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證 >> 哮病
[診斷]①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紺。②呈反覆發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因素誘發。發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③有過敏史或家族史。④兩肺可聞及呼氣相哮鳴音,或伴有濕啰音。⑤血嗜酸性粒細胞,總IgE可增高,痰液塗片可見嗜酸細胞。⑥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體征。[鑒別診斷]哮病是以咳嗽氣急,喉中有哮鳴聲為特徵的病證。哮與喘不同,《醫學正傳。哮喘症》:「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從發病看,《症因脈治。哮病》謂:「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傴僂伏坐,每發六、七日,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複發,此哮病之症也。」同時哮有「痰火伏結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發」。《證治匯補》亦謂「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阻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 喘證 哮病與喘證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現,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聲響言,喉中有哮鳴聲,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獨立性疾病,多有宿根;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 支飲 支飲雖然也有痰鳴氣喘的癥狀,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經久不愈,逐漸加重而成,病勢時輕時重,發作與間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於哮鳴,與哮病之間歇發作,突然發病,迅速緩解,哮吼聲重而咳輕,或不咳,兩者有顯著的不同。
辨證論治[辨證要點]1.辨虛實:本病屬邪實正虛,發作時以邪實為主,未發時以正虛為主,但久病正虛者,發時每多虛實錯雜,故又當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癥狀以辨別其主次。虛證應審其陰陽之偏虛,區別臟腑之所屬。2.分寒熱:在分清虛實的基礎上,實證需分寒痰、熱痰以及是否兼有表證的不同。寒痰阻肺哮喘與熱痰阻肺哮喘:此二證在哮喘中最為常見。《證治匯補.哮病》謂:「哮為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膈有膠固之痰」為此二證之共同病機,但其痰的性質一寒一熱,迥然不同。陽虛痰阻哮喘與陰虛痰阻哮喘:此二證均為虛中挾實,鑒別應以全身癥狀為重點。寒痰阻肺哮喘與陽虛痰阻哮喘:二者咯痰均見色白清稀,全身有明顯寒象,但一為實寒,一為虛寒,必須加以區別。熱痰阻肺哮喘與陰虛痰阻哮喘:二者咯痰均見色黃粘稠,全身有明顯熱象,但一為實熱,一為虛熱,需要辨別。哮症是一個發作性疾患,發作時的辨證及治療已如上述。發作後正氣必虛,故哮喘緩解期應予扶正,可從脾、腎二臟著手調治,根據「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的理論,予以健脾、補腎,併兼顧宣肺。此外,還應注意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理,從而減少發作,以冀根治。【文獻別錄】《古今醫鑒.哮吼》:「夫哮吼,專主於痰,宜用吐法,亦有虛不可吐者,此疾寒包熱也。治法必用薄滋味,不可純用寒涼須常帶表散。」《醫碥.喘哮》:「食味酸咸太過,滲透氣管,痰入結聚,一遇風寒,氣鬱痰壅即發,其發每在冬春。」《類證治裁.哮症》:「大率新病多實,久病多虛,喉如鼾聲者虛,如水雞者實。遇風寒而發者為冷哮,為實。傷暑熱而發者為熱哮,為虛。其鹽哮、酒哮、糖哮皆虛哮也。」[治療原則]發作時治標,平時治本是本病治療的首要原則。發作時攻邪,治標需分寒熱,寒痰宜溫化宣肺,熱痰當清化肅肺,表證明顯者兼以解表;平時治本當分陰陽,陽氣虛者應予溫補,陰虛者則予滋養,分別採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以冀減輕、減少或控制其發作。至於病深日久,發時正虛邪實者,又當兼顧,不可單純拘泥於攻邪;寒熱虛實錯雜者,當兼以治之。[分型論治] 發作期 一、寒哮 癥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天冷或受寒易發,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葯:射干麻黃湯。 加減:①若表寒里飲,寒象較甚者,可用小青龍湯,酌配杏仁、蘇子、橘皮等利氣化痰。 ②若病發於秋深或秋冬之交時,感受涼燥之邪而誘發者,多選杏蘇散外散秋涼,內潤肺氣。 ③若見上實下虛,痰涎壅盛,胸膈滿悶,腰疼腳弱,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沉細者,當標本同治,用蘇子降氣湯加黃芪、山萸肉、沉香等溫陽補虛,降氣化痰。 二、熱哮 癥狀:氣粗息涌,喉中哮鳴,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葯:定喘湯。
定喘湯來源攝生眾妙方【製法用量】麻黃9克 桑白皮9克 白果21枚 黃芩5克 蘇子6克 杏仁5克 半夏9克 款冬花9克 甘草3克 白果去殼打碎炒黃,水煎。【功效】宣肺清熱、化痰定喘。【主治】哮喘證。喘咳氣急、痰稠色黃、胸膈脹悶或發熱惡寒、苔黃膩、脈滑數。【方義】本方適用於素體痰熱內蘊、又外感風寒之證。方中麻黃宣肺平喘、疏風散寒;白果歛肺定喘,二味為君;二葯相配,散收並用,可加強定喘之效,又可防麻黃耗散肺氣。款冬花、蘇子、杏仁、半夏降逆化痰、止咳平喘共為臣葯。黃芩、清熱化痰;桑白皮,瀉肺平喘,二味為佐,以消內蘊之痰熱,甘草調和諸葯為使也。共奏外散風寒,內清痰熱之劑。【辨證要點】喘咳。痰稠黃。胸滿。苔黃膩。脈滑數。【加減】痰多難出:加膽南星、栝蔞仁。胸膈悶甚:加枳殼、竹茹。氣喘甚:加厚朴、貝母、代赭石、旋覆花、射干。心煩躁熱:加麥門冬、地骨皮。熱重:加蒲公英、魚腥草。鼻塞:加辛夷、蒼耳子。風寒哮喘:合麻黃湯。濕熱哮喘:合涼膈散。痰多哮喘:合二陳湯。肺氣壅實,痰鳴息涌不得卧,加葶藶子、蘇子、廣地龍。痰熱壅盛,大便乾結者加全瓜蔞、大黃、枳實。若哮久熱傷肺陰,且痰熱不凈,虛中夾實者當養陰清熱,斂肺化痰,可用麥門冬湯加減。【現代應用】本方排痰,解除支氣管痙攣,抑菌,消炎。用於氣喘、咳嗽、支氣管炎、肺氣腫、感冒。 三、氣鬱哮 癥狀:咳喘不已,嗆咳少痰,或喘鳴氣逆,伴胸脅脹滿,脘悶納減,心中懊惱,發病與情志有關,女子則與月經關係密切。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降逆平喘。 方葯:四逆散加蘇子、前胡等。 加減:①若見肝鬱氣滯,郁痰犯肺者,可選半夏厚朴湯加減。 ②氣鬱化火、木火刑金而致哮病發作者,方用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 ③陰虛風動、風搖鐘鳴而致哮病發作者,方選一貫煎加減。 ④若哮病發作時以痰氣壅實為主,寒與熱俱不顯著者,當用三子養親湯加葶藶子、青皮、厚朴等滌痰除壅,利氣平喘。 緩解期 一、肺虛 癥狀: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
白,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發作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治法:補肺固衛。 方葯: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來源丹溪心法【製法用量】防風10克 黃耆10克 白朮20克 生薑5克 上為末,每服三錢(9克),用水一盞半,加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後熱服。現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棗煎湯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功效】益氣、固表、止汗。【主治】表虛自汗、惡風、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浮虛軟、或體虛易感風邪者。【方義】本方主治衛氣虛弱,不能固表之證。衛虛腠理不密,則易為風邪所襲,故時自惡風而易於感冒;表虛失固,營陰不能內守,津液外泄,則常自汗;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皆為氣虛之象。治宜益氣實衛,固表止汗。方中黃芪甘溫,內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為君葯。白朮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力,為臣葯。兩葯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外泄,外邪亦難內侵。佐以防風走表而散風御邪,黃芪得防風,則因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祛風而不傷正。對於表虛自汗,或體虛易於感冒者,用之有益氣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風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風屏障,而又珍貴如玉之意。本方配伍特點是以補氣固表葯為主,配合小量祛風解表之品,使補中寓散。【辨證要點】表虛自汗。虛人反覆感冒。面色白惡風。舌淡苔白。脈浮虛。【加減】汗出量多:加浮小麥、煅牡蠣、麻黃根,加強固表止汗。鼻塞:加石菖蒲、辛夷、蒼耳子。表虛外感:合桂枝湯。風寒外感:加蒼朮、羌活。血虛頭眩:加當歸、川芎。虛勞衰弱腹痛:合小建中湯。蕁麻疹:加當歸、白芍。遇風則噴嚏者:加辛夷、薄荷。怕冷畏風明顯,加桂枝、白芍、姜棗等調和營衛。陽虛甚者,加附子助黃芪以溫陽益氣。若氣陰兩虛,咳嗆,痰少質粘,口咽干,舌質紅者,可用生脈散加北沙參、黃芪等益氣養陰。【文獻別錄】羅美《古今名醫方論》卷4錄柯琴:「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御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復來,何則?發散太過,玄府不閉故也。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試風葯以驅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留連,終無解期矣。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目七竅,內除骨節疼痹,外解四肢攣急,為風葯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惟黃芪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無汗能發,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葯也,所以防風得黃芪,其功愈大耳。白朮健脾胃,溫分肉,培土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此欲散風邪者,當倚如屏,珍如玉也。」《醫方類聚》卷150:「腠理不密,易於感冒。」【注意禁忌】外感自汗或陰虛盜汗者不宜使用。【現代應用】本方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汗腺的功能,調節皮膚功能。用於預防感冒、病後調理、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慢性疾病屬表虛體質者。【比較】本方與桂枝湯均可用治表虛自汗,然本方證之自汗,乃衛氣虛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湯證之自汗,因外感風寒,營衛不和而致。故本方功專益氣固表止汗,兼以祛風;而桂枝湯則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取效。 二、脾虛 癥狀:平素痰多,倦怠無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膩易腹瀉,每因飲食不當而引發,面色萎黃不華,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象細軟。 治法:健脾化痰。 方葯:六君子湯。六君子湯來源 醫學正傳【製法用量】人蔘9克 甘草6克 茯苓12克 白朮12克 陳皮5克 半夏9克 生薑10克 大棗4枚 【功效】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之證。食少便溏、胸脘痞悶、甚則嘈雜、咳嗽痰多色白、噁心嘔吐、舌淡苔白、脈濡緩。【方義】方中、參、苓、朮、草、即四君子湯為補氣之要方,能振奮胃腸機能加強吸收;陳皮、半夏即二陳湯,用以燥濕化痰、並去胃腸內停水,兩方合用,共奏理氣和中化痰之功。【辨證要點】納呆便溏。脘悶嘔吐。痰多。舌淡苔白。脈沈濡。【加減】虛寒腹痛:加香附、砂仁。脾胃虛寒:加吳茱萸、炮姜、肉桂。脾腎陽虛:加補骨脂、附子。脾虛泄瀉:加山藥、芡實。便帶粘液:加葛根、白芍、木香。脾虛經痛腹痛:加柴胡、白芍、當歸。納呆:加山查、麥芽、神曲。有表證:加防風、蘇葉。婦人虛損:合四物湯。病後虛弱:合小柴胡湯。胃嘈痛:合安中散,芍藥甘草湯。濕盛口臭:加藿香、佩蘭。【現代應用】本方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排痰,止咳。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炎、妊娠嘔吐、肺氣腫、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腹瀉、慢性腸炎、胃下垂、胃弛緩。 三、腎虛 癥狀:平素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腰酸腿軟,腦轉耳鳴,勞累後喘哮易發,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胖嫩,脈象沉細。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補腎攝納。 方葯: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七味都氣丸來源 醫宗己任篇【製法用量】地黃12克 山茱萸12克 山藥12克 茯苓9克 牡丹皮9克 澤瀉9克 五味子6克 蜜制小丸,1次服10克,1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亦可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功效】滋腎納氣。【現代應用】現代醫學認為本方調整水液代謝,改善肺功能,降血糖。主要用於: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結核、肺源性心臟病、糖尿病,見氣喘,咳嗽,脈細數者。 加減:①陽虛明顯者,腎氣丸加補骨脂、仙靈脾。 ②陰虛明顯者,七味都氣丸加麥冬、當歸。 ③腎虛不能納氣者,加冬蟲夏草、五味子、胡桃肉或與參蛤散。[轉歸預後]本病易於反覆發作,遷延難愈。部分兒童、青少年至成年時,腎氣日盛、正氣漸充,輔以藥物治療,可以中止發作;中老年、體弱病久,腎氣漸衰,發作頻繁者則不易根除。臨床要遵循「未發時扶正為主」、「已發時攻邪為主」的原則,努力探索新治法,當哮喘出現持續狀態或大發作時,要謹防喘脫和內閉外脫,應及時搶救治療。[預防與調攝]祛除宿疾伏痰,當為預防哮病發作之首務。在生活調攝上囑其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及易導致過敏的灰塵、花粉、食物、藥物和其他可疑異物。平時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鮮發物等。宜戒除煙酒。鼓勵患者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選擇游泳、太極拳、內養功、八段錦、散步或慢跑、呼吸體操等方法長期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推薦閱讀:
※肺病咳嗽
※八字看肺病
※藥學人員必學: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媽媽今年44歲,去年得了肺氣腫。請問有治癒的可能嗎,正常情況預計還剩多少時間?
TAG:肺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