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在蘇杭,死葬北邙,古代帝王死後為何都葬在邙山?

董卓進京

《三國演義》第三回曰:百官失色,帝亦大驚。袁紹驟馬出問:「何人?」綉旗影里,一將飛出,厲聲問:「天子何在?」帝戰慄不能言。陳留王勒馬向前,叱曰:「來者何人?」卓曰:「西涼刺史董卓也。」陳留王曰:「汝來保駕耶,汝來劫駕耶?」卓應曰:「特來保駕。」陳留王曰:「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卓大驚,慌忙下馬,拜於道左。陳留王以言撫慰董卓,自初至終,並無失語。卓暗奇之,已懷廢立之意。這就是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很多著名的歷史事件也都發生在邙山。

邙山又名北邙,橫卧於洛陽北側,為崤山支脈。東西綿亘190餘公里,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陽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白居易詩:「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諺說:「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邙山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那邙山究竟是一個怎樣神奇的存在呢?這還得從一個傳說故事說起。

邙山地理

從前,地上沒有黃河,西邊是高山,往東是平地,再往東是大海。

有一年夏天,不知道從哪兒來個黃水怪,會噴黃水,噴一口黃水就能淹幾千頃地。它東噴一股子,西噴一股子,淹得房倒屋塌,莊稼絕收,可把老百姓害苦啦!

老天爺知道了這件事兒,就派天兵天將把這個黃水怪拿住,壓到西邊一座大山底下,老百姓才又過上安生日子。

天上有個神通廣大的蟒神,喜歡人間的景緻,不斷下到人間游山逛景。有一天,蟒神來到這座大山遊玩,看見山下壓著個黃水怪,上前問它是咋回事兒。黃水怪很委屈地把自己的事兒給蟒神說了一遍。求蟒神發發慈悲救它,說是只要把它放出來,它一定好好給老百姓辦事兒,哪兒淹了它就把水喝乾,哪兒旱了它吐水澆地。蟒神看它怪老實,就信了,駕雲回到天宮,求老天爺把黃水怪放出來。

這蟒神是天上的大神,老天爺很看重他。他替黃水怪講情,老天爺想答應他,又擔心黃水怪說話不算話,低著頭半晌沒有吭聲。蟒神看出了老天爺的心思,就說:「您不要擔心,黃水怪出來再作惡,我就收拾它,保險沒事兒!」

老天爺准了蟒神的情,就答應把黃水怪放出來。誰知道那黃水怪一放出來,馬上又亂噴黃水。蟒神一見,又後悔又惱火,趕忙就去捉拿它。黃水怪趕忙往東逃竄,跑著噴著黃水。眼看黃水怪就要跑出山窩來到平地時,蟒神慌了,眨眼變成一座大山,壓住了黃水怪半截兒身子。黃水怪掙不開身子,變成了一條大河。人們把蟒神變成的大山叫「蟒山」,把黃水怪變成的大河叫「黃水怪河」,就是現在的邙山和黃河。

陵墓挖掘現場

從邙山往西,黃河一般不開口子,河身也沒有多大變化;從邙山往東,因為黃水怪光想掙脫蟒神逃跑,河身時常南北滾動,給下游造成很多災難。因為邙山是蟒神所變,蟒蛇就是小龍,因此漢朝皇帝死了都葬在邙山。

邙山,地勢起伏平緩,高敞而空曠,中間高而四周低,黃土土層深厚,黏結性好,堅固緻密,滲水率低,周圍河流潺潺,是理想的營塋之所。歷代達官貴人以能在此安葬為榮。邙山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號稱「無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

邙山陵墓群已經探明的帝陵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東漢帝陵分別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帝陵為文帝首陽陵;西晉帝陵分別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帝陵分別是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靜陵;後唐帝陵為明宗徽陵。

這24位帝王有的在歷史上曾叱吒風雲,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以遷都促進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閃而過,僅在歷史中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如漢沖帝劉炳,他2歲即位,3歲即崩,在位還不到一年。

邙山陵墓群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司空見慣sī kōng jiàn guàn】司空見慣的意思: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金銀器 | 金銀其相——中國古代金銀器賞析(二)
他是中國古代最成功的老師,門下弟子王侯將相輩出
為何海水曬鹽這麼晚才被發明?
古代主要官銜、官署、任官、兼代授職名稱

TAG: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