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讀古代文學】孫昌武:早期中國佛法與文學裡的「真實」觀念

   實際上《詩》、《騷》、《左》、《國》等等,自古以來成功的創作實踐總體現這樣的道理。但在觀念上、理論上明確這一點則要到魏晉以後,並多藉助於佛教的理論資源。  

   本文是作者2010年9月29日在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講演稿。

   注釋:

   ①《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1頁。

   ②《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0頁。

   ③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而已集》,《魯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04頁。

   ④關於「文學的自覺」,日本學者松本雅明把晉詩人嵇康、陶潛,宋詩人顏延之、謝靈運等人「獨立於儒教道德,追求獨創的美」(《松本雅明著作集》第10卷《中國古代史研究》第20章《游牧民族の活動と六朝文化》,弘生書林1988年版,第438頁)與整個文化包括書畫、雕刻、工藝、建築等的變遷聯繫起來。就是說,他認為這是整個中國歷史發展中意識形態演進成果的一部分。

   ⑤《毛詩序》,《毛詩正義》卷一,《十三經註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0頁。

   ⑥王充《論衡》卷二九《對作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42頁。

   ⑦《中國文學論》,《我的留學記》,錢婉約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頁。

   ⑧《仲光記語之二》,《十力語要初續》,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189頁。

   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八篇上,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84頁下。

   ⑩《說文通訓定聲》「坤部第十六」,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828頁上。

   (11)《日知錄》卷一八,周蘇平、陳國慶點注,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816頁。

   (12)《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76頁。

   (13)《莊子今注今譯》,第195頁。

   (14)參閱《莊子淺說》。「真」謂「自然之道」是道家的說法。《漢書·楊王孫傳》:「欲裸葬,以反吾真。」顏師古註:「真者,自然之道也。」

   (15)《說文通訓定聲》「坤部第十六」,第828頁上。

   (16)《論衡》卷二九《對作篇》,第442頁。

   (17)《前漢紀》卷中《前漢孝元皇帝紀》。

   (18)關於漢語詞的雙音化與佛典翻譯的關係,參閱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辭彙的發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176頁;拙作《佛教對中國語言和語言學的貢獻》,Christoph Anderl & Halvor Eifring Ed.: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pp. 319-330,Hermes Asademic Publishing,Oslo,2006.

   (19)《大正藏》第15卷,第180頁。

   (20)關於《四十二章經》是否翻譯佛典和譯出時代,學術界尚無定論。今本《四十二章經》大約有十種異本,大體可分為古本(各種《藏經》)和《寶林傳》本兩大系統。呂澂具體考核今傳本內容,判定應當存在原本(或者不叫《四十二章經》),是中國佛教早期流傳的經抄譯本,後來在傳寫過程中屢經改易,竄入新的內容,包括禪宗《寶林傳》引錄時加入了「學道見性」、「無修無證」等禪宗內容。

   (21)《大正藏》第17卷,第722頁。

   (22)《道行般若經》卷三《摩訶般若波羅蜜漚惒拘舍羅勸助品》,《大正藏》第8卷,第438頁。

   (23)《道行般若經》卷五《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本無品》,《大正藏》第8卷,第453頁。

   (24)《六度集經》卷一《布施度無極章》,《大正藏》第8卷,第1頁。

   (25)《六度集經》卷二《布施度無極章》,《大正藏》第8卷,第6頁。

   (26)《六度集經》卷三《布施度無極章》,《大正藏》第8卷,第11頁。

   (27)《六度集經》卷四《戒度無極章》,《大正藏》第8卷,第15—16頁。

   (28)《六度集經》卷七《禪度無極章》,《大正藏》第8卷,第39頁。

   (29)《六度集經》卷八《明度無極章》,《大正藏》第8卷,第44頁。

   (30)《大正藏》第15卷,第452頁。

   (31)《大正藏》第15卷,第456頁。

   (32)《放光般若經》卷一二《摩訶般若波羅蜜隨真知識品》,《大正藏》第8卷,第82頁。

   (33)《放光般若經》卷二○《摩訶般若波羅蜜諸法等品》,《大正藏》第8卷,第140頁。

   (34)《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大正藏》第9卷,第6頁。

   (35)《法華經》卷四《法師品》,《大正藏》第9卷,第31頁。

   (36)《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大正藏》第9卷,第47頁。

   (37)《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方便品》,《大正藏》第14卷,第539頁。

   (38)《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九《度空品》,《大正藏》第8卷,第360頁。

   (39)《大智度論》卷七《初品中佛土願釋論》,《大正藏》第25卷,第109頁。

   (40)《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六《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大正藏》第9卷,第503頁。

   (4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九《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大正藏》第9卷,第520頁。

   (42)《大般涅槃經》卷二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大正藏》第12卷,第500—501頁。

   (43)《大般涅槃經》卷二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大正藏》第12卷,第511頁。

   (44)《中論》卷四《觀四諦品》,《大正藏》第30卷,第32頁。

   (45)《中論》卷三《觀法品》,《大正藏》第30卷,第24頁。

   (46)《禪法要解》卷上,《大正藏》第15卷,第290頁。

   (47)《不真空論》,《肇論》,《大正藏》第45卷,第153頁。

   (48)《廣弘明集》卷三,《大正藏》第52卷,第16頁。

   (49)《世說新語箋疏》上卷下《文學第四》,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23頁。

   (50)《廣弘明集》卷三○,《大正藏》第52卷,第350頁。

   (51)《世說新語箋疏》上卷下《文學第四》,第265頁。

   (52)《明佛論》,《弘明集》卷二,《大正藏》第52卷,第9頁。

   (53)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卷二○,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冊,第2545—2546頁。

   (54)《勸農詩》,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一六,中華書局1983年版,中冊,第969頁。

   (55)《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途中詩》,《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一六,第983頁。

   (56)《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詩》,《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一六,第982頁。

   (57)《飲酒詩二十首》之六,《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一七,第998頁。

   (58)福永光司《陶淵明の真にっいて——淵明の思想とその周辺》,《東方學報》(京都)第33冊(1963年),第71頁。

   (5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卷三三,第3冊,第2619頁。

   (60)《高僧傳》卷六《晉廬山釋慧遠傳》,湯用彤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21頁。

   (61)《謝靈運〈辨宗論〉書後》,《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94頁。

   (62)何尚之《答宋文帝讚揚佛教事》,《弘明集》卷一一,《大正藏》第52卷,第69頁。

   (63)《宋書》卷六七《謝靈運傳》,第1778—1779頁。

   (64)《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卷三一,第3冊,第2606—2608頁。

   (65)《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卷三○,第3冊,第2600頁。

   (66)矢淵孝良《謝霊運山水詩の背景——始淵時代の作品を中心にして》,《柬方學報》(京都)第56冊(1984年),第123頁。

   (67)荒牧典俊《南朝前半期における教相判釈の成立にっぃて》,《中國中世の宗教と文化》,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2年版,第381頁。

   (68)《曇隆法師誄》,《廣弘明集》卷二三,《大正藏》第52卷,第267頁。

   (69)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冊,第369頁。

   (70)《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序》,《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宋詩》卷三,中冊,第1181頁。

   (71)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卷二《明詩》,中華書局1961年版,下冊,第67頁。

   (72)《清談與魏晉政治》,王元化名譽主編《釋中國》,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3冊,第2060頁。

   (73)《文心雕龍注》卷四《論說》,上冊,第327頁。

   (74)《弘明集》卷八,《大正藏》第52卷,第51頁。

   (75)《文心雕龍注》卷六《體性》,下冊,第506頁。

   (76)《文心雕龍注》卷七《情采》,下冊,第538頁。

   (77)《文心雕龍注》卷八《誇飾》,下冊,第608頁。

   (78)《十力語要》卷一,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9頁。

推薦閱讀: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陳水云:清代詞學與杜甫的詩歌思想
齊魯古代文學簡論(之二)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趙曉嵐:孟郊與賈島--寒士詩人兩種迥然不同的範式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葛荃:說《論語》聊社會(三)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寧稼雨:詩賦散體化對六朝小說生成的作用

TAG:中國 | 文學 | 觀念 | 古代文學 | 古代 | 名家 | 佛法 | 真實 | 解讀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