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十大精品國寶
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十大精品國寶
1、鴞(xiao)尊
此鴞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鴞尊一九七六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為一對兩隻,鑄於商代後期。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厘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為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通體飾以紋飾,富麗精細。喙、胸部紋飾為蟬紋;鴞頸兩側為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鴞鳥,整個尊是平面的立體的完美結合。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
「婦好」應是商王武丁之妻。據殷墟甲骨文記載,婦好是一位能幹、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參與國家大事,主持祭祀,還帶兵征伐過羌、土方等國家,頗具傳奇色彩。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3、匽(yan)侯盂
匽侯盂1955年出土於遼寧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原器高二十四厘米,上口徑二十四厘米,侈口、深腹、圈足。盂體紋飾精美,通體布滿夔鳳紋(一種具有華冠的獸頭鳥身紋樣)。鳳的別稱為「鶠」,可能也與獨特的鳳崇拜有關。盂口內刻有銘文「侯作饙(fen)盂」。意思就是「燕侯所作用於盛放熟飯的盂」。從器形、銘文綜合考慮,這件器物是西周成王時鑄造的,同時代的燕國青銅器中有「侯旨」使用的器物,這個侯旨」就是召公的長子。從時代推定,這件器物也可能是召公長子侯旨所作。侯盂的出土地點遠在遼寧凌源縣境內,而據史料記載及考古發掘證明,西周的都城在今天北京房山琉璃河。器物出土地點離我們熟知的燕地相去甚遠。
4、大盂鼎
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相傳此鼎於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省郿縣禮村,在1951年潘達於先生捐贈上海博物館所收藏,1959年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大盂鼎造於西周周康王時期。鼎高一百點八厘米,口徑七十八點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點三公斤,鼎身為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以饕餮紋帶,三足上飾以獸面紋,並飾以扉棱,下加兩道弦紋,使整個造型顯得雄偉凝重,威儀萬端,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內容為周王告盂。
5、西周琱生簋
這是西周時期貴族琱生為其祖先製作的宗廟祭祀時使用的青銅器。高22.2厘米,口徑21.9厘米,足徑18厘米。器內鑄有104字銘文,記述琱生在一次關於田地的獄訟中,得到本宗族宗主的庇護,達到了多佔田地的目的。
6、龍虎尊
這件龍虎尊,因其主題紋飾有龍虎而著名(見圖)。出土於阜南縣的龍虎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其中龍虎紋銅尊,鑄工、紋飾極精,令考古工作者讚嘆不已。它體形高大,口沿廣闊,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徑45厘米,重約20公斤。鑄工極精,整體形成三層花紋。肩部以圓雕和浮雕相結合,塑造3條生動的蟠龍形象,龍身蜿蜒,龍首探出,額有雙角,闊吻巨口,兩眼大睜。腹部以三道扉棱為界,分隔3組相同紋飾,一個虎頭兩個虎身皆雙虎食人之狀。虎頭居中,為高浮雕,左右兩側是虎身,為淺浮雕。裸體人頭已被老虎含噬口中。人無衣冠,身飾花紋。虎身下方以扉棱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平雕饕餮紋飾,饕餮紋也稱獸面紋。這種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饕餮的面形。圈足上部有弦紋,並開有十字形鏤孔。在古代青銅藝術傑作中,此件龍虎尊當為佼佼者,被文物考古界視為珍寶,當之無愧。龍虎尊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饕餮紋尊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7、銅冰鑒
1977年9月,銅冰鑒和曾侯乙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造型和紋飾在繼承商周以來的中原青銅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新。銅冰鑒和曾侯乙編鐘便是曾侯乙墓青銅器中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現了曾侯乙墓青銅器新穎、奇特、精美的特徵。
銅冰鑒的四足是四隻動感很強,穩健有力的龍首獸身的怪獸。四個龍頭向外伸張,獸身則以後肢蹬地作匍匐狀。整個獸形看起來好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撐銅冰鑒的全部重量。鑒身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個龍耳,作拱曲攀伏狀。這些龍的尾部都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的小花點綴其上。
銅冰鑒是一件雙層的器皿,方鑒內套有一方壺。夏季,鑒、壺壁之間裝冰,壺內裝酒,可使酒涼。可以說,銅冰鑒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冰箱,是一個構思精巧,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青銅器物,也是迄今發現的部分採用失蠟法鑄造的較早的典範作品。
曾侯乙編鐘
1977年9月,曾侯乙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沉睡於地下2430年後,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曾侯乙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註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鍾共65枚。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面鑄有律名、調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係。另有一件鎛鍾,位於下層甬鍾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捲曲,回首後顧,蛇位於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器表亦作蟠虺裝飾,枚扁平。鎛鐘上有銘文,記述此鎛鍾乃楚惠王贈送的殉葬品)。此外,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體只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鐘的每件鐘都能發出兩個樂音,並且互不干擾。規格:架長748厘米,寬335厘米,高273厘米,重4400公斤。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館
8、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是西周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白為紀念其受周天子命,率軍戰勝玁狁(xian yun)立下奇功,受到周王的褒獎而作的重器。
虢季子白盤原本在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虢川司,為古代西虢國所在地。時任陝西縣縣令的徐燮鈞乃常州籍人士,好古,虢盤近水樓台為徐所得。徐卸任返籍時將虢盤帶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護王陳坤書鎮守常州,虢盤又易手成了護王的珍藏。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5月11日,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在追殺太平軍的過程中率部佔領常州,劉銘傳住進了太平軍將領陳坤書的護王府。在馬廄中發現做馬槽用的一個銅盤,這就是虢季子白盤。虢季子白盤,長:1302mm;寬:827mm;高:413mm;重:215.5kg。通體呈橢方形,具四邊、圓角。周身滿飾竊曲紋及大波曲紋;每邊飾獸首銜環二,共八獸首。內底鑄有銘文111字,篇幅工整,結字優美。虢季子白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器內底鑄銘文8行111字。銘文云:「丕顯子白,壯武於戎工,經蒦四方。伐狁,於洛之陽。折首五百,執訊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獻馘於王,王孔加子白義,王各周廟宣榭爰饗。王曰白父,孔顯有光。王賜乘馬,是用佐王。賜用弓彤矢,其央。賜用鉞,用政蠻方。子子孫孫,萬年無疆。」
銘文中語句以四字為主,且修飾用韻,文辭優美,行文與《詩》全似,是一篇鑄在青銅器上的詩。同時,此篇銘文中「薄伐狁」、「折首」、「執訊」及「是以先行」等句,可與《詩》之《採薇》、《出車》、《六月》、《采芑》等篇所記史實相互徵引,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9、西周頌壺
頌壺1966年發現於湖北京山縣。頌壺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形制莊重、紋飾瑰麗,腹呈橢方形,頸部兩側有獸首銜環,此類形制碩大的方壺流行於西周晚期。器身上的花紋以環帶紋、蛟龍紋為飾,圈足與壺蓋則飾垂鱗紋及竊曲紋。西周晚期青銅器上的花紋一反主軸中線、兩兩對稱的鋪排,而喜用連續環接的紋飾。
西周頌壺器口、頸、腹部均為圓角扁方形,頸部收斂,兩側置獸首銜環耳,腹部腹呈橢方形龐大而下垂,圈足高且厚。頸部飾環帶波曲紋,腹部飾蛟龍紋。圈足與壺蓋則飾垂鱗紋及竊曲紋。器頸內壁鑄銘文21行152字,記述了周王「冊命」頌之事。
西周時期,職官任命需舉行隆重典禮,即「冊命」。「頌」青銅壺銘文較完整而詳細記錄了這一儀式。銘文所記可析為以下四個進程:
1.五月甲戌之日清晨,周王在宗廟中的大室;
2.宰弘作為儐相,將頌引入大室,頌站在中庭之中,史虢生負責宣讀周王的「冊命」;
3.宣布任命頌所負責之職與所賜命服;
4.受命的頌對周王行稽首禮,接受冊書出門,然後對有司行納瑾之禮。
「頌」青銅壺銘文所記的「冊命」之禮與《禮記·祭統》、《周禮》、《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有關記載大致相同,由此,我們可將其與這些記文相比較,從而訂正以往的誤讀。
10、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後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後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鑄造,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其合金成分為:銅84.77%,錫11.44%,鉛2.76%,其他0.9%。後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複製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用陶范鑄造,鑄型由腹范、頂范、芯和底座以及澆口范組成。鼎腹的紋飾有可能使用了分范。鼎耳後鑄,附於鼎的口沿之上。耳的內側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也有人認為鼎耳先於鼎體鑄造,然後嵌入鑄型內和鼎體鑄接。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後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後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後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兩隻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後母戊鼎形腹部鑄有「後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司母戊」。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推薦閱讀:
※國產十大電影票房,《戰狼2》55億元超越亞軍21億多
※吃了一輩子雞蛋,沒想到錯了這麼多!關於雞蛋的十大誤區都來看吧
※慣子如殺子,十大慣子特徵,請家長過目!
※男人哄老婆開心的十大絕招
※十大保持青春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