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又請一名台灣「猛將」,欲重演三星工藝革新腳步

中芯國際是由中國政府所主導、張汝京帶頭,在 2000 年間所創立的一家專業晶元代工廠。

雖然倚靠著政府豐富的資源支持,但中芯的發展一直不是很順利,主要每一代工藝的演進都過於緩慢,甚至就連二線的競爭對手聯電也追趕不上,更遑論一線大廠了。

因此,中芯找來兩位來自台積電的大將,希望能協助中芯突破目前的困境。

技術不足致營收欠佳,被迫尋求外援

以目前中芯最高端的 28nm 工藝為例,自從 2015 年初公布量產以來,截至目前為止,高性能 HKMG 部分還不能穩定量產,僅有較低階的 Ploy/SiON 勉強能創造利潤,但整個 28nm 部分的營收佔比僅有 6.6%,主要營收還都來源於上一代製程代工。

如果連業界主流的 28nm 都做得這麼不順,那要前進到 1xnm、甚至 FinFET,豈不更是難上加難?更何況包括台積電、聯電等主要對手都已經先後在大陸設廠,瞄準的就是 28nm 的市場,台積電南京工廠甚至還將引進了 16nm 代工服務,這等於是掐死了中芯未來的發展空間。

圖丨台積電南京工廠規劃圖

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中芯自身也是感受到了緊迫的危機感。但事實上,中芯的人才儲備遠落後於一二線的晶元代工大廠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所以在研發、產能、良率等關鍵指標上都沒有辦法追上,或至少要縮短與領先者之間的距離。而嚴重的短板也很快在企業的財報上反映了出來,中芯 2017 年第二季的營收環比減少 5.3% ,毛利率也創新低,僅達 25.8% ,不僅低於前季,也低於 2016 年同期水平。

如果中芯繼續維持現在的技術水平,不用說競爭,連生存恐怕都會成問題。

而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單靠引進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依舊行不通,畢竟在技術研發中,方向的選擇是首要的關鍵。中芯內部缺乏的其實是可以確定方向的領導型人才,所以研發過程需要走很多冤枉路,導致工藝進展遲緩,良率表現也難有明顯改善。為解決這個問題,中芯先後找來了來自台積電的兩員大將,期望能協助中芯突破在技術方面的瓶頸。

梁孟松和蔣尚義為何投身中芯?

先從梁孟松說起。

梁孟松過去助力三星挑戰台積電 FinFET 工藝成功,如今轉而和中芯合作,在業界也是掀起一波討論熱潮。

眾所周知,蔡力行在主導台積電期間,與梁孟松因意見不統一而產生過一些過節,最後甚至把梁孟松調離核心的工藝研發團隊。心灰意冷之下,梁孟松只好在 2008 年離職,並在不久後投奔三星,隨後引發兩家的工藝大戰。

圖丨梁孟松

梁孟松的離開算是情非得已,後來蔡力行在金融危機期間裁員手段太過粗暴,嚴重傷害台積電競爭力以及企業名聲,張忠謀將其調離核心崗位。在這種情況下,梁孟松也表示出了回歸的意願,但無奈陰差陽錯,台積電內部投票還是決定不回聘他。而這也就種下了三星晶元代工工藝急起直追的後果。當然,就連張忠謀其實也對此感到十分懊悔。

而如今梁孟松協助三星突破 FinFET 技術障礙,10nm 也成功量產,在三星的階段性任務算是已經完成了。對三星而言,下一階段的技術目標已經不是梁孟松所能擔負起來的了,所以他也只好再度尋找其他平台。

這時候苦於基礎技術實力欠佳、但資本雄厚的中芯向梁孟松伸出了橄欖枝,二者當即一拍即合。

至於蔣尚義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台積電過去和中芯長期有法律糾紛,長達 16 年的訴訟也有效拖慢了中芯的研髮腳步以及盈利能力,但中芯作為中國大陸半導體極為重要的一環,台積電也不可能卡太久,因此最終得以和解,並且入股中芯。

圖丨蔣尚義

蔣尚義出任中芯獨立董事,由於不參與經營,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實際作用。而蔣尚義雖是在台積電擔任技術職位,但很早就沒有經手技術開發工作,所以中芯也不會寄望能夠依靠蔣尚義來解決工藝上的技術瓶頸,反而可能是作為確保未來台積電和中芯之間不要再有法律糾紛的一種保護屏障。

而蔣尚義在中芯扮演的角色,對於台積電來說也可以被視作是技術保護的一種手段,確保中芯不會在技術的來源上踩線。另一方面,由於蔣尚義成為中芯獨董,和梁孟松傳出加入中芯的時間點相近,二者可能也有些曖昧的關聯。

梁孟松能否於中芯再創三星奇蹟?恐怕不只是技術問題

梁孟松技術出身,深知晶元代工工藝研發每個階段所需要的技術細節,以及研發方向。理論上,在梁孟松的協助下,不只是 28nm 目前面臨的技術問題有機會得到突破,甚至未來發展 14nm 的布局,也有望很快成為現實。

但問題是,真的會這麼順利嗎?目前台積電和聯電都已經在大陸提供 28nm 的代工服務,中芯基本上沒有太多競爭空間。唯一的機會就是解決目前的技術瓶頸,讓良率趕快提升上來。但考慮到中芯目前技術落後的程度,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等到 28nm 終於追上對手,對手都已經在 10nm 以下的工藝布好局了。

圖丨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均在布局 7nm 工藝

所以中芯有兩個重要的方向,一個是快速提升 28nm 工藝良率,另一個是寄希望於梁孟松的幫助,在三五年內打進 14nm 代工市場。如果沒有持續的工藝演進,就吸引不到規模夠大的客戶,另一方面,來自政府的政策壓力也會日漸加大,畢竟投資、補助都還是要有相應的績效。

當然,最終還是要回到市場層面,中芯必須擺脫對政府政策的依賴心態,真正依賴自己的技術和產品線去爭取客戶,否則即便短期有訂單押注,長期來看還是在磨損自己的競爭力。

從當前的階段來看,雖然中芯已經獲得了重要的外援,但管理層的心態仍需要跟著技術進展有所轉變,而這或許才是中芯眼下面臨的真正課題。


推薦閱讀:

台灣媒體對李欣頻的深度人物採訪!
台灣擬邀大陸老兵參加抗戰勝利紀念 國台辦回應
地圖會說話:2018年,高雄藍綠版圖能否發生異變?(原縣區上篇)
大陸赴台遊客減少 台灣航空公司關停部分兩岸航線
台灣青年

TAG:台灣 | 三星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