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玉生 :在美華人血淚史
來源:青年力
「4月22日,加拿大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繼前卑詩省省長簡蕙芝(Christy Clark)對當地華人社群道歉後,對歧視華人的歷史向華人社區發表正式道歉。儘管如此,僅僅依靠歧視(discrimination)二字是無法全面概括這一段華工的血淚史的,華工受迫的範圍也不是僅僅局限於加拿大一地。」加拿大的排華法案《華人移民法案》頒布1923年,比美國的排華法案晚了41年。而加拿大對於華人公民權等基本權利的剝奪,也只是緊隨美國其後罷了。
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了歷史上第一個限制外來移民的法案——《關於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這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國會討論期間,美國政客將周期性經濟危機下大量失業的責任歸咎於在美華工,而這僅僅是美國主流社會對於在美華工壓迫的一個縮影而已。在美華工中很大的一部分出身於契約勞工,在遭受契約勞工制及資本主義制度的血肉剝削後,又再次遭受美國主流社會的輿論抨擊與美國政府的壓迫。
當時污衊在美華工的漫畫
契約勞工制是近代歐美國家對於人權的粗暴踐踏的集中表現,其性質在一定程度上比當時盛行的奴隸制更加惡劣。
自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歐洲國家為了佔有並開墾這片廣袤的土地,開始逐漸從非洲源源不斷地運送黑人奴隸以開發殖民地種植園及金銀等貴金屬礦產,奴隸貿易從無到有,逐漸盛行。
18世紀末,伴隨著(名義上的)自由平等思想在歐洲的興起以及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擴張後亟需穩定的海外市場這一需要,歐洲幾大殖民國家先後頒布了禁奴法令。但所謂的禁奴法令,與自由平等僅在名義上實現一般,它也僅僅在名義上實行了對奴隸貿易的禁止。另一種奴隸制的類似替代制度——契約勞工制開始盛行起來。
奴隸貿易
契約勞工制與奴隸制起源並不相同,此二者甚至曾在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中並行,後來奴隸制開始逐漸侵蝕契約勞工制,使得此二者在性質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趨同。禁奴法案的實行,雖然改變了奴隸們的現狀,但契約勞工的現狀卻未能得到根本的改變。
當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開始將中國作為過剩產品的傾銷市場,以及廉價勞動力的供給市場,他們往往以拐賣、誘騙等方式,迫使或誘導國人簽署所謂的「契約」,這部分人即是其後被稱為「豬仔」的契約華工,即是這些殖民者所蔑稱的「苦力」(coolie)。
赴美華工
契約勞工制度具有奴隸制的性質。在契約期內,債權人可以任意驅使勞工,甚至轉贈或出售給他人。伴隨著奴隸制的逐漸廢除以及歐洲國家殖民地的擴張,契約勞工制度愈發盛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通過「契約勞工制」掠奪了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大量的勞動力。每一個契約華工,可以為其賣主提供1倍以上(在部分時期、部分地區甚至達到了4倍)的凈利潤。
為了降低契約華工的「運輸成本」,海運航商限制了糧食及飲用水供給,死於船上的契約華工往往佔總比例的20%以上,在一些船上契約華工的死亡率甚至達到50%以上。儘管一部分契約華工會進行反抗,但資本家在利潤的驅動及槍彈的支撐下,對這些反抗實行強硬的鎮壓。契約華工們稱這些航船,為「海上的浮動地獄」。
1860年,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其中「准許華工到外洋別地工作」這一條例使得在華「苦力貿易」愈發繁榮。為了更好的招募中國工人,1868年美國又促使清政府與其簽訂了《蒲安臣條約》。其中「兩國公民可以自由移民,自由進行貿易往來」這一條例,在其後更是掀起了「苦力貿易」的高潮。
大量被欺騙的華工來到美國,美國方面卻污衊華工是不請自來的
與此同時,在19世紀中葉,美國實行了西部大開發,並形成了相應的勞動力缺口,大批契約華工被運往美國西部。契約華工價格的高漲,也促進了「苦力貿易」的繁榮。據不完全統計,自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這百餘年的時間裡,走出國門的所謂「契約華工」總數在300萬以上。一部分人撐過了浮動地獄來到美國,但等待他們的日子並沒有好太多,除了惡劣的生活環境外,還有「僱主」無窮無盡的壓榨。
一部分契約華工即使在掙脫名為「契約」的地獄之後,生活也依然悲慘:工資往往只有白人的三分之一。儘管在美華工付出巨大的努力試圖融入美國社會,但這種針對華工的文化偏見、種族歧視與壓迫,並未因為華工的貢獻而得以消解。
對華人的醜化漫畫
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各地開始發生了所謂的「華工擠占當地就業市場」的情況。為了轉移階級矛盾,資本家將問題歸咎於這些新來的、與本土美國人具有文化差異的華人身上。在針對華工的暴力乃至於謀殺發生時,警察往往束手旁觀,連基本人權都沒有保障。
加州是排華的重災區,據1856年《共和報》報道:
「在過去的5年中,數以百計的華人,被侵擾本州的暴徒殘酷的殺害,屠殺華人的事件幾乎天天發生。可是,在這五年里,我們只聽見過兩三次把罪犯團伙送交法庭審訊的。」
除了未能享受到如人身、財產權利等應有的、基本的權利外,在美華工還被一些州政府(尤其是加州政府)徵收「人頭稅」「醫院稅」「提籃稅」「警察稅」等諸多苛捐雜稅。
在美國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華人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必然在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周期性經濟危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失業率暴漲。在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資本家及政客為了緩和美國國內的階級矛盾,試圖將經濟危機引致的失業之責任歸咎於華人,並將輿論引導向對華人的仇視,完全不顧這些契約華工大多是因資本主義國家的誘騙與拐賣來到美國並為美國經濟作出貢獻的事實。就這樣,在美華工不僅是美國資本家的奴隸,還成了美國本土居民的出氣筒。
暗指華人對美國社會滲透的漫畫
1869年5月,美國太平洋鐵路完工。這條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運輸線為其後美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而這條鐵路的建設中,華工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國內學者在對那段歷史進行考述時曾指出:
「中央太平洋鐵路修築時,「在塞拉嶺開鑿隧道的過程中,冬季經常發生雪崩,工地營蓬至少四次被雪崩沖落峽谷,死亡華工約有500至1000人之多。在東西兩段展開築路競賽的最後階段,華工創造了每天鋪路10英里的空前記錄。
「華工的高強度、高風險勞動和他們所得的待遇是很不相稱的。他們乾的是險工,卻與白種工人不同酬。白種工人每月35美元供食宿,華工26美元還不供食宿。華工全部沒有人身保險。鐵路當局根本不承擔對工人家屬的義務。」
《中國人在美國》一書中提到了更令人恐懼的數字:
「據現尚健在之老華橋所言,由羅省至夭馬(Yuma)一段鐵路鋪軌工作,因天時酷熱,中暑而死之華工達1萬人。」
參與修築鐵路的在美華工與白人工頭
毫無疑問,華工在美國太平洋鐵路的建設上具有重大的貢獻。但是鐵路的修建並不意味著產業的立即發展。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下,凱恩斯主義的結果只是以未來的過剩掩蓋當前的過剩。在太平洋鐵路修築完成後,大量的華工陷入了失業並湧入其他行業之中。他們吃苦耐勞,要求的工資較之美國人低得多,因此大量流入美國本土產業之中,並造成了當地人的大量失業。當大量美國人遊行示威抗議政府失靈時,政府及失業的白人,便將責任都推到了當地華工身上,認為他們擠佔了本土就業市場。
由於來美華工較為分散,在當地屬於少數族裔,並且也沒有餘力及權利參與當地的政治生活,因此他們並未能有效地組織起來,反抗對在美華工的壓迫。逐漸地,對於華工的歧視從私人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最先興起於加州),並成為了一種種族主義指導下的政治正確。
當時的美國,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在政黨國家化的趨勢下,都將矛頭對準了來美務工的契約華工,排華運動從個別州的政治問題,上升至國家層面的政治問題,從私人層面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
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共和党參議員約翰·米勒所提交的排華法案,並試圖將失業及社會動蕩的責任歸咎於華人,指責華人不主動融入社群,與典型美國人具有明顯的文化差異,將這些社會矛盾的責任以種族主義的方式歸咎於華人,乃至認為「華人不能吸收美國的傳統,他們將繼續移民,這將顛覆西方文明」,並以此為由通過了排華法案。後來,排華法案從美國擴展到了其殖民國及鄰國,如菲律賓和加拿大等地,使得華工在全美乃至於美殖民地,受到了大範圍的壓迫。
暗指華人不應該在美國的漫畫
1943年12月,鑒於珍珠港事件的爆發與美軍的參戰,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才簽署了《馬格納森法案》,廢除了針對華人的排華法案。但直至2012年6月18日,美國才對包括1882年通過的《關於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在內的一系列排華法案以正式立法的形式表示歉意。
這些華人因受到誘騙、綁架登上了「奴隸船」,歷經浮動地獄中的險象環生後,又在美國的工作與生活中遭遇了更多的壓迫。這種壓迫除了來自於資本家的血肉剝削和來自於主流社會的輿論譴責外,也同樣來自於宣揚民主平等的美國政府,來自於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無窮惡意。
? 編者按:直至此時,筆者才有些理解張純如的痛苦所在
參考文獻:
王啟民:《契約華工制的歷史分期問題》
劉卓、沈曉鵬:《從<排華法案>看美國移民政策中的種族主義》
萬曉宏:《美國對華移民政策研究:1848—2001年》
吳鳳斌:《契約華工演變淺析》
吳鳳斌:《契約華工史》
推薦閱讀:
※日本一間客房也可開旅館 華人獲巨大商機
※歷屆釜山電影節華人明星
※美華人女性婚姻觀 改變
※澳洲華人女子回國七年,樂不思歸!永居沒了,又失而復得,太難了!
※李小龍死亡真相曝光 華人功夫巨星的隕落(組圖)
TAG: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