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談談文房四寶

談談文房四寶

風雨山川 的 談談文房四寶

說說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是學書法的人首先要了解的,我這裡做些簡單的介紹。

一:毛筆

毛筆是筆墨紙硯中最重要的工具,可以從以下劃分來認識。

一 從軟硬來看,有硬毫、軟毫之分,硬毫中有狼毫、獾毛、牛毛、免毫、豬毛等,軟毫---則有羊毛、雞毛、人的胎毛等,另還有兼毫,即硬軟各取部分的。

狼毫是黃鼠狼毛,免毫即鼠須,是野兔的毛,其中脊背上發黑色的紫毫,較好。所以狼毫不是狼的毛,鼠須也不是老鼠的毛。

現在很多狼毫是假的,有些廠家也明說。因為真正的狼毫是非常貴的,所以廠家就用羊毛染成黃色,中間加豬鬃加強彈力,幾元一支、十幾元一支的,就不可能是真的,因為成本也不夠。這實際上只能算是加健--的。一般寫字加健就行了,不必追求真正的狼毫,真正的狼毫也不經用,容易折、容易禿。

通常寫字用的最多的就是羊毫,一般也都加健,有的加的多些,有的少些,真正的純羊毫和純狼毫一樣是非常少見的,因為它太軟,如果手上沒有相當的功夫,則不好用。

還有從長短來分,長鋒毛筆並不一定指很長的毛,而是指穎的長短,就是毛筆前面一段略顯半透明的毛。很多人一味追求很長的毛筆,是沒什麼實際意義的。寫好字要有很多的因素,光去在工具上考慮,不去追求最終目的,在一個手段上浪費時間,甚至做作。今天我們看王羲之、看蘇軾的書作,會去看他用長短鋒嗎?

再有從大小分,大字用大筆,小字用小筆,如榜書用京楂、小楷用小狼毫、紫毫,適用就好。至於毛筆的名稱,也別過分在意。現在毛筆品名太多,毛筆的名稱有從古代傳下來的,還有就是互相抄襲,這反映制現今筆業文化素養的不高。

那如何選毛筆呢,基本要素是尖、齊、圓、健,不開叉,不禿,不扁,不纏鉸,肚子不過分膨大,前端也不過細,初學者只要有這樣的筆就行。不必看品牌、看名稱、更不必看價格,我覺得寫不好字,要找自己的原因,是學書法一定要認識的。

古雖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說法,其實如果從手上功夫找找,是會補毛筆的不足的,而過分依賴好的工具,如果沒有好筆,就寫不好了。何況很多人寫不好,究其原因來看,真正不是毛筆的關係,而是自己基本功不好的緣故。但是如果真正基本功不好,我還是贊成使用好的筆的,這裡講的好的筆,主要是講加健了的筆。加健會增強你的筆力,可以補基本功的不足,事半功倍,有何不好?也並不貴,不必非要用軟的毫。

很多人毛筆用時間不長就壞了,究原因大部是出在洗筆上。在自來水龍頭下沖,在水盂里泡,裝在筆套里,是最容易壞的了。龍頭下沖,會將筆肚入管裡面的膠沖開,容易分成幾股;在水盂里泡,會將毛筆肚子泡大,筆就收不攏了,嚴重的會失去彈力,會使筆頭彎曲;裝在筆套裡面,則毛筆容易漚爛。買來新筆後,用手搓開。寫好字後在水盂裡面涮涮,然後用吸水的紙吸干,收緊肚子別讓它太胖大,再掛在筆架上,或放在桌上。這樣第二天寫時,用水濕濕,或者直接沾墨汁就可以用來寫字了。

毛筆的主要出產地,中國有很多,如安徽宣城、涇縣等,浙江湖州,江西進賢的文港,還有山東、北京、上海、蘇州的老字號,有些地方如江西的進賢縣的文港鎮還形成了批發集散地,有專門的流水線生產模式,有專門生產筆頭的、筆桿的,有專門購買這些散件回來組裝,貼上印有自己廠家標籤,專門銷售成品的,可算是名副其實的筆都了。

二 墨

墨分墨錠和墨汁兩種。墨錠現在寫書法的人用的少多了,但是它還是有墨汁不可比擬的優點,用好的墨錠研出的墨滲紙性能極好,過去說「墨分五色」,墨汁就不易出來多層次的「五色」效果,磨出的墨調上不同量的水「枯濕濃淡」感更好,滲透感、手感都比墨汁好得多。

墨錠、墨汁都有油煙、松煙兩種,油煙是油類物質燃燒後產生的煙,如桐油等。有油性在裡面,黑色泛光亮,即黑而且亮。而松煙是松樹枝燒後取的煙,黝黑但少光澤。如果單說哪個好,是不好說的。一般人喜歡用油煙,感覺見精神。但其實松煙的黝黑而少光亮,較之油煙有沉著感,更有滄桑感,少火氣。如果是舊墨,則更加厚重、古氣、淡泊。何況書畫之神在書者。因此不能簡單說哪種好。也可以兩種滲和用,如倒點墨汁,加點水,再用墨錠磨磨,油煙墨汁可用松煙墨錠、松煙墨汁可用油煙來磨,這樣優點可互補兼備。

墨錠與墨汁不同,年代越久遠越好。因為年代久了,做墨錠必需的膠原料就沒有新墨那麼粘了,膠性敗了,寫起來少新墨的粘性,毛筆好走。再者古墨的很多做法今已失傳,今天做墨由於成本計,也沒有古墨的那麼多高檔原料,所以今天的墨很難達到古人的墨的效果,因此墨以古為好。

不過即使有古墨,很多人也捨不得用了。現在要有幾塊舊墨,也是不錯的了。文革前後的上海墨廠的一0一號油煙和安徽歙縣、績溪國營廠的「超漆油煙」,是當時最好的墨了,現在有也是寶貝了。現在再買新墨火氣就較大,放若干年後再用就好了。

商店裡的墨錠好壞難辨,標之以古墨什麼的,往往都假,一要看是否正規廠家生產的,二要看價位,太便宜的就不要買了。很多便宜的墨裡面有很多小砂粒,不僅不發墨,久磨也不黑,而且還會傷硯台。

墨汁現在用的較多的是北京「一得閣」牌,還有「中華」、上海的「曹素功」、安徽的「鐵齋翁」、「李廷珪」、「良才」,都較好。 「一得閣「較濃稠,用時要加水,初學者往往不易掌握分寸,多用就自然掌握了。劣質、便宜的書畫墨汁,只能平時練字用,寫作品裝裱時要水蒸或熨斗熨,否則就會跑墨,一幅作品就報廢了,很划不來。最好平時練字也還是用好一點的墨汁,這樣對墨汁的把握能力會有提高。當然現在日本進口的和我國也生產的一些更加高檔的墨汁,顆粒細、黑色好,只是價錢不菲,這要視各人經濟能力來決定是否使用了。

用墨法,各人不同,一般可墨汁略濃些,筆沾後再沾點水,或者先沾水再沾濃墨-,這兩種都可以出「墨分五色」的效果。不過我以為,過多在筆墨上下功夫,而不注重字本身,是近來書法界一個問題。我們看王羲之《十七帖》,只是石刻本,哪裡有枯濕濃淡,依然是千古絕唱的好經典範本,用墨來拓展技法的表現能力是可以的,無可非議,但是應該在書法本身有極佳的表現境界後,再作為豐富的技法來研究。而境不夠,墨來湊,反而會養成投機取巧、心浮氣燥的習慣。

三紙

一般寫書法的人基本都把練字的和寫作品的紙張分開。練字用黃色的元書紙和毛邊紙,元書紙為浙江富陽特產,紙質較綿,原料為當地所道的嫩楠竹,用石灰漚後如宣紙一樣手工抄簾製成。毛邊紙為江西、福建、浙江所產,過去的毛邊紙因其不切邊而呈毛邊所以為名,今天的毛邊紙已經全部切邊,而且很多人也把毛邊紙與元書紙混淆稱謂。毛邊紙又分為手工和機制兩種,基本原材料都為竹纖維,機制的原料多用竹的老根和一些廢木頭,用鹼法做漿,然後在造紙機上做成,印製有紅格子的紙肯定是機制的,手工的不能印色。

因元書紙、毛邊紙在吸水性能上接近宣紙,還毛糙,能有澀筆的功能,能防初學者毛筆走滑,從而練不出筆力來,價格歷來也比宣紙便宜,所以練字開始最好用元書紙和手工毛邊紙較好。不過光用元書紙、毛邊紙永遠上宣紙永遠會不適應。所以練一定時間後一定要大量用宣紙來練字。還要用吸水的,不吸水的甚至很光滑的來練,這樣能讓寫字的人能掌握不同紙的性能。

宣紙是安徽涇縣(今涇縣古屬宣州)產的紙,為今天書法家採用的主要書寫用紙,有「壽紙千年」的稱譽。過去宣紙的原料主要為當地所產的一種矮桿稻的桿和當地另外一種灌木種的低矮檀樹內皮,到安徽涇縣你可以看到當地很多小丘陵上攤著金黃色的稻桿曬著太陽,這是經高溫蒸煮後的第二道工序。宣紙有叫特凈、凈皮的,以其材料檀皮較多而名。而另一種綿料則幾乎全是稻桿製成了。有人認為宣紙抖起來響聲較大則皮料較少,其實恰恰相反,檀皮多才響。

現在由於原材料價格年年大幅上漲,而使用廉價宣紙人群不在少,所以現在安徽宣紙廠家也到外地(如武漢、河南等地)去採買成品紙漿板回來加工宣紙,這些紙漿板的原料是些竹木纖維,沒有檀皮、稻草的特殊功用,但可以滿足低消費群體的需求,但絕對沒有好宣紙、尤其是皮料多的宣紙所出現的那種墨色層次和墨不泛灰的效果了。從價格上來看,一百元以下的,現在基本是這類材料製成的;一百元以上的,可能是有部分安徽稻草和檀皮加上紙漿板製成的;全部是安徽原來的材料製成的,則不到兩百元以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了。現在安徽最大的紅星集團,一般宣紙也要三百元以上了。

除了安徽,四川、浙江、福建也出宣紙的類似產品,如四川夾江的大千紙、溫州皮紙和高麗紙等。

宣紙分生宣和熟宣,生宣即洇水的宣紙,紙漿中沒有加礬和別的原料,書法家和寫意畫家多用此,取其吸水墨的效果,而熟宣不吸水多用來畫工筆畫。有些染色宣因為已經加入某些色素,已經變成半生半熟的了。這類宣紙現在較多,一來是加強展覽效果,再者是由於很多書法家不善用生宣的緣故。

說到書法家不善用生宣,我是希望改變這種狀況的,其實如果在練字時就大量使用宣紙,並在墨中多加些水份,再慢寫,一般人很快就不會再怕宣紙了。但是我也不贊成只認宣紙的做法,中國書法的最輝煌年代是沒有這種吸水性強的宣紙的。宣紙把書法的表現手段擴展了,使得書畫家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方式,但是,唯表現而表現,為表現手段寫書法,唯筆墨效果認識書法,不可否認,也是宣紙出現後帶來的一個副作用,這當然不怪宣紙,這應該是一個值得書法界討論的課題。

四 硯

硯台是現在一般學書者最少考慮到的書法用具。墨汁的使用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一個瓷碟就可以代替硯台。不過正如我在墨中說的,再好的墨汁也抵不上磨出的墨可以寫出好的墨色層次來。所以要用好宣紙寫好作品,家有一方硯還是非常必要的。

家用的硯,如果是實用,不必追求名硯,只要有一方足夠大、足夠深的就可以了,大、深都是為了貯墨多,不至於寫大字墨不夠沾。安徽歙硯中機器車磨出來的圓形帶蓋的羅紋硯就行,價不高,貯墨也多,不過有兩點要注意,一是盡量買大些的,要不以後覺得小了,還要再買一個;再就是最好不要買那種墨海,墨海在硯底部車出一個槽來,使得磨墨的地方減少了,磨時墨錠容易從凸處打到槽里去,極不方便。

至於名硯,一般有廣東肇慶的端硯、甘肅的洮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之說。肇慶的端硯名列之首,應該是較好的了。山東的紅絲硯也是名硯之一,江西龍尾硯實際是和安徽歙硯為一山之兩面所產的石頭,山西澄泥硯是唯一用河泥燒制加工製成,產地也莫衷一是,亦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洮河硯產自甘肅省卓尼縣洮硯鄉,石料取自當地的臨洮大河故名。

一方好硯,料質優劣為其首要,同種名硯,也有品種差異。如端硯的水岩(老坑),坑仔岩、廨子坑、宋坑、梅花坑、朝天岩、紫端、綠端;歙硯的金星、金暈、眉紋、水浪、刷絲、玉帶;洮河硯則有鴨頭綠、鸚鵡綠、玄璞、柳葉青、鸊鷉血等等。這些不光是名稱的不同,主要的還是質地的差別。如果不考慮這些名稱,那麼,衡量硯的好壞,可以用手摸來鑒別,好的硯料細膩、光潤、堅實,手撫摸上去越細滑越好,如嬰兒肌膚般最好。因其能發墨(即好磨、易下墨)而墨粒又極為細小(不粗糙)。

當然硯台的刻工製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制硯多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盲目模仿,有一家名手刻出的硯樣,很快市面上就有了大量的仿製品,到產地一看,有很多一樣的硯台。一個是刻手毫無藝術水準可言,刻工粗製濫造、花里胡哨,以繁雜為美,不知道最好的藝術有時是最簡單的、最純凈的。

實用也是美,大家不妨就購置簡單的硯台就可以了。四年前了吧,我在一個文房四寶展銷會上,購得一塊圓機制硯,是貴州所產,名苴卻硯,當時拿在手上一看,硯石黝黑細滑,石質色勻,沒有一處雜質。口徑有25公分左右,還價至120元左右,買回來一用,感覺極佳,磨墨感覺極膩,但非常發墨,只是木蓋沒多久就變形蓋不嚴實了,是一不足。但肚量大,發墨而細,是非常實用的。

就田蘊章講座向北方網進一言 引用 [轉帖]唐孫過庭《書譜》及其釋文

推薦閱讀:

文房四寶都有哪些
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
從「文房四寶」談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
【文房】回顧二千年以來的文房四寶

TAG:文房四寶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