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2)經前懸談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2)經文(二)持戒波羅蜜:在佛教里,最重要的是「戒律」,戒就是「止惡防非」──止惡,止住一切的惡,把惡事都止住、停止了;防非,防備著有過錯,非就是「過錯」。做得不對了,這就叫「非」;做得對了,這就叫「是」──也就是「諸惡不作」,所有一切的壞事都不要做;「眾善奉行」,所有一切好事都要去做。我告訴你們,我在年輕的時候就很不會算數的──就是「不識數」,I don"t know how to figure。怎麼不識數呢?我有錢就給人;除非沒有錢,否則有一塊錢給人一塊、有兩塊錢給人兩塊錢,自己就不願意要錢。你說,若照一般人來講,這是不是太愚痴了?自己不曉得幫忙自己,盡去幫助人!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這樣子,就願意幫助人。那麼幫助人,這就是利益人;利益人,這就是菩薩發心。菩薩發心,是要對人有利益,不是對自己有利益的。我自己忍苦耐勞,受點苦、受點委屈都可以的,我不叫人受委屈、受苦;所以就要發這種心,這叫「利他的心」。利他的心,就是菩薩心;這菩薩心,就是「眾善奉行」,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不要說:「啊,這一回我要算一算,我會不會吃虧呢?」吃虧,就是自己沒有佔到便宜;佔便宜,就是一切的事情都要算算,算著自己:「這個對我自己有沒有便宜?」好像去買一點東西,要走很多很多家公司;看看這家公司,再看看那家公司的東西,比較一下:「哦,這家公司便宜,東西又好,錢又用得少!」於是就買了。買了,殊不知這是一種化學的東西;化學的東西,你看著它是很靚、很美麗的,可是一用,不久就壞了。所以雖然你算著想佔便宜,結果還是吃了虧,這就是盡為自己打算。人應該為人做打算,不應該為自己做打算。持戒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究竟「戒」有多少種?戒有很多種,最基本的是「五戒」。在家人凡是皈依三寶的,要是想再往前研究、進步的話,就要受五戒;受五戒之後,再往前進步,受八戒,然後受十戒;十戒,就是沙彌戒了。受完沙彌戒,做出家人,就要再受二百五十條戒,這是比丘;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也有戒,菩薩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十種是重的,四十八種是輕的。十種是很重的罪,你若犯了,是不通懺悔的;那些輕的罪,你若犯了,還可以改過自新。在佛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以四事請問,說:「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是我們的師父;佛入涅槃之後,誰是我們的師父呢?」佛就告訴他:「我入涅槃之後,你們以戒為師。」這是告訴出家人──告訴所有的比丘、比丘尼,要「以戒為師」。那麼在家人若想要求戒,一定要向出家人來求戒的。授戒,就是把戒授給你這個人,這一定要比丘才能授戒;在佛的戒律上,本來是不準比丘尼傳戒的。所以戒律也有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有很多種。我們人若想修道,一定要受戒;你若能守住清凈戒體,就像琉璃寶珠那麼美麗──言其你這個人能守戒,這就猶如寶珠一樣,是非常有價值的。前幾天我不是講過,終南山道宣律師就因為持戒持得好,感得天人來給他送供養,給他送飯吃。所以這個戒德,是最要緊、最要緊的。你學佛法,如果不守戒律的話,那你學什麼都好像瓶子在漏水──瓶子底下有個窟窿,你裝上水,它就漏了;你若能守著戒呢?久而久之,就無漏了。我們人這個身體,都是有漏的身體;這個有漏的道理,我現在不能公開對你們講的。你們哪一個人若想學無漏的法門,要個別一個人一個人地來請問:「這怎麼樣子才能無漏?」那我就講給你聽。因為現在這兒公開講,沒法子講;你們誰若想要無漏,不妨有時間的時候來和我講。現在我們講這個法是很妙的,可是法雖然妙,還需要有妙人來請這個妙法。這個「妙人」就是易象乾,他的法名叫「果容」。他大約是四、五年前來的,那時候佛教講堂還在薩德街,他來佛教講堂學打坐,學了一陣子。現在放暑假又來了,要是以前,大約就是看看戲,或者是賭賭錢;總而言之,找一點娛樂。這一回怎麼樣啊?他上當了!上了什麼當呢?要學《楞嚴經》的當。一般人聽見「上當」,這心裡都涼了,說:「啊,這回不得了了,上了這個當!」為什麼上當呢?這個「楞嚴法會」是一個最苦的法會,也是一個最難的法會,由早起六點鐘,到晚間九點鐘。你說,這到學校里也沒有這麼多的課程!可是我們現在是「要了生死」的學校,我們現在是「行解相應」的學校,要行解相應。所以講《楞嚴經》,這就是「解」;我們坐禪,這就是「行」。要解行並進,這才叫腳踏實地躬行實踐那麼去做,一點也不馬虎的,一點也不能騙自己的。這不能騙人,你若騙人,就是騙自己。現在我說你上當了,正是不上當,這是要解決你生死的問題,將來那是你最大的一個利益,所以一定要解行並進的。講起這「解行並進」,我舉一個比喻。什麼比喻呢?有一個盲人和一個癱子,兩個人住在一起,還有其他很多人也來幫他們的忙,很多人住在這棟房子裡邊。有一天,其他的人都出去玩了,不是去三藩市佛教講堂學《楞嚴經》,是做什麼去了呢?大約或者去釣魚,或者買東西,或者去……,總而言之,這個世間上什麼事情他們都要去做一做,就剩下這一個癱子、一個瞎子在家裡了。你說,就這麼巧,這間房子就著火了!你說怎麼樣?瞎子看不見,沒有法子逃跑;這個癱子有眼睛看得見,但是沒有腿,所以也不能走。啊,你說這糟糕不糟糕?這是真糟糕了──台灣人會講這句話,說:「真糟糕了!」怎麼樣呢?瞎子也要被燒死了,癱子也要被燒死了!可是在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善知識來告訴他們說:「你們兩個人現在可以不死,可以逃出這個火宅的。怎麼辦呢?你這個癱子的眼睛給瞎子來用,這瞎子的腿給癱子來用,你們兩個人就像狼狽互相幫助,互為表裡。」那麼瞎子的腿借給癱子用,癱子的眼睛借給瞎子來用,怎麼借啊?是不是把癱子的眼睛挖出來,補到瞎子的眼睛裡頭?那時也沒有醫生,也不能動手術;你自己要是挖出來,根本就沒有用了。你若把瞎子的腿現接到癱子的腿上,也不容易辦得到的,也沒有醫生。這怎麼辦呢?這才叫「因事制宜,通權達變」:這癱子就趴在瞎子的身上,指揮這個瞎子,說你現在往左邁步,或者向右邁步,或者向前邁步;這個瞎子有腿,但是眼睛看不見,就聽癱子來指揮。於是這個善知識就這樣來指示他們,他們兩個就把自己救出這個火宅了。那麼講這個道理,你不要誤會說:「哦,你說我是瞎子啊?你說我是癱子啊?」不是你是瞎子、你是癱子;我也是瞎子、我也是癱子。不過現在我知道這個道理,來講一講,這也不是說的你、也不是說的我;也就是說的你、也就是說的我。我們每一個人不要自滿,不要以為我自己是明白人,不要以為我自己智慧大。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就因為自己太自滿了:「哦,我學了這麼多的知識,我現在啊……。」學什麼,就被什麼障礙──你知識多了,就被知識障礙;你能力多了,就被能力障礙。因為這一些障礙著你,所以就不成道了。現在我們把「你、我、他」這個思想都不要了它,把這個思想平定下來,我們把自己的思想清凈了,把自己肚裡空了。做什麼呢?頭先我叫你們少吃點東西,留著裝法;現在我叫你們把你們的思想都弄乾凈了它。弄乾凈了它,好裝什麼呢?好裝醍醐妙味,裝這個無上的妙法。我還記得去年有一位小姐,她講的話我還記得。她說她那個腦袋裡頭很多垃圾、很多garbage,清理不凈。是不是啊?她現在是修Doctor degree(博士學位)。那麼現在我就根據她這一句話,我們每一個人把腦袋裡頭的garbage先丟到外邊去,然後你再聽經;那你一聞千悟,就容易明白了。今天這一堂只是開始,還沒有正式講入經文;今天晚間,我一定會講得比現在好。不是騙你,也不是騙我自己,我知道我講得還不錯的!【編按】以下開始另一堂講經。上來文當「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部經的經題很長的,有二十個字這麼多:前十九個字是這部經的別名,後邊這個「經」字是個通名。「諸菩薩」,就是所有的菩薩都包括在內了;「萬行」,這是菩薩所修的萬行。前面講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這六度講了二度,還有四度。(三)忍辱波羅蜜:忍辱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這三種。(四)精進波羅蜜:精進,就是向前去精進,不向後退。最有精進心的就是在《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的那位藥王菩薩焚身供佛;他把身上纏上棉花、沾上香油,在佛前把整個身體點著來供佛。你若想知道這詳細的情形,可以研究《法華經》,在〈藥王菩薩本事品〉上說得很詳細。為什麼他要焚身來供佛呢?因為他覺得佛恩太高了、太深了、太大了,無法報答這個佛恩,所以他用自己的身心性命、整個身體,燒了來供佛。那麼燒了有多長的時間呢?這個時間可就非常之長了,數都數不過來那麼多的時間。所以天台智者大師看這部《妙法蓮華經》,讀到藥王菩薩這一品的時候,讀到「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這是真正地用出真心來為佛法,來供養佛──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智者大師就入定了。在定中,看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看見釋迦牟尼佛仍然在那兒說法,轉大法輪、教化眾生,於是他就入了「法華三昧」,而得到「一旋陀羅尼」這種境界。到出定的時候,他智慧就大開,所以就建立「天台宗」,成為天台宗的初祖。藥王菩薩焚身供佛,這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這才是真正的精進。不是像我們有的人,拔一根汗毛也捨不得,所謂「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拔去一根毫毛,要是對天下人都有利益,他也不幹的。這是什麼呢?這是只知自利,而不知道利他,所以這就談不到「精進」了。(五)禪定波羅蜜:禪定有「四禪、八定」,在《楞嚴經》上又講有「九次第定」。等講到正文的時候,這些個道理都會說的,現在不說那麼多。弟子:四禪、八定?上人:四禪,有四種禪──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你到初禪的境界,這叫「離生喜樂地」;得到一種歡喜的境界,你的脈搏就停止了,但是自己覺得非常之歡喜。到二禪的程度上,就「定生喜樂地」;在初禪的定力還不堅固,等到二禪,這個定就比初禪堅固了,所以氣息就停止了,鼻孔沒有呼吸氣了。那是不是死了呢?不是死,這是一種境界;外邊的呼吸氣斷了,內裡邊的呼吸氣活起來了、生起來了。我們人都是外邊呼吸氣,內不能呼吸;你若裡邊的呼吸氣會呼吸了,那人就不會死的,你願意活多少年都可以的。可是你活得時間久,那變成一個「守屍鬼」,就看守著這個臭皮囊,那是沒有用的。等到三禪,你這個識也斷了,念頭也斷了;三禪叫「離喜妙樂地」,這個喜也離開了。一般修行的人,他說happy,就是歡喜、很歡喜的。三禪這種快樂是非常妙的,離喜,離開那歡喜了,得到妙樂這種的境界。第四禪,叫「舍念清凈地」,把念頭、識這種種都離開,放下了。入四禪天這種的定,這才是在修道裡邊好像走了一步似的。你不要以為到了四禪就不得了了,這還是初步──向佛的果位上走的第一步呢!這還不是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天上人間的事情,你都可以知道了。但是知道了,還不要著住到這個境界上。這是四禪,那麼八定說起來太長了,現在不講。(六)般若波羅蜜:般若是印度語,翻譯到中文叫「智慧」。一般人都以為世間人的聰明,就是智慧。不是的!聰明,是世間智;智慧,是出世間智。世間智,好像一般的科學、哲學、聲、光、電、化,所有這些科學發明出來的,都是叫「世間的智慧」,不是出世的智慧。現在這種智慧,是出世的智慧。什麼叫「出世的智慧」?就是「成佛的智慧」。成佛的智慧也不是一種,有多少種呢?有三種。為什麼這「般若」沒有把它翻譯過來?因為這是「五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它含多重的意思,所以就不翻譯它。這三種般若是什麼呢?第一種,「文字般若」。所有一切經典,都屬於文字般若。第二種,「觀照般若」。就是用你觀照的智慧反聞聞自性,能以迴光返照。你眼睛本來是往外看的,這回不向外看,而是看你裡邊,這叫「迴光返照」──返回來照你的自性。你能以迴光返照,這叫「觀照般若」:觀,就是「觀察」;照,就是「光明普照」。那麼你以「觀察」的這種光明智慧,來照破自己裡邊的黑暗,把自己裡邊照得非常清凈,沒有污濁邋遢那些個垃圾,這也就是一種觀照的智慧。還有一種是最妙的、最不可思議的般若,是什麼呢?是「實相般若」。什麼叫「實相」呢?這實相般若,也就是我們本經所講的這個「了義」;了義也就是實相,實相也就是了義。你若不懂什麼叫「實相」,說:「這個名稱我很生疏的,我不知道它怎麼解法?」它就是「了義」,了義就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呢?「實相者,無相也」,沒有相,可是「無所不相」。你說它沒有相嗎?它什麼都相,所以這叫「實相」。「實相者,無相也,無所不相也。」這種的境界,你若明白了,那你就是和佛做了鄰居了,離佛只有一步了。可是這種境界,說是很容易的,證得這種境界是不容易的。那麼不容易,我們也要去想辦法往那條路上走。如果說不容易,我就不去了,好像說我要到紐約去,可是心想:「這麼遠,搭飛機要很多錢,坐巴士也要很多錢,我不要去了!」你不要去,永遠都到不了紐約;紐約是個什麼樣子,你不知道。成佛,亦復如是。你想要成佛,但是因為這個路途太遙遠了,經過的時間又很長,你望洋興嘆,說:「哦,這個這麼樣困難!我不學佛法了,我找一點容易乾的事去做一做啦!」那你永遠都不會成佛的。你若不想成佛,那有什麼話講呢?那就隨便你了!你若想成佛的話,就要勉為其難,「仁者先難而後獲」,一定要經過一番的「難」,然後才能得到「容易」呢!中國有一句話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你若不受這一種凍,凍到骨頭裡頭去了,怎得梅花撲鼻香?中國有一種梅花,這梅花非常之香,不像美國這種梅花不香。中國的梅花,你若有一棵梅花樹,離得一、兩miles(哩)遠,都可以聞得到這股香氣,非常之香。為什麼它那麼香呢?因為它受得住凍,在冬天開花,所以就非常之香了。方才所講的「實相般若」,是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就沒有呢?不是的!每一個眾生都有這種般若,每一個眾生都有實相的智慧,可是也就像本經這個「密因」似的,沒有把它顯現出來。自己本有的家珍,自己不知道,所以就做了一個窮人;我們自性的般若,是本具的實相,而自己不了解,所以也就變成一個對於法上貧乏的人了。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有一切有相的,都是假的;你若能在這個有相上邊知道它是無相的,那就是見到佛了。你明白法的本體,窮究到法的根源上了,你就等於見佛一樣了;你見到一切法的本源,就是見佛。所以這個「般若」,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固有的智慧,我們若把這個智慧的寶藏打開,才能顯現出來我們本來的面目。這就好像什麼呢?在過去,我們不知道有實相般若,就好像金礦裡邊有金子,可是沒有人知道,它就現不出來。那麼有的人知道這礦里有金子,可是知道是知道,他不開採這個金礦,這還等於不知道是一樣的,也沒有得到這個金子。那麼必須怎麼樣呢?必須要開這個礦,用一些個人工來採取這個金,這個金才能顯現出來,才能變成精金。這也就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金礦,可是不知道;這金礦是什麼呢?就是那個「實相般若」。那麼我們現在聽經,知道實相般若了;知道可是知道,我們若不利用這個實相般若,也不去發掘開採我們自己這個實相般若的礦,那你還是等於不知道一樣的。而有的人就加功進步,發勇猛心去修行,開採自己自性裡頭這個實相的礦,把這礦一開開了,現出本有的佛性:「哦,我本來就是佛啊!」不錯了!有一些人就說:「我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佛說我是佛,那我就是佛了,我也不用修了!」你不用修,這就等於你知道有金礦而不開採;你說,那個金子你能不能得到呢?得不著的。所以還得修啊!這個「六度」是這樣子。至於「波羅蜜」,什麼叫「波羅蜜」呢?就是「究竟的一種成功」。你做什麼事情,做成功了、圓滿了,這就叫「波羅蜜」。你想要修佛,成佛了,這是波羅蜜了;你想要去讀大學得一個博士的學位,你得著了,這也是波羅蜜了;你肚子餓了,說我想要吃飯,吃飽了,就是波羅蜜;你想要睡覺,你躺那兒就睡著了,這也是波羅蜜──所以這都是波羅蜜。忍辱也是波羅蜜,精進也是波羅蜜,禪定也是波羅蜜,布施、持戒都是波羅蜜;什麼事情你做成了、圓滿了,這都叫「波羅蜜」了。印度話叫「波羅蜜」,中國也有一種水果叫「波羅蜜」,是甜的;我們什麼事情做圓滿了,得到那個甜的果了,這都叫「波羅蜜」,就是到達那個圓滿的地方。這六度波羅蜜,是菩薩所修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學菩薩發心,行菩薩行、做菩薩事,那你就是一個初發心的菩薩。菩薩不是自私的,說:「只可以我做菩薩,你不能做菩薩。你啊,不能和我比!」不是的。不但我們可以做菩薩,而且還可以作佛,人人都可以作佛的。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可以成佛的,尤其有一些對於佛學研究很多年的人,更知道這個道理了,所以我也不多說。六、釋「首楞嚴」首楞嚴:首,就是「第一」的意思,就是「頭一件事」。頭一件事是什麼呢?是「楞嚴」。楞嚴,也是印度話,翻到中文就叫「一切事究竟堅固」。所謂「一切事」,就是不論什麼事都包括在內,所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人物、胎、卵、濕、化,這些種種問題、種種的道理,這都叫「一切事」。這一切事能徹底堅固了!什麼徹底堅固了?得到這個定的本體,得到這個密因的定。得到這個「密因」的定,才能證得「了義」的這種果;證得「了義」這種的程度了,你再修菩薩六度萬行,這就得到這個「大行」;得到大行,然後再成就了「一切事究竟堅固」這種的定果,這是一個「大果」。這「大佛頂」,就是「大因、大義、大行、大果」;得到這四種「大」的妙處,所以又可以說是「妙因」,又可以說是「妙義」,又可以說是「妙行」,又可以說是「妙果」。這四種,因為都得到這個「妙」字了,而「妙」字還不能完全代表這四種的意思,所以就用一個「大」字。一切事究竟堅固,這是什麼呢?就是個「定」。這個「定」,就異乎「不定」。什麼叫「不定」呢?好像我們想做一件事情,猶豫不定,想要往南走,腿不聽話,就向北走;想要往好的做,也是做不得主,又去做壞了,這叫「猶豫不定」。就好像一個人做事情沒有恆心,這就不堅固;恆心,就是「恆常不變的心」。所以我們現在來學習《楞嚴經》,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堅、誠、恆」這三個字。堅,就是「堅固心」,永遠也不變的。說:「我這回學《楞嚴經》,無論如何,也要把這道理學明白了為止!」不能中途打退堂鼓,不能中道自畫,學了一半,就說:「我學這麼多天,也不明白。啊,這個非常難,不學啰!」這叫「半途而廢」,這是不堅固了。誠,要誠誠懇懇的,念茲在茲的。我學習經典一天,我就發奮忘食、樂以忘憂,我發奮來學這個經典,我一定要把它學明白了!我躺在枕頭上睡不著覺,這個時候,我不打其他的妄想,只想:「我聽經聽的是什麼道理?我現在對所聽的,自己有什麼意見?」有這一種誠心。這個「誠」,就是「不移動」的這個樣子,誠誠懇懇地來學習這個經典。恆,又要有「恆遠心」,不是說我學了三天或者兩天半,就退學了:「這個太難了!佛法簡直乾燥無味,我學來學去,也覺得沒有什麼興趣。我還是到花園裡,或者到某一個地方去玩一玩,這個是好的。研究這一些個問題都不實用,現在這個科學世界還研究這些個老骨董,真是沒有意思!」於是乎,就逃之夭夭了,跑了,這就叫沒有恆心。沒有恆心,就不是究竟堅固;你有恆心,就是究竟堅固;你有誠心,也是究竟堅固;你有堅固心,更是究竟堅固。總之,不為一切的環境所轉變,這就叫「定力」!七、釋「經」這部經的題目,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前面十九個字,是本經的「別名」;下面再單單解釋這一個「經」字,這是一切經共有的「通名」。經:印度話叫「修多羅」,梵文 Sutra,中文叫「契經」;契,就是契合。怎麼叫「契合」呢?是說這經典,上契諸佛的理,下契眾生的機;契理、契機,這叫「經」。又「經者,徑也」,就是一條道路、徑路。什麼徑路呢?所有的經,可以由凡夫而達到佛的果位,達到聖人的果位,所以走這條路就叫「經」,是一個徑路。經又有「貫、攝、常、法」四個意思,以前已經講過了,有人沒有聽過,現在再重複一下。貫,就是貫穿起來。貫穿起來什麼呢?貫穿所說義。佛所說的義,就像用一條繩把它貫穿起來,這麼成了一串,這是「貫」。攝,攝持所化機。什麼叫「機」呢?就是對一切眾生,見著什麼眾生,就說什麼法;說什麼法,就度什麼眾生。所謂「因人施教,因病下藥」──因為這個人,就來給他說這個法,這叫「因人施教」;看每一個眾生有什麼毛病,就給他一服什麼葯吃,這叫「因病下藥」──這又叫「觀機逗教,因人說法」;這種種,都叫「攝持所化機」。常,古今不變曰「常」。從古到現在也不變,一字也不去,一字也不添;因為它沒有變更,所以叫「常」,是恆常不變的。法,三世同遵曰「法」。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的眾生,都應該遵從這個法而修道、而成佛、而教化眾生,都應該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去。因為具足「貫、攝、常、法」這四種的意思,所以叫做「經」。經就好像一塊吸鐵石,我們眾生就好像是一塊鐵似的;我們這塊鐵有了吸鐵石,就會被吸鐵石吸去了。方才這個「攝」字,也就是這個樣子──攝持所化之機;所以現在這部《楞嚴經》一講,就是「楞嚴吸鐵石」。為什麼叫「堅固」呢?那吸鐵石也是堅固的,可是這個「楞嚴」比吸鐵石還堅固,要是把這個眾生吸上,絕對不會再墮落的,不會再去下地獄、轉餓鬼、變畜生,不會的!為什麼?因為吸住了,想要跑也跑不了,想要掉也掉不下去了!就這麼妙!所以這回,不來聽經的就不要講了,一來聽經的人,就被吸住了;吸得聽完了這一段,又要聽那一段:「啊,真有點意思,這個味道是很甜的!」經的意思,大約是這樣的。那麼全部大藏經分成十二部,也可以說十二類,也可以說是十二門,也可說是十二種;總而言之,這有十二部。這些部都是什麼呢?第一部「長行」:在經裡邊有一行一行,很長的,這叫長行。第二部「重頌」:把長行的意思,用偈頌重複說一遍,這叫重頌。第三部「授記」:什麼叫「授記」呢?在經典上,有釋迦牟尼佛為某一位菩薩授記,說是「汝於某某劫應該成佛,你的名字叫什麼,壽命有多長,教化的眾生有多少,你在什麼國土裡頭」等等,都預先告訴他,這叫「授記」,授一個記莂好像釋迦牟尼佛,就是燃燈佛給他授的記。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就是行菩薩道、求佛法的時候,你猜他的誠心是怎麼樣誠法?他行菩薩道,布發掩泥。怎麼叫「布發掩泥」呢?他看見燃燈佛從那邊走過來,燃燈佛當時也就是個和尚,不過他已經成佛了。釋迦牟尼佛不一定知道他成佛,可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因為恭敬三寶,所以就行種種的苦行。那麼他行到路上,看見從那邊來一位和尚走這條路;這條路非常地泥濘,有很多水。於是釋迦牟尼佛──你猜他怎麼樣呀?他說:「哦,這兒這麼多水!這個老比丘過來,不把他的身、腳都給濕了嗎?」於是他就躺到水裡,用身體把這個水給墊過去,叫這位老和尚踩著他的身體過去。但是,總有一個地方有稀泥,他恐怕這位老和尚腳踩到泥里去了,於是又把頭髮打開來,鋪到泥上邊,讓老和尚走過去。殊不知這位老和尚就是燃燈佛,燃燈佛一看他這樣誠心來供養,就歡喜了,說:「如是!如是!」你如是,我也如是,說:「是這個樣子!就是這個樣子!」你們不是常說「就是這個樣子」?你看燃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也就說:「就是這個樣子!你也是這個樣子,我也是這個樣子,就是這個樣子!」什麼樣子呢?就是行菩薩道這個樣子。說:「你現在供養我,躺在泥里讓我走過去;我過去也是這樣子來著,我也行這個菩薩道。你對啦!」那麼燃燈佛就給他授記了,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你作佛的名號就叫「釋迦牟尼佛」,就給他授記了。所以今生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這是燃燈古佛給他授的記。為什麼給他授記呢?也就因為他那種誠心,把燃燈佛給感動了,於是就不管閑事也要管了,說:「你在來生,就該成佛了。」給他授了記?飽C第四部「因緣」:有種種的因緣,而說種種的法。第五部「譬喻」:以某一個東西比喻某一件事,用一種比喻來顯明佛法的這種妙處。第六部「本事」:就是釋迦牟尼佛或者說他前生的事情,或者說某一位菩薩前生的事情。第七部「本生」:就是或者說釋迦牟尼佛今生的事情,或者說某一位菩薩今生的這種經過。第八部「方廣」:方,是四方;廣,是寬廣。所說這個法,是極廣大、盡精微。第九部「未曾有」:從來就沒有說過的,現在才說。第十部「無問自說」:就是沒有人請問,佛自己放光動地說出這個法。第十一部「孤起」:就是在某一部經裡頭,它和前面的意思不相連,和後面的意思也沒有什麼關係,孤孤獨獨地在這個地方,就生出來這麼幾句偈頌,這叫「孤起頌」──孤起的偈頌。第十二部「論議」:就是講一些個論議的。這成十二種的種類,如果你想詳細知道,就要到〈大智度論〉上去詳細研究。所以才說──長行重頌並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名 廣錄大論三十三這是〈大智度論〉上說這十二部經的名字。這十二部經,是不是就這十二部呢?這是每一部經裡邊,都屬於這十二種類,都具足這十二部的意思,並不是說單單就十二部,所以叫「十二部經」。
推薦閱讀:
※楞嚴經——精研七趣略說(14)
※《楞嚴經》輕鬆學 卷六(之九)
※《楞嚴經》女聲讀誦
※?每天學一點,大佛頂首楞嚴經 06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3
TAG: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