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2017全球經濟六大挑戰
應對多重挑戰需要強有力的、協調的政策措施。需求管理應該與供給側改革並行,財政、貨幣政策,結構性改革需聯手出擊,因地制宜。各個國家的政策措施應協調,起到相互輔助的作用。
在全球邁入新年之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秘書長林建海、IMF經濟學家劉菲接受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獨家專訪。他們認為,2017年將是挑戰和機遇並存的一年,世界經濟將面臨六大挑戰,而推動開放、科技創新、信息傳播這些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則是2017年全球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
全球經濟增速有望上升
問:根據多家國際機構的預測,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比2016年略有上升,預估區間在3.2%至3.5%之內。如何看待全球經濟未來一年的發展前景?
答:2017年將是挑戰和機遇並存的一年。全球經濟繼續復甦、經濟增長率有望上升。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的經濟活動有所改善。那些曾在2014年國際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中受創的發展中國家,也可能從最近的油價回升中小幅增長。
總體來說,有利的經濟條件包括:許多G20國家正推進經濟結構改革和經濟轉型;美國經濟穩步恢復,最新失業率已降到4.6%,而其新政府也可能實施公司所得稅改革和增加基礎建設投資;新興國家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特別是中國經濟轉型將會帶來更均衡、持續的經濟增長,為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但全球經濟也面臨重重不利因素。因此,實現全球共同持續增長,各國之間政策協調、溝通顯得更為重要。縱觀經濟發展史,世界經濟得益於開放、科技創新和信息傳播。繼續推動這些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將是2017年全球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
六大挑戰困擾全球
問:我們注意到,阻礙全球經濟增長的「逆風」越發顯著,比如去全球化思潮湧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難民危機仍未得到解決;收入不平等和氣候變化越發嚴重等。哪些因素將對全球經濟構成下行風險?
答:我們認為,2017年全球經濟主要面臨六大挑戰。
首先,全球金融危機的遺留影響仍未消除。從20世紀90年代到危機前的10多年裡,全球GDP增長速度平均為3.7%。而自2011年起,全球GDP增長持續低於這一水平。2017年預計略有恢復,希望達到3.5%左右。同時,一些發達經濟體遲遲未能擺脫危機影響,還沒有走出「低增長、高負債、高失業」這一狀態。如今全球非金融機構總債務高達150多萬億美元,約佔全球GDP的200%以上,其中私營企業債務佔到三分之二。這些數字凸顯了減少失業和降低債務這一任務的艱巨。
第二,美國經濟政策將給全球帶來的影響。近期以來,美國長期利率、美元匯率以及長期通脹預期指標大幅上升。在美聯儲2016年12月做出加息決定之後,美元進一步升值。這些變化不僅對美國自身帶來重大影響,也會給其他國家帶來溢出效應,影響其經濟增長。
另外,如果美國新政府採取增加政府投資和降低稅率這一政策組合,那麼其財政政策會變得更加擴張。美國總需求增加,將可能是其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之一,但這個作用力的大小和影響面目前還很難說。從經濟角度來看,比較好的結果是,基礎設施支出被有效合理利用,促進潛在產出;稅收措施能夠促進投資和勞動力供給,完善稅收體系,提高經濟包容性,從而使美國的經濟增長更強勁,有助全球經濟增長。
第三,全球貿易增長緩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貿易量增長平均每年只有3%。而過去的30年內,平均每年貿易增長達6%。貿易增長減緩和經濟活動整體疲軟密切相關。但是其他因素,比如貿易自由化的步伐減慢,保護主義的抬頭也起了一定作用。
第四,諸多經濟體長期潛在增長率降低。潛在經濟增長率是指一國(或地區)在各種資源得到最優和充分配置條件下,在不引發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經濟增長率。潛在增長率是未來增長的標杆,決定了將來能達到的均衡增長率,從而影響今天的投資和消費決策。據估算,發達經濟體的潛在增長率在2008年危機前就已經開始放緩,而幾個比較大的新興市場的潛在增長率從危機開始就一直下降。
第五,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進入數字革命時代以來,各種新技術、創造層出不窮,給未來發展帶來廣闊前景,但也給經濟轉型管理帶來很大挑戰。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機器人的普及、網路金融的迅速發展,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技術等正深刻地影響並改變著全球經濟。數字化趨勢對未來發展和就業可能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和摩擦,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視。此外,如何分享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帶來的好處,也需要關注和推廣。
第六,一些地區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不利於社會穩定和發展。收入不平等和氣候變化的加劇也是重大挑戰。收入不平等程度升高可以說是科技大幅進步的一個負產品。儘管過去幾年裡,一些國家收入不平等狀況有所緩和,但總體不平等水平仍然很高。在主要發達經濟體,收入最頂層10%的人群在過去20年中收入增長了約40%,而底層90%的人群其收入增長幅度甚微。
需求管理與供給側改革並行
問:各個經濟體如何應對上述挑戰?國際社會又能攜手為世界經濟增長做些什麼?
答:第一,尋找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平衡組合,認真應對。從需求角度來看,如果採取比較寬鬆的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有利但無利於降低債務。相反,財政緊縮對增長不利。寬鬆的貨幣政策可以支持總需求,鼓勵私人部門支出,但也可能會帶來消極影響,比如長期低利率可能掩蓋了經濟和金融系統的結構性問題,並擠壓銀行利潤導致其增發風險較高的貸款等。
目前,在許多國家,財政結構仍有改善調整的空間。比如,通常公共能源補貼效率不高,可以在降低補貼的同時改善社會福利,或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基礎設施潛力巨大,必須要推行落實。它不僅有助提高短期需求,也可支持中長期持續增長。關鍵是如何使有限的公共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並以此帶動私人企業投資。另外,還可以通過採取更有針對性的稅收激勵,來鼓勵私人企業研發投資。IMF估計,私人企業研發投資上升40%,可以帶動未來20年發達經濟體5%的GDP增長。
第二,國際貿易應繼續開放發展。國際貿易優化了國際資源配置,提高了生產專業化,降低了生產成本,最終帶來規模效應並上升到經濟的全面繁榮。貿易也可以促進知識和技術的傳播,促進新產品研發和生產力增長。國際貿易往來的倒退只能加深和拖延經濟增長的低迷狀態,無利於經濟繁榮。因此,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成本,振興貿易,有助提高生產力,也可以促進貿易和增長之間的良性循環。
第三,繼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十分重要。它包括各種對經濟結構、資源配置的優化和機構效率的提高。對於低收入國家,側重點可以放在提高基礎建設、司法系統,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等。新興市場則需要改善勞動力市場,消除行業壁壘以提高競爭力等。發達經濟體可以側重提高勞動力供給和營造更好的創新激勵機制,並提高生產率增長。總體來說,改善基礎設施,加強銀行系統的穩健性和媒介作用對所有國家都有幫助。
第四,正確面對和應對數字革命帶來的經濟轉型需要。轉型總會有一個過程,會出現結構性摩擦,一些人群可能會被時代甩下。我們需要靈活應對、積極管理,在增強社會安全體系的同時,提高教育水平、進一步加強職業培訓和技術提升,促進生產資源快速、有效地重新分配到最具生產力的行業和部門等,以支持人們儘快適應新的工作要求,並將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發展。
第五,促進包容性增長。許多國家都需要繼續加強社會安全網,改善醫療、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和條件,實現更多的職業和人員的地域流動,採取稅收激勵措施等鼓勵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
第六,國際社會需要協調的全球政策組合,以重振經濟,利益共享。國際協調可以使單個國家支持需求的措施產生更為積極的、正面的溢出效應,從而加強其全球效果,創造出更多的政策空間。
總之,應對多重挑戰需要強有力的、協調的政策措施。需求管理應該與供給側改革並行,財政、貨幣政策,結構性改革需聯手出擊,因地制宜。各個國家的政策措施應協調,起到相互輔助的作用。
繼續深化全球經濟治理
問: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的行動日益增強,而中國的參與度越來越高。請問在新的一年中,IMF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會採取哪些新的舉措?
答:近年來全球經濟的多元化、互聯化進一步加深;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在國際社會佔據一席重要位置;而且國際貿易、資本流動、金融網路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全球信息傳播達到前所未有的速度。面對這些變化,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也需要不斷改進、適應時代的發展。
2010年,IMF份額與治理改革歷經5年努力,於2016年初全面生效。此項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國和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和代表性,也使中國躍居IMF第三大股東。
從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成為特別提款權(SDR)籃子貨幣。人民幣是第一個由發展中國家發行的進入SDR貨幣籃子的貨幣。這是國際金融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對中國30多年經濟改革、高速發展的認可。
此外,盤點2016年全球經濟治理,中國在多方面成果顯著。印象深刻的是,中國成功擔任2016年G20主席國。中國強調的創新增長方式、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包容聯動式發展、推廣普惠綠色金融等,都是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政策要素。中國強調完善國際金融架構的重要性,重起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並帶領其他國家推進一系列行動計劃,向世界展示了新興大國的自信和領導力。
在新的一年裡,IMF將繼續討論新的一輪份額和治理改革,其中涉及份額公式、份額增加幅度、和份額分配的確定。這一治理改革,將進一步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的話語權。IMF還將繼續推進全球金融安全網的健全,並研究加強SDR在穩定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的作用。IMF也將繼續推進區域金融合作,加強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