爭的作用還是很大的。重騎兵的作用不是殺傷多少敵人,其主要作戰目標就是沖陣,畢竟它的防護力在當時是第一流的。先由重騎兵沖亂敵陣,等己方後繼的輕騎和步兵將敵軍分割,然後予以殲滅。我國歷史上出現的一支非常著名的重騎兵是金兀朮有「常勝軍」之稱的「鐵浮圖」。「鐵浮圖」是金兀朮侍衛親軍,由3000餘名頭戴雙層鐵盔、身披重甲的騎兵組成。以3個騎兵編成一隊,居中衝鋒。左右兩翼配備輕騎兵1.5萬名,常在戰鬥最激烈時突然出擊,稱「拐子馬」。郾城大戰中,岳飛指揮經過專門訓練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專砍馬腿,使敵人仰馬翻不得前進。雙方從午後直戰至天黑。金軍大敗。此戰是金軍的巨大失敗,也是重騎兵的重大失敗。金軍將士被岳家軍打怕了,膽戰心驚地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此後,重騎兵一蹶不振。到了元代隨著強弓的出現,重騎兵逐漸淡出了歷史。 彎弓射大雕———弓弩:穿越時空的掠影 弓弩是騎兵最早使用的兵器之一,也是騎兵使用時間最長的兵器之一。我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幾乎都是騎馬射箭的高手。從匈奴、突厥到後來的蒙古、女真等,多少馬背英雄「俯身散馬蹄」、「彎弓射大雕」,留下了無數故事和傳說。 縱觀冷兵器時代,蒙古騎兵不論在個人生存能力還是集團作戰優勢方面都堪稱史上最強騎兵,這與他們擅長使用弓弩有著巨大的關係。一個普通蒙古輕騎兵的主要裝備有一張強弓、一個強弩和兩個裝滿箭支(60~80枝箭)的箭囊,外加馬刀。強弓是利用角質和木材外纏繞牛筋所制,滿開的話需要至少80公斤的力量。射出的箭能輕易地穿透一頭壯牛。這種強弓配上破甲錐後可在近距離有效射穿重騎兵的正面護甲。 蒙古騎兵西征時,使用了一種靈活的運用弓弩的戰術。此戰術堪稱游牧戰術的一種完美形式。遇到歐洲騎兵集團衝鋒,他們先是在遠距離用強弓射殺,以儘可能多地殺傷敵人和破壞對手的陣形。雖然對手是重甲騎兵,百步內蒙古騎兵也能做到一箭致命;等距離靠近再用飛行速度更快的弩箭,然後依靠自己快速的行動再次拉開和對方的距離,接著又是新一輪的箭雨……如此往複,最後等蒙古騎兵揮動馬刀開始衝鋒的時候,歐洲的騎士已經疲憊不堪所剩無幾了。當時的蒙古騎兵經常利用自己這種靈活機動的戰術以很少的部隊殲滅敵人大量的部隊。 據《軍事史林》上的文章介紹,蒙古的人口和軍隊都不多,成吉思汗時代聯合了幾十個部落,可能有十幾萬人口到60萬人口。有的歷史學家認為,蒙古兵的總兵力最多時候也不會超過12萬,既元主忽必烈在白城一帶誓師伐南宋前後;當時那個地區的草原對牲畜的承載能力,決定了他們的人口總數。後來的戰爭中,蒙古人大量使用其他民族的兵員,總數也不很多。蒙古部隊當中的民族融合是空前的,這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戰爭和疾病等等,損失都很多。 用現在的人口觀點看,當時蒙古民族所以四處打仗,也是因為他們的土地養不活這樣多的牲畜和人口,人口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必須四處打仗,勝利了就掠奪敵人,失敗了就自我滅亡,這方面有大量的證據。歐洲人總認為蒙古人在西征時有很多軍隊,其實這實在是一個誤解;當時蒙古在歐洲打仗的部隊只有兩三萬,多的時候也就五六萬。 蒙古的部隊裡面每個人都有2~4匹馬,多的可能有5匹,輪流騎,所以部隊行軍時陣容強大;打仗時候,精壯男人排在前隊,婦女、兒童、老人都在後面的山上助威,看起來人數很多。蒙古軍隊作戰主要是依靠機動作戰,既兩翼的哨隊騎兵不斷的遊盪,試探性的攻擊,發現敵軍隊伍的薄弱環節,以專用的小旗為號,引導主力快速機動到該部位,全力突破,在敵軍的內部穿插分割,打擊敵軍的軟肚皮,利用敵軍內部的混亂,瓦解敵軍的意志,在混亂中打敗敵軍。 蒙古軍隊經常是以少勝多的 蒙古軍隊打仗一旦勝利,就瘋狂燒殺搶掠,姦淫婦女,這是成吉思汗教導出來的;成吉思汗是當時真正意義上的大獨裁者。他可以隨意規定哪個將軍上供金銀多少,哪個女人給什麼人;違背他的意志就是死罪。蒙古吟唱藝人編織了大量關於成吉思汗的英雄故事,把他從一個人迅速的變成了神。 在蒙古四大汗國建立以後,他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侵略的地方了,他們的人口迅速分散到世界各地,與世界各地的文化融合,與世界各地的民族混血,很難再說蒙古民族有多少人口了,相應的軍隊數量也難以計算。 明朝滅了元以後,追殺到蒙古高原腹地,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回到了幾萬到十幾萬的規模,大漠上人煙稀少,草木極度匱乏;中亞、東歐的蒙古人已經被當地同化了,現在幾乎找不到蒙古人的後裔。 清朝康熙帝滅准葛爾部葛爾丹王時期,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又一次險些把整個蒙古民族消滅;現在的蒙古民族可以說是蒙古民族幾次毀滅性災難打擊後剩下的一個小分支,主要是中國東北地區(東蒙)蒙古民族的後代。 由於行軍時不必給馬匹帶飼料,士兵又自帶各人的食物和裝備,而且通常只帶最少的用量,因此,蒙古軍隊不需要拖帶龐大的後勤供應輜重車隊,也不必保留一個後方供應基地。由於大部分蒙古戰馬都是母馬,士兵能喝馬奶生活,因此也減輕了軍隊食物供應的負擔。這同時也使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強。戰術戰法 靈活巧妙 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將領在戰術戰法上從不因循守舊。蒙軍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的掩護下,將部隊排列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一條很寬的陣地線向前推進,各主要部隊間由傳達宣令兵傳送消息。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停止前進或稍向後退,其後續部隊仍舊繼續前進,佔領敵人側面和背後的地區。這樣往往迫使做人後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趁機逼近敵人並使之在後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後將敵人完全包圍關徹底殲滅。當發現非主力敵軍後,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這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迅速送往總指揮部,估後再轉給各野戰分隊。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近的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如果敵人規模太大,無法馬上吃掉,那麼蒙軍主力便在騎兵掩護部隊的後面迅速集結,然後高速前進,在敵人還來不及集結兵力的時候就將其分別擊潰。 標準的蒙軍戰鬥隊形是由5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都是單列的。各橫隊之間相隔很寬的距離。前兩個橫隊都是重騎兵,其餘為輕騎兵。在這5個橫隊的前面。另外還有一些輕騎兵負責偵察、掩護。 當敵對雙方的部隊越來越靠近時,位於後面的3列輕騎兵便穿過前兩列重騎兵之間的空隙向前推進,經過仔細瞄準後向敵人投射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標槍和互箭。接,在仍 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更重騎兵先向後撤退,然後輕騎兵依次退後。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箭的襲擊下發生動搖。有時光靠這種襲擊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衝鋒,那麼樣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由重騎兵發起衝鋒 。命令的傳送方式是白天採用信號旗和三角旗,夜晚則採用燈光或火光。 作戰時,各個騎兵隊靠得很緊。但是如果位於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人交戰,那麼兩翼部隊便向側翼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後背。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藉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或谷地的掩護。完成對敵人的包圍後,各部即從四面八方發動戟,引起敵陣大亂,最後將敵人撒謊擊潰。 蒙古人在作戰中善於運用計謀和策略,這一點使他們在作戰時往往非常佔先機,減低了自己的損失,增加了敵人的傷亡。比如,作戰中蒙軍常使用煙幕。他們常常派一支小分隊,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區燒起大火以迷惑敵人,掩蔽自己的作戰意圖或行動。蒙軍首領常常先派一支先遣隊持久戰敵人,打一下便後撤,引誘敵人尾隨。撤退可能會持續幾天,退到敵人發覺自己已落入蒙軍的、陷阱進,已無路可逃了。 情報系統 周密廣泛 周密廣泛的情報系統對於蒙軍取勝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蒙軍每次作戰所採取的戰術都是預先周密、細緻地計劃好的。情報系統是參與制定作戰方案的一個重要部門。作戰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對完整而又準確的情報進行仔細研究和分析。蒙軍情報網遍布歐亞大陸,其機構之龐大,工作之周密超過了中世紀的所有國家。間諜一般都是披著商賈的外衣從事情報活動的。 一旦對情報作出了分析估計,整個戰役的進行路線便被確定下來,並指定各騎兵縱隊的路線和作戰目標,下級指揮官在不違背整體作戰方案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指揮權。命令的傳遞和戰鬥情報的交換通過宣令兵迅速敏捷地往來於作戰總部和下屬部隊之間實現,這就確保了各級指揮機構的直轄、統一,同時使成吉思汗紿終能親自指揮最大範圍內的作戰行動,直至戰爭的最後勝利。 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的功績在於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長槍為主要武器,以騎兵為主體的蒙古軍隊。這是一支經過嚴格軍事訓練,有著良好紀律養成以及絕妙無雙的軍事體制的軍隊。他們懂得並充分運用突然襲擊和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同時採取智取計賺的戰術手段。戰爭實踐證明,這的確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無敵的旋風部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歷史的進步:歡呼中國的第一部蒙古族全史
※蒙古民歌選
※內蒙古書協主席何奇耶徒書法作品欣賞
※蒙古行思錄第31集 五『』胡『』簡史
※曾經橫掃歐洲的蒙古騎兵最後的哀歌,血戰八里橋,被打出來的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