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何看懂本次美國總統選舉
今年美國總統大選近在眉睫,國人中能看懂門道的很少,因此在這裡簡單編輯資料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看懂美國總統競選門道」。
1. 美國總統選擇制度:
首先把美國總統競選的來龍去脈先講解一下。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選舉人團制度自1788年第一次實行以來,已經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與演變。 選舉人團制度規定,美國總統由各州議會選出的選舉人團選舉產生,而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候選人獲得全國5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總共538張選舉人票的一半以上(270張以上)即可當選。 美國各個州擁有的選舉人票數目同該州在國會擁有的參眾議員人數相等。根據規定,美國國會參議院由每個州選舉出的2名議員組成,而眾議院議員人數則根據各州人口比例來確定。因此,人口多的州產生的眾議院議員人數就多,同時在總統選舉時擁有的選舉人票也多。如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的選舉人票多達55張,而人口較少的阿拉斯加州只有3張選舉人票。鑒於這種情況,在歷屆總統競選中,人口眾多的州都成為總統候選人爭奪的重要目標。 選舉人團制度還規定,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是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由於各州選舉人票的數量相差較多,這樣就可能出現在全國普選中累計得票多的總統候選人不能贏得總統選舉的情況。美國歷史上曾多次發生上述情況,一些總統候選人雖然在大選中獲得的普選票少於競爭對手,但卻因得到的選舉人票多而當選。 美國憲法還規定,如果所有候選人都未能獲得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則由國會眾議院從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選人中選出總統。1824年,約翰·昆西·亞當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最後由眾議院投票表決後被指定為總統的。 選舉人團制度是美國共和制、聯邦制和分權與制衡原則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多種利益間妥協與協調的結果,因此必然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與弊端。近年來,美國要求改革選舉人團制度的呼聲不斷,但由於多種因素阻礙,改革始終無法進行。
2.美國總統選舉的思想基礎
中國讀者對於美國總統選舉的思想基礎部分了解不多,在這裡特別介紹一點。美國總統競選不存在國人想像中的「資本主義路線」與「社會主義路線」的對抗,也不存在著「左派」與「右派」之爭,僅僅在某些情況下出現所謂「左翼」(Liberal)右翼(Right Wing)的描述,這是因為美國是個新教國家(基督教),按這個信仰所有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都擁有平等的人類權利,同時他們認為貧富之差是後天性產物,是個人機遇和勞動的產物,人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貧富只是暫時的,因此根據貧富差別所衍生的理念都不能作為管理國家的理念,否則造成人權的不平等,在這點與馬克思主義階級論國家有根本區別。因此,美國沒有左派或右派,只有自由派和保守派。美國民主學說認為每個人都會按自己的觀點投票,個人觀點來自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社區利益、國家利益與信仰理念等多重考慮,並非只是「利益分配」這一種考慮,因此民主選舉可以打破個人利益的局限性,達到社會共贏的結局。
美國共和黨被認為是保守派,他們傾向於基督教基本教義,認為每個人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因此應當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財富是上帝的獎賞,必須取之有道,逃稅漏稅和貪張枉法都是非法行為,因此他們非常強調保護所有人的合法收入地位,鼓勵窮人多勤奮工作創造成功。而民主黨的理念也來自基督教信仰,但稍稍偏向自由主義理念,他們主張為絕大多數選民利益著想,正視現實社會中的貧富不均現象,保護少數貧窮階層(不是階級)的基本生活權益,這才是真正的公平仁愛精神。可見,兩者相去不遠,絕大部分美國選民的思想認識處於兩者之間,程度不等,總統辯論會對於啟發選民思想有極為重要作用,最終從選票上見分曉。如果像中國的所謂「左派」「右派」那樣,都說自己是自由派,你說打倒我,我說打倒你,來來去去都是圍繞著「你有我沒有」利益分割,沒有信仰理念相互妥協,自然很難形成民主政治。
3.本次美國選舉的精彩看點
讓我們看看這次競選焦點。瞄準了美國選民對經濟現狀的強烈不滿,準備大打經濟牌的羅姆尼,在共和黨全國大會上儘力塑造溫情形象,以弱化其億萬富翁身份給選民的疏離感,同時也避免打抹黑戰,不讓奧巴馬有機會把辯論重點從經濟議題中偏離開來。有鑒於此,本來期望報道兩人以負面宣傳對撼的媒體,相當關注奧巴馬如何出招和羅姆尼搶中間選民。
過去幾周,世界各地的網民都在瘋狂轉發米歇爾或奧巴馬的精彩演說。然而,要看懂奧羅兩人在這場膠著的選舉中的刀來劍往,實在有必要先把那些溫言暖語和慷慨激昂的華麗辭措拋諸腦後,只看其著力傳遞給選民的核心信息。
米歇爾的演說其實與幾天前羅姆尼夫人安妮的演說異曲同工,都在談她們的丈夫。安妮強調羅姆尼堅韌不屈,並以其成功說明他如何深明營商之理,所以結論就是羅姆尼會是一個有能力挽救美國經濟的總統。
米歇爾說的是自己與奧巴馬如何與貧窮作鬥爭,奧巴馬年輕時寧願放棄高薪厚職也要去做社區服務,幫助窮人,並且一步步走過來後,堅持「把門打開」,繼續為後來者留著向上流動的階梯。 兩人都在談「美國夢」,都在著力拉近與選民的距離,但一個講個人努力,另一個談社會結構,視角上的明顯對立,反映了左右翼的立場差異。
用夫人的演說破冰後,奧巴馬和拜登的演說便直奔主題了。最需要留意的是鋪墊一番後的兩點題的話,第一句是奧巴馬在反駁羅姆尼批評他亂花錢搞福利時說的「我們相信公民身份」,第二句是拜登在論及羅姆尼管理國家的風格時說的「我想他會以處理貝恩資本的方式看待問題,瞄一眼資產負債表,做幾筆勾銷」。
眾所周知,公民身份包括了公民權、政治權、社會權。在這三種權利之中,社會權就是公民獲得福利的權力,這是正統左翼從政者所有社會政策論述的起點。說「我們相信公民權利」,就是強調管理政府必須包括確保民眾的福利權;批羅姆尼只看「資產負債表」,「做幾筆勾銷」,就是說他只懂做賬,不懂得尊重民眾的社會權。所以,把這些話整合在一起聽,能清晰地看到奧巴馬因應著對手羅姆尼的優勢,量身定造地制定了一套文宣策略:一個成功的商業領袖不必然成為優秀的政治領袖,因為商業管理與公共管理遵循不同邏輯。說白一點就是,他未必能搞好經濟,但肯定會讓社會很不公平。
回想起當年柯林頓競選時的那句選舉金律:「關鍵在經濟,笨蛋」,還有挑選有「預算之鷹」之稱的瑞安為副車,羅姆尼今年要取奧巴馬而代之,核心策略顯然就是打經濟牌,這包括強調自己更懂經濟(身為百萬富翁,深明賺錢之道),更能製造就業(曾創立幾家成功企業,聘任了大量職員),也更能削減財赤(所謂的「瑞安在,預算平」),使美國聯邦政府的賬本四年後不再是一堆紅字。
面對對手的這個主攻策略,尤其是失業率回落到7.8%,上任後美國經濟並未完全好轉,奧巴馬完全欲攻無從,幾經思量之下,他選擇了一個以往幾乎所有角逐連任的現任總統都會選擇的方式來回應:給對手上一堂公共管理的課,但重點是社會公平。把奧巴馬的演說精簡一點,大意就是:因為要有「希望」,所以要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滅赤的同時,也要貸款給貧困大學生,讓窮人看得起病,保證一個移民的窮小子也有機會當上總統,這是我們相信的公民權利,這才是美國夢。
誠然,商業管理顯然不同於公共管理:公司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當代社會也只能用企業責任來約束商業行為產生的外部效應,例如各種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精簡架構造成的失業問題等;政府追求的則應該是最大限度地滿足民眾(尤其是選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而不應把自己當成是公司,以營利為目的。如果總是以保證某個GDP的增長率為工作目標,把政府最該處理好的民生、法治、環保議題拋諸腦後,那麼,其民眾若能領會奧巴馬團隊的這一論述,想必定會身同感受。
我並非一直對羅姆尼抱批判的態度,但必須肯定其團隊的對公共管理的這套論述非常合乎邏輯。選擇用這些道理而不僅僅是簡單地空喊「hope」與「Yes, we can」來取悅選民,說明經過四年歷練的學徒總統奧巴馬,其團隊已經較前成熟了很多,在文宣上更注重實質內容。不過,這套大道理,要展述明白,即使放在大學政治學入門教科書里也要寫幾頁,所以在民主黨的全國大會上,也只能分別用了米歇爾、奧巴馬和拜登三個演說,穿插在各種文采飛逸的動人故事中輾轉道明,讓選民在熱淚盈眶的同時聽一堂政治學的入門講座。然而,這在選舉里,卻未必是個最好的宣傳策略,因為對於教育程度一般的選民而言,其中的邏輯並不是那麼簡單易明,不夠一目了然。
筆者相信,奧巴馬和他的團隊一定明白上述困難所在,肯定也評估過用「商業管理不同於公共管理」去論述「成功的商人不等於成功的總統」,然後提醒選民要選擇優先追求社會公平的奧巴馬,並不易用於說服因為教育程度低、思維較簡單而被稱為「紅脖子」(redneck)的工薪階層選民。不過,只要看一看奧巴馬的選民基礎就不難明白這個策略並非為「紅脖子」而設。四年前,奧巴馬一共贏麥凱恩約960萬票,其中的主力是所謂的「千禧代」年輕選民。在2370萬18到29歲的選民中,有66%支持奧巴馬,僅32%投給麥凱恩,落差值剛好有800萬,正是960萬票中的最大關鍵。今年,奧巴馬在這群選民中的支持度大幅下跌,僅得到49%的支持,有41%支持羅姆尼。
想一想過去一年,那個蔓延全球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想一想那些「99%V.S.1%」的標語,緊觸時代脈搏的奧巴馬深知,要爭取這群對社會不公強烈不滿,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年輕選民的支持,他要突顯的不僅僅是羅姆尼屬於那個「為富不仁」的階層,還可以再論述得深入一點,指出政府不是來賺錢的,政府就是承擔起財富再分配的責任。奧巴馬,仍然站穩了道德高地。(小兵編輯)
推薦閱讀:
※一篇讓人睡意全無的文章:到底什麼支撐了今天的日本?
※精彩文章 - 貧窮是什麼 - 我學網(開復學生網)
※一篇文章帶你看遍上海VR圈
※深度文章:給予與回報(到底誰供養了誰?)
※女生勵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