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湖漁夫:市場原理與西方經濟學批判(上)

市場原理與西方經濟學批判(上)  

  

清湖漁夫  

  

內容提要:本文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資本主導和以大眾行為為基礎的市場機制,市場是一個社會化過程,也是人類的一種社會化生存方式。資本和商業起源於投機,資本在投機過程中自我積累,並且對市場逐步進行觀念控制。市場價值存在於一組價格當中,以交易行為為基礎,是一定階段市場觀念和看法的總和,具有社會性。主導資本操縱市場價格變動過程。市場機制由主導資本、市場價值和市場大眾三部分構成。在市場中,供求關係是被主導資本調節和匹配的,價格供求理論根本就是一個觀念性幻象,從價格供求理論出發的西方經濟學,其理論基礎建立在一種觀念性幻象之上!以價格供求理論、「看不見的手」為理論基礎的西方經濟學只不過是西方資本控制和操縱市場人群觀念的工具,誤導了人類幾百年。  

正文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認為經濟運行由某種外在的或者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規律或者秩序來主宰:經濟法則也就成了一種純粹物,人們也就不懈致力於「純粹經濟學」的探索。這些認識和做法都忽視了人的自我參與性,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都會構成經濟運行過程一個要素,同時我們的行為也促成了各自獲得的利益;經濟的總體恰恰是我們這些參與者所有活動的匯總。市場是目前人類經濟活動組織的主要形式,因為構成市場的主體是一個個的人或者人群,市場過程是一個社會化過程;市場將所有的人群納入其中,人類也就獲得了一種社會化的生存方式。經濟運行是在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環境中展開的,是由一個個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構成和推動的,而不是內嵌「客觀規律或者定律」的「自然」過程。本文將從行為分析的角度闡述市場社會化過程,並且批判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部分:市場社會化過程  

貨幣  

我們知道,商品交換起源於簡單的物物交換。貨幣和交換媒介的產生是所有參與交換的人們的選擇和普遍接受的結果。商品向貨幣的轉換既是標準衡量和判斷,也是在觀念上對貨幣的接受和認可;在這裡貨幣本身就具有社會性,貨幣這種工具被所有市場參與者在觀念上認同和接受,並且被廣泛使用。雖然貨幣在自然形態上有很多種,比如糧食、貝殼、銅、金、銀、紙幣以及電子貨幣,但是人們對貨幣觀念上的認可和接受才是貨幣的社會性特徵與內涵,貨幣是一種社會性存在物。商品交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經濟關係或者社會關係,這種社會關係使得人們的生存開始相互依賴。以私人佔有為前提的不同的貨幣形態存在於不同的人群或者社會形態之中:一個部落、一個族群或者一個國家。國家發行鑄幣的過程儘管包含了其他因素,也是對貨幣的社會性特徵與內涵進行認可與強化。  

貨幣由此首先成為人們在市場中的一種觀念尺度,以此產生商品的價值判斷,也就成為商品交換中的工具和媒介,從而使得人與人的這種社會關係存在與維繫。糧食、銅、金、銀、紙幣以及電子貨幣都不過是貨幣的自然載體,也就是貨幣的現象形態。正如常見的尺寸是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定的度量單位一樣,貨幣不過是對商品進行衡量的價值尺度。貨幣的另一個重要職能是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貯藏手段不過是流通手段職能的派生。貨幣作為在市場中的社會性尺度和價值標準,是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的基礎,同時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只能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被使用而得到體現。因此貨幣的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職能是貨幣的內在規定性的兩個方面。  

貨幣存在於市場這個社會設置或者體系之中,一旦脫離這個社會性體系或者持續演進的社會化過程,貨幣將返歸它的自然屬性和角色;這是人們將貨幣當做財富的代表或者替代品、並且貨幣能夠資本化的根本原因。  

價格的觀念性  

在貨幣條件下,單個市場參與者對某種商品在交易之前會有一個基本的看法,這種看法基於該市場參與者所知的有關這個商品的方方面面,包括習慣、經驗和一些簡單的邏輯,在此基礎上形成對商品買或賣的估價,即認為該商品值多少貨幣,願意為此支付或收到什麼價格,這是一種認知活動。這種認知活動在簡單物物交換條件下同樣存在,表現為個人頭腦中某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交換的比例。不同的市場參與者,其買或者賣的意願,以滿足個體的需要作為基礎,會受到與自身有關的方方面面的主觀或者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影響,體現其意願的價格認知是不同的。這是一種思維或者認知的個人體系或者心理積澱。正是這種估價的差異,即該商品在不同的市場參與者之間願意支付和收到的價格的不同,使得市場交易成為可能或者不可能。這種估價認知,在進入市場之前存在於某個想參與商品交換的人的頭腦之中,尚未得到其它人的認可。認知在開始時具有明顯的個體特徵。因為人們之間林林種種的社會聯繫和社會接觸,這種想法或信息在市場參與者之間交互傳播,不同市場參與者之間的認知開始交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一般始於買賣雙方的見面,相互了解對方的認知。在尋找的過程中,買方如果能夠找到接受買方估價的賣方,就會有交易出現;否則,買方會繼續尋找新的賣方。如果買方出價經過一定詢價的過程之後仍然找不到適宜的賣方,買方會提價,以購買到商品滿足自己的需要。交易價格和結果是估價一致性的產物,兩個或者一群交易者的消費需要都得到解決。價格具有觀念性的意義,儘管它依賴於商品交換本身,每一筆交易價格是買賣雙方的相向行動的結果,也是交易雙方意願的體現。這種觀念性意義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屢見不鮮,遠的如十七世紀荷蘭「鬱金香狂潮」中高得離譜的鬱金香花價,最切近的則是2011年濟南唐王鎮低得離譜的大白菜價格,常見的是收藏品的拍賣價格。比如供求關係報告作為一種市場信息,首先必須被參與市場交易者們吸收,成為認知的一個組成部分,然後才有競價行為發生;提價求購或者降價拋售,價格的大起大落都離不開買方和賣方的認可和認定,市場參與者根據某個價格採取交易還是不交易的行動。  

市場價值  

市場參與者估價的調整和變化在市場詢價過程中會受到其他市場參與者的看法和估價的影響,買賣雙方相互接受才能達到彼此的目的,拿回自身的生存所需要的商品。在一個區域有限和信息能夠短時間很快傳播的市場,較多的買方和賣方進入,會產生競價現象;買方會根據實際交易和其他人的報價,修改自己的報價,賣方也會同樣修改自身的報價。這種報價的修改,顯然是基於個人認知的傳播與互動,在交易者當中反覆回饋。在交易價格產生過程中,相應的市場參與者經驗在積累,在一次次交易中會形成一些看法,這些看法在交易中在市場參與者之間流轉和回饋,願望和看法開始交鋒,在討價還價和不斷的估價修正中逐漸趨於一致,形成市場理念。所謂市場理念,是指一定時期的市場中人群的思維狀態和看法總和。  

市場人群會越來越被市場理念所覆蓋,一方面,因為這種理念的的相關信息被市場所有交易者或多或少地共享,另一方面買賣雙方的尋找過程和等待會大大縮短,市場因此也越來越組織化,市場有關各方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商品交換取決於相互需要,而穩定市場的形成則是人們關於市場的意識形態穩定下來的產物。市場理念在越來越多的交易行動當中被支持和證明,理所當然和深信不疑是一個漫長的社會心理積澱過程。一輪又一輪的商品交換,意味著對商品價格的看法和觀念在市場人群中反覆傳遞和相互影響,從而導致看法和觀念越來越接近或者趨同,這種觀念的積累和趨同就是市場價值。市場價值由於市場觀念的趨同及眾多交易者參與,是市場交易者群體行動的結果。這種群體行為或者大眾行為過程推動著市場價值的形成,大眾行為過程又反過來被市場價值所組織和聯接。一個變革的口號可以聚集一群烏合之眾,一個消費理念可以組織一個市場。商品的市場價值存在於參與市場的人們的觀念體系之中,包括是非曲直、經驗積累和邏輯思考等等,價格只不過是市場價值的標準化和可衡量的外在表現。市場估價的觀念上的趨同因為交易的相互參照,會推動價格差異縮小,也絕不意味著價格劃一,這是因為市場參與者的個體差異。單個市場參與者的價格認知具有片面性和有限性,只能根據有限的信息採取行動;要發展和擴大這種認知,就需要進一步獲得相關信息,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其他代價;因此,個別交易的結果,使得價格之間存在差異,交易價格在時間和空間上呈現一個高低的序列,這就是價格波動。市場價值存在於一組存在差異的商品交換價格當中,同時也是市場參與者在交換過程中的觀念和認知的匯總。市場價值在緩慢發展和很少變化的自然經濟時期甚至代代相傳。  

在這裡市場價值因為不斷的交換活動的發生,具有其內在規定性。首先,市場價值具有階段性,即這些交換行為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從而市場價值對應於這個時間段上市場參與者們的觀念形態總和。其次,市場價值具有社會性,其形成以一個個交換行為的發生作為基礎,也就是交換關係——這種人與人的關係的確立;而且由於市場交換關係的頻繁和反覆發生,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和聯繫也就得以擴展,這又豐富和鞏固了市場價值的社會性內涵。再次,市場價值內涵的特殊性,即它是由在這個時間段上發生交換行為的市場參與者的觀念或者看法構成的,是一種特定的觀念形態或者意識形態組合,而且隨著新的交換行為的發生,市場價值也隨之變化。  

價格投機——資本和商業的起源  

由於商品交換的越來越發展,交換活動的越來越頻繁和大量發生,交易價格差異越來越廣泛存在,為低價買進再高價賣出提供了可能。一些市場參與者由於頻繁地參與交換活動,對其他市場參與者認知的了解更加豐富,價格差異經驗的反覆積累,在市場參與者人群中就能找到低價的賣出者買進某個商品,再找到高價的買入者將先前買進的商品賣出去,實現低價的買方和高價的賣方的角色轉換,於是以獲取差價為利益的投機活動就產生了。偶爾的投機活動只能帶來極為有限的利益,因為投機差價多出來的貨幣可以直接從另外的交易者手中購買商品以補貼投機者生活所需;如果投機活動帶來足夠的貨幣能夠長年地養家糊口,投機活動就會成為一種職業。這種職業就是商人的事業;商人產生於市場投機活動,專司從某個低價的賣出者手中購進,再找到高價的買進者賣出。這是一種新的社會分工,商人從眾多的市場交易者當中分離出來。  

在投機活動中,商人們會進行財富積累——商品和貨幣,財富量的增長使得他們能夠更多地低價買進商品和更多地在高價賣出商品。在這裡,商人用於投機的財富基礎,也就轉化為資本,而投機差價利益也就成為利潤,這也是資本和利潤的最初起源。資本和利潤同時產生於投機,因為利潤的存在,從而導致了資本的存在;因為投機活動的差價利益累積,商人們的財富積累就有了資本自然積累的意義,差價利益也就是初始的利潤,這也是資本獲得利潤的正當性和自然性的最原始和最隱蔽的依據。利潤的產生表面上具有「自然性」,但是實際上來自於投機者或者商人利用了其它市場參與者對商品價值判斷的差異性或者估價的差異性。估價的個體性與片面性或者說市場參與者觀念的差異是利潤來源的人的因素。在商品生產者與商品消費者之間的直接交換,因為價格高低的不同,吃虧或者佔便宜對雙方而言都是不確定的,但是無論如何這種吃虧或者佔便宜都著落在兩者的任意一方;而因為商人投機的專業性以及商人們由逐步利用價格差異和逐漸穩定獲得這種投機差價利益,這種利益就被定向轉移給了投機者或者商人,利潤也就成了商品生產者註定要損失的利益或者商品消費者註定要多付的代價。不同的買賣關係也就將市場參與者連接於市場之中,投機活動也將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消費者現實地連接起來,因不同觀念而導致的具體的交換行為造成了「利潤」這個實際社會後果。資本和利潤都依賴於市場,依賴於市場中的人群及商品與貨幣交換這種特定的人與人的關係。在市場中社會財富分配不平衡因此就有了起源,資本對財富的大量佔有也就超越了商人職業維持生計的界限,由此發展成以資本參與分配為內容的龐大體系。  

商人在市場中的獲得支配地位  

商人們的投機成功依賴於兩個方面的條件,其一是適宜的賣方和買方,其二是商人們面臨的賣方出價低於面臨的買方出價。這兩個條件只有同時具備,商人們的投機才有利可圖;一旦缺乏其中一個或者兩個,投機虧損或者失敗也就自然而然。商人們的投機未必總是成功,「恭喜發財」也就成為他們最入耳的金石之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投機活動也是在市場中不斷擴大,因為投機不總是會成功,意外足以致命,也就意味著商人們在市場中同樣存在著選擇和淘汰,投機失敗者可能因為破產而難以在這個行當謀生而退出這個職業領域。同樣也會有一些人在低買高賣的過程中獲得好運而財運亨通。因為投機的持續成功,商人們資本積累也在不斷遞進和滾雪球。  

由於資本優勢,他們會在一個區域市場逐漸參與越來越多的交易,甚至作為市場絕大部分的賣方或者買方,並在交易中了解市場絕大部分參與者的價格認知;由於具備較優越的信息收集來源,商人們能夠了解到最多的市場信息和狀況,這些都來自於他們的交易實踐當中;不僅如此,長期的經驗積累和市場人性觀察也有助於他們總結和發展對付交易對手的方法與技巧,並且將這些方法與技巧反覆應用於交易實踐當中——這樣從投機活動中發展和積累方法與技巧的商人思維邏輯也就逐步豐富為商人們的市場理念,並且通過與眾多投機對手的交易活動,商人們將自己的邏輯或者觀念在市場人群中傳輸。商人的交易頻率和實際完成的交易量,都不是普通交易者能夠相比的,他們在市場的經驗更豐富,思考判斷更專業,對市場的總體狀況把握更廣泛和深入,從而能夠發現更多的牟利機會;同時,由於他們的交易對手的廣泛性,他們的看法和估價,會在交易過程中傳播得更廣和更有示範性;他們的價格認知因此輻射到整個市場,在反覆頻繁交易的市場中逐漸形成意見領導性。這種意見領導性的確立,之所以被其它市場參與者認可,一方面在於這些意見或者觀念,是在市場大部分交易中得到證明的,另一方面更在於其它市場參與者通過自己的市場行為,與商人們發生交易,也自證了這些邏輯和意見的正確性。其它市場參與者在這裡因為估價認知的個體性,他們是自願的和平等的市場主體,商人們的邏輯和觀念能成為他們的市場實踐「真知」,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商人們對他們潛移默化的洗腦過程,不知不覺在觀念和思維上被控制。以他人的意見為意見,也就是盲從,而盲從行為的後果當然不會有利於盲從者自己!商人們的邏輯和觀念因此逐步覆蓋和滲透於整個市場人群,從而對市場中的其他參與者的行為進行誘導和控制,使人們的行為方式向著商人們希望的方向轉變。  

資本的積累與擴大和商人們的市場觀念的傳播互為條件和相互促進;商人們的資本積累擴大,意味著有能力和更多的市場參與者發生交易關係,而因為與更多的市場參與者交易,商人的市場觀念也就在市場更廣泛地傳播。商人們逐步形成自己的市場優勢。商人的資本和在市場的意見領導性,在投機走向成功的過程中,其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市場的意見領導性和對市場人群的觀念控制,從而可以影響市場中交易對手的行為,這就為商人們獲取越來越有利的投機差價奠定了基礎,他們的投機活動也就朝更低的買價和更高的賣價兩個方向努力,逐步開始操縱價格。面對商品的買方,儘力抬高交易價格,面對商品的賣方,儘力壓低交易價格,並且運用他們的意見領導性證明這些價格的合理性。  

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投機商人的市場作用是非同尋常的。因為資本積累和投機活動的廣泛發展,一方面推動了市場中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消費者的分離,從而他們之間的聯繫被商人們隔斷,生產者為他人生產的產品在消費者最終接受之前不得不首先接受商人們的評判,而消費者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也要對商人們的行為形成依賴;因為時間、空間和等待或者尋找的客觀限制,商人們既是商品生產者的最便捷的買方和商品消費者最便捷的賣方,從而成為他們之間的中介,這樣商人們將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消費者分離開來,既控制了商品生產者,也控制了商品消費者。另一方面,因為商人們在詢價和討價還價過程中要與更多的市場參與者接觸,不僅要找到自己的交易對手,而且要找到願意低價出賣商品的賣方和願意高價買進的買方,要克服這些買方和賣方時間和空間上的阻隔,從而將更多的人群銜接到市場中來,使得市場在時間和空間上擴展(比如季節豐歉的調劑和長途販賣),將越來越多的生產與消費活動聯結起來。商人們的市場理念,一方面會推動市場價值和價格的形成,另一方面會促進交易行為的反覆和頻繁發生,從而使市場人群的聯繫更加緊密和穩固;這些市場理念,成為所有市場參與者的行動依據,不接受這種理念的人們,會被市場冷落或者拋棄,從而脫離這種社會性生存體系。這也是市場話語權的起源。  

市場中主導資本的形成  

資本的產生,起源於市場投機獲得差價的行為,奠定了商業成為社會分工中一種新的專業化分工形態和市場基礎,為資本所有者通過投機無償佔有部分社會財富、為資本所有者爭取更好的社會生存條件開闢了道路。一方面,通過投機,資本在市場中不斷進行自我積累,從而佔有社會財富儘可能大的份額;另一方面,經過積累的資本總額越來越大,使得資本在市場中的投機活動擴大,資本成為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的買賣對手,在市場越來越具有主導和支配地位。不斷的資本自然積累過程,促進了市場中的主導資本形成。  

在傳統經濟學裡,壟斷也叫獨佔,通常指資本對一個產業的控制,而且是從通常的產業方面而言的。而實際上最早的壟斷不是出現在生產領域,而是首先出現於商業或者市場。因為資本隨著投機活動成功而不斷積累,導致資本規模的擴大,資本在市場成為儘可能多的市場參與者的買賣對手,在低價成為市場交易的最大買方,在高價成為市場交易的最大賣方,商人資本對市場人群或者交易對手的控制力也就不斷強化,可以更加得心應手地操縱整個市場運行,從而儘可能穩定和大規模地獲得投機利潤,同時擴大資本自然積累。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之間的競爭和相互掠殺是必然的,投機失敗的商人資本首先會在資本上損失,其次因為資本力量的萎縮不得不拱手讓出其固有的交易對手人群,並且在不斷的投機失敗後黯然退出這個行業。在資本積累與集中過程中最終會有商人資本勢力或者集團勝出,接手其他商人資本的交易對手人群將投機活動和市場運行繼續下去,成為市場越來越絕對的控制力量,勝出的商人資本也就成為市場的主導資本。這個過程是一個馬太效應過程。資本在市場形成壟斷是商人資本獲得市場主導與支配地位的需要,也是商人資本投機獲得利潤的需要和必然。資本產生於市場,並在市場中逐步積累,壟斷也就成為資本在市場確立統治地位的標誌。  

主導資本對市場價值的塑造過程  

主導資本是通過低買高賣完成投機過程的,要將自己的估價讓交易對手接受,就有必要給予交易對手在某個價格成交的「理由」,從而讓交易對手配合自己的願望與行動。就高賣價而言,在商品漲價過程之初,商人資本會根據市場歷史經驗和已經塑造完成的市場理念或者市場價值,釋放相關信息或者理由,這些信息和理由如果在市場參與者人群中已經熟識,那麼隨著消息和理由的發布,漲價就會被市場再次證明「合理」而自然而然。這種既有的市場理念,是一個奇妙而包羅萬象的複合體,這個複合體中可能包括各種觀念和想法,甚至還有某些複雜邏輯的理論體系。價格上漲的消息和理由也就是新傳輸的市場理念,並且使既有的市場價值發生變化。新的市場理念能否建立,並且被廣大消費者認可,要通過漲價過程來證明,如果發布一次新理念的消息和理由並且價格隨之上漲還不夠,那麼多發布幾次消息或者理由,通過商人資本的主動買入提價以及有其他市場參與者追隨成交,就「證明」了。商人們的理念和價格變動的社會聯繫就這樣建立起來。  

價格變動是與主導資本傳播的理念相對應的,各種理念對應於價格漲跌類似於生物學中的條件反射。主導資本因為成為市場中越來越多的參與者的交易對手,也就具備了給予人們價格漲跌理由的基本條件,一批與漲價相關的因素及其背後的邏輯對應於漲價,同時另一批與跌價相關的因素及其背後的邏輯對應於跌價,這些因素背後的邏輯向市場的灌輸,與價格漲跌也就建立了映射關係,進入市場人群的經驗和思維,從而影響這些人群的行為方式,使得市場人群的行為方式越來越具有傾向性。重要的不是這些有利於資本投機的理念或者邏輯是否科學合理,而是市場人群在被灌輸的經驗和理念基礎上的買賣行為能否如主導資本所期望地那樣發生,形成市場「條件反射」,為主導資本提供在適當的價格水平上必要的交易對手,從而完成投機。這就是題材價格模式,題材原意是指文學作品的材料,在這裡則是推動價格漲落的由頭或者噱頭,是市場理念的一個最常見的現象形態。在題材價格模式中,這些主導資本試圖灌輸和影響市場人群的理念或者邏輯,也就具體體現在一個個題材或者一組消息當中;由此形成消息和信息的選擇性釋放。因為題材在市場人群的基於理念的傾向性行為的推動下,與價格發生的變動相對應,那麼久而久之這些題材背後的邏輯或者理論的「科學性」就被證明了,而且因為理論多多,外殼就花樣翻新;題材-價格自我驗證的反覆發生,也就一次次強化和鞏固了「條件反射」過程,市場大眾行為機制也因此建立和運行。  

題材影響市場大眾的過程是被主導資本不同程度地加以控制的。這種控制體現在對信息傳播渠道的控制,這一方面表現在諸如培養和包裝著名機構或者著名專家,給專家套上種種頭銜和神秘光環,專家的研究報告和預測分析在背後的資本勢力的授意下紛紛出籠,營造市場的傾向性輿論;或者對既有的知名學者的言論加以利用,掀起反對或者贊同的媒體輿論浪潮,對合意的消息進行渲染,而對於相反的消息進行封殺和屏蔽。有傾向性的題材連綿出現,對市場大眾持續轟炸,市場大眾對此別無選擇,只能被動接受,相反的信息根本無從獲得;市場大眾只能知道主導資本想要讓他們知道的!由於選擇性的信息傳播,信息在傳播中又被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接收、過濾和加工,看多或者看空的情緒和氣氛開始籠罩市場。在這種被塑造的市場理念的支配下,市場大眾在思維上已經落入某種社會化的控制或者欺騙性觀念陷阱之中。這是市場從眾心理和羊群行為的根源。  

市場價格機制  

具體漲價過程的產生可能需要一個啟發點。我們在這裡還先討論買入行為,賣出行為可以做相反的推理。就買入行為而言,啟發點就是伴隨題材的商品價格因為主導資本的買進開始上漲;上漲的結果驗證了消息正確,消息受眾人群中的觀望者出於繼續漲價的預期、貪慾的覺醒或者從眾心理依賴,魚貫地或者說是爭先恐後地進場買入。一些準備賣出的人會暫緩銷售,已經賣出的人會發現行動錯誤而可能反身買入。隨著消息在市場中傳播和持續買入推動的漲價,市場參與者的估價和商品價格之間會反覆自我強化,市場大眾的行為越來越具有一致性,這是一種自我強化過程。在價格上漲的末期,利好消息和題材反覆轟炸,市場大眾的熱情被充分激發,市場瀰漫著樂觀氣氛,越來越多的人湧進市場,普遍的樂觀逐漸走向偏執和瘋狂。頻繁的利好消息或者題材與價格反覆上漲不斷擴充著一個買方市場,直到這個市場再也無法擴大;加入這個陣營的人們都能夠如願以償地買到在他們眼裡還會繼續漲價的商品。此時人們最不願意麵對和最願意忽視的是:隨著買方市場的膨脹式擴張,交易量的倍增,巨量的商品出售來自何方?就賺取差價的投機而言,有買進就必然有賣出;普通大眾都在買而且都買到了,那麼賣出的人是誰?題材或者消息的面世,從來就是主導資本為賬面上的利潤向現金轉變而準備的。這個買方市場的出現,是主導資本竭力操縱題材釋放和商品價格的結果,所求如所願,主導資本就在這個買方市場大規模賣出,獲得投機利潤。在這個市場,主導資本成為幾乎所有市場大眾的交易對手,市場大眾蜂湧而進,主導資本的商品拋售源源而出。因為主導資本的大規模甩賣活動,市場價格上漲的過程會放緩甚至開始停滯,隨後出現的是題材和價格之間的逐步脫節,繼而因主導資本的賣出套現活動趨於尾聲,相應的利好題材也就沒有必要再出現。作為普通大眾陣營的買方市場,由於羊群資本的零散性質和陣線的極度不穩定,在主導資本的甩賣衝擊中會出現鬆動,滯漲和猶豫也終止了買方市場的進一步擴大。題材和消息的出現都是被控制和被操縱的,經過必要選擇和加工後才能向市場傳播。在主導資本甩賣完成後,題材和消息被掩蓋的另一面就沒有必要再掩蓋下去,同時為了主導資本的需要,價格必須下降——開始反向操作。也許是主導資本的拋售力度加大,也許是滯漲後由於先前被掩蓋的利空消息和題材的出現,買方陣營的個別警惕的人們也轉向賣出,市場價格開始下降。漲勢末期的人們要麼駐足觀望,要麼參與投機的人們也轉向賣出,原來的買方陣營開始崩解。在下降過程中,利空題材和消息與價格下降也開始了相互支持和相互強化,恐慌和絕望的情緒滋長、蔓延並籠罩整個市場,普通大眾集體又作為賣方市場開始出現,主導資本又開始他們的低價收購過程。市場的價格波動如此反覆不已。  

大眾行為市場機制的基本構成  

在大眾行為的市場機制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存在三個必要的要件:1、起主導作用的資本,我們這裡稱為主導資本。在相對簡單或者初級的市場階段,就是商人資本,商人資本在這裡有兩個特徵:一是因為投機的需要和以資本作為基礎,成為大量的市場參與者的交易對手;二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念或者與私慾有關的林林種種的想法和構思,利用自己在市場交易中建立的聯繫,向廣大的市場參與者傳遞或者灌輸。在其它種類或者歷史階段的市場上,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我們都界定為主導資本。2、市場價值。這是一種趨同的理念或者觀念體系,形成於商品交換或者交易過程之中並且存在於一組價格當中。它是在主導資本和市場大眾的互動或者博弈中形成的。市場價值是市場中的資本和人群的社會聯繫的基礎。3、市場大眾。這是在交換中形成、與主導資本相對的大量的市場參與者。他們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在市場中居於被動地位,因為時間、空間和信息限制,在交換過程中只能接受被主導資本操縱的市場理念或者市場價值,因為自利和自我保護的動機,構成市場中追漲殺跌的群體行為或者大眾行為,也就是羊群行為。資本在廣大的市場大眾當中聚斂財富,通過投機獲取利潤。在大眾行為的市場機制中,主導資本處於實際的統治地位,並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市場體系架構和運行規則。(待續)  

  


推薦閱讀:

對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轉形理論的反批判
魚塘經濟學,完整版來了!
你的感覺是對的,大部分代幣確實都傻傻隨市場大勢和比特幣漲跌
(永久的)勞動力遷移
採購在資本支出決策中的作用

TAG:經濟學 | 市場 | 經濟 | 西方 | 批判 | 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