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中國文化 之《中國歷史朝代看這個就夠了》

偶爾看看中國歷史,做有文化的中國人

1. 簡介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2. 夏朝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夏朝的存在,在歷史上並沒有直接存在的證據,都是一些史書的記載,沒有諸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

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複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後,都於陽翟,又曾都安邑或平陽。他一再會合諸侯,並將中國分為九州,定貢賦的制度。

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終於被商湯所滅。

3. 商朝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商人傳說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開始興起。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即商湯)時,已經成為以亳為都城的強大方國。在伊尹的輔佐下,成湯首先爭取眾多方國的支持,征討不歸順的方國,最後興兵伐夏,鳴條一戰,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以「商」為國號 ,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新建立的商王朝,雖然在社會型態上與夏王朝並無區別。

商朝人口約500-700萬,士兵約12至15萬。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後,社會矛盾加劇,殷王朝逐漸出現衰亂的景象。到第三十代王紂時,王權與貴族權勢的鬥爭發展到了鼎點。紂王自持聰明,剛愎自用,出征其他部族,其連年的征戰,極大消耗了國力,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國內兵力空虛,使其對西北的控制下降,給了周以可趁之機。

4. 周朝

周朝分為西周、東周(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其中戰國時代有秦、魏、韓、趙、楚、燕、齊七國。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

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800年。

「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到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西周的逐漸衰微,敗於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

外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

內憂:常年征戰,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到周幽王時期,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烽火戲諸侯,只為美人笑。廢長立幼,申候不滿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擄走褒姒。周平王宜臼繼位後國力衰敗不堪,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西周滅亡,東周開始。

繼西周之後的朝代,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延續周朝,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以別於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

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

5.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共兩帝一王,國祚共十四年。

秦國原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到秦始皇繼位後,於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攻滅關東六國,完成華夏大一統,後北擊匈奴、南並百越,建立中國空前遼闊的王朝。

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統一後,為了防禦匈奴南侵,在連接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又向東、西兩段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這就是有名的萬里長城。

秦始皇死後,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 漢朝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漢朝和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範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西漢,建都長安,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東漢中期發生戚宦之爭和黨錮之禍,於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7. 三國時期

在鎮壓黃巾起義起義過程中,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

在鎮壓期間,出現了諸多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

期間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基本上統一北方。隨後的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手抵擋曹操,曹操大敗,退回北方。

從此後孫權、劉備的地位得到鞏固。

220年,曹丕稱帝建魏;221年,劉備稱帝建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建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時期,各國經濟都得到了發展。

好景不長,三國後期,隨著魏國的力量日益強大,263年,魏滅了蜀漢。

8. 西晉

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定都於洛陽,西晉滅魏後,期間發生西陵之戰,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

滅吳後,西晉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的氣象之中,晉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經過長期發展,早就形成龐大的權貴集團。因此自西晉建立,政風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西晉時期爆發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引發的內亂導,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有八王為主要參與者,史稱八王之亂,造成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十六國的源頭,在於,西晉大量游牧部落內遷。自東漢光武帝允許邊民內遷以來,大量游牧民族被遷入,到西晉時關中和涼州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社會最底層的人,各種剝削壓制,為內亂埋下伏筆。

9. 東晉

西晉滅亡後,皇族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政權,史稱東晉。

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 疆域大體上局限於淮河、長江流域以南。北方一直處於戰亂之中 ,黃河流域成為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和漢族爭殺的戰場,並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相互爭霸,不斷有國家成立和滅亡。先後出現了16個「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的國,故將該時期泛稱為十六國或者五胡十六國,而與東晉合稱即所謂東晉十六國。

東晉雖然偏安於江南,但在歷代帝王在位的時候都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

東晉初期,朝廷採取以攻為守態度抵禦北方。317年祖逖意圖北伐,晉元帝只有給予少量軍隊,命他相機進取。他招募流民建立軍隊,並與當地塢堡合作,最後成功收復黃河以南領土,與石勒隔河相持。但由於東晉發生內亂,朝廷又擔心他威望太高,於321年派戴淵為總督節制,以致收復河北的計劃無疾而終,祖逖憂憤而死,失地得而復失。

370年前秦滅掉前燕後,前秦帝苻堅即有意滅東晉以統一天下。前秦於東晉對峙期間,謝玄帶領晉軍大敗前秦,此役晉軍全面勝利,於東晉歷史上意義非凡,史稱淝水之戰。但是戰後,專政朝廷的司馬道子忌諱謝氏功高,朝議「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還」,令謝玄回鎮淮陰,最後北伐功敗垂成。

後來又經歷了孫恩之亂和劉裕崛起,402年,司馬元顯發兵要進攻桓玄,桓玄軍卻順流而下,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司馬元顯,政權全歸桓玄。404年,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皇帝,國號楚。

10. 十六國

十六國和東晉屬於同時期的。

五胡十六國,簡稱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蜀地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後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這一期間,中國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

東晉時期,華北地區戰火紛飛,掠奪與屠殺不斷。經濟受到嚴重摧毀,影響了中國民族、文化、政治、軍事等發展走向。永嘉之禍帶給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難到涼州、遼東以及江南地區,使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漸漸繁榮。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皇帝苻堅一度統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

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11.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楊堅為北周開國元勛楊忠之子,他的女兒為太子妃。

578年周武帝去世後,由太子宇文贇繼立,即周宣帝。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后並奪人妻子。

楊堅集結文武諸臣,勢力越趨強大。

周宣帝去世後,其子宇文闡繼位,即周靜帝,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總知中外兵馬事,入朝輔政。尉遲迥、司馬消難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起兵反楊。楊堅得李德林策劃,以韋孝寬等人平定。581年楊堅代周為帝,即隋文帝,改國號大隋,北周亡。587年隋文帝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發動滅陳之戰,以楊廣為主將,同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發兵攻陳。隔年隋軍攻陷建康,南朝陳亡,中國再度統一。自永嘉之亂以來,中國分裂近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朝時代」結束,進入「隋朝時代」。歷經民族融合後的新漢族,不久即開創隋唐盛世,在世界史留下不朽的偉業。

12. 隋朝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建隋,是為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南下滅陳,至此,動亂了400多年的中國又一次進入統一時期。隋朝不幸短命,只傳了三帝38年,至公元618年,便被李淵所篡。隋唐王朝共存32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盛期。

隋朝期間,開明的隋文帝楊堅又進行了不少改革。政治,經濟,藝術,文化等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隋煬帝創立了科舉制度,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打破了長期沿用的世襲體系;

隋煬帝多次發動戰爭勞民耗財,最終引起統治危機。致使內憂外患,朝廷動蕩不安,隋廷在此局勢下迅速的土崩瓦解。

13. 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承隋制,在政治唐太宗李世民上,完善了「三省六部」的政治體制;完備了科舉制和教育體系;制定了更加完整的法律。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獎勵墾荒,安定農民生活,使農民進一步擺脫了魏晉時代半農奴式的人身依附狀態,取得了相對獨立的地位。

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之後武則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經濟繁榮、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

隨後經歷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沉重打擊,平亂後歸附唐朝等的藩鎮割據河北等地,吐蕃、南詔趁機大規模入寇,回鶻趁機勒索唐朝每年給予大量財物。

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881年,黃巢攻陷長安,唐朝不久反攻攻滅黃巢。趁黃巢之亂,軍閥藩鎮勢力日益強大,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14.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繼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時期。

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建都於開封。

朱梁以後,繼起的朝代,分別是唐、晉、漢、周,與梁合稱為五代。

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除五代外,當時中國南方境內還有許多其它的割據勢力,即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北漢等十個王朝,統稱為十國。史稱五代十國,但實際的國卻不止十個。

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定難軍(後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後來的越南)自此永久脫離中國。

15. 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北宋。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

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北宋靖康之恥後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金國幾度南征都未能消滅南宋,而南宋也有過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南宋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

後宋、金達成紹興和議,雙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到南宋中後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腐敗,而處於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征服金國後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拚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隨跳海而死,南宋滅亡。

16. 遼朝

遼朝(916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

983年曾復更名「大契丹」,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恢復國號「遼」。

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1125年為金國所滅。

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

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17. 西夏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

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佔據夏州(今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夏廷對內大興儒學,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國勢開始衰退。

夏惠宗時期,宋朝正值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並在1071年由王韶於熙河之戰佔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造成威脅。西夏與宋朝貿易中斷使經濟衰退,戰事頻繁又大耗國力。

夏崇宗時期,宋廷執行「紹盛開邊」政策。1114年童貫經略西夏,率領六路宋軍(包含永興、秦鳳兩路)伐夏。宋軍攻陷不少西夏堡壘。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時西夏國勢大不如前,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

1115年金朝興起,三國鼎立的局面被破壞,遼朝、北宋先後被滅,西夏經濟被金朝掌控。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並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1227年亡於蒙古。

18. 金朝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

女真原為遼朝臣屬,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旻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並於1125年滅遼朝,兩年後再滅北宋。

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

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金國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由盛轉衰。

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女真貴族大肆佔領華北田地,奴役漢族,使得雙方的衝突加劇。

當金朝國勢衰退時,漢族紛紛揭竿而起。1234年,金國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

金朝鼎盛時期統治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國大陸淮河北部、秦嶺東北大部分地區和俄羅斯聯邦的遠東地區,疆域遼闊。金國作為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後吸收遼朝與宋朝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法制度。

19. 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朝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20. 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

21. 清朝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六十八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戰後,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趁勢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政治上推行首崇滿洲、圈地投充、剃髮易服、遷海令、文字獄等,軍事上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並大規模屠城(詳見滿清大屠殺),20年間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同時清朝的政治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清朝滅亡後復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勳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推薦閱讀:

【宗師檔案】楊軍:楊氏太極拳國際傳播大使
::網站首頁版面語言信息傳播初探::
99.9%經典文案傳播的套路
孫郁:對魯迅的傳播進入了一個誤區
「說」新聞和「播」新聞的傳播之道

TAG:中國 | 歷史 | 文化 | 中國歷史 | 中國文化 | 傳播 | 這個 | 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