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
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總人口20074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積石山縣大河家鄉的大墩、甘河灘、梅坡三個村被稱為「保安三庄」。其餘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縣和蘭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
保安族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於和周圍漢族、回族長時期的交往,保安語中漢語借詞較多。保安族通用漢文,以漢文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的族稱來源於原居住地——現青海省同仁縣隆務河邊的保安城。據記載,保安族大約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庄、尕撒爾一帶,自稱「保安人」。歷史上,歷代統治者不承認保安族是一個單一民族。根據本民族意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於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為單一民族。
蒙回色目 來源諸說
關於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由於史料缺乏,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主要有蒙古人為主說、回族為主說和色目人為主說等。
蒙古人為主說。根據保安族的傳說、語言特點和類似蒙古族的某些生活習俗方面來看,保安族可能是元明時期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的回、漢、藏、土各族長期交往,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
回族為主說。持此觀點者多是從保安族與回族有關的傳說來追溯其源流的。有認為保安族是從四川保寧府(今閬中市)或南京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民」,與當地其他民族結親落戶融合發展而形成的;有認為從陝西、甘肅臨夏等地派往保安地方屯墾守邊的回、漢「營伍人」(即戍邊部隊),落戶定居發展而成保安族;還有認為是臨夏大河家地方的「回回」,因長期在同仁等地經商,後落戶定居發展形成了保安族。
色目人為主說。13世紀初,成吉思汗在西征過程中,將中亞諸國大批被俘的青壯年編入「探馬赤軍」,協助蒙古軍隊作戰。這些人包括回回、哈剌魯、康里、阿兒渾、撒爾塔、汪古等多種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通稱為「色目人」(意為「各色各目」)。這批色目人後隨蒙古軍隊進入並留牧西北等地,其中一部分駐紮在同仁一帶。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全國後,隨著戰爭的減少,遂將「探馬赤軍」編入民籍,就地駐紮屯墾,允許他們娶妻生子,成家立業,成為「民戶」。從此,在同仁一帶戍邊屯墾的軍士,就成為保安族的「先民」。
明朝時,統治者為了「守邊防番」,在各地增修城堡,並派兵駐守。洪武時期,在今青海同仁地區設置保安站、保安堡;萬曆年間,在同仁隆務地區設置「保安營」,並擴建為保安城。這時在包括同仁在內的河州一帶落戶的蒙古人、色目人仍然居多。原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主要聚居在隆務河邊的保安城、下庄和尕撒爾等地。後來明朝政府不斷從各地調來大批回、漢族軍士屯田戍邊,「保安營」得到發展和擴大,保安地方的民族成分也發生了變化,以色目人後裔為基礎,回族、蒙古族、藏族、漢族、土族等民族相鄰共處,聯姻結親,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語言,具有了共同心理素質,大致在明朝中葉,自然融合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保安族。
清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受當地農奴主的欺壓,保安族被迫遷徙,在循化住了幾年,又轉入甘肅,在積石山邊臨夏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在新的定居地,保安族仍按同仁居住時的習慣,尕撒爾的保安人聚居在大墩村,下庄的保安人聚居在甘河灘村,保安城的保安人聚居在梅坡村,形成今天的「保安三庄」。
「花兒」高亢舞蹈剛健
保安族文學可分為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保安族人民在生產生活的歷史長河中,創作了不少反映本民族精神世界和社會風貌的傳說故事。比較著名的有《積石山的來歷》《妥勒尕尕上天取雨》《神馬》《保安腰刀的傳說》等。保安族神話故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主人公大多是平民百姓。通過這些平常人物,來反映保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思想美德以及當時當地的自然風物。
「花兒」是一種產生和流傳在甘、青、寧、新部分地區、以愛情為主要內容的山歌。「花兒」在保安族民間文學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是保安族人人都能觸景生情、即興而唱的山歌。保安族「花兒」在「回漢花兒」的基礎上,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藝術特點,曲調高亢激揚,並帶有顫音,獨具特色。「花兒」內容十分豐富,有反抗舊社會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有表現保安族日常社會生活的,有表達保安族青年男女真摯和堅貞不渝愛情的,有表達對新生活的追求的,等等。其中,愛情「花兒」內容豐富、數量眾多、藝術性強,在保安族「花兒」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保安族的舞蹈剛健有力、節奏明快、熱情豪放,既帶有蒙古族舞蹈的傳統特徵,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漢、回、土等民族歌舞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舞蹈《保安腰刀》曾獲1980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優秀節目獎。
保安族一般在冬閑時舉行體育競賽活動。保安族現在保留下來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頂牛、打石頭、奪腰刀、響鈴操、打五槍等,其中奪腰刀、打石頭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表演項目。
注重禮節 擅長打刀
保安族是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保安族的生活習俗一方面受伊斯蘭教信仰的約束,一方面由於長期與漢、回、蒙古、藏、土等民族交往,不同程度地相互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民族文化。
保安族起先與蒙古族相鄰而居,服飾與蒙古族相似。在青海同仁居住的後期(元朝後期),受藏、土族的影響,服飾有所變化。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保安族遷徙到今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地區後,與回族、東鄉族、漢族密切往來,服飾又有了明顯的變化。如今,保安族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種圓頂布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軍便服或夾克。女子喜穿色彩艷麗的右衽上衣、長褲,外套坎肩,並嵌有花邊;一般戴蓋頭,通常少女戴綠色的,婚後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保安族日常飲食多以小麥、青稞、玉米、豆子等加工製成的麵食為主。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為主,忌食豬、馬、驢、騾及其它兇猛禽獸的肉,忌食一切自死動物的肉和血,而且須經阿訇或伊斯蘭教的長輩屠宰。喜歡燉食,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塊,加胡蘿蔔、土豆、粉條,用牛羊肉湯燴成)等,以全羊席最為知名。以前蔬菜較少,現在也品種齊全,花樣繁多。保安族喜歡飲茶,共和國成立前多喝茯茶和蓋碗茶,共和國成立後一般多喝雲南的春尖茶,來客人用「三香茶」(在蓋碗茶內放有茶葉、冰糖、桂圓、紅棗、葡萄乾、杏仁乾等)招待。保安族忌飲酒、吸煙。
保安族早期與藏族、土族的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結構的土房為主。遷徙定居甘肅大河家後,保安族家庭居住形式也有所變化。早先,戶與戶之間屋頂相連,平頂、高牆,牆體厚實,並且房連房、牆連牆,一旦有事,不出院門,而是上屋頂,全村都可迅速聯絡到。這是保安族戰亂時期互助、團結的歷史見證。如今,仍可看到少量這類房屋,不過更多的則是獨家獨院,一般為瓦房。
保安族十分注重禮節,講究禮貌。相見時先說「賽倆目」(意為問候祝安)。保安族非常尊重長者,忌子女不孝、長幼無序。保安族人民熱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請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飯招待。先是倒茶,接著端上乾鮮果品、手抓羊肉、雞肉等食品,並再三揖讓,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感到高興。
保安族的婚姻習俗為男娶女嫁及一夫一妻制。結婚之前的儀式,主要包括說親、下聘禮和送大禮等。送大禮時,保安族中還有女方的親房戶族分別請男方送禮人吃席的習俗,名曰「叫客」。叫客越多,越能顯示女方親房戶族多且彼此團結。女方接受大禮後,便商定舉行婚禮的日期。婚禮一般包括娶親、送親、鬧宴席場等程序。整個婚禮過程呈現喜慶的色彩,男女老少同樂,有「三天無大小」之說。婚禮大都選在伊斯蘭教的「主麻日」(星期五)舉行。按保安族的習俗,新娘三天不吃男方家的飯,以示父母對女兒的關懷和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保安族以經營農業生產為主,部分人兼營手工業和副業。保安族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玉米、青稞、胡麥、豆類、洋芋等,經濟作物有胡麻、油菜、大麻、花椒。
保安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業是打刀,被稱為「保安刀」,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保安刀的生產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製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緻美觀。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骨壘疊而成,圖案清雅美麗,享有「十樣景」的讚詞,譽滿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
民族事業不斷發展
共和國成立前,保安族人民受到封建地主、官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業生產十分落後,社會發展緩慢。共和國成立後,保安族政治上實現了當家做主,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80年6月,國務院批准建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次年9月30日,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隨著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保安族幹部隊伍不斷成長壯大。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保安族的代表。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從無到有,衛生事業全面發展。共和國成立前,積石山地區只有六位中醫在家設堂診病,大河家一帶則沒有醫生,群眾時常遭到病痛和死亡的威脅。1976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在位於保安三庄中心區的梅坡村建立衛生所。2001年,以梅坡衛生所為中心,保安各村的醫療衛生保健網已基本形成,為村民治病、防病提供了保障。
教育發展迅速,群眾的文化素質顯著提高。共和國成立前,保安族的教育主要是以家庭教育和經堂教育為主,學校教育極不發達,保安族受教育的程度很低。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大力發展民族教育,教學條件逐漸改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全縣有保安族中小學在校生2514人,女生948人,保安族的入學率為93.5%,女童入學率為90.1%。
進入21世紀,保安族地區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2001年國務院把保安族等22個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少數民族確定為人口較少民族,在農田、水利、交通、教育、衛生、農村廣播電視、集鎮建設等方面對他們進行扶持,並著重解決這些民族的農業發展、行路、上學、吃水、就醫、看電視等突出問題。2005年5月,國家通過《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進一步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保安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正在得到逐步改善。可以預見,未來保安族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美好。
阿爺的腰刀
馬沛霆(保安族)
歲月輕撫著念想,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刻撩動心弦,讓人沉入漶漫的記憶。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阿爺炕頭左側那面煙灰白的牆壁上,掛起了一把腰刀。年幼的我總是好奇不已,幾番偷偷爬上炕沿想取下來把玩,卻發現根本夠不著,而且腰刀被刀鞘壓條上穿孔而出的牛皮繩拴綁成死結系在一顆鐵釘上,難以解開。
細細端詳那一尺有餘的腰刀,兩片打磨勻潤的牛角鉚疊成滿把的刀柄,泛著青白玉般晶瑩的光芒,刀柄尾部月牙狀的黃銅塊向里緊箍著少許鋁片落把,刀鞘更是別具一格,白色的鐵皮捲成渾圓的筒狀,齊長的擰花紅銅條銜貼在卷鐵的接縫處,首尾被兩條細帶雕紋銅皮片結實鉚箍,整體散發出一股冷峻而柔媚的氣息。阿爺很少用它,也不曾解下示人,儼然把它當作清陋的堂屋裡最貴重的裝飾。
「我們保安族的先人是成吉思汗的工匠,」或許是感覺到我對那把腰刀的興趣,一向儀態威嚴、沉默寡言的阿爺打開了話匣子。原來早在八百年前,蒙古軍隊中有一批來自中亞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擅長製作刀槍劍戟,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擔負守衛和開拓疆域的重任。直到元朝的大局穩定後,這些軍戶自然就變成民戶,經過與周邊民族互通共融,逐漸成為一支特徵鮮明的部族,這些人就是我們保安族的先民。
保安人對於腰刀是有特殊感情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腰刀是禦敵防身的利器。在生計艱辛的歲月,腰刀又是賴以謀生的工藝品。
阿爺不無自豪地說:「我們保安人的血液里流淌的不僅有軍人的豪氣,更有匠人的靈氣和骨氣。」很早很早以前,有個地方惡霸為非作歹,禍害鄉里,他威逼一位技藝高超的保安刀匠打制腰刀。正義的刀匠不但沒有答應,還唾罵惡霸平日行徑。惡霸被激怒,將這位刀匠的右手砍掉,從此他再也不能做刀了。後來,保安族的刀匠們紛紛在自己打制的腰刀刀刃上鑿刻五指併攏的「一把手」圖案,以紀念這位錚錚鐵骨的刀匠。
聽著阿爺講的故事,我頓時思緒恍然,感覺到火光飛濺之中的刀胚分明是有生命的,一起一落的錘打彷彿就是刀與人的心靈對話,只有對刀藝懷著信仰般的追求才能得到貴重的回賜,也只有以謙恭的誠心才能換來真正的尊重。
阿爺是保安三庄有名的文化人,但凡說話總是繪聲繪色、聲情並茂,唯獨說起腰刀時他的眼神里總會顯露出深沉。後來我才知道,那難堪的神情源自他對腰刀前途的憂慮和無助。阿爺說過,五十年前,保安人幾乎家家有腰刀作坊,腰刀手藝父子相傳、兄弟相承,一把腰刀要經過大半月的精打細鑿,價值不菲,一把腰刀抵換一隻山羊是常有的事。可是現在,打腰刀的人越來越少了,質量也大不如前了。
經久流傳的保安腰刀是無數保安族工匠長期摸索和實踐的結晶,它熔鑄著保安人的智慧和才華,蘊含著保安人特有的歷史傳統、民族精神和人文氣質,是保安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熠熠生輝的腰刀早已融入保安人的骨子裡,伴隨著保安人,步履維艱地趟過漫漫的歷史長河,昂首闊步邁入今天的康庄大道。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01月13日第 07 版)
推薦閱讀:
※保安自學英語40年 做志願者教學生托福考92分
※前奧運冠軍陪練退役生活:領低保當保安烤串兒
※鞏漢林談周杰倫吼「保安」:保安兄弟不容易|鞏漢林|周杰倫|《大北京小保安》
※香港保安局:警方旺角清障拘捕116人 包括107男9女|香港|黎棟國
※#這次糗大了#11月16日 只是放了個屁,沒想到竟引來了保安!
TAG:保安 |