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評價他人,是你不良口碑的開始!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擁有一定的話語權。通過網路和科技,我們可以選擇公布我們想讓別人知道的信息;當然,也可以很深的掩藏自己不願讓人知道的一面。也就是說,你所看到的朋友圈,不一定是你真實了解的信息,只能說是「朋友」想讓我知道的故事而已。所以你以為你的一個點贊,就真得代表了「朕已閱」這種模式?也許需要打個問號。
前幾日有個朋友和我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說自從有了朋友圈,他評價人的方式又多了一種,而且似乎更精準。每當他添加了一個新朋友,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他的朋友圈。看看他轉發的都是什麼內容,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這個人對某個事情的評價或看法。而他,就從這些內容中去解讀、去判斷這個人的生活關注點,由此來判斷此人的價值觀。看他是虛榮還是樸素?傻白甜還是白富美?我不由得好奇,這樣真的准嗎?朋友笑著說道:不一定精準,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想了想,突然發現,是啊,當我在通過各種方式評價別人的時候,別人也許也正以同樣的方式來評價我。只要你有朋友圈,只要有自媒體的存在,我們不可避免的會被拉進這個評價與被評價的故事裡。那麼既然人人都是導演又是觀眾,那麼我們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麼?或者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
當我們在對別人的性格、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評頭論足時,我們在交談過程中獲得了交談夥伴的言論認同感,當發現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一致時,我們會產生一種被認同的滿足感,通過對他人缺點和不足的評價我們在告訴自己與他人自己身上是沒有這樣缺點的。人們想通過評價別人身上的缺點來告訴自己是優秀和正確的,在心理上把自己和口中評論的對象區分開。但是這僅僅是心理上的一時慰藉,有時候也許我們急於否認的就是我們本身。而與此同時,當我們在評論他人時,在交談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快感是我們願意持續並且孜孜不倦評論他人的原因,我們不喜歡將自己的隱私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因為我們知道這些隱私一旦曝光,它將會成為別人口中永恆的話題。而在自媒體的引導下,人們通過它尋找存在感的同時常常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個人隱私暴露在朋友圈中,而在虛擬的網路上,一切都在暗潮洶湧。也許在你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隱私的暴露時,它已經成為了別人飯桌上的談資,而一旦曝光便再也無可挽回。人們喜歡被掩藏的東西,被人們掩藏越深的東西就越是人們感興趣的東西。
俗話說得好「三個女人一台戲」。如果有一天你看到幾個女人挨得很近表情豐富地低聲說話,那小編要提醒你,他們八成是在討論別人的「小秘密」。此時此刻,小編還是建議你能躲多遠就躲多遠,如果你執意要聽完她們的討論會,那小編只能判斷你「中毒已深」。現在的朋友圈裡,到處都是點贊的人和被點贊的推文,看似點個贊,實則是點贊人給予的或對文或對人的評價?(有時是品味問題)在現今自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無數次轉換導演和演員的雙重身份,在發表自己心情的同時,就要做好隨時和他人撕逼的心理準備。
西方人有一句口頭禪「No judge」。即當你不知道背景時請不要隨意在別人面前或背後高談闊論,這不僅會讓你的形象變得很low,同時也是嚴重侵犯了別人的隱私,嚴重還可構成侵權罪。
小編深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這既是自己的選擇,也是每個人的價值觀所在,但是價值觀沒有好壞高低之分,這也意味著對於別人的生活進行評價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行為,如果有時間評價他人,不如將注意點放在自己的生活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人的單行道,即使評價了他人,也不會對自己或他人的生活有絲毫影響,那為什麼不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有益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呢?所以說真正過著高質量有意義生活的人是不會花時間去評價他人的。
tips:如何避免過度評價他人
在不了解一個人的背景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地當面或背後評價,即使是在社交網路。
不要輕易在社交網路上暴露自己的隱私,避免被他人過度評價的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約束。
當看到有正在討論他人的「小群體」時,最好不要主動加入
專心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犀利觀點,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
史彬頓傳承官網:www.ispoton.com
精準定位,締造不凡!
Let"s hit the spot on!
推薦閱讀:
※對於王心田《命理用神精華》的評價
※有效教學講座四之四(有效教學的準備與評價策略)
※怎樣評價翡翠首飾的品相?
※以梁啟超評李鴻章的話「敬李之才,惜李之識,悲李之遇」 評價肖揚
※《卓越績效評價準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